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氮钙对香石竹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叶斑病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引  言近几年安徽省香石竹鲜切花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但每年6月至 10月间叶斑病均有较严重发生 ,药物也很难从根本上防止叶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影响香石竹的生产 .由于多数香石竹生产基地长期只注重用销铵、尿素等N肥 ,而忽视施用含Ca2 + 肥料和Ca2 + 的生理作用 ,导致栽培基质N(NO-3 )、Ca2 + 失去平衡 ,植株对病害抵抗能力降低 .本试验着重研究N(NO-3 )、Ca2 + 营养浓度对与抗病性有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植株发生叶斑病程度的关系 ,为合理施肥减轻叶斑病对香石竹危害程度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2 1 …  相似文献   

2.
以香石竹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法,在选择分化培养基中培养后,将香石竹重复结构的ACC氧化酶(ACO)基因核DNA导入香石竹‘Maber品种.经Southera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香石竹基因组,共获得3株转化植株.转基因植株在隔离条件下栽培时正常开花,转基因T257株系切花衰老过程中乙烯释放量较对照低95%,没有乙烯跃变峰出现.在25℃条件下比较瓶插期,有2个转化株系瓶插期显著延长,最长比对照长了5 d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转基因香石竹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转基因香石竹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种植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香石竹的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香石竹土壤中,共有的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其中α-变形菌门、β-变形菌门、浮霉菌门为优势菌群;而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未培养菌(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等菌群存在部分差异。【结论】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揭示了转基因香石竹的土壤中细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其栽培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4.
昆明地区香石竹病毒病流行状况调查及脱病毒苗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昆明地区3种不同生产模式下的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进行了调查,采集样本146号,利用酶联免疫法和电镜检测法对样本感染香石竹病毒的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主要流行的香石竹为香石竹斑驳病毒和香石竹坏死斑点病毒,以带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香石竹品种“俏新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直接剥茎尖法,高温处理结合剥茎尖法和病毒痤处理结合剥茎尖法3种方法在脱病毒效率和茎尖成苗率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以加热处理结合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好,0.2mm茎尖脱病毒率可达77.78%,加5%病毒座处理对脱病毒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剥茎尖法脱病毒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对于香石竹雌蕊心皮数目,不同植物志说法略有不同,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不同花色的香石竹雌蕊心皮数目及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香石竹的心皮数目随品种变化而异。在两种基本的花形态中,心皮数目存在不同的变异程度。文章讨论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利用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所产生的毛状根来创新香石竹种质的可能性,本文采用叶盘法,建立了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对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叶片外植体的遗传转化及其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香石竹幼嫩叶片外植体12 d后,从叶片外植体切口中脉处产生白色毛状根,21 d后约90%的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所获得的无菌毛状根能在无外源激素的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快速自主生长。PCR扩增和硅胶薄层层析结果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和rol C基因以及冠瘿碱合成酶基因已在香石竹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将毛状根置于MS+6-BA 1.0-3.0 mg/L+NAA 0.1-0.2 mg/L中培养15 d后产生淡黄绿色的疏松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02 mg/L,培养6周后不定芽分化率为100%;平均每个愈伤组织产生30-40个不定芽;将不定芽转至1/2 MS或1/2 MS+0.5 mg/L NAA的培养基中10 d后产生不定根,发育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移植于栽培基质中20 d后,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观察,运用TTC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和套袋实验等方法,对香石竹的开花状态及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香石竹种群可周年开花,单株花期35~61d,单花花期9~15d;花粉在开花第1~5天具有活力,柱头在开花第4~12天具可授性,第8~11天可授性最强;杂交指数为5,P/O值为307.84~790.52,结合坐果率结果,判断其繁育系统属于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8.
利用压片法及石蜡切片法观察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小孢子发育过程,以明确低温导致香石竹小孢子败育的因素,为杂交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只有部分小孢子发育正常,经过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四分体等时期,最后发育成花粉。(2)石蜡切片法观察到冬季低温下香石竹1.5~1.6cm长花蕾中有61%的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1.7~1.8cm长花蕾中有71%的花粉母细胞发生败育。(3)部分已经进入四分体时期的小孢子胼胝质未能及时溶解,妨碍了小孢子释放而导致败育。研究认为,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的发育异常是冬季低温下香石竹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香石竹切花(Dianthus caryophyllus L.)用不同体积浓度的1-MCP-β-环糊精溶液处理不同的时间,观察其外观形态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得知以50 mg/L的1-MCP-β-环糊精溶液在7 m3的密闭体系中处理8 h效果最佳。能极大提高香石竹切花的观赏价值,减少萎蔫程度,延缓开放,延迟香石竹切花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下降,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香石竹设施栽培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探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枯萎病害的关联性。【方法】采集香石竹健康植株与枯萎病植株根际土壤,采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菌株提取基因组DNA,用其16S rRNA序列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进行blast同源分析。【结果】从采集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布于细菌域(Bacteria)中的4个门(Phyla)共15个属(Genera),其中从健康植株组土壤中培养出65株菌,分布于9个属,并以芽孢杆菌(Bacillus)、链霉菌(Streptomyces)及孢霉菌(Mortierella)为优势菌群;而枯萎病株组土样共培养出33株菌,分布于12个属,并且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假单胞菌(Pseudomonas)、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及尖镰孢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属的分离菌株仅从病株组土壤中分离到;分离菌株同源性在90%-98%的潜在新种(potential novel species)有13株。【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真菌数与总菌数的百分比或Bacillus类群多样性的丰度,可作为评价区域香石竹种植土壤健康状况、栽培土壤演变及病害防治预测预报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1-MCP-β-环糊精对香石竹切花保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香石竹切花(Dianthus caryophyllus L.)用不同体积浓度的1-MCP-β-环糊精溶液处理不同的时间,观察其外观形态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得知以50mg/L的1-MCP-β-环糊精溶液在7m^3的密闭体系中处理8h效果最佳。能极大提高香石竹切花的观赏价值,减少萎蔫程度,延缓开放,延迟香石竹切花叶片质膜相对透性下降,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上海栽培香石竹上发生的一种香石竹斑驳病毒BS株系(Carnation Mottle Virus-BS Strain),人工接种可局部侵染苋色藜,墙生藜,千日红及番杏,有时可系统侵染昆诺阿藜,分别造成坏死斑或褪绿斑,不侵染所试其它2科5种植物。单斑分离接种昆诺阿黎做为提纯材料,经PEG(分子量6,000)沉淀,差速离心及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病毒提纯量约140毫克/公斤鲜组织。病毒颗粒呈等轴多面体,直径为33毫微米。提纯物紫外扫描呈典型病毒核蛋白吸收曲线,A260/A280值为1.54,核酸含量约20%。提纯病毒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试管沉淀效价为1:4096,琼脂糖双扩散效价可达1:1024。此株系血清学反应与英国香石竹斑驳病毒B-362株系呈部分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香石竹植株再生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香石竹的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分子育种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香石竹的再生体系多以器官直接再生不定芽为主,而通过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途径再生报道较少。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均可建立香石竹遗传转化体系,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普遍且比较稳定。近年来以延长香石竹瓶插寿命为目标的分子育种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对其色、香和形等其他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也已经起步,而有关香石竹抗性的分子育种有待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香石竹的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分子育种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香石竹的再生体系多以器官直接再生不定芽为主, 而通过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途径再生报道较少。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均可建立香石竹遗传转化体系, 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普遍且比较稳定。近年来以延长香石竹瓶插寿命为目标的分子育种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对其色、香和形等其他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也已经起步, 而有关香石竹抗性的分子育种有待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5.
SKP1基因是SCF E3泛素连接酶蛋白复合物的核心成分,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然而,香石竹SKP1基因还未被克隆,该文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从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的花药中分离克隆了1个减数分裂相关基因SKP1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DcSKP1(GenBank登录号为MK931293)。结果表明:(1)DcSKP1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962 bp,含有1个长度为567 bp的ORF,该基因编码188个氨基酸。(2)蛋白序列比对显示,DcSKP1中存在一个高度保守TPEE基序,还具有Skp1_POZ结构域和Skp1结构域,并与拟南芥的SKP1聚集在一个分支上。(3)利用荧光定量PCR对香石竹DcSKP1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研究,发现DcSKP1基因在各个组织部位都有表达,在花药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叶组织,且在幼小的花药中表达量最高,随着花药发育的进程表达量下降。由此推测,DcSKP1基因可能在香石竹减数分裂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影响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的因素(简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香石竹组织培养中,当MS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0.5μg·ml-1,IAA浓度为0.2μg·ml-1,琼脂浓度为0.6%,光照时间为11h·d-1,温度在25.5℃左右并且通风状况良好时,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7.
香石竹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其种质资源主要依靠田间种质圃和离体库进行保存。离体保存包括试管苗保存和超低温保存,这两种方法作为田间种质圃保存的补充可以分别对种质资源进行短中期和长期保存。本文对香石竹离体保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香石竹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香石竹(DianthuscaryophyllusL.)带病毒组培苗和扦插苗作为对照,研究香石竹脱病毒苗在苗期和花期的生长发育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苗期,香石竹脱病毒苗在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叶面积和根、茎、叶的干重等大多数营养生长发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在花期,脱病毒苗在花苞和花朵直径,花枝高度和粗度等花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且脱掉病毒显著提高了花产量,缩短了生长发育期.  相似文献   

19.
伊廷双  胡虹等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2):251-255,268
以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带病毒组培苗和扦插苗作为对照,研究香石竹脱病毒苗在苗期和花期的生长发育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苗期,香石竹脱病毒苗在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叶面积和根、茎、叶的干重等大多数营养生长发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在花期,脱病毒苗在花苞和花朵直径,花枝高度和粗度等花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对照,且脱掉病毒显著提高了花产量,缩短了生长发育期。  相似文献   

20.
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是一种受到世界性欢迎的观赏植物。香石竹的快速繁殖已有不少研究报告。为了寻找新颖的育种手段,培育新的品种,我们进行了该植物的原生质体培养。米益(Mii, et al., 1682)已对香石竹的原生质体培养作过报道,但他们所用的材料为叶肉原生质体。为期望得到更多变异的再生植株,我们选用愈伤组织做为游离原生质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