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蟾蜍卵群的形态资料,刘承钊等(1961)在其著作《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曾做过简要的记载,另外,华莱斯(Wallace F.G.,1936—1937)对黑斑蟾蜍(Bufo melanostictus)的卵群形态也曾做过部分的报导,但较为系统的资料尚未见到,我国江南分布的最广的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从显微和亚显微结构以及酸性磷酸酶组织化学等方面,比较研究了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ntaculata)和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肾实质,尤其是肾单位的结构特点.3种动物在非繁殖期活动于不同的生境类型,黑斑褶摺蛙属于水生类型,而史氏蟾蜍...  相似文献   

3.
蟾蜍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LDH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遵义  梁桂霞 《动物学报》1993,39(3):280-28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比gargarizans)与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六个不同阶段中全胚胎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酶谱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正、反种间移核胚胎中,供体核LDH基因的活动开始表现于尾芽胚期;此前,杂种胚胎中LDH同工酶谱类型与受体一致。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区采集到乐东蟾蜍(Bufo ledongensis) 2只,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乐东蟾蜍此前仅发现于海南省的尖峰岭、吊罗山和霸王岭,本次在广东省的新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该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河南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 ~2010年采用踏查法和访问法对河南省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两栖动物21种,隶属于2目7科16属;区系组成以东洋界成分为主;蛙科( Ranidae)为优势科,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黑斑侧褶蛙(Peloph...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知的13种蟾蜍属动物在鉴别上较为混乱,特别是大蟾蜍(Bufo bufo)中的两个亚种: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与华西大蟾蜍(Bufo bufo andrewsi)的外形极难区别。目前对这个亚种的鉴别是主要依靠蝌蚪形态及栖息环境。除蒙新青藏高原和华南热带地区外,中华大蟾蜍几乎遍及全国平原丘陵地带。垂直分布一般不超过1300米。华西大蟾蜍主要分布在川、云、贵海拔7000-3500米的山区。可见二者的垂直分布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重叠。加之成体形态差异甚小,给鉴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采用红外光谱鉴别这两个亚种,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Strauch,亦名芮氏蟾蜍(俗称小癞蛤蟆),是乌鲁木齐最常见的一种两栖类。分布在水塘和渠沟的附近、潮湿的盐硷地以及田野中。形态与生态花背蟾蜍体形不大;经常见到的从头前的吻端直至肛门长度均不超过9厘米。共耳后各有一形长而大的毒脉,体背部颜色较深,上面有许多瘤状突起,腹部灰白色,  相似文献   

8.
采用Giemsa染色及活体观察方法,显示并描述了采自重庆北碚地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肠道内的卵形后线虫Metanema ovula sp.nov.,切断沟滴虫Petalomonas abscissa(Dujardin,1841)Stein,1859和蛙毛线虫Trichomitus batrachorum(Perty,1852)等3种异养鞭毛虫的形态及其鞭毛、核器等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并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研究进行总结。方法对花背蟾蜍的相关研究文章进行收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花背蟾蜍及其蝌蚪在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精子结构和活性、蝌蚪生长发育和肾脏结构等方面均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的极敏感性。结论花背蟾蜍可作为我国北方环境检测的首选两栖类物种。  相似文献   

10.
无尾两栖类的输卵管直段在卵子的受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报道,输卵管直段的分泌物可以改变南美洲蟾蜍(Bufo arenarum)卵母细胞的糖代谢途径,促使卵母细胞成熟(Legname et al.,1972)。非洲爪蟾(Xenopus laeuis)、南美洲蟾蜍和日本林蛙(Rana japonica) 的卵母细胞经过输卵管直段时,卵黄膜的结构发生改变(Grey et al., 1977;Yoshizaki et al., 1981;Mariano et al., 1984)。南美洲蟾蜍的输卵管直段能分泌出类胰蛋白酶,此酶可使卵母细胞的卵黄膜结构改变(Miceli et al., 1978,1980)。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黑眶蟾蜍输卵管直段上皮在排卵前、排卵时和产卵后的变化,以期阐明直段上皮的变化与卵巢中卵母细胞的成熟排放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泽蛙雌核生殖单倍体产生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汉波等(1965)在福建无尾两栖类的杂交实验中发现,泽蛙(Rana limnochris Boie)♀×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可以产生泽蛙雌核单倍体,但是这种组合的“杂交”如何产生单倍体,在细胞学方面未深入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育机理,本文主要从细胞学的角度探讨黑眶蟾蜍精子诱发泽蛙卵进行雌核生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花背蟾蜍的染色体组型及核仁形成区硝酸银特异性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背蟾蜍隶属于蟾蜍科 (Bufonidae) ,蟾蜍属(Bufo) ,是常见种之一 ,在安徽及以北各省均有分布。本文研究其染色体组型和 Ag- NORs,以期了解该物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以及对整个蟾蜍属的分类、进化提供一些资料。1 材料和方法花背蟾蜍 (4♀ 2♂ )取自安徽淮北市郊。  实验时按 1~ 3mg秋水仙素 / kg体重 ,肌肉注射0 .0 1%秋水仙素 ,8~ 12 h后处死动物取大腿骨。用0 .6 5% Na Cl冲洗骨髓细胞于离心管 ,10 0 0 r/ min离心10 min,弃上清液 ,加 8ml 0 .4 % KCl,混匀 ,于室温下低渗 30 min加 8滴固定液 (甲醇∶冰乙醇 =3∶ 1) ,轻轻打匀 ,…  相似文献   

13.
一、引 言 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亦名癞蛤蟆、疥蛤蟆。它是我国分布较广而且亦是最常见的一种蟾蜍。大蟾蜍是一种有益动物,它能消灭一部分农田害虫,而且其耳后腺(毒腺)所分泌的毒汁能提取成蟾酥,是一种药材。对于这种动物的生态学以往尚缺少研究报导。为了在这方面积累一些资料,笔者由1964年5月至1965年4月在徐州市近郊(云龙山、奎  相似文献   

14.
日本蟾蜍聚集素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蟾酥、蟾衣、蟾皮中多肽类有效成分,通过菌落PCR对日本蟾蜍(Bufo japonicus formosus)皮肤cDNA质粒文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聚集素(clusterin,CLU)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035891)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日本蟾蜍clucDNA全长为1 616 bp,包括1 33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5’端30 bp及3’端254 bp的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根据cDNA序列推导的日本蟾蜍CLU前体蛋白由4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6个糖基化位点,10个可形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和2个卷曲螺旋区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日本蟾蜍CLU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的同源性为65%,与其他7种动物的同源性则介于41%-48%之间。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a)是赣榆地区两栖类中最习见的优势种之一。它消灭多种农林害虫,是各种地下害虫和粘虫的最大天敌之一。1962—1977年我们对它的捕食习性作了一些观察,并在田间作了小规模蟾蜍防治粘虫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文昌鱼LH—RH的初步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永强  王龙 《动物学报》1989,35(3):339-340
作者(1984)曾报道文昌鱼的轮器哈氏窝匀浆中含有类似脊椎动物的促性腺激素。在此基础上,我们用 Sephadex G-25 柱层析法,从文昌鱼头部匀浆中初步地分离到 LH-RH 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同样有促使幼体黑眶蟾蜍睾丸发育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echeri Gray)取自厦门同安琼头海区。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取自郊区,当年生,体重 3.6—5.1克。  相似文献   

17.
王刚  李成  吴军  韩金锋  江建平  谢锋 《生态学报》2016,36(17):5556-5563
近几十年来,全球两栖动物种群衰减显著,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若尔盖湿地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分布有3种两栖类: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倭蛙(Narorana pleskei)和中华蟾蜍岷山亚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a)。已有研究发现该3种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采用人工掩蔽物法,在2011—2014年对该地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做了连续追踪。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华蟾蜍种群数量逐年波动较大,年龄结构数据显示该种群处于增长期;中华蟾蜍为聚集分布,且发现率与水体距离呈显著的线形关系(P0.01),在样地范围内离水体越远,发现的个体越多;线形样方比方形样方捕获动物的效率更高(P=0.018);中华蟾蜍亚成体的肥满度季节间无明显差异;中华蟾蜍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可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周而复始的迁徙。对于家域范围大,迁徙距离远的中华蟾蜍这类物种,应加强最适栖息地的保护并防止栖息地破碎化。  相似文献   

18.
摄食增量假说认为,持续能量支出与静止代谢率正相关,且需要较大的高耗能器官(心脏、肝脏、肾脏和小肠等)与其匹配.因此,该假说预测静止代谢率与高耗能器官质量正相关.该预测在脊椎动物种间研究中得到普遍支持,但在种内研究中的结论尚不一致.在外温动物中的种内验证尤其缺乏.本研究以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9.
李冬玲 《生物学通报》2005,40(10):44-45
两栖类的骨骼结构较为简单,且取材方便,因此,人们常从两栖类着手,进行骨骼标本的制作。但是传统的两栖类骨骼标本制作方法较为繁琐,制作周期长(大约需1周的时间)。我们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制成的标本可与用传统方法制成的标本媲美。以蟾蜍(Bufo bufo)为例,具体制作方法如下:1麻醉准备一密闭容器(如标本瓶)作为麻醉瓶,内放一块浸过乙醚的棉花,选取体型较大的活蟾蜍放入麻醉瓶中,将其深度麻醉至四肢僵直,大约需10min。2去皮、内脏及肌肉将麻醉后的蟾蜍仰面放入解剖盘中,左手拉起蟾蜍腹部皮肤,右手拿剪刀沿腹部正中线剪开5cm的小口,然后向上…  相似文献   

20.
华西蟾蜍Bufo andrewsi此前据文献,广东尚无记载。笔者检查了1990年12月于广东连县大东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900米)采到的两个成体。体长约90毫米,身体一般呈土灰黑色,鼓膜不甚明显,头部无骨质棱,背面无显著花斑,疣粒大,相对较疏,胫部也有疣粒,耳后腺大而显著,具跗褶。经与华西蟾蜍模式描述的特征核对基本一致,因而鉴定为华西蟾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