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要启示     
《化石》2018,(2)
正为更好地推动化石保护、化石科普和相关博物馆的发展,《化石》杂志和化石网积极协助中国地质学会化石保护研究分会,在今年6至12月面向全国开展"我心目中最美的化石产地和最美化石博物馆——中国十大化石产地和中国十大古生物博物馆评选活动"。欢迎所有化石爱好者积极参与活动。  相似文献   

2.
陕南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4):507-515
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最上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生物群。化石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565-543Ma。目前虽然尚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分类,但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群,即具矿化壁的骨骼类群,包括管状化石、锥管状化石、瓶状化石、杯状化石和疑难化石等,以及蠕形动物化石类群,遗迹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4.
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大类。1实体化石指由生物遗体的全部或一部分保存而成的化石,其中大多数保存了生物的硬体部分,如外壳、骨骼等。实体化石又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微变硬体化石和石化化石3种。1.1未变实体化石特指古代生物软体部分尚保存的化石。著名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第四纪冻土中发现的猛码象,其毛、皮、内脏等都保存完好,甚至有些个体的肉在发现后,还可被食肉兽吃掉。从它们胃中的残留食物及抱子花粉,可以推知它们的食性。其次,如保存在第四纪搪玻中的昆虫化石,其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6.
化石作为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探索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史的重要见证。主要介绍了化石的概念、保存条件和形成过程,并以鸟类化石为例,就化石的野外发掘和室内修复进行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7.
粪化石(coprolite)是石化的动物粪便, 而广义上粪化石(bromalite)是石化的动物消化物、排泄物和排出物的总称。作为一类重要遗迹化石, 粪化石蕴含了大量实体化石难以提供的生物学信息, 为古生态学研究提供以下依据: 1)粪化石作为媒介帮助理解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食谱特征以及古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 2)粪化石中保存的古寄生虫线索能有效地解读古生物寄生关系和某些常见肠道寄生虫的起源问题; 3)新生代以来古人类粪化石证据可以直接解开早期古人类的食谱、疾病特征及其迁移路径; 4)中、新生代以来的粪化石中保存的植物残留信息(孢粉化石和植硅体)是重建古植被面貌、恢复古气候和探索早期动植物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回顾了粪化石研究历史, 并针对粪化石在上述古生态各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综述, 认为粪化石可有效解读古生态。文章最后对粪化石的最新研究技术方法(如CT扫描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十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在这样一个层林尽染的收获的季节里,南方丝绸之路化石考察也正式开启了它的野外之旅。这是继2016年3月11日"南方丝绸之路化石论坛"在四川自贡召开并正式启动"南方丝绸之路化石科考"活动以来,第一次进行重要化石场地和化石点的现场考察和资料收集工作。丝绸之路化石论坛和科学考察活动是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倡导和发起的,其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古  相似文献   

9.
化石记载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生物的生活和演化。因此,化石是古生物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化石,可以确定生物群的面貌,研究生物进化的不同环节,为生物进化论提供证据;可以确定化石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进行不同区域的地层对比,为寻找矿藏服务。化石代表着当时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体,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员。同时化石又埋藏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物中,是岩石圈的组成分子。可见,化石是地球历史上古环境的当然“见证人”。化石本身就可以成矿,石油和煤都是不折不扣的化石。当今,以化石为原料雕刻的化石工艺品又以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Palaeoworld》2015,24(3):263-276
This paper documents smaller foraminifers from the Maokou Formation (Guadalupian) at the Tieqiao section in Laibin area, South China. The assemblage of smaller foraminifers reported herein consists of 69 species of 42 genera. Although the Maokou Formation of this section was deposited in a relatively deep-water environment, smaller foraminifers are diverse and abundant, especially in debris flow deposits and thin turbidite beds. This fauna bears most similarity with coeval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from the other Palaeotethyan regions. There is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smaller foraminifers at the lith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the Maokou and Heshan formations.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genera of smaller foraminifers that occur in the Maokou Formation at this sec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Lopingian strata of South China. The study of smaller foraminiferal fauna of the Guadalupian at the Tieqiao section indicates a much less pronounced effect of the pre-Lopingian crisis on smaller foraminifers.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武宁的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龙潭组下部获得?类化石8属30种,并对其中10个属种进行系统描述。对获得的?类化石自下而上建立六个?带,分别是Schwagerina anhuiensis-Schwagerina chihsiaensis带、Schwagerina chihsianesis regularis带、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带、Chusenella douvillei带、Chusenella ishanensis带和Pseudodoliolina pseudolepida带。通过与南京栖霞山,贵州盘县火铺镇等地的?类化石带对比,本研究区的栖霞组上部、茅口组和龙潭组中下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罗德期、沃德期和卡匹敦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扼要地叙述湘鄂边境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上段含碳硅质泥岩(石煤)中褐藻类化石的发现,定名为拟墨角藻(来定种)Quasifucus sp.,并由此推测藻类是形成石煤的一种主要物质成分。  相似文献   

14.
江苏丹徒大力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报道了江苏丹徒大力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剖面中所产的丰富的牙形刺(计7属13种及3个未定种)、腕足类、鱼鳞及鱼牙化石,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并对牙形刺的3个未定种进行了描述,对江苏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湘鄂边境地区茅口组上段褐藻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少南 《植物学报》1989,6(3):178-181
本文扼要地叙述湘鄂边境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上段含碳硅质泥岩(石煤)中褐藻类化石的发现,定名为拟墨角藻(未定种)Quasifucus sp.,并由此推测藻类是形成石煤的一种主要物质成分。  相似文献   

16.
福建武平中二叠统童子岩组的小有孔虫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本文首次报道福建武平地区中二叠统童子岩组中与复通道Tin(Polydiexodina)群共生的小有孔虫动物群18属44种,其中新种3个,该动物群在国内很少报道。通过这一小有孔虫群的研究,为童子岩组的地层时代时属提供了又一佐证,对该地区童子岩组中的炭岩层古生态特征也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福建龙岩苏邦栖霞组上部蜓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叙了福建省龙岩苏邦早二叠世栖霞组上部的类化石,计4属8种,并建立了Praesumatrinaneoschwagerinoides-Verbeekinacrassispira组合带。这些类化石的发现,不但为该地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且对华南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划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盘县火铺剖面茅口组类分布规律的研究显示 ,尽管类 Yabeina及 Chusenella生存时代相同 ,并可见于同一剖面 ,但两者在具体产出层位上却具有互不共生的特点。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 Yabeina及 Chusenella分布层位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Yabeina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正常浅海、台地及水能量较高的近岸浅滩 ;Chusenella则主要适应于低能环境 ,生活在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清澈浅海、局限浅水台地  相似文献   

19.
Shu-Zhong Shen  G.R. Shi 《Palaeoworld》2009,18(2-3):152-161
A brachiopod fauna comprising nine species in eight genera from three closely spaced stratigraphic horizons of the same stratigraphic section 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Laibin Limestone in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Guadalupian/Lopingian (G/L) GSSP section at Penglaita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South China. The brachiopod assemblages are bracketed between two conodont zones: 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 Zone below and Jinogondolella granti Zone above and, therefore, they can be safely assigned to the latest Capitanian in age. However, all but one of the nine brachiopod species from the Laibin Limestone carry strong early Lopingian (Wuchiapingian) aspect. Thus, the discovery of this brachiopod fauna not only suggests that some Lopingian brachiopod species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late Guadalupian (Capitanian); more importantly, it has also highlighted the fact that both the previously noted pre-Lopingian life crisis (or end-Guadalupian or Middl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Lopingian recovery/radiation actually occurred in late Capitanian times, sometime before the G/L chronostratigraphic boundary. So far, the Penglaitan GSSP section provides the highest-resolution disappearance patterns of different fossil groups around the G/L boundary.  相似文献   

20.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Ting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Ting类动物群构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并对Ting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Ting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未期,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Ting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海平面的持续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