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的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生境的人为破坏。对保持生物的生境评价,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还能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生境分布特点提出了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将影响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分为物理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探讨了生境评价的程序与卧龙大熊猫生境评价准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面积有57597.3hm^2,其中最适生境面积为6256.1hm^2,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m的平缓山坡与台地。 相似文献
2.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濒危野生动物而言,开展生境质量评价是完善就地保护措施、提高自然保护成效的基础。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系中段,是大熊猫模式标本的采集地。而此前有关该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境的选择上,生境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以海拔、坡度、植被类型、食物来源等4个生态因子为指标,通过构建景观连接度模型对保护区内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熊猫不适宜生境面积、较适宜生境面积及最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23.26、133.67和33.46 k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34%和9%。从空间分布来看,最适宜生境和较适宜生境在保护区内的分布较为破碎分散,大熊猫活动痕迹点更多地集中在生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区域。为加强该区大熊猫种群的科学保护,应控制敏感区域的人为活动,确保保护区内大熊猫个体在不同生境斑块之间迁移扩散。日常保护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与黄水河自然保护区相连区域,并可适度扩大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范围。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大熊猫生物学与行为生态学研究成果、遥感数据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系统研究岷山地区大熊猫生境分布、生境质量与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明确岷山地区保护大熊猫的关键区域 ,分析岷山地区大熊猫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对策 ,以期为岷山地区大熊猫保护及其与岷山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协调提供依据。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岷山地区以森林为主 ,各类森林面积 1 91 790 3.4 4 hm2 ,占 5 5 .4 2 % ,将与大熊猫生境密切相关的森林植被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等 ,其中亚高山针叶林面积 5 380 4 9.6 4 hm2 ,占全部森林的占 2 8.0 5 % ,落叶阔叶林面积 4 6 1 35 5 .6 7hm2 ,占2 4 .0 6 % ,针阔混交林面积 4 0 30 36 .2 6 hm2 ,占 2 1 .0 1 %。结果表明岷山地区有大熊猫潜在生境 1 32 3789.1 5 hm2 ,由于森林资源利用、交通、农业活动影响、居民薪柴砍伐 ,以及生境破碎化与生境隔离等导致的生境丧失 5 5 341 3.4 5 hm2 ,目前尚存的大熊猫适宜生境 770 375 .7hm2 ,由于交通等隔离而成为至少 5个相互分隔的生境单元 ,大熊猫种群交流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有效地保护岷山大熊猫 ,首先应充分注意到各种人类活动 ,尤其交通的建设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其次要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 , 相似文献
4.
马可波罗盘羊是帕米尔高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牧场等人为干扰因子,借助ArcGIS,构建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在不同尺度上评价分析马可波罗盘羊的生境适宜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836 km2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127.19 km2,冬季为1915.70 km2。保护区西北部面积3767.73 km2的马可波罗盘羊实际分布区内,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095.48 km2,冬季为1072.82 km2,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该物种实际分布区。受人为干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和冬季实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18.43%和17.78%,实际分布区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33.65%和29.73%,表明实际分布区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应予以重点保护。总体而言,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宜性的关... 相似文献
5.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特点进行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及ArcMap、ArcView等地理信息系统辅助软件,从地理环境因素、生物群落因素、主食竹因素和干扰因素4方面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面积比例为62.1%;次适宜生境面积占31.0%;不适宜生境面积占6.9%.大熊猫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海拔较高的地带,不适宜生境主要受植被类型、竹子因素、干扰因素等影响.为减少大熊猫不适宜生境,需要保护区管理者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控制人类活动,特别是海拔900~1600 m范围内的放牧、割竹和砍柴活动. 相似文献
6.
集成的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应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充分了解大熊猫生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对有效保护大熊猫非常重要.绘制生境图既是野生动物生境评价和监测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新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方法),在模拟复杂系统过程中能够同时综合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可集成于GIS中,有助于大熊猫复杂生境的制图及评价.为了对大熊猫生境进行评价,本文建立了一个较全面的综合制图方法,将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多类型数据全部集成在GIS环境下.结果表明,采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集成方法绘制的大熊猫生境图的精度达到80%以上,高于单一的专家系统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制图的精度.Z统计方法也证实了新建立的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集成方法要显著好于3种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境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 开展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评价和生境破碎化研究, 有助于濒危动物的保育。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 多元统计分析、景观生态学和3S 技术被用于生境适宜性评价中, 使其研究结果广泛应用于生境质量评估、生境承载力分析、物种潜在分布预测和物种濒危机制评价等方面。然而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缺乏和研究时间较短常局限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继续深入。生境破碎化研究常集中在破碎化现状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时空尺度的扩展和研究方向的分化应是今后生境破碎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蝗虫是一种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害虫。预测、监测蝗虫的发生、发展对于防治蝗虫、减轻蝗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蝗虫的发生和消长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基础上,概述了以往蝗虫发生、发展预测、监测的主要方法。然后,从监测蝗虫生境采用的指标、卫星数据、算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运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蝗虫生境、预测蝗虫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最新进展;最后,结合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网络、快速计算和模拟等技术的发展探讨了蝗虫生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际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鸟类栖息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取鸟类生境适宜性多边形评价单元,根据近年来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迁徙鸟类生存的地类、植被、潮沟、底栖生物等关键环境因素,建立了鸟类与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内主要四大鸟类种群雁鸭类、鸻鹬类、鹭类以及鸥类的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迁徙鸟类生境较适宜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40%左右;(2)光滩区域、与光滩邻近的海三棱藨草带以及潮沟地带是鸟类生境适宜性较好的地理区域;(3)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析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能有效且简便地对生态环境处于快速动态变化中的物种生境适宜性进行快速、客观准确的分析评价,其结果可为崇明东滩鸟类种群及其生存环境规划、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邛崃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生境选择的比较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采用随机样方法,对邛崃山系同域分布的大熊猫与小熊猫的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13个生境因子48个项目中,植被、食物、水源、外界干扰、地形等概括了两种熊猫生境的主要特征。在对生境的利用上,两种熊猫均喜欢选择离水源较近、兽类和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竹子生长发育较好的位于山体中、上部的原生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中的生境;大熊猫更喜好选择东南坡向、坡度相对较小、郁闭度相对较大、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少的竹林,小熊猫则更喜好选择南坡或西坡、坡度相对较大、郁闭度相对较小、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多的竹林。两种熊猫在生境利用上的差异可能是其同域分布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岷山中部地区是我国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种群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砍伐森林、种植药材等农业活动较为突出,可能对大熊猫及其生境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明确该地区农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保护区内外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我们采用遥感影像解析、GIS空间分析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白草河流域进行了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 m以下的地区.从1994-2008年,农用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94-2001年间,农用地面积减少,减少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 m以下的地区;2001-2008年间,农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在海拔1,7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周边.农用地扩张直接导致1994-2008年间该地区5,281 hm2(6.46%)的大熊猫生境丧失.就保护区内外而言,保护区外部大熊猫生境的丧失比例达21.53%,而保护区内部的生境变化不大.为了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大熊猫生境,除了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部进行开发外,建议对保护区外部的大熊猫生境进行保护,禁止在海拔1,7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进行土地开发. 相似文献
12.
Information on diets fed to captive giant pandas in five Chinese facilities (Beijing Zoo, Chengdu Zoo, China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uzhou Zoo, and the Xian Zoo for the Giant Panda) in which pandas have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was compiled from publications and/or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Each facility feeds a steamed grain mixture comprising 13–56% of the diet on an as-fed basis, animal products (milk, eggs, and/or meat; 8–25% of the diet), and bamboo (17–82% of the diet). Seasonally available fruits and/or vegetables are sometimes included (0–29% of the diet). Typically, bamboo is offered throughout the day in small increments, while the remaining diet (concentrate portion) is fed in two meals. Despite the variety of ingredients in the concentrate recipes among institutions, there was remarkable similarity in nutrient composition: 55–65% water, 13–19% crude protein (CP), 2.5–4.0% crude fat (CF), and 2–5% ash (Ca, 0.2–0.9%; P, 0.4–0.8%) (all nutrients except water expressed on a dry matter (DM) basis). Calculated digestible energy content averaged about 3.3 kcal/kg DM. With the addition of animal products, bamboo, and produce, total diet composition averaged 51% water and, on a DM basis, 12% CP, 5.0% CF, 20–57% NDF (fiber), 0.5% Ca, 0.4% P, and 50–150 mg/kg vitamin E. These specifications are similar to nutrient requirements established for domestic canids and would appear adequate to meet the (as yet unestablished) requirements of the giant panda in captivity. Formulations for mineral and vitamin supplements to balance concentrate portions of these basic diets are included. © 199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3.
14.
秦岭大熊猫食物基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研究大熊猫食物基地的角度出发,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秦岭大熊猫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和竹林的基本概况。研究结果表明:1、奏岭大熊猫分布区的竹种资源丰富,有6属14种,竹林面积约8.43万公顷。2、构成大熊猫食物基地的竹种有3属3种,面积约占该区竹林总面积的99.7%。3、根据竹林类型、环境及大熊猫的利用状况,秦岭大熊猫的食物基地可以划分为3个小区。4、在正常情况下秦岭大熊猫食物基地至少可供7倍于今数量的大熊猫生存。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当前的生存状况,包括种群数量、密度、栖息地及其周边社区环境,分析了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严重的人为干扰造成大熊猫种群的孤岛状态;(2)竹子开花依然对大熊猫种群构成威胁;(3)社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并提出了大熊猫保护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目标:(1)形成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2)减少永久性工程对大熊猫活动的阻隔;(3)统筹发展社区经济,积极实施社区共管;(4)实施圈养大熊猫放归。文中指出了为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所需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罗波;胡海平;严啸;黄治;魏明;张贵权;王承东 《四川动物》2016,35(5):677-679
发情率低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饲养的难题之一,也是制约圈养大熊猫繁育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大熊猫圈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有了大幅提高,但并未达到特别高的水平。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6-2012年参与繁殖计划的圈养成年雌性大熊猫种群的发情率进行统计发现,2009-2012年每年雌性大熊猫的发情率高达90%以上,较2006-2008年的发情率有显著提高。2006-2012年,该大熊猫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模式、食物结构都未变化,但从2009年起圈舍环境有明显变化。经分析,该种群发情率的变化与圈舍面积、圈舍地形、圈舍植被覆盖率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变化有关。本研究为提高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从改善大熊猫圈舍条件的角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大熊猫血清中纯化出免疫球蛋白(IgG),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大熊猫IgG血清。以黑熊、小熊猫、狗、猫等动物血清为抗原,兔抗大熊猫IgG 血清为抗体.进行了免疫扩散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收集的食肉目动物:黑熊、小熊猫、狗、猫的血清都可与兔抗大熊猫GIg血清进行沉淀反应,其中尤以黑熊的反应最强且与大熊猫的反应沉淀线完全融合;小熊猫、狗、猫反应较弱且融入大熊猫反应沉淀线后形成树板状。从此看出大熊猫lgG 与黑熊的IgG最相似,从亲缘关系上讲,二者更为接近,大熊猫反应属熊科。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胃内纤毛虫检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wenty three captive giant pandas, fecal specimens and stomach juice from five captive giant pandas(Ailuropoda melanoleuca)were tested for ciliate in 2004. Of them, ciliates of Epdinium spp.and Entodinium spp.were found in the stomach of five giant panda. Density of ciliates in each stomach of giant pandas were 4.21×10 4 ind./ml, 6.98×10 4 ind./ml, 3.05×10 4 ind./ml, 4.46×10 4 ind./ml and 4.38×10 4 ind./ml respectively. But all the fecal specimens were negative. 相似文献
19.
李永全 周汝滨 郑克勤 潘超仁 廖霞 陈小萍LI Yong-Quan ZHOU Ru-Bin ZHENG Ke-Qin PAN Chao-Ren LIAO Xia CHEN Xiao-Ping 《遗传》1998,20(1):14-15
一个13/21染色体罗伯逊易位家系中, 易位染色体携带者4人,易位型先天愚型患者3人,易位染色体至少已经遗传了4代。该家系中有同性双生子的聚集现象。讨论了罗伯逊易位的遗传机理。Abstract:A pedigree with 13/21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was reported.There were four carriers and three patients with Downs syndrome in the padigree.The Robertsonian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 had been transmitted at leart for four generations.A family aggregation of monozygotic twines was found in this pedigree too.The inheritance principle of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at the origin of monozygotic twins may be genetically involved we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对6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14次分娩活动的观察结果。大熊猫分娩前48小时至24小时即出现将分娩的征兆,其总产程约14至22小时左右。分娩时为纵向胎向;多数为胎上位,个别为胎侧位;胎势为前肢和头颈靠紧并伸直,尾、后肢并紧且自然伸直;多数胎儿为头、前足先露出,即前躯前置;少数为尾、后足、臂先露出,即后躯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