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熊猫染色体晚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色体经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尤其在迟复制X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显现出较宽的晚复制带纹。  相似文献   

2.
采用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花背蟾蜍的核型,并与中华大蟾蜍进行了比较。与蟾蜍属的多数物种一样,花背蟾蜍的2n也是22,由6对大染色体和5对小染色体构成,各对染色体之间在形态上可以区分。花背蟾蜍与中华大蟾蜍在核型上有微小而又重要的差别,主要涉及核仁组织者的位置和第10染色体。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与蟾蜍属的其它物种不同,花背蟾蜍的NoR染色体是第4染色体。在分析正常核型的同时,还发现了自发畸变的有丝分裂相,畸变率约为1%。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染色体腹复制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培养的大熊猫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细胞培养终止前4h加入BrdU(终浓度为10μg/ml培养基),对复制的染色体DNA进行BrdU标记。掺入BrdU的染以体吖啶橙(0.05%)处理、紫外光照射、Giemsa染色后,可在染色体上获得清晰的复制带纹。根据众多分裂相所显示的不同复制带型,可初步确定大熊猫每一染色体独特的晚复制带纹。在雌性个体的两个X染色体中,一条X染色体复制明显落后于另一X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军  陈红卫 《遗传学报》1999,26(4):309-314
以体外培养的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与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应用BrdU复制带显示技术,研究了大熊猫和黑熊染色体晚复制带带型。通过对大熊猫与黑熊显带染色体带型的比较,发现黑熊部分具端着丝粒的染色体与大熊猫部分具中,亚中,或亚端着丝粒的染色体的整个短臂或整个长臂有明显的带型相似性,在黑熊具中,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中,仅33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BrdU风油精法进行了荞麦染色体G带显带研究,在其有丝分裂晚前期,早中期和中期的染色体上均显示出了G带带纹。但是,随着分裂时期的进展,染色体上出现的带纹数目依次减少。BrdU和风油精在染色体显带中的作用是使染色体伸长,并增大染色体线性区段间的差异,故显示出G带。  相似文献   

6.
斜鳞蛇核型高分辨显带及减数分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斜鳞蛇的核型和银带。二倍体数目2n-36,其中包括8对8对大染色体(6对中着丝粒染色体,2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0对小梁色体。其核仁组织区(NORs)位于第1对小梁色体末端。并采用TdR-BrdU处理方法,显示斜鳞蛇复制带,实验证明,用大剂量的胸腺嘧啶核苷阻断细胞周期,再以BrdU渗入S期细胞中复制的染色体区域,并显示带纹。同时还斜鳞蛇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中华大蟾蜍染色体分带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tzans)的C带和BrdUrd-Hoechst-Giemsa复制带,并以中华大蟾蜍为代表确立了两栖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方法。BrdUrd-Hoechst-Giemsa技术在两栖类的中期染色体上能显示可重复的复合带型。用这种方法我们鉴定中华大蟾蜍第10对同型染色体为ZZ/ZW型性染色体,所有雄性动物两个Z染色体的复制型是完全相同的(同步复制的),而雌性动物的Z和W染色体显示出异型复制型(不同步复制的)。在W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较早的复制带,Z染色体则缺乏这个复制带。这些性染色体用C带和其他方法不能区分。此外,我们还测定了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的SCE频率,发现其SCE频率比哺乳动物高,为7.83±0.49(m±S.E.)。  相似文献   

8.
花背蟾蜍XY型性别决定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背蟾蜍的性别决定,可能与第6对染色体相关,其类型为XY型。作者以体外不同步转化的淋巴细胞为对象,采用BrdU-Hoechst-Giemsa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的染色体复制过程。发现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近心端处是SRR区域。又因为在雌性个体中两个SRR区域是同步复制的,而在雄性个体中是不同步复制的,所以在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上出现了异态现象。依此,作者确定花背蟾蜍的性染色体构成是XY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间正反核、质组合的移核胚胎为材料,对其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晚期)的移核胚胎染色体进行了组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以中华大蟾蜍囊胚细胞核作供体,花背蟾蜍去核未受精卵作受体的移核胚胎,还是相反组合的移核胚胎,在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均有变化,即:(1)表现出数目上有规律性的减少,一般减少2条、3条和4条;(2)出现异型染色体,如染色体断裂和双缢痕染色体;(3)表现出比较恒定的异常组型,即缺失第3染色体,多第4、5、6另染色体。在三个发育时期的分裂中期象中,具有2n=22者,中核组占40.3%-41.3%,花核组占52.3-53.1%。  相似文献   

10.
中华大蟾蜍ZW型性别决定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华大蟾蜍的性染色体可能是第10对染色体,其类型为ZW。第10对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的区域被认为是与性别分化有关的,它们是晚复制的,并相当于C带区域。在复制的晚期阶段,雄性个体的两个特定区域是同步复制的,而雌性个体却是不同步复制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已知有12种蟾蜍,其中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ufo racldei)最为常见。这两种蟾蜍数量多、分布广、食性杂、食量大,能消灭大量的农林害虫,其耳后腺分泌物蟾酥可入药,是一  相似文献   

12.
辽宁产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蝌蚪形态特征的比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4.
牛蛙染色体的高分辨晚复制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养的牛蛙(Rana cataesbeiana)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采用复制带显示技术,在牛蛙染色体上获得高分辨复制带带型。早、晚复制带纹可多达526条。确定了可作为每一条染色体标记的特征性晚复制区,绘制了牛蛙的染色体高分辩晚复制带带型模式图。以前人对蛙属某些其它种晚复制区及晚复制带型为参考,对蛙属一些种间染色体同源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艾晓杰  陈燕 《四川动物》1995,14(4):175-176
中华大蟾蜍某些生物学参数的测定艾晓杰,陈燕,范佳佑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2.贵州农学院牧医系蟾蜍在医学和生物学的实验上应用较多,其耳后腺的分泌物-蟾酥为重要的动物药资源 ̄[1,2].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  相似文献   

16.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将非洲爪蟾胚胎细胞核移入花背蟾蜍成熟未受精卵后,得到了发育至各期的胚胎。对发育不同的时期的胚胎,进行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及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一显示其均与受体一致。根据实验分析认为,非洲爪蟾的胚胎细胞进入花背蟾蜍成熟卵后,引起的是花背蟾蜍的单性发育。  相似文献   

18.
除草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中华大蟾蜍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草甘膦异丙胺盐胁迫条件下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Cantor)的心率和心电活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异丙胺盐溶液被喷施到中华大蟾蜍的体表,由皮肤进入体内而作用于心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浓度的增大,中华大蟾蜍的心率减慢,心电图中P波、R波和T波的电压峰值降低,而P-R间期、QRS期和Q-T间期的时值延长。草甘膦异丙胺盐胁迫条件下,蟾蜍心率与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相关性,可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蟾蜍心率与心电图中P、R、T波和P-R、QRS、Q-T间期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蟾蜍心电图中Q-T间期值对心率的影响最大,可以推断草甘膦异丙胺盐主要是通过延长蟾蜍心电活动周期中Q-T间期时值即心室收缩期而延长心动周期,导致蟾蜍心率减慢。由此可见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喷施对中华大蟾蜍心脏的电活动周期和机械活动周期均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蟾蜍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LDH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遵义  梁桂霞 《动物学报》1993,39(3):280-28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比gargarizans)与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六个不同阶段中全胚胎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酶谱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正、反种间移核胚胎中,供体核LDH基因的活动开始表现于尾芽胚期;此前,杂种胚胎中LDH同工酶谱类型与受体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往孕鼠体内连续注入BrdU和小鼠胚胎细胞在含BrdU培养基中培养,证明小鼠胚胎细胞的NOR活性明显地被BrdU所抑制;当洗去BrdU后,NOR活性可逐步恢复,怀孕早中期胚胎NOR活性被抑制引起小鼠胚胎器官发育的异常:胎儿流产和出生后幼鼠死亡的比例明显增加;出生的幼鼠眼球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地出现1-3个直径平均为0.3μm的不透明颗粒。经组织切片蛋白质特经学显色表明,这些颗粒全为蛋白质颗粒。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