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遗迹化石Chondrites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2004,43(1):94-102
介绍和评述Chondrites的基本特征和流行的成因解释,记述最近发现于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下一中奥陶统之交层型剖面上的Chondrites遗迹组构的不寻常特征和属性:细小的Chondrites被所有与之共生的遗迹化石交切,形成于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缺氧的早期软底质中,Chondrites是形成最早和最浅的遗迹阶层。流行的遗迹相和遗迹阶层模式的不足是:前者在操作上,简单地将遗迹化石及其组合处理为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物理沉积构造,忽略了造迹活动的多阶段和多阶层的特点;后者的资料基础仅依据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对重大生物一环境事件和造迹生物生态习性演化对遗迹阶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注重不够。指出Chondrites的阶层分布和对古氧相的示踪在古生代与中生代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2.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2001,40(2):177-188
在天山志留系,石炭系和东昆仑-西秦岭三叠系浊积岩系中遗迹化石发育,经研究计有:Helminthopsis hieroglyphica,Neonerietes biserialis.,N,uniserialis,palaeophycus isp.,P.serratus,P.striatus.P.tubularis,Paleodictyon imperfectum,Phycodes circinnatum,Phycosiphon incertum,Planolites annularis,P.beverleyensis,P.Montanus,Rhizocorallium ips.,Scalarituba missourensis,Skolithos ips.,?Spirorhaphe isp.,sublorenzinia ips.Tambia isp.,Taphrhelminthopsis auricularis,Teichichnus isp.,Thalassinoides isp.它们构成4种遗迹化石组合:Phycosiphon-Palaeophycus组合,Neonereites-Scalarituba组合,Paleodictyon组合和Phycodes Skolithos组合,分别代表局限缺氧深海盆地浊流沉积,半深海环境中-上扇沉积,多岛洋环境的中-下扇沉积,半深海环境的中扇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3.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遗迹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在沉积物表面和内部所留下的生命活动记录.遗迹化石不仅与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还受到环境因子和沉积介质的影响和控制.地质地史时期的软躯体生物很难保存为化石,而它们生命活动的行为习性都烙印在了遗迹化石里.因此,遗迹化石成为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在重建古环境和古生态、探索早期生命演化和理解重大地质转折期底栖生态系对极端环境事件的响应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近年来这三大方向遗迹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遗迹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遗迹化石Chondrites的指相意义和阶层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2004,43(1):93-102
介绍和评述Chondrites的基本特征和流行的成因解释 ,记述最近发现于美国犹他州中西部北美下 中奥陶统之交层型剖面上的Chondrites遗迹组构的不寻常特征和属性 :细小的Chondrites被所有与之共生的遗迹化石交切 ,形成于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缺氧的早期软底质中 ,Chondrites是形成最早和最浅的遗迹阶层。流行的遗迹相和遗迹阶层模式的不足是 :前者在操作上 ,简单地将遗迹化石及其组合处理为同沉积或准同沉积的物理沉积构造 ,忽略了造迹活动的多阶段和多阶层的特点 ;后者的资料基础仅依据中生代以来的地层记录 ,对重大生物 环境事件和造迹生物生态习性演化对遗迹阶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注重不够。指出Chondrites的阶层分布和对古氧相的示踪在古生代与中生代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6.
BMPR1B是绵羊中被鉴定的第一个多羔主效基因,但该基因中FecB突变增加绵羊排卵数的分子机制尚未解析。近年来发现BMPR1B活性受小分子抑制蛋白FKBP1A调控,该蛋白充当了BMPR1B及BMP/SMAD通路活性控制开关的关键作用且FecB突变恰好位于FKBP1A与BMPR1B结合位点附近。本文首先总结了BMPR1B和FKBP1A的蛋白结构,阐明二者空间结合区域及FecB突变的位置,进而预测了FecB突变与二者结合强弱的关系,最终提出了FecB突变通过影响BMPR1B与FKBP1A结合强度改变BMP/SMAD通路活性的科学假设,为后续探明FecB突变影响绵羊排卵数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纪核桃园组湖泊沉积中发育大量遗迹化石,含5个遗迹组合,形成于从滨湖到深湖的不同沉积环境中。Taenidiumserpentinum遗迹组合反映稍有覆水并周期性暴露的低能滨湖环境;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代表湖泊中上临滨环境;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合与低能浅湖环境有关;Skolithos verticalis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湖的远源风暴沉积中;Semirotundichnus dongyingensis遗迹组合发育在贫氧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8.
介形类动物从奥陶纪早期开始出现,一直繁盛至今;它们广布于海洋、河流、湖泊、池塘,甚至陆上森林地区。个体微小(0.15—2mm)的介形类动物已有两百多年的研究历史(1776—),并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1776—1960)、全面发展阶段(1961—2000)和集成创新阶段(2001—)。介形类是古生代重要的海洋生物门类之一,尤以泥盆纪最为繁盛,在生物地层、生物古地理和古生态等方面应用广泛;其古生态组合可分为三类:丽足介大型组合(Myodocopid Mega-Assemblage)、图灵根大型组合(Thuringian Mega-Assemblage)和艾菲尔大型组合(Eifelian Mega-Assemblage)。古生代介形类在几次生物灭绝事件(如泥盆纪晚期、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有明显的反应。本文系统回顾了介形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在古生代介形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古生代介形类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的拓扑遗迹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龚一鸣 《古生物学报》1994,33(4):472-498
以遗迹化石的形成、保存、变形的地质学特征和遗迹生物的内在生物学属性为基础,从欧氏几何学与拓扑学的结合上,记述了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29个遗迹属的分类、命名体系,共生组合关系,遗迹群落,拓扑特征及其古生态、古环境和层序地层意义。新建立了13个拓扑遗迹属,15种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根据遗迹化石的层深分布,识别出表层、浅层、深层和混层遗迹群落。  相似文献   
10.
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甘溪剖面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滨浅海相地层中赋存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停息迹、觅食迹3大类,鉴定为11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Palaeophycus,Planolites,Phycodes,Rhizocorallium,Rusophycus,Skolithos和Thalassinoides。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5个遗迹组合:1)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由觅食迹组成,指示低能的砂质近滨环境;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组合,主要是觅食迹和停息迹,形成于低能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是居住迹和觅食迹,反映了贫氧低能的近滨下部环境;4)Skolithos-Cylindr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迹组成,形成于高能的前滨环境;5)Skolithos-Diplocraterion遗迹组合,主要为居住迹和觅食迹组合,反映了低能、食物丰富的近滨上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