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石蕊属地衣初生地衣体鳞片状、次生果柄圆柱形,世界上报道了500多种,是地衣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深入研究中国石蕊属地衣过程中,基于形态学特征、化学特征和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从采集于河北省和云南省的地衣标本中发现了石蕊属地衣2个中国新记录种——喀麦隆石蕊(Cladonia camerunensis)和覆瓦石蕊(C.imbricata)。该文提供了2种石蕊属地衣特征的详细描述和图片并与相近种类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地法对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的种类组成进行调查和统计,并以各种类的盖度为指标、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 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 DCA)对岩面生地衣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S?rensen相似性系数分析各群丛的物种相似性;此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 CCA)探讨了岩面生地衣种类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共包含58种地衣,隶属于6目18科35属;优势科有5个,包含的属、种数量分别占该保护区岩面生地衣属、种总数的42.86%和62.07%。依据TWINSPAN和DCA分析结果并结合生境特征,可将该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划分为5个群丛:群丛 A,包氏微孢衣+双缘衣群丛( Assoc. Acarospora bohlinii+Diploschistes scruposus);群丛 B,油黄茶渍+亚白平茶渍+柔扁枝衣群丛( Assoc. Candelariella oleifera+Aspicilia subalbicans+Evernia divaricata);群丛C ,斑纹网衣+旱梅衣+淡肤根石耳群丛( Assoc. Lecidea tessellata+Parmelia vegans+Umbilicaria verginis);群丛D,丽石黄衣+白泡鳞衣群丛( Assoc. Xanthoria elegans+Toninia candida);群丛E,皮果衣+硬袋衣群丛( Assoc. Dermatocarpon miniatum+Hypogymnia austerodes)。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丛A与群丛B、群丛C与群丛D间的物种相似性较高,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15和0.733;群丛B与群丛C间的物种相似性次之,相似性系数为0.363;其他群丛间的物种相似性均较低。 CCA分析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岩面生地衣群落的物种分布受到海拔、光照强度、岩面pH值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报道中国茶渍属地衣3个新记录种——亚异茶渍(Lecanora subravida Nyl.)、栎生茶渍(L.quercicola Coppins&P.James)和针叶茶渍(L.coniferarum Printzen),该3个物种均隶属于柳茶渍组(Lecanora saligna group)。该类群主要特征为,朽木生,地衣体龟裂状至疣状或完全不明显,子囊盘黄绿色至棕色或颜色多样,表面具轻微粉霜,主要化学次生代谢产物为松萝酸。本研究使用贝叶斯分析(BI)构建了基于2个基因位点(nrITS,mtSSU)系统发育树,分析了该3种在茶渍属中的进化位置。本研究还对每个种详细描述形态-解剖特征、分布及栖息地等情况,并提供了地衣体、子囊盘及子囊孢子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4.
绒衣属(Coenogonium)地衣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厚顶盘目(Ostropales)绒衣科(Coenogoniaceae),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综述了绒衣属地衣研究简史和中国研究概况;报道了中国该属10种地衣,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疏羽绒衣(Coenogonium disjunctum)。对各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绒衣属的检索表和新记录种的图片。这是首次对中国绒衣属地衣的系统研究,为地衣型真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鹿蕊属地衣(又称驯鹿地衣)广布于北极以及低纬度高寒地带;在我国多见于北方林带以及高山苔原带。在大兴安岭林区本属地衣往往是一定林型的伴生成员,又为大兴安岭驯鹿群的理想天然牧场,还是地衣抗菌素的重要资源之一。本属地衣在国内外文献记载中我国约有8种以及若干种下单位,其中(Cla-dina portentosa)一种我们尚未见到。本文记载了9种,其中黄雀鹿蕊(Cladinaaberrans)与亚林鹿蕊(Cladina imshaugii)两种我国新记录。此外,对于前人已发表的错误鉴定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采自新疆天山及阿尔泰山山脉、保存于新疆大学中国西北干旱地衣研究中心地衣标本室(XJUNALH)的130余份黑尔衣属(Melanohalea O.Blanco et al.)地衣标本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新疆黑尔衣属地衣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烟色黑尔衣(M.infumata)和亚橄榄黑尔衣(M.subolivacea),1个新疆新记录种亚长芽黑尔衣(M.subelegantula)以及4个常见种地衣等7个地衣物种。并提供了新记录种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描述和彩色照片,以及包括这些种的检索表、地衣名录和分布地区。这些新记录种的发现,为中国和新疆的地衣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蜈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8.
绒衣属(Coenogonium)地衣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厚顶盘目(Ostropales)绒衣科(Coenogoniaceae),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综述了绒衣属地衣研究简史和中国研究概况;报道了中国该属10种地衣,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疏羽绒衣(Coenogonium disjunctum)。对各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绒衣属的检索表和新记录种的图片。这是首次对中国绒衣属地衣的系统研究,为地衣型真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简短回顾了砖孢发属地衣研究概况。在已知的8种亚洲砖孢发属地衣中,中国有七种,其中两种为台湾特有。根据150余份标本的形态与化学特征,承认中国大陆砖孢发属地衣5种,指出了个别异名,发现亚洲砖孢发(Okpogon asiaticus)存在两个化学型,提供了中国5种砖孢发地衣分布的新资料。研究结果表明,5种砖孢发地衣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作者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是砖孢发属地衣在亚洲的一个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是中国地衣的重要分布地之一, 蕴藏着丰富的地衣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基于259份标本馆馆藏及采集自东北大小兴安岭31个保护区的新鲜地衣标本, 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和DNA片段的综合分析, 鉴定并报道了该地区梅衣科岛衣类和袋衣类地衣11属31种, 包括环北极成分13种, 东亚成分11种, 世界广布成分3种, 中国特有成分3种, 欧亚成分1种。与之前记录和报道的该地区同类地衣物种组成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隶属于2属的6种地衣在该地区未被重新发现, 表明这些地衣在该地区的分布可能大大萎缩乃至消失, 尤其是属于东亚成分的袋衣属2种: 粉袋衣(Hypogymnia farinacea)和日光山袋衣(H. nikkoensis), 自最初以东北大小兴安岭标本为凭证在中国报道分布后, 30余年未再新增任何标本信息, 日光山袋衣在近期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中被推测处于易危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形态和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ITS片段),对中国横断山地区的830号与蓝细菌共生的肺衣属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3个新种;其中,横断山肺衣L. hengduanensis的主要特征是具粉芽化裂芽,无脊肺衣L. irrugulosa的网脊不明显,以及宽叶肺衣L. latilobulata的裂片顶端宽且钝圆;3个种在ITS系统发育树上分别形成独立小枝。文中提供了中国肺衣属中与蓝细菌共生的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陶欣  赵宁  李彪  李敏  闫淑珍  陈双林 《菌物学报》2021,40(7):1660-1675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子囊菌,对其分类归属一直存在不同处理意见,主要原因在于形态分类学难以解释其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了对竹黄的分类地位做出更接近自然亲缘关系的解释,本研究以自测的S. bambusicola S4201菌株基因组为基础,结合Genome Warehouse(GWH)数据库中公布的S. bambusicola GZAAS2.1243菌株和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Shiraia sp. slf14菌株的基因组数据,选取nrSSU、nrLSU、tef-1αrbp2 4段序列联合分析,与国际真菌生命之树计划(Assembling The Fungal Tree of Life,AFTOL)中的74种子囊菌比较,进行目级归属的系统发育分析;选择ITS、nrLSU和tub2 3段序列联合分析,与GenBank数据库中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的30种真菌比较,进行科级归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了单独建立竹黄科的分类处理,且竹黄科应归于格孢腔菌目,竹黄属中可能有隐存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变绿红菇近似种类“青头菌”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青头菌”多数子实体属于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复合群,其余子实体为绿桂红菇R. viridicinnamomea、红边绿菇R. viridirubrolimbata和本文描述的新种拟壳状红菇R. pseudocrustosa。在形态特征和ITS核苷酸序列方面,我国变绿红菇近似种R. aff. virescens与欧洲的变绿红菇R. virescens和北美的小变绿红菇R. parvovirescens均存在一定差异。变绿红菇近似种类在亚洲的分布范围较广,物种准确划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苇菇”是主产于新疆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湖泊周边的芦苇或多枝柽柳林内,埋生或半埋生在土壤中。本研究共采集和收集相关标本91份,开展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宏观形态特征相似的“苇菇”标本并非一个物种,而是分属于蘑菇属Bivelares组的大肥蘑菇Agaricus bitorquis、中华美味蘑菇A. sinodeliciosus和亚托柄蘑菇A. subperonatus;及Nigrobrunnescentes组的帕达纳蘑菇A. padanus。本文对“苇菇”形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它们的分种检索表。其中大肥蘑菇、亚托柄蘑菇和帕达纳蘑菇在我国和欧洲等地均有分布,而中华美味蘑菇仅在我国有报道。据此,依据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结合中华美味蘑菇的分布实地调查结果,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开展了对中华美味蘑菇分布区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华美味蘑菇适生区在我国主要为新疆天山山脉南北两侧、西藏西南部、青海海西州、甘肃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预测国外适生区域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物种分布模型涉及的环境变量对模型的贡献率显示,最湿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月最高温是影响中华美味蘑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美味蘑菇适生区域狭窄,为狭域种,建议应加强相关资源的保护,并积极拓展其可持续利用途径以降低对野生中华美味蘑菇子实体的过度消耗。  相似文献   

15.
荞麦起源于我国, 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了有效研究和利用荞麦及其野生种资源, 以从四川、甘肃、贵州等地采集的荞麦属(Fagopyrum)10个种(含变种、亚种和复合体种)共71份材料为对象, 通过ITS和叶绿体ndhF-rpl32序列分析, 利用MEGA5.0构建系统进化树, 探讨了荞麦种内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在ITS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725 bp, 信息位点为150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20.7%; 在ndhF-rpl32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940 bp, 信息位点为158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16.8%。由ITS序列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两个进化树都可以将71份材料分为大粒荞麦种组和小粒荞麦种组; 其中, 大粒荞麦种组包括栽培苦荞和米苦荞(F. tataricum)、金荞复合体(F. cymosum complex)、栽培甜荞(F. esculentum)和野生甜荞(F. esculentum ssp. ancestralis); 小粒荞麦种组包括齿翅野荞(F. gracilipes var. odontopterum)、疏穗小野荞(F. leptopodum var. grossii)、小野荞(F. leptopodum)、密毛野荞(F. densovillosum)、细柄野荞(F. gracilipes)和硬枝万年荞(F. urophyllum)。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能区分栽培甜荞和野生甜荞, 具有更好的聚类效果。另外, 与栽培甜荞相比, 金荞复合体与栽培苦荞的亲缘关系更近。该研究为荞麦属种的分类和条形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红澎  周萌  吴刚  班立桐 《菌物学报》2022,41(2):181-189
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是牛肝菌目中的一个小属,现归属于独立的科——拟蜡伞科.本研究从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证据、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描述了一种可食用的新种——芦苇拟蜡伞.该新种的特征为菌盖表面乳白色至淡赭色;菌褶白到奶油色;担孢子长圆形至椭圆形,厚壁,具轻微糊精反应,大小为6-10×4-5.5 μm,生...  相似文献   

17.
王先洪  姜佳琦  洪霓  王国平 《菌物学报》2022,41(8):1151-1164
为明确引起贵州梨芽枯病的间座壳菌种类,本研究进行了病害调查、病芽采集和病菌分离及纯化,根据其菌落特征与ITS序列鉴定,共获得94个间座壳属Diaporthe菌株,从中选取40个代表菌株进行多基因(ITS、TEFCALHISTUB)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它们分属于间座壳属的8个种,包括核桃间座壳菌D. biguttulata、榆树间座壳菌D. eres、椭圆间座壳菌D. ellipsoidea、梭状间座壳菌D. fusicola、香港间座壳菌D. hongkongensis、塞纳间座壳菌D. sennae、大豆间座壳菌D. sojae和蜜柑间座壳菌D. unshiuensis,其中D. ellipsoideaD. biguttulataD. sennae为侵染梨的首次报道。玉露香梨离体枝条接种结果显示,8种间座壳的代表菌株均可产生与田间相同的症状,分离比最高的D. eres致病力较强,表明它们均为梨芽枯病的病原菌,其中D. eres为病原优势种。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引起梨芽枯的间座壳菌种类组成,为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红菇属乳菇状亚组Russula subsect. Lactarioideae是一个形态特征较明显的类群,亚属内部分种类被认为是复合种。在对我国红菇属乳菇状亚组进行的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3个新种:丝黄红菇Russula byssina、奶油色红菇R. cremicolor和白果红菇R. leucocarpa,均产自我国贵州省,生于针叶林下。基于形态详细观察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对新种和近缘种间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提供了新种与乳菇状亚组和淡孢亚组R. subsect. Pallidosporinae中近缘种的物种检索表。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奶油色红菇与Delica-Brevipes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白果红菇和丝黄红菇隶属于两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9.
娜琴  图力古尔 《菌物学报》2020,39(9):1783-1808
报道了小菇科小菇属真菌10个中国新记录种,香菌组:橙盖小菇Mycena aurantiidisca、黄白小菇Mycena flavoalba、粉黄小菇Mycena floridula;棘刺组:异刺小菇Mycena heteracantha;纤柄组:碱味小菇Mycena amygdalina;脆足组:粉被小菇Mycena zephirus;冬生组:绣线菊小菇Mycena speirea、冬生小菇Mycena hiemalis;小菇组:绒柄小菇Mycena flos-nivium,分别来自吉林等11个省份、自治区。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以及与相近种的讨论。共计90条自测及下载ITS序列,在采用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小菇属系统发育树中,新记录种均得到分子数据支持。凭证标本存放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20.
董皓  穆太昌  张兆学  张修国  夏吉文 《菌物学报》2020,39(12):2241-2250
我国间座壳属真菌种类繁多,但对其分类研究滞后。通过对云南省间座壳属标本采集,基于形态学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基因、翻译延伸因子基因、钙调蛋白基因和组蛋白基因的DNA序列数据比较进行物种鉴定,描述了分别采集自八角黄皮和可可患病叶片上的间座壳属2个新种——八角黄皮间座壳和可可间座壳,并讨论了其与间座壳属物种的形态和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