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间,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四川动物》2013,(1):162
<正>大熊猫是珍稀濒危动物的代表,中国的国宝级动物。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一个专门从事大熊猫及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保护教育和生态旅游的全民事业单位,自1987年建立至今的20多年里,在大熊猫双胞胎育幼、大熊猫科学喂养、大熊猫驯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全球瞩目。在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您可以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在这里,您可以获得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和生态保护的最新知识和理念:在这里,您可以献出您的爱心,认养大熊猫;  相似文献   

3.
成都作为世界上离大熊猫核心栖息地最近的城市,可谓名副其实的“熊猫之乡”,同时也是迅速扩张的大型城市。本项目通过规划69km2的3个熊猫片区,建构可持续发展框架来协调成都的城市化进程和大熊猫保护工作,带领成都打造永续的“熊猫之都”。Sasaki为“成都大熊猫之都”定制的总体规划体现了近年中国为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不断加强沟通、合作与创新策略的意愿。项目通过一系列可持续性框架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同时扩大国际研究协作和生态教育,最终努力让大熊猫能够在野外自由茁壮繁衍。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雪威  张晋东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6,36(23):7528-7537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实时反应大熊猫种群动态,提供大熊猫分布区域、栖息地质量等最直接的信息,是制定大熊猫保护方案的基础,也是有效实施大熊猫保护措施的前提。综述了几种传统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包括直接计数法、数学模型法、距离-咬节分析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近年来最新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的红外相机技术、足迹鉴定法,讨论了传统方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新方法的应用前景,并针对今后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6.
<正>放归加入新的大熊猫个体是有效保护孤立大熊猫小种群并保证其长期续存的最有效手段。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2005年8月,在岷山B大熊猫种群栖息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放归了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2009年4月至今,在小相岭A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陆续放归了救护于邛崃山系的野生大熊猫"泸欣"以及人工繁育大熊猫"淘淘""张想"和"雪雪"。监测结果表明,野外救护大熊猫"盛林1号"和"泸欣"易地放归后适应较好,已建立起巢域;母兽为野外救护个体的"淘淘"和"张想"放归自然后已存活,但尚未形成固定巢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大熊猫"雪雪"在放归自然42天后死亡。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保护区的建立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却限制了社区对资源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社区共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的弊端,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大熊猫保护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偏远贫困山区,对生态干扰比较大的贫困社区却基本没有被纳入社区共管试点范围。作者在20年岷山保护区社区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重要文献资料,并对岷山北、中和南部13个保护区最靠近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进行了系统调研,发现了现有社区共管的成效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以大熊猫保护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保护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后盾—社区为主体—高校院所参与—企业拉动"为内涵,五位一体"携手共建",并有协调员制度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本模式已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行,实现周边社区全覆盖,在制度化、常态化和量化管理方面初获成效。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其憨态可掬的形象为世界各地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在一些特定场合甚至成了中国元素的标志。大熊猫至今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爱在卧龙     
汤纯香 《生命世界》2007,(11):40-43
圈养大熊猫被认为是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的"三难"动物。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大熊猫性喜独居,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且其择偶性极强,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由于这种天性使然,大熊猫种群的繁衍危机已迫在眉睫,为了挽救国宝,人工繁育己成重要手段。多年的实践证明,大熊猫人工繁育、移地保护是拯救大熊猫的重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需求,分析大熊猫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四川省平武县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比分析了两个地区大熊猫生境利用情况。研究发现两个地区的大熊猫在利用的生境特征上有很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相比小河沟的大熊猫,王朗的大熊猫更多利用具有高的竹子密度和乔木密度的生境,但幼竹比例较低。不同生境利用模式是大熊猫适应不同环境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大熊猫及生境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再过三十年,清山绿水河,繁花开遍,轻舟隐显,秦岷国宝结良缘。”这是所有热爱大熊猫的国人的心愿。三十年前,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进行大熊猫研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从此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无数人为了大熊猫的生境和繁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文特邀北京动物园刘学锋老师讲述了一个大熊猫的孕产故事,在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背后,不要忘了它们艰难而坚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秦青  刘晶茹  于强  马奔  谭宏利  解林红  温亚利 《生态学报》2020,40(20):7255-7266
大熊猫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科学价值。中国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分析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为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省为例,选取被划入或将来可能被划入大熊猫保护地的典型县域,构建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四川省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仍有部分县域出现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现象。(2)各县域生态安全状况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并且相邻县域生态安全指数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3)大熊猫保护地生态安全与周边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依然尖锐,相邻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状况相互影响的作用明显,需联合治理,共同促进生态平衡,提高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濒危野生动物而言,开展生境质量评价是完善就地保护措施、提高自然保护成效的基础。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系中段,是大熊猫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此前有关该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境的选择上,生境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以海拔、坡度、植被类型、食物来源等4个生态因子为指标,通过构建景观连接度模型对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熊猫不适宜生境面积、较适宜生境面积及最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23.26、133.67和33.4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34%和9%。从空间分布来看,最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在保护区内的分布较为破碎分散,大熊猫活动痕迹点更多地集中在生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区域。为加强该区大熊猫种群的科学保护,应控制敏感区域的人为活动,确保保护区内大熊猫个体在不同生境斑块之间迁移扩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与黄水河自然保护区相连区域,并可适度扩大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古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在中国古籍中是否曾出现过对大熊猫的某种谓称问题, 以往曾有"騶虞"说、"貘"说、"貔貅"说, 等等, 认为"騶虞"和"貘"的说法不足采信, 对于"貔貅"说, 作者通过考证, 提出清代以前的"貔貅"并非指大熊猫, 而清初《译峨籁》一书中谓称之"貔貅"实为该书作者转述峨眉山人所称"皮裘"的借音而转义, 即使是指大熊猫, 也只是在一相对极其狭小的历史时空范围之内可供援引; 另一方面, 并不排斥在中国历史上某个时期, 曾一度出现过对大熊猫相对准确的记载和描述, 而这一点有待于更多的考证与发掘。  相似文献   

15.
卧龙及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1):48-52
卧龙和草坡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面积3 224 km2 , 为中国大熊猫分布区最大的保护区。自1974 年以来, 我们经过多次调查, 其栖息地由约2 500 km2 缩减到现今约800 km2 。大熊猫在该地所选择的最适生境在海拔2 800~3 100 m一带的三、四级夷平地带, 面积约4 ×104 hm2 。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据1974 年调查有195 只(其中卧龙为145 只) , 1983 年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后种群有所下降, 而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有所恢复, 现在约有150 只。在保护对策上, 应在4 个隔离种群间退耕还林, 控制交通流量和禁止夜间通行, 扩大保护范围到毗邻的县, 对最适的栖息地实行绝对保护, 并控制旅游规模及旅客流量。  相似文献   

16.
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从长远来看,从山系或更大尺度上来开展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生境的研究与保护更有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利用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选取海拔、坡度、植被类型、竹子分布、道路和居民点的分布等评价因子,系统地研究了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的分布、生境质量与空间格局,以及生境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山系生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对策。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大熊猫生境密切相关的阔叶林与针叶林的面积为344,970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8.4%,灌丛占18.4%,其他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占23.2%。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的大熊猫潜在生境为118,749hm2,由于森林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以及农业活动等的影响导致生境面积减少为93,115hm2,且尚存的生境被隔离为两个互相独立的生境单元,使荥河与瓦屋山这两个种群的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而现有的保护区仅保护了生境总面积的28.0%。为了有效地保护该山系的大熊猫,应该注意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大熊猫生境的规划与保护:(1)扩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使大熊猫生境的集中分布区都得到保护;(2)以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加强被隔离生境的联系,促进大熊猫种群之间的交流;(3)控制海拔1,800–2,700m之间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动物》1993,12(3):4-6
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促进野外和饲养大熊猫的繁殖,完善和强化管理手段,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创造必需的条件,稳定和发展大熊猫种群数量,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范围。为此,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改名为世界自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200~2 500 m的57条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活动频繁的巡护样线上,布设130台红外相机。累计红外相机有效工作日100 685 d,共拍摄到大熊猫有效独立照片1 831张。将红外相机拍摄的有效照片和相机工作日依据不同竹种类型及保护站归类,对大熊猫季节性空间分布与活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熊猫春季活动最为频繁,在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林和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林中相对多度分别是2.89和3.72;其次是冬季,在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分别是2.95和2.74。3月份是其活动高峰,巴山木竹林和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是最高;11、12和1月份,大熊猫在巴山木竹林中相对多度指数高于秦岭箭竹林;2至10月份,大熊猫在秦岭箭竹林中的相对多度指数都要高于巴山木竹林。(2)大熊猫在佛坪保护区各个保护站均有分布,且存在季节性空间分布差异。三官庙和西河保护站全年的12个月都能够捕获到大熊猫的身影,是大熊猫分布相对多度最高的两个区域,大古坪、岳坝和龙潭子3个保护站海拔较低,大熊猫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活动;凉风垭保护站海拔较高,主要分布的是秦岭箭竹林,大熊猫主要在夏季活动。(3)干扰活动主要包括采集、放牧、旅游、家犬活动和监测5种类型。干扰活动类型在各个保护站存在差异,且多为零星干扰,对大熊猫的活动和分布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较为全面地调查了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季节性活动动态和区域性分布状况,调查结果可为后期的保护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闫志刚  李俊清  孙立 《生态学报》2018,38(13):4556-4569
得益于有力的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根据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近年来,大熊猫野生种群与栖息地面积总体上均处于持续增加态势;同时,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与局域种群隔离也呈加剧的趋势。两相对比,形成悖论现象,难以正确认知当前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大熊猫作为高度特化的K对策大型动物,其生存高度依赖于栖息地生态系统,极易受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的影响。对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栖息地或种群等单项指标的变化,而应基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视角。结合全国第三、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对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与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的面积进行复相关分析,发现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的面积之间存在着高度显著正相关,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稳定而密切的耦合关系,进而建立了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之间的耦合函数。突变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科学理论,提供了较完备的数学方法,利用系统中少量的关键指标便可实现对系统行为的刻画。基于突变理论,以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大熊猫种群数量、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的面积为系统关键指标,利用种群与栖息地、潜在栖息地之间的耦合函数,构建了"大熊猫—栖息地"系统椭圆脐点突变模型,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虽然野生种群数量、栖息地与潜在栖息地的面积均持续增长,但严峻的局域种群生存危机与栖息地的高度破碎化,从总体上削弱了系统的稳定性,大熊猫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处于持续下降态势,且濒临系统临界状态,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退化压力,大熊猫的生存危机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为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是大熊猫保护的一项重要策略,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为评估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发展与圈养种群的未来增长趋势的关系,通过对大熊猫国际谱系(2015)内990只圈养大熊猫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各年内存活超过100 d的个体数量并绘制其存活曲线;编制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生命表,绘制死亡曲线及存活曲线,计算其内禀增长能力。结果显示:自2005年之后,每年存活的圈养大熊猫个体数量均超过20只,个别年份超过30只,2013年和2015年则超过40只;圈养大熊猫的寿命期望值较长,2~25岁死亡率低,绝大多数圈养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在生理寿命上特征稳定;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8 4、0.062 3和1.064 3,说明圈养大熊猫种群目前仍存在发展上升的空间,种群结构整体上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