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针菇自交后代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生产用金针菇菌种(白色品种菌株F10、F4、FM、F21,黄色品种菌株F29、F3)分别进行自交,对其S1代自交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原基发生早晚、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自交导致后代群体的平均生长速度、平均产量降低。黄色自交子代菌株平均生长速度快于白色自交子代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与产量不具有相关性,产量与现原基早晚有较强相关性,相同自交系中黄色品种现原基早于白色品种,F3菌株黄色后代现原基早于白色后代。在各菌株自交子代群体中,FM菌株子代具有高产优势,F3菌株子代有短菌龄优势,F10菌株子代有较好的商品表型特征,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交子代群体中的优势菌株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代料栽培原基形成后第30、45、60、75、90天子实体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采收期对桑黄子实体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杨树桑黄三萜含量外,采收期对上述6个指标均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在多糖含量上,鲍姆桑黄在原基形成后75d时急剧升至最大,在原基形成后90d时有所下降;而杨树桑黄在原基形成后45、60、75d均维持较高水平。在三萜含量上,鲍姆桑黄在原基形成后30d时即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而杨树桑黄则不同采收期差异不显著。关于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FRAP),鲍姆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在原基形成后30、45、60d维持较高水平,在原基形成后75、90d急剧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ABTS、FRAP)两两极显著正相关。鲍姆桑黄多糖含量与其上述4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三萜相关不显著。杨树桑黄多糖含量与其上述4指标相关不显著,与三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表现为原基形成后30、45、60d的子实体聚为一类,原基形成后75、90d的子实体聚为另一类。适时采收,有利于桑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提升。研究结果为桑黄代料栽培适时采收、质量控制、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猴头菇菌株的品比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猴头菇菌株的7个不同品种的菌丝生长长势、子实体产量、抗杂能力和物理性状的比较作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菇菌丝日生长速度快的菌株是A-2和A-3号(0.47和0.46cm/d);子实体产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以A-5,A-3,A-6,A-2号高于对照A-4号;菌株的抗杂能力以A-5争A-3号2种最强,并且与产量成正比关系;物理性状的综合指标以A-5,A-3号菌株最好,适合湖北鄂东大别山地区生产栽培。  相似文献   

4.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橘黄裸伞的原基或幼子实体进行个体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橘黄裸伞原基的第一个形态分化是下部边缘菌丝平行排列进行垂直生长,形成菌柄;然后边缘菌丝迅速向外生长,外菌幕形成,菌盖原基生长,在菌盖原基下部观察到菌褶腔,菌褶腔上部连续排列着栅栏细胞;在菌褶形成过程中,囊状体在尖端上聚集,说明菌褶的生长点在与菌盖组织相连的基部而不是尖端;内菌幕由内菌幕原基、菌盖边缘平行向下生长的菌丝和菌柄上部边缘平行向外生长的菌丝共同发育形成,由于内菌幕与菌柄组织的同源性,菌环不易脱落。橘黄裸伞属于半被果型中的双菌幕发育型,发育顺序表明其为菌柄发育型。  相似文献   

5.
自交选育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自交子代群体主要栽培和商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秀珍菇新菌株。【方法】以秀珍菇商业菌株“3108”为亲本进行自交,综合分析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菇型、抗杂、抗逆性和栽培周期等性状以选育新菌株,利用ISSR (Inter-sample sequence repeat)鉴定新菌株和亲本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性。【结果】自交子代中,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有19.5%和8.9%的菌株优于亲本;子代群体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之间无相关性(R=0.102,P>0.05);37%的菌株栽培周期比亲本短;菇盖平展、厚且不易碎分别占53%、11%,菌柄直径和长度变化幅度分别为5?13 mm和21?75 mm;发生黄枯病,出现萎缩、死菇现象以及畸形分别占23%、19%、5%。【结论】通过对子代群体各性状综合分析,从中选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菇盖厚且不易碎、柄粗长、抗杂和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前三潮菇平均单袋产量334 g,生物学效率高达74%,比亲本菌株增产7.1%,且种性稳定。经ISSR鉴定表明,该菌株具有自身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以育粉灵芝‘G-HN01’、‘G-XZ01’、‘G-LQ01’和育芝灵芝‘G-LQ02’两类品种为比较研究对象,进行袋料栽培实验。观测比较发现4个灵芝品种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袋料栽培模式的子实体农艺性状差异显著;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比较两种类型灵芝品种子实体显微结构差异,无孢子品种在显微结构上与其他3种育粉灵芝有着明显的区别;测定4个品种代料栽培子实体中功效成分及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3个育粉品种之间功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上有显著差异,但育粉品种和育芝品种之间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香菇是世界产量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在木屑袋料栽培模式下,香菇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G)、菌丝褐化期(B)、原基形成期(P)以及出菇期(FB)4个阶段。褐化期和原基形成期是香菇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两个关键发育阶段,对香菇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3种不同栽培材料为重复,对香菇发育的前3个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基因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栽培基质样本的基因表达特征相似。以菌丝生长阶段的转录本为参照,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获得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其次,对9个转录本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别获得了与菌丝生长、褐化阶段及原基形成各阶段高度相关的黑色、蓝色及黄色基因模块,并利用网络节点分析获得了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得到7个关键基因;最后,结合差异基因和基因模块分析,得到了菌丝生长阶段的17个重要基因、褐化阶段的167个重要基因以及原基形成阶段的67个重要基因。通过多分析手段结合为筛选候选基因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5种不同脱毒方法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的脱毒效果,筛选出脱毒率高和脱毒后金针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性状改善明显的脱毒方法。【方法】以栽培金针菇菌株F-4889为研究材料,从菌丝体中提取大小约2.0 kb的病毒dsRNA,经RT-PCR鉴定该病毒为金针菇褐化病毒(FvBV)。采用菌丝尖端分离、原基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单核化、有性生殖和核迁移5种脱毒方法对金针菇菌株进行脱毒处理,利用dsRNA技术和RT-PCR检测脱毒效果。【结果】菌丝尖端分离脱毒后得到1株脱毒菌株;原基组织分离法未能脱毒;原生质体单核化脱毒法得到3株脱毒单核菌株和2株原单杂交脱毒菌株;有性生殖脱毒法获得脱毒孢子单核菌株23株和单孢杂交脱毒菌株8株;核迁移脱毒后得到5株核迁移脱毒菌株。脱毒率依次为25.0%、0、7.5%、57.5%和100%。脱毒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均优于出发菌株、菌丝尖端和原基组织分离菌株。【结论】这5种方法中原生质体单核化、有性生殖和核迁移脱毒法脱毒效果较佳,均能有效脱除FvBV,脱毒率高,脱毒后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1996~1997年对征集到的24份云南黄心甘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生长特性、抗逆性、生产力及营养品质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蒙自黄心、红鸡窝、普洱黄山芋、紫红皮、甘心红薯、路南红皮、东川白花等一批黄心地方品种生长势强、适应性强、块根产量高、品质优,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丰富大型真菌个体发育学研究数据,并依据个体发育学数据提出分类学建议,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黄鳞伞子实体进行了发育学观察。结果显示:黄鳞伞子实体发育初期原基圆形至卵圆形,具外菌幕原基,内部菌丝弯曲致密,螺旋交织在一起呈束状,随着原基的发育,端向膨大生长,菌盖原基出现,与此同时原基基部在保持伸长生长外,直径也明显增大,菌柄原基由此形成。随后菌褶腔出现,栅栏状细胞的出现表明子实层发育的开始,发育过程中Y型菌褶清晰可见。黄鳞伞的发育属于菌盖菌柄型发育,发育类型是半被果双菌幕发育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测定人工段木栽培3年生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 baumii、桑树桑黄S. sanghuang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此3种栽培桑黄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在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较大。其中,栽培鲍姆桑黄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低,多糖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高;栽培杨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最低,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较高,多糖含量最高;野生桑树桑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三萜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低;栽培桑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高,多糖、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和ABTS、FRAP均较低。栽培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野生桑树桑黄在药效成分含量上各有所长。筛选到可结实、药效成分含量高的桑树桑黄菌株是可能的。桑黄优良品种选育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为桑黄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万超  张俊峰  吴迪  张忠  李文  汪雯翰  王琨  杨焱 《菌物学报》2021,40(9):2364-2375
本研究对38个不同批次和菌龄的椴木栽培鲍姆桑黄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子实体醇提物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建立了S. baumii醇提物HPLC指纹图谱,提取得到27个共有峰信息(P1-P27);同时,对38个样品醇提取的Trolox等价抗氧化能力(TEAC)进行分析,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回归建立了抗氧化活性预测模型,潜变量数为3,交互验证所得累积模型预测参数(Q2)为0.803,变量累积解释指标(R2X)和(R2Y)分别为0.574和0.954,相关系数平方(R2)为0.954,经验证模型可以获得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以准确反映谱峰与活性之间相关关系;利用模型变量投影重要性(VIP)指标筛选得到14个共有峰对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贡献。研究获得的鲍姆桑黄孔菌抗氧化谱效关系模型为桑黄原料活性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可辅助指导鲍姆桑黄孔菌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也为鲍姆桑黄孔菌栽培子实体的品质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尹大川  祁金玉 《菌物学报》2021,40(10):2811-2820
为了进一步探究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促进机制,利用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2年生沙地樟子松苗木施加褐环乳牛肝菌液体菌剂,并在2个月后对苗木各部分生长状态、生长相关激素、抗逆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褐环乳牛肝菌可以通过升高樟子松IAA和GA含量促进樟子松苗木的生长。其中,对樟子松根系中IAA含量影响最为显著,接菌苗木根中IAA含量比未接菌苗木根中IAA含量高85%以上;与此结果相反,褐环乳牛肝菌可以降低樟子松苗木ABA含量,通过ABA含量变化调控IAA含量,进而调控根系的生长;除此之外,褐环乳牛肝菌可以调控樟子松苗木甜菜碱和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未接菌苗木的甜菜碱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别比接菌苗木高46%、26%和23%,说明接菌苗木在受环境的影响方面相较于未接菌苗木低。接菌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樟子松苗木根部黄酮化合物含量。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借鉴,同时也可以为辽西半干旱地区森林健康调控与褐环乳牛肝菌科学应用于当地造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忍冬桑黄和蛹虫草两种药用真菌均可产活性多糖,共发酵模式是产生新化合物或提高化合物含量或药效的潜在方式。本研究尝试用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并对其共发酵所得的菌丝体多糖开展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忍冬桑黄和蛹虫草预先分别发酵3d和1d后再同时接种共发酵,两菌可以较好地进行共生长,菌体总量和总多糖得率显著高于两菌单独进行发酵时的相应量。进一步对适宜两菌共发酵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获得适宜两菌共发酵高产多糖的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30g/L、牛肉粉12g/L、磷酸氢二钾和硫酸镁各1.5g/L。共发酵菌丝体中多糖和黄酮含量均高于两菌单个菌体中的相应含量,但三萜含量和桑黄菌体中的三萜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共发酵菌体多糖、忍冬桑黄菌体多糖和蛹虫草菌体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其中共发酵菌体多糖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显著强于两菌单个菌体多糖的清除效果。本研究表明忍冬桑黄和蛹虫草共发酵联产真菌多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子实体醇提物对SW620结肠癌细胞的影响,用alamarBlue?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用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propidim iodide,PI)染色法和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 (H2DCFDA)染色法分别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变化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释放量,结果表明桑黄子实体醇提物在12.5-100μg/mL作用浓度下具有抑制SW620细胞增殖的作用,但对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细胞和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增殖无显著抑制作用;桑黄子实体醇提物能诱导SW620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变化,可降低G0/G1和G2/M期细胞数量,并呈现浓度梯度依赖性,ROS实验结果提示桑黄子实体醇提物的促肿瘤细胞凋亡与ROS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培养基质碳氮比显著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发育。广叶绣球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前期研究发现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碳源的需求较多。本研究采用松木屑、复合氮源作为栽培原料,研究基质碳氮比对绣球菌菌丝生长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不同碳氮比(C/N)的栽培基质对菌丝生长速度无显著影响,但是随着C/N比值的增加,子实体形成期逐渐延长,子实体形成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基质C/N在48.8-55.9之间时,采收率较高,在80-90d内,达到采收标准的菌袋比例分别为83.7%和81.4%。当基质C/N为43.4时,鲜菇产量最高,但外观品质受影响。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效率,采用松木屑和复合氮源作为栽培原料、适宜的基质C/N为48.8时,绣球菌子实体形成期为64d,子实体形成率为95%且较为集中,鲜菇平均产量为231g/袋(76%集中于200-260g/袋),整个生产周期为84d。本研究结果表明绣球菌具有“高碳低氮”的营养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桑黄是一类应用广泛的药用真菌,桑黄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糖作用。本研究中的杨树桑黄属于桑黄中重要且能栽培的一种。本研究采用深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从栽培杨树桑黄子实体中提取多酚类化合物,考察了不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氯化胆碱与尿素组成的DES体系对多酚进行提取,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21 min、80 ℃、料液比1:260 g/mL。在此条件下,多酚的提取率高达(23.17±0.88) mg/g,远高于传统方法(12.45±1.88) mg/g。最优条件提取的多酚显示了很强的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由此可见,采用DES法从杨树桑黄子实体中提取酚类化合物比传统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姜宁  余昌霞  董浩然  周峰  李正鹏  李玉 《菌物学报》2021,40(12):3169-3181
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世界第一大食药用真菌,随着香菇工厂化生产逐渐规模化、周年化、标准化,香菇工厂对环境集约化及智能化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照是香菇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本研究将转色后的香菇菌棒分别置于红光(R)、绿光(G)、蓝光(B)、红绿光(RG)、红蓝光(RB)、绿蓝光(GB)、红绿蓝光(RGB)7种光线下照射培养,以黑暗处理(CK)的香菇菌棒作为对照,探究不同光质光照对香菇子实体农艺性状与质构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绿蓝光照射下单个菌棒蕾数最多,为24.33个,黑暗处理下蕾数最少,16.17个;蓝光和红绿蓝光照射下子实体产量较高,达到228.12g/棒和220.82g/棒;红光条件下子实体产量最低,为173.53g/棒。不同光质光照对香菇子实体的形态特征有影响,红光和黑暗环境会影响子实体菌盖和菌柄的颜色,使其颜色偏淡,色彩饱和度增加,并且促使菌柄的生长。绿光和蓝光照射下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质构品质好。本研究表明蓝光可以作为香菇工厂化生产出菇阶段的首选光质。  相似文献   

19.
贺屏雅  杨玥  邸磊  李俊龙  李宁 《菌物学报》2020,39(7):1400-1409
比较3种不同栽培技术的鲍姆桑黄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3年生栎树段木鲍姆桑黄孔菌、桑枝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中多糖、总酚、黄酮及总三萜含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分别采用硫酸-蒽酮、福林-酚、亚硝酸-硝酸铝和香草醛-冰醋酸法对4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选用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为待检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最高(29.64%),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均低于2.57%;2种代料鲍姆桑黄孔菌的总酚和黄酮含量较高,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最低(0.24%和0.68%),尤其是代料鲍姆桑黄孔菌1号的总酚和黄酮含量高达4.02%和32.13%;三萜含量在4种栽培法的鲍姆桑黄孔菌中差异不明显。体外对6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最强的均为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其IC50值最低,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在本研究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鲍姆桑黄孔菌产生体外抗肿瘤活性不同,代料鲍姆桑黄孔菌最强,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活性最差,这种活性差异与其有效成分含量高低直接相关;鲍姆桑黄孔菌发挥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总酚和黄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