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苍兰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12份小苍兰(Freesia refracta)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从34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2条适宜的引物。这12条引物中每条引物可扩增出5~11条DNA片段,共扩增了9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62条,平均每条引物可产生5.2条多态性片段,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64.6%。经NTSYS-pc分析,12份小苍兰种质间的遗传距离(GD)的变化范围为0.123~0.907,平均为0.442。根据Nei’s相似系数建立了UPGMA聚类图,在相似系数为0.56时,可将紫色花系的小苍兰种质与其它种质分开,形成两个组。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分析小苍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小苍兰的杂交育种和新品种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15个小苍兰品种为试材,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T)对其进花粉形态观察,通过对花粉形状、大小、外壁纹饰及萌发器官等特征,分析不同品种间花粉形态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15个小苍兰品种的花粉均呈单粒存在且两侧对称,具远极单沟萌发孔,花粉外部形态均呈椭球形,极面观为舟形或心形,赤道面观除Castor外均为超长球形。花粉外壁纹饰均有小刺状凸起,多数品种表面有小穿孔和圆形斑纹。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15个小苍兰品种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可以分成3大类。本文首次报道了小苍兰的花粉形态,并且发现,不同品种间花粉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外壁纹饰细部特征和萌发器官的差别,体现了不同小苍兰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可为今后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及种质创新等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盆栽小苍兰     
盆栽小苍兰刘学才小苍兰,别名小菖兰、香雪兰、洋晚香玉,是鸢尾科球根花卉。花色有红、黄、白、紫、粉红和雪青等色,花朵艳丽,香气浓郁纯正,是著名的切花和冬春季室内盆栽花卉。小苍兰原产于非洲好望角一带,性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耐寒性较差,在我国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域的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种群之间的分化现状,本文对来自南京、长沙和福州等3个地理种群的交配选择行为及杂交后代发育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观察的6 h内南京种群与福州种群间个体发生交配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种群内雌雄个体间的交配),但南京种群与长沙种群个体间发生交配的概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南京和福州种群的雄性与同种群雌性交配选择次数显著多于与异种群雌性交配的次数,但南京与长沙种群间个体交配的次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个地理种群间个体杂交后代在卵孵化率、幼虫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等发育特性上与对照(种群内个体自交)无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广聚萤叶甲南京种群与福州种群间在个体交配行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配前隔离.  相似文献   

5.
芳樟醇是小苍兰花香的主要成分,为了研究小苍兰芳樟醇合酶的合成与代谢机理,采用RT-PCR方法从小苍兰‘金童’花瓣中克隆到1个芳樟醇合酶(linalool synthase,LIS)基因,含有完整的c 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共1 779个碱基(Gen Bank收录号KX452731)。与其他物种的芳樟醇合酶氨基酸序列有40%~95%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金童’LIS与小苍兰首先聚为一类,其次与百合、姜、芭蕉的单贴合酶亲缘关系较近。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在小苍兰品种White Wing-2中LIS表达量最高,在花瓣中高表达,且在花发育的始花期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素条件下杂交水稻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氮素条件下杂交水稻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的初步研究林文雄陈逸鹏(福建农业大学农学系,福州350002)(福建省烟草公司,福州350001)APreliminaryStudyofCelDefenseEnzymesattheLateGrowingSta...  相似文献   

7.
以6个小苍兰(Freesia hybrida)园艺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进行花色描述,利用特征颜色反应确定其色素类型,进而通过UPLC-PAD结合UPLC-Q-TOF-MS技术分析各品种中的花色苷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6个小苍兰品种可分为白色系、橙—黄色系以及紫—紫红—蓝紫系三大色系。小苍兰6个品种花瓣中均含有黄酮类色素,不含或含极低量类胡萝卜素,除‘上农乳香’以外,其余品种花瓣中均含有花色苷。花瓣中花色苷含量依小苍兰品种不同而各异,5个含花色苷的品种中,‘上农紫玫瑰’花瓣中花色苷含量最高,‘上农橙红’次之。在小苍兰花瓣中,共检测到6种花色苷物质,通过与已有文献比对分析,推定其成分为: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矮牵牛素3,5-二葡萄糖苷、飞燕草3-葡萄糖苷、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牵牛花素3-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葡萄糖苷。‘上农紫雪青’和‘上农宫粉’花瓣中含有3种花色苷,且均含锦葵素类和矮牵牛素类,其中‘上农紫雪青’花瓣中主要成分是锦葵素单糖苷和双糖苷;而‘上农宫粉’花瓣中则均为双糖花色苷,主要成分是矮牵牛素3,5-二葡萄糖苷、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上农紫玫瑰’花瓣中含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和飞燕草3-葡萄糖苷;而‘上农金皇后’和‘上农橙红’花瓣中仅含一种组分,分别为飞燕草3,5-二葡萄糖苷和锦葵素3,5-二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8.
1981—1987年的试验证实,利用杂交优势是子莲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杂交选育和引种,筛选培育出13号(白花建莲×红千叶)和2号(百叶莲×红花建莲)杂交子莲,杂交优势明显而稳定,其产鼠比对照品种——红花建莲增加2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为了推广这两种杂交子莲,作者还提出了子莲良种繁育时防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苍兰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名称:小苍兰(Freesia refracta)。别名:香雪兰、小菖兰、洋晚香玉。材料类别:小苍兰五个品种(大白、鲜黄、桔红、粉红重瓣、土兰)的花瓣及花穗轴。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激素成分为:(1)IBA0.5mg/1(单位下同);(2)BA0.5。蔗糖浓度为3%。分化培养基为BA0.2~1 NAA0.1,蔗糖浓度3%。诱导生根培养基附加IBA0.1,蔗糖浓度1.5%。培养温度为  相似文献   

10.
徐炜   《广西植物》1989,9(3):199-199
<正> 彩叶球兰是笔者在福州地区进行攀援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球兰属新变种,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两年以来,生长良好,性状稳定,植株枝柔叶翠、彩叶斑斓、花序大型且耐荫性强,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表现褪绿条纹花叶症状的小苍兰(Freesia hybrida)上分离得到一种棒状病毒,能感染茄科、藜科、苋科、玄参科和葫芦科的部分植物。病毒粒子长500—575nm,直径13nm。外壳蛋白由一种分子量17500dalton的蛋白亚基组成。纯化的病毒制剂具有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A260/A280为1.39。稀释终点10~(-7),致死温度约为95℃,在4℃下体外保毒期大于6个月。排蚜不能传毒。病毒与PVX有血清学关系。实验表明,该病毒属于马铃薯X病毒群,不同于已报道的感染小苍兰的其它病毒。本文还讨论了小苍兰褪绿条纹花叶病毒的控制和检测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南割手密82-114(简称云割82-114)丰产、强生势的种质特性,利用福州果蔗(百眉蔗)×云割82-114获得99-67,利用99-67与云瑞99-248杂交获得03-1、03-3、03-12、03-16等18个杂交后代,利用03-16与ROC10杂交获得04-65,利用03-12与云瑞03-122杂交获得04-66等优良创新种质.SSR分子标记鉴定表明:99-67及03-5、03-7、03-10、03-13、03-15是真杂种,为甘蔗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优良的创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家蚕的斑纹自然突变体——黑色斑,由云南省蚕业研究所杨碧楼同志于1977年春在东肥×671杂交原种中发现。突变体是一头雄蚕。查东肥及671两品种在我国各蚕种场大量饲养已十余年,斑纹稳定,未出现过黑色斑。推想这头黑色斑雄蚕是自然突变而来。把这头黑色斑雄蚕分别与有普通斑的两个品种杂交,次代有黑色斑与普通斑的分离。寄部分蚕种给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转基因小麦和野生型小麦DNA为材料,对利用地高辛标记对小麦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包括探针制备与纯化、样品DNA量、酶切体系、真空转印条件、杂交条件、免疫检测方法等。结果表明,对随机引物标记的模板和标记后的探针进行纯化可明显提高探针的标记效率,10μg高质量的DNA样品在80μl的体系中,酶切8~12h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真空转膜时使用碱性液比中性液获得的转膜效果更干净;试剂纯度、杂交温度及杂交炉转速等均对杂交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配合改进的CSPD涂布方法,使用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比单纯使用X光片显像更易操作,背景更干净;本研究所优化的地高辛标记的小麦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结果稳定,可克服同位素标记对实验条件、设备及实验人员身体状况等限制,在普通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方法是在组织及细胞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及调控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利用一个由体外转录产生的与小鼠阿黑促皮原(POMC)mRNA顺序互补的反意义RNA为探针,直接在大鼠垂体的组织切片上进行杂交反应。结果表明,杂交在反意义RNA探针及POMC mRNA之间进行,并形成稳定的杂交分子。放射自显影影像显示出垂体中POMC mRNA的分布及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6.
早世代稳定水稻的ISSR标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黎军  李爱仙  吴先军  李仕贵 《遗传学报》2005,32(10):1074-1081
2个早世代稳定亲本与4个普通水稻杂交,F2代出现了8个早世代稳定株系。遗传分析表明,稳定株系出现时杂交F1群体分离,同一组合的F2群体中既出现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稳定株系,又出现按孟德尔分离的株系。利用26个ISSR引物对F2稳定株系进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稳定株系出现4种类型的标记带型:母本带型出现,父本带消失;父本带型出现,母本带消失;由双亲的部分标记带组合而成;双亲标记带型消失,而出现新的标记带型。没有出现由双亲标记带组合而成标记带型。ISSR引物900标记的2000bp标记带可以将稳定株系与普通水稻材料划分为两类群。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欧洲黑杨中Bt基因表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检测了转基因欧洲黑杨当代和杂交后代群体 ,外源Bt基因在 7年生的转基因欧洲黑杨 1 4个无性系中稳定存在 ,Bt基因在杂交后代中分离比例为 1∶1。转基因欧洲黑杨作母本进行杂交时有落花、落果现象 ,可能是基因改造影响了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用国产125I-碘化钠标记乙型肝炎病毒DNA制备探针,可得到较高比度的产物,一般稳定在107—108cpm/μg DNA。用该探针对不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DNA进行点分子杂交。可检测到5pg左右DNA。对17例血液标本进行点分子杂交,结果与32p-标记乙型肝炎病毒DNA探针杂交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一自然发生的三倍体水稻材料与二倍体杂交,在F2代获得了一个稳定群体。群体形态表现,农艺性状分析和微卫星标记三个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F2群体确系两个亲本的杂交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有重组发生并迅速纯合,因而在形态上和遗传上呈现稳定性。对水稻中出现的这种早代稳定现象的利用和途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