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孟玉芬  黄瑞 《微生物与感染》2004,27(4):F003-F003
在全球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仍是导致死亡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与结核病有着密切联系,它能加剧结核病的发展,结核病又可促进HIV的复制,加速艾滋病的发作。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的抵抗主要依赖细胞免疫,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与结核杆菌感染密切相关。Th1细胞活化分泌IFN—r,激活巨噬细胞对控制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HIV感染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4^ T细胞的丢失在HIV感染引起免疫缺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造成CD4^ T细胞丢失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细胞凋亡可能是CD4^ T细胞丢失的一个重要因素,HIV感染以后,病毒蛋白的持续性产出导致免疫系统的持续性激活,引起Th1细胞的丢失,Th1细胞通过合成Ⅰ型细胞因子,抑制淋巴细胞的自发凋亡,另外,病毒蛋白或其他因素能够使CD4^ ,CD8^ T细胞和APC转化为凋亡的效应细胞,通过Fas/FasL或其他途径引起细胞凋亡,HIV感染人体后凋亡细胞不仅有CD4^ T细胞,还包括B细胞,NK细胞,粒细胞,神经细胞和单细胞,凋亡作为机体的自我防护措施,在清除感染细胞的同时,并没有抑制HIV在单细胞/巨噬细胞内的复制,反而造成大量未感染细胞的凋亡,导致对HIV复制的失控,发展为严重的免疫缺陷,引起AIDS相关的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机体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如果能产生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复制,进而减少病毒的进一步危害。这里,我们首先用化学灭活S1V诱导的树突细胞,然后将树突细胞作为疫苗注入已感染SlV的恒河猴体内,结果使恒河猴体内产生了有效的持续性的S1V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4.
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感染性。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DV2)感染DC,于作用后6h、24h、48h、72h、96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甲基纤维素微量空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定位。病毒感染后6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病毒抗原。透射电镜下在病毒感染48h后DC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可感染DC并产生大量病毒颗粒,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HIV/SIV攻击宿主免疫系统,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旦这些慢病毒建立系统性感染,宿主的免疫系统很难有效控制病毒复制。然而,在粘膜暴露后的最初几天里,即感染建立的最初阶段,病毒大量复制及全身播散之前,病毒比较脆弱而容易控制。Scott G.Hansen等人用恒河猴巨细胞病毒(RhCMV)作为载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H3N2亚型猪流行性感冒病毒(SIV)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的机制.用SIV分离株体外感染猪肺巨噬细胞(PAM),发现SIV可在PAM中进行生产性复制.感染后96 h,病毒的血凝效价达到64.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感染细胞的DNA呈"梯样"图谱;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在感染后24 h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DNA峰,72 h凋亡细胞达25%.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形态发生特征性改变,如细胞皱缩、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胞质内出现大量空泡、细胞核染色体发生浓缩等.结果提示,SIV可在体外诱导PAM凋亡,推测PAM凋亡可能是SIV引起机体免疫抑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基于萤光素酶的单次复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细胞模型,用于抗HIV药物的筛选。方法:构建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假型慢病毒质粒,将疱疹性口炎病毒外膜糖蛋白(VSV-G)的表达质粒、HIV-1 Rev蛋白表达质粒、HIV Gag-Pol蛋白表达质粒和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共转染HEK 293FT细胞,制备假型慢病毒;在假型慢病毒生产和再感染新鲜HEK 293FT细胞的过程中加入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剂(如AZT),检测再感染的细胞中萤光素酶的表达水平,从而判断药物对HIV的抑制作用。结果:构建了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质粒pLenti-Luc;利用已知抗HIV药物AZT进行测试,发现HIV药物处理组细胞中萤光素酶活性远低于对照组。结论:建立了基于萤光素酶的HIV药物筛选细胞模型,该系统使用单次复制的报告病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使用萤光素酶基因作为报告基因使该系统具备极高的敏感性,该系统适合于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超感染(Superinfection)的案例在近两年被陆续报道,到目前共有5个超感染的病例被确定。与共感染(Coinfection)不同,HIV超感染指的是一株HIV在机体内已经建立稳定感染之后的另外HIV毒株的感染,共感染则是两株病毒同时或几乎同时对机体的感染。超感染发生的背景是宿主已经存在HIV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且免疫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初次感染病毒的损伤,提示HIV的初次感染所激发的机体免疫反应不足以完全抵御另外HIV毒株的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9.
高活性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艾滋病患者血浆中的HIV病毒载量,但对潜伏的病毒库无效.对HIV的基因治疗包括诱导HIV潜伏感染的休止的CD4 T记忆细胞增生,使潜伏的HIV激活进入复制循环,结合药物治疗和激活潜伏的HIV基因表达但并不诱导细胞增生,而是通过载体携带的基因使细胞凋亡,以清除HIV潜伏感染的细胞,利用载体携带目的基因治疗脑中的病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发现机体内存在一种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为主要任务的一部分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Treg对T细胞成熟、分化的抑制及其对杀伤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是机体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免疫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Treg在多种病毒的慢性持续感染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虽然使得病原体能够长期在机体内存活,进而导致疾病的慢性化,但同时也避免了机体由于过度的免疫应答而引起的免疫损伤。研究证实,Treg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Treg有可能成为针对HIV感染治疗的新靶点。我们就Treg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通过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感染宿主细胞,研究表明阻断HIV与受体靶分子的结合可以阻止HIV进入宿主细胞,抑制HIV病毒的感染。设计合成了一个包含CD4和CCR5与HIV-1结合的主要功能结构区,及Flt3-L和Mip-3α分子的融合基因,构建了2个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BK-CKR5-CD4/Flt3L-Mip3α (pABK-HIV-MF) 和pABK-CKR5-CD4 (pABK-HIV-MT),在人胚肾293细胞中进行了表达。RT-PCR、细胞免疫荧光技术、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获得了正确的表达,这为进一步研究其对于HIV-1的拮抗并靶向树突状细胞 (DC) 清除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危险性极高的慢性传染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能够阻断正在进行的病毒复制而不能清除潜伏的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根治AIDS方法。免疫细胞在HIV/AIDS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十分复杂的作用。细胞治疗是通过筛选表达抗HIV基因型的细胞或转染抗HIV基因、受体基因等方法获得抗HIV免疫细胞,并在体外进行扩增,将其转输给HIV/AIDS患者。细胞疗法与HAART等疗法有协同作用,促进HIV/AIDS的治疗。本文综述抗HIV-CAR T细胞、aTCR T细胞、负载HIV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等在HIV/AIDS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一些受染HIV的细胞保持沉默,即他们不产生病毒去感染其他细胞。这种细胞潜伏的原因不明,但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Philadelphia,P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由活动HIV细胞产生并能将潜伏细胞变为活性病毒制造厂的蛋白。 研究人员从AIDS病病人外周血细胞和脑脊髓液中提纯了称为Vpr的蛋白,并将之放入在实验室中建立的潜伏细胞系中。Vpr诱导潜伏细胞积极地产生了HIV。然后,研究人员又将Vpr加入到受染病人的静止外周血细胞中,Vpr再次启动了HIV复制。  相似文献   

14.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4 CD25 是调节性T细胞中功能最重要的一类.它是一类具有特殊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它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参与肿瘤免疫的调节,同时在感染和移植免疫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这一亚群具有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的特性,新近发现它亦与爱滋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HIV进入人体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效应但它也同时被感染,最终由于细胞毒的作用而死亡.由于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抑制作用,HIV持续的过度活化使得T细胞逐渐耗竭说明在HIV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Treg细胞可能都发挥了免疫抑制作用,但是却对HIV感染与爱滋病发病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效应.此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还与HIV病毒的持续存在密切相关.本文就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与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之间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GBV-C/HIV共感染可延缓HIV感染疾病的进程,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研究收集我国安徽省阜阳市HIV血清学阳性的既往献血员血浆标本,对其进行GBV-C感染的检测,研究GBV-C/HIV共感染与HIV病毒载量和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关系.用RT-PCR和酶联免疫法检测,在203人中检出GBV-C感染52例,显示该人群GBV-C的感染率为25.6%,男性感染者(35例,67.3%)高于女性感染者(17例,32.7%).分析发现,GBV-C感染与未感染两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HIV病毒载量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的HIV-1感染者均未接受ART治疗,因而排除了治疗对疾病进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HIV-1感染晚期的献血人群,GBV-C/HIV共感染对CD4细胞和病毒复制水平无显著影响.由于本研究对象中无HIV-1早期感染者,因而不能判断GBV-C在HIV-1感染的早期对疾病进展有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牛免疫缺陷病毒(BIV)Tat能否在功能上取代HIV Tat,构建用BIV tat取代HIV tat的嵌合人/牛免疫缺陷病毒(pHBIV-2)cDNA,将其转染人源MT4细胞.PCR、RT-PCR法检测到嵌合基因组在MT4细胞中可稳定地存在并转录;套式Alu-PCR法检测到嵌合基因组可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RTase活性测定及IFA检测显示,嵌合基因在MT4细胞中得到了翻译.结果表明,HIV的tat基因用BIVtat取代后产生的传染性cDNA克隆,仍能在人源MT4细胞中产生有复制性的重组病毒.  相似文献   

17.
DrugDiscoveryToday2003年8卷16期730页报道:基于近年来有关RNA干涉(RNAi)研究的新发展,将有望利用RNAi来消灭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或艾滋病毒。例如,在利用转染干细胞的研究中,Banerea等(2003)利用慢性病毒(包括猿猴免疫缺陷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载体转导的小干涉RNA(siRNA),在SCIDhu小鼠的来自CD34 祖先细胞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抑制了HIV1。认为siRNA可在这些遭受病毒侵犯的细胞中持久地抑制HIV的复制。这些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http://welcome.colostate.edu/)和霍普城癌症中心(http://www.cityofhope.org/)的…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分离到AIDS病毒(HIV)以来已有九年了,HIV感染机体,导致CD_4+T细胞的死亡为AIDS的发病机理为大家所公认,可是1991年开始有关AIDS的发生机理研究领域里出现了新的争论,这场争论的结果将影响今后AIDS的机理研究,特别是HIV疫苗的研制。争论的起点是由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eter Duesberg挑起的,他认为HIV根本不是AIDS的病因,AIDS的机理是由机体产生抗T淋巴细胞的抗体,从而引起T细胞的损伤、清除,因而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该论点的主要依据为HIV感染的T细胞仅为1/100,000,不可能引起大量T细胞的死亡,尽管大多数学者不同意此论点,但有些实验结果却令人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离纯化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天然糖蛋白G及其制备的抗体处理, 测定对ILT病毒(E3毒株和Zhonghai毒株)吸附、侵入、复制和病毒从细胞到细胞直接感染的影响. 结果证明, ILTV天然糖蛋白G及抗糖蛋白G抗体对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无明显影响. 添加糖蛋白G对病毒从CEL细胞到CEL细胞直接感染和病毒在CEL细胞上的复制的影响不明显, 但添加抗糖蛋白G大鼠IgG却显著抑制病毒的复制, 表现为噬斑变小, 病毒复制曲线降低.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ILTV糖蛋白G存在于鸡原代肝细胞核外周质及细胞膜上, 并且糖蛋白G聚集在细胞融合部位. 推测糖蛋白G可能促进了细胞的融合或参与病毒从细胞到细胞的直接感染, 从而影响病毒复制和噬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Transwell小室能在体外模拟机体许多黏膜及生物屏障系统,如人生殖道黏膜、直肠组织黏膜以及血-脑屏障、血-视网膜屏障等,重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机体的过程,对HIV感染机体的机制研究极为重要,因而被广泛应用.目前,尚无有效抗HIV疫苗问世,因此开发能阻断HIV性传播的药物是有效途径之一.应用Transwell技术深入研究HIV穿透黏膜及屏障系统感染机体的机制,也能为HIV防治药物的研发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本文就近年来Transwell技术在HIV感染黏膜及其他屏障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