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核酶Ripc对HBV基因体外转录物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平  徐炜 《病毒学报》1993,9(3):278-280
  相似文献   
2.
为检测苏云金杆菌辅助蛋白P19和0RFl—0RF2对杀虫晶体蛋白CytlAa表达的影响,构建了5个重组表达质粒。5个质粒都含有cytlAa基因,但pT1只含有cytlAa基因,p他同时含有p19基因,pt3同时含有orf1-orf2串联基因,pT4同时含有p19基因和p20基因,pT5同时含有orf1-orf2串联基因和p20基因。将这5个表达质粒和质粒pWF45电转化到苏云金杆菌晶体缺陷型4Q7中,分别获得转化菌株Bt—T1、Bt—T2、Bt—T3、Bt—T4、Bt—T5和Bt—WF45。SDS—PAGE结果显示,菌株Bt—T1、Bt—T2和Bt—T3只产生少量的27kD cytlAa蛋白,而且部分降解为大约24kD的蛋白。而Bt—T4和Bt—T5能产生大量的cytlAa蛋白,但Bt—T4和Bt—T5的cytlAa蛋白产量都明显少于Bt—WF45。电镜观察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Bt—T4和Bt—T5与Bt—WF45的晶体大小和杀蚊毒力没有显性差异。研究表明p19和ORF1—ORF2对CytlAa。蛋白的合成显示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石膏样小孢子菌系亲土性皮肤癣菌,因其刺激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较强烈,易引起临床误诊误治。为进一步了解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脓癣、体癣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要点。我们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脓癣、体癣患者103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6种不同培养基对深圳大鹏湾6种珊瑚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深圳大鹏湾海域珊瑚共附生真菌的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457株真菌菌株,分属于7个属,分别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180株)、曲霉属Aspergillus(170株)、木霉属Trichoderma(50株)、青霉属Penicillium(34株)、枝孢属Cladosporium(21株)、透孢黑团壳属Massarina(1株)和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1株),其中优势属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和曲霉属Aspergillus,占菌株分离总数的76.59%。单独鹿角珊瑚上分离到的共附生真菌数量和种类最多,为160株9种;在该种珊瑚上还分离出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 sp.,该属真菌此前从未在珊瑚共附生真菌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本研究还发现SDA培养基分离出的共附生真菌数量最多,CDA培养基的真菌数量最少,表明不同培养基分离的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C(Vitamin C,简称Vc),又称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生理作用广泛,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上均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厂家多以我国发明的“二步发酵法”进行生产,即以D-山梨醇为原料生产2-酮基-L-古龙酸(以下简称2-KLG),然后制备维生素C。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是从D-葡萄糖串联发酵生产2-KLG的新工艺,以及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直接由D-葡萄糖转化生成2-KLG的基因工程菌的研究(图1)。1987年以来我国学者尹光琳等人采用了欧文氏菌(Erwinia sp.)和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进行串联发酵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苏云金杆菌辅助蛋白P19和ORF1 ORF2对杀虫晶体蛋白Cyt1Aa表达的影响 ,构建了 5个重组表达质粒。 5个质粒都含有cyt1Aa基因 ,但pT1只含有cyt1Aa基因 ,pT2同时含有p19基因 ,pT3同时含有orf1 orf2串联基因 ,pT4同时含有p19基因和p2 0基因 ,pT5同时含有orf1 orf2串联基因和p2 0基因。将这 5个表达质粒和质粒pWF4 5电转化到苏云金杆菌晶体缺陷型 4Q7中 ,分别获得转化菌株Bt T1、Bt T2、Bt T3、Bt T4、Bt T5和Bt WF4 5。SDS PAGE结果显示 ,菌株Bt T1、Bt T2和Bt T3只产生少量的 2 7kDCyt1Aa蛋白 ,而且部分降解为大约 2 4kD的蛋白。而Bt T4和Bt T5能产生大量的Cyt1Aa蛋白 ,但Bt T4和Bt T5的Cyt1Aa蛋白产量都明显少于Bt WF4 5。电镜观察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Bt T4和Bt T5与Bt WF4 5的晶体大小和杀蚊毒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P19和ORF1 ORF2对Cyt1Aa蛋白的合成显示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采用6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南海指海绵上的共附生真菌进行平板涂布法分离培养,结合ITS-rDNA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来研究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培养出55株(21种)真菌菌株,优势菌属为木霉菌属Trichoderma sp.(31株),其中的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22株作为优势菌种,占真菌菌株总数的40%。其余真菌则属于枝孢菌属Cladosporium、迈耶氏酵母属Meyerozyma、茎点霉属Phoma、红酵母属Rhodotorula、青霉菌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等10个属,还有两株未鉴定到种的子囊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7种病原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对21种真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其中有3种真菌至少对一种指示菌表现出抑菌效果,占菌株种类总数的11%。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将会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如生产力下降、养分循环失衡等。因此,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BEF)研究一直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系统并非仅仅提供单个生态系统功能, 而是能同时提供多个功能, 这一特性被称之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尽管有此认识, 但直到2007年, 研究者才开始定量描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BEMF)的关系。目前, BEMF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 如缺少公认的多功能性测度标准、生态系统不同功能之间的权衡问题等。本文概述了BEMF研究的发展历程、常用的量化方法、EMF的维持机制和不同研究视角下BEMF的关系。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本文还总结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特别强调了优化EMF测度方法和研究不同维度生物多样性与EMF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期对未来的BEMF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BEMF)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其中,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测度方法是研究该问题的技术关键。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 目前存在多个多功能性的测度方法, 这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复杂化。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常用的单功能法、功能-物种替代法、平均值法、单阈值法、多阈值法、直系同源基因法和多元模型法的原理及其特点, 并对其中较难理解的多阈值法进行了举例说明, 希望能对理解EMF的测度方法有所帮助。本文按不同的EMF测度方法对已发表的有关文章进行了归类, 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EMF的测度方法。由于缺乏相对统一的、代表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功能的测度方法, 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 严重限制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的发展; 所以, 研发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EMF测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 进展、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息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微型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在对地上生物多样性的调控和在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维系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动物已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 但是整体上对于地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驱动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过程, 仍缺乏深刻的认识。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 其中高寒草地是高原最主要的植被类型, 占高原面积的60%左右, 在高寒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已有大量研究关注于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 但是缺乏系统的总结与论述。基于此, 本文从细菌、真菌、古菌、线虫、节肢动物五大土壤生物类群出发, 阐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下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探讨了它们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并就未来高寒草地地下生物多样性亟需关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包括: (1)地下各个生物类群的分布格局、各类群之间的联系及驱动机制; (2)地上与地下生物多样性耦联的机制; (3)地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健康的影响; (4)地下生物多样性的调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