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宁夏4个主要枸杞产区土壤理化冈子及枸杞果实主要成分枸杞多糖和总糖含垃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土壤理化因子对枸杞有效成分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4个主产区枸杞多糖累积与肥力因子间尤显著相关性,而总糖含量与肥力因子间呈负相关,其中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宁复枸杞果实内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盐分呈正相关。宁夏4个主要产区枸杞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但枸杞总糖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新产区惠农和同心总糖含量比老产区中宁、园林场含量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气象因子对宁夏枸杞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杞1号’枸杞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不同产地(宁夏银川、甘肃白银和青海德令哈)不同发育时期宁夏枸杞果实中的糖分(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同时对不同产地果实发育期间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探讨主要气象因子对枸杞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宁夏枸杞果实发育期内,不同产区平均温度和昼夜温差均为银川白银德令哈的变化趋势,平均光照强度为银川白银德令哈。(2)3个产区‘宁杞1号’枸杞的果实发育过程中均以积累己糖(葡萄糖和果糖)为主,蔗糖和淀粉含量很少;成熟果实中己糖含量为德令哈银川白银。(3)影响‘宁杞1号’枸杞果实己糖积累的气象因子在银川产区主要是平均温度、白天均温和平均温差,在白银产区主要是平均温差,白天温度和平均光强也有一定影响,而在德令哈产区主要是平均温差、平均光强和白天均温。研究认为,宁夏枸杞果实发育期间银川产区较高的平均温度和昼夜温差与德令哈产区较强的平均光强和较长的光照时数均有利于枸杞果实己糖积累,而白银产区较大的相对湿度和较弱的光强均成为枸杞果实糖分积累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自控玻璃温室环境气象条件对甜椒叶龄和果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自控玻璃温室内甜椒试验资料和同期的环境气象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建立了甜椒叶龄模式、果实生长和果重模式。叶龄生长符合植物生长模型 ,影响叶龄生长的主要环境气象因子在打顶前是日平均气温 13~ 2 2℃的有效积温 ,打顶后是日平均气温 13~2 5℃的有效积温。影响甜椒果实膨大的主要环境气象因子是座果后的日平均气温 16~ 2 3℃的有效积温、日照、温度日较差和CO2 浓度 ,甜椒果实膨大与环境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呈对数形式。果实生长期的长短与日平均气温 14~ 2 3℃的有效积温、日照、温度日较差和CO2 浓度有关。果实的重量与日平均气温 14~ 2 3℃的有效积温、温度日较差和CO2 浓度有关。开花前 2d至开花后 3d的日平均光照小于 1 5× 10 41x ,开花后 3~ 12d日较差小于 6 5℃ ,开花前 18d至开花后 3d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 82 %时阴果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枸杞盛花期对果实进行遮光处理,以自然照光为对照,通过测定枸杞果实生长指标、果实叶绿素含量、蔗糖代谢糖分含量及其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以研究枸杞果实光合作用在枸杞果实糖积累中的效应及对枸杞果实多糖和总糖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遮光后,果实单粒重和果实中叶绿素含量均降低,体积却有所增加,遮光处理主要影响果实着色期和成熟期的糖含量,对果实发育初期影响不大;(2)遮光处理不同程度增加了果实转化酶、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枸杞果实多糖的形成与果实光照具有一定的关系,而总糖含量的积累与光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子对宁夏枸杞果实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主产区银川、白银和德令哈三地5年生宁杞1号为实验材料,探讨各地枸杞果实(横径、纵径和百粒重)生长及多糖含量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三地果实生长类型均属双"S"型,即包括第1次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第2次快速生长期;各产区宁夏枸杞的果实在不同生长期的发育时间和整个生长期的时间均存在差异。三产地枸杞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多糖含量始终呈现银川白银德令哈的趋势。多糖含量随枸杞果实发育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缓慢升高和快速升高2个阶段。平均气温和平均昼夜温差是影响枸杞果实生长发育的主导气象因子。枸杞果实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银川地区枸杞果实的横、纵径和百粒重的增长首先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分别达到23.71°C、23.93°C和23.55°C时最大,之后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白银地区枸杞果实横、纵径和百粒重一直随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到温度分别为22.99°C、22.16°C和21.35°C时接近最大;德令哈枸杞果实横、纵径和百粒重一直随平均气温的增加而增加,直到平均温度分别为19.55°C、21.01°C和20.64°C时接近最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芒长﹥9月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0℃积温5月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8月平均气温6月平均气温≥10℃积温6月平均月降水量5月平均月降水量7月平均相对湿度8月平均相对湿度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大棚甜瓜蒸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大棚甜瓜的蒸腾规律和影响因子,可以为大棚甜瓜水分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大棚盆栽试验,设定了4个水分梯度,定量分析了大棚甜瓜蒸腾规律及蒸腾量与植株生理特性、气象环境因子、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水分处理条件下甜瓜蒸腾强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2)甜瓜生理需水系数与叶面积指数、有效积温关系显著,分别呈线性和抛物线函数关系。(3)甜瓜全生育期累计蒸腾量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可以用Logistic函数进行模拟。(4)甜瓜叶面积指数、日平均空气温度、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日太阳辐射累积、土壤相对含水量均与单株日蒸腾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甜瓜叶面积指数对蒸腾的综合作用最大,是决策变量;土壤水分含量是限制变量,主要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蒸腾。(5)气象环境因子对甜瓜蒸腾量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水分含量;气象环境因子与蒸腾量的相关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范围内达到最高值,当土壤含水量接近田间持水量时,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逐渐下降。(6)甜瓜水分胁迫指数与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关系显著,二者呈现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紫玉兰树干液流对北京市综合环境变量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8年4-10月,为明确典型城市绿化树种紫玉兰耗水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紫玉兰树干液流对北京市空气温湿度、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影响紫玉兰树干液流的8个环境因子可分为蒸发需求因子(EDI)、土壤因子和降水因子3类,其中,EDI(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总辐射、风速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紫玉兰树干液流的关键因子,可以解释紫玉兰树干液流变化的60%,且紫玉兰树干液流对EDI的响应方式呈S型曲线,液流达到最大值后,即使光照和蒸发需求增加,液流也不再增加;土壤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因子(降水量)对紫玉兰树干液流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疏勒河上游土壤磷和钾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杰  陈生云  胡凤祖  莎娜 《生态学报》2012,32(17):5429-5437
土壤中磷和钾是植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研究它们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对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土壤碳氮循环的认识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疏勒河上游13处生态观测样地(7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有机碳、全氮、粒径和pH等理化性质和气象因子,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表层和剖面中土壤磷、钾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0—20 cm表层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0.50±0.14)g/kg、(2.69±1.61)mg/kg、(14.84±0.59)g/kg和(151.03±117.57)mg/kg。表层土壤全磷含量与年均气温和土壤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表层土壤有效钾含量与土壤粉粒含量和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全磷、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密度主要集中在0—40 cm的土壤层,它们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深度土壤全磷的总密度与年均气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随着土层深度逐渐增加。温度和降水是影响表层全磷含量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钾含量受成土母质影响,变异性不大。该区域土壤中有效磷和有效钾相对缺乏,草地管理措施是影响它们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气温是该区域土壤全磷和全钾密度分布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0.
无患子分布范围广,不同种源果实经济性状差异明显,具体由哪些环境因子对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变异起主要作用尚不明确。本文以我国无患子自然分布的东、西、南、北4个边界的4个省份为调查单元,将收集到的47株天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优株果实经济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研究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规律。结果表明:果皮皂苷含量与年均温和极端低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无患子果皮在较为高温和干燥的区域会有更多皂苷积累;种仁油脂含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RDA排序显示,经度、纬度和相对湿度是解释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纬度的方差解释率达29.1%,是影响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最显著的因子。在无患子优良种质的选育工作中,相对高温低湿的环境更易发现优良皂用种质,分布区内的高海拔地区更容易发现优良油用种质;生产实践上,选择在低纬度、低经度、低相对湿度地区建立无患子原料基地可以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设施番茄果实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施环境下,研究环境因子与番茄果实生长的关系,以期为设施番茄精准管理提供参考。以1h为步长,记录设施内温度、光照强度及空气湿度,每7d进行1次果径测定,将采集的环境数据细分为7个变量,分析7个变量与果实日增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DP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建立显著环境因子与果实日增量的回归模型。春茬两个棚环境因子随时间动态变化规律较一致,秋茬日光温室与其有所不同。番茄品种'粉冠’和'金棚’果实日增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品种'珍琪’果实日增量变化波动较大。3个设施内影响果实日增量的显著环境因子有所不同,7个环境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剔除不显著的环境变量后,建立了3个番茄品种果实日增量与显著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确定了7个环境因子对果实生长的影响及果实生长适宜的环境变量范围。  相似文献   

12.
1980—2005年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均呈减小趋势,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存在干旱化趋向,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区表层土壤处于比较湿润阶段,之后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发生了偏干现象;研究期间,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每6 a一个周期,期间小幅波动,1992年开始明显上升;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较大,存在一个4~5 a的波动周期;研究区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3.
鲁北滨海盐生草甸獐茅群落生长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1982—1984年度对鲁北滨海盐土区的山东省沾化草场改良实验站的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s)群落生长季内的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1982—1983年配合草场站工作进行月份观测),认为温度的变化与群落生长季内的节律性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生物量的变化,把一个完整的生长季划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时期,并讨论了这两个时期中生物量、半月平均气温和时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和半月平均气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和掘根微立地对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2.55 hm2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具有坑和丘微立地的3个代表性林隙,并以空旷地和郁闭林分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于2011年7-9月测定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和降水量,比较了不同月份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不同大小林隙在典型天气条件下林隙中心和丘顶部微气候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3个不同大小林隙的月均PAR和月均气温排序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月均相对湿度排序是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同一林隙中,丘顶部月均PAR和月均气温大于林隙中心,月均相对湿度为林隙中心>丘顶部;不同大小林隙和对照月均总辐射与月均气温均为7月>8月>9月,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月均相对湿度为郁闭林分>小林隙>中林隙>大林隙>空旷地.郁闭林分与各林隙以及与空旷地之间的月均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7-9月总降水量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减;无论晴天与阴天,丘顶部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林隙中心,日均相对湿度则相反;无论丘顶部还是林隙中心,晴天日均PAR和日均气温都大于阴天,日均相对湿度则为阴天>晴天.  相似文献   

15.
在半干旱区连续2年监测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的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人工林冠层蒸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6年、2017年日蒸腾量分别为1.58 mm/d和1.71 mm/d,生长季蒸腾总量分别为241.30 mm和260.97 mm。在日尺度下,气温、太阳辐射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主要环境因子;月尺度下,气温、风速、降水和土壤水分是冠层蒸腾的主要影响因子;冠层蒸腾与降水、大气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由日尺度下的负相关到月尺度的正相关,相关性增强。总体来看,随时间尺度由小到大,气温、风速、大气相对湿度、降水、土壤水分对冠层蒸腾的影响作用增大,而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的作用减弱;在未来增温增雨趋势下,研究区生长季将延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量可能会加大。  相似文献   

16.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豌豆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叶水势都明显高于春小麦,它们在不同生育期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清晨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在持续一段低谷后逐渐回升.春小麦各处理的叶水势在拔节和抽穗期相对较高,孕穗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在现蕾期达到最大值,分枝和开花期次之,结荚鼓粒期最低.春小麦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在抽穗期最高,拔节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水分饱和亏的变化正好相反;豌豆各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的变化也与之相反.春小麦和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气温、太阳辐射、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水势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对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日变化影响最强的气象因子分别为大气水势和大气温度.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作物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的优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Mangroves in the subtropical area of Japan are growing to their northern limits, yet little is known of their phenolog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both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phenology patterns, such as leaf emergence, leaf fall, bud setting, flowering, fruiting and propagule setting, in the mangrove Kandelia obovata. The phenology of this species was assessed using litter‐fall data for 5 years. Leaf and stipule litter‐falls continued with a clear monthly pattern throughout the years. New leaf production and leaf fall peaked in summer,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pagules fell. Leaf and stipule litter‐falls were linked to monthly sunshine hour, and monthly mean air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mean air relative humidity, respectively. Kandelia obovata had a distinct flowering period, with the flowering phenophase starting in spring and continuing into summer. Fruit initiation started at the end of summer and continued into autumn, whereas propagule production occurred during winter and spring. Flowering of K. obovata was influenced by monthly sunshine hour and monthly mean air temperature, whereas fruit and propagule litter‐falls were not linked to any climatic factors.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portion (4.4%) of flowers developed into propagules. The average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flower buds to mature propagules was approximately 11 months. Kendall's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suggested that the monthly trends in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litter‐fall components, except for branch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among years.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ic variables and aspects of cotton production (Gossypium barbadense),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prevailing prior to flowering or subsequent to boll setting 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 in cotton. Also, the study covers the predicted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convenient intervals (in days) on cott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daily observations. Further, cotto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s affected by climatic factors and soil moisture status has been considered. Evaporation, sunshine duration, relative humidity,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at 1800 h, and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re the important climatic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The least important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be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at 0600 h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The 5-day interval was found to be more adequately and sensibly related to yield parameters. Evaporation; minimum humidity and sunshine duration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climatic factors during preceding and succeeding periods on boll production and retention.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and either evaporation or sunshine duration, while that correlation with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was positive. The soil moisture status showed low and in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flower and boll production. Higher minimum relative humidity, short period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low temperatures enhanced flower and boll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