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西鲮鱼的生物学及其养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49-470
本文对鲮鱼的食性、年龄、生长和繁殖进行了研究,并对渔业生产提出了建议。鲮鱼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料。在水温14.6—29.4℃时食欲旺盛。当水中溶氧量0.24—0.65毫克/升时,绝大部分个体停止摄食,而溶氧量在0.99毫克/升以上时,摄食强度很大。见到的最大个体:雌鱼体长595毫米,体重4,100克,10龄;雄鱼体长580毫米,体重3,850克,9龄。鲮鱼能在大王滩水库中自然繁殖。鲮鱼人工繁殖季节以5月初至6月中旬较适宜;催产时水温以22—29℃为好,注射催产剂的效应时间一般为4.5—6小时。见到的性成熟最小个体:郁江鲮鱼雌体长273毫米,体重525克,雄体长275毫米,体重415克;池养鲮鱼雌体长247毫米,体重366克,雄体长235毫米,体重291克。根据群众经验,一般池塘中鲮鱼每亩放养1,000尾,鲮与鲢的放养比例以3:1较好,以鲮鱼为主体的池塘则每亩放养1,500—2,000尾较好。  相似文献   

2.
罗氏沼虾生物学及人工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原产印度太平洋区域热带、亚热带地区之淡水、咸淡水水域,以其个体大而闻名于世。我们将春天繁殖的虾苗在池塘中饲养,经5—6个月,一般体长为9—10厘米,体重20—25克。最大个体体长达到15厘米、体重100克以上。据报道,在东南亚一些天然水域里,发现其最大个体中,雄虾体长40厘米,体重600克;雌虾体长25厘米、体重200克。我国台湾省屏东县乌龙溪捕获一尾世界上最大记录的雄虾,体长27.43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秋季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500×3米的样地内,捕到丽斑麻蜥97尾,密度为0.065尾/米~2;可分为:幼体组体长32.32(25—40)毫米,体重0.93(0.6—1.6)克;亚成体组体长44,29(42—48)毫米,体重2.42(1.8—3.3)克;成体组体长56.40(51—63)毫米,体重5.07(4.2—6.6)克;三个年龄组。性比为1:1.69,雄多于雌。种群中幼体数量最多,其次为成体,亚成体的个体最少。  相似文献   

4.
鸭绿江细鳞鱼的生物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细鳞鱼是鸭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幽门垂数、鳃耙数及侧线鳞数与国内其他产地相比呈现明显交叉。支流十三道沟河口以上的5公里江段为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4—5月,盛期4月末。成熟个体多数4龄,最小成熟雌鱼体长309毫米。体长285—438毫米,体重315—1098克的个体绝对怀卵量1629至3119(平均2194),与体长L的关系式N=9.54924 L-1297.3246,与体重W的关系式N=2.2207W 641.6345。卵径3.5—4.0毫米。水温5.3—9.0℃时,受精后625小时孵出。用鳞片测定年龄及生长。3龄鱼体长可达356毫米,5龄鱼体长一般为389毫米。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W_(?)=0.002486L~(2.9146),W_♀=0.004509L~(2.8978)。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1942年横断鸭绿江而成的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生物学,内容包括性状变异、年龄和生长、食性、繁殖、群体结构、群体消长变化及渔业利用。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一龄体长(到尾叉的体长,后同)74毫米,体重3克;二龄体长99毫米,体重6.5克。体长体重关系式:logW=2.5306logL-1.7590。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但不同栖息地点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一龄即达性成熟;性比为1♀:1.24♂;个体繁殖力905—19051粒,平均4330粒;个体繁殖力Y(百粒鱼卵)与体长L(厘米)的相关方程式为Y=58.4860L-402.7606;群体增殖速度(Vp)等于1494;4至5月在水库岸边产卵,卵粘性,水温10—15℃,约经12天孵出仔鱼。群体由1—3龄3个龄组组成,1321尾标本的平均年龄为1.15;65.1—80毫米体长组的个体为主要渔获对象,占整个渔获的65.5%。池沼公鱼是目前水丰水库第一位的经济鱼类,1982年鱼产量120万斤,占总鱼产的57.8%。    相似文献   

6.
葛洲坝下中华鲟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1998—2004年(除2002年外)间从葛洲坝下产卵场捕获的57尾(雌36尾,雄21尾)中华鲟人工繁殖群体为材料,研究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群体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998—2004年间中华鲟雌鲟体长240~320cm,体质量140~432kg,年龄15~30龄;雄鲟体长153~284cm,体质量70~244kg,年龄12~26龄.雌鲟催产率93·1%,雄鲟催产率100%.卵子可明显分为7种颜色;绝对怀卵量为20~59万粒,平均35·8万粒;相对怀卵量820~3020粒·kg-1,平均1590粒·kg-1.精液明显分为4种颜色;绝对采精量1000~5952ml,平均2597·8ml;相对采精量1·25~31·24ml·kg-1,平均13·3ml·kg-1.多年人工催产受精率平均达到63·7%,孵化率达到48·1%,6年共孵化出苗476·2万尾,保证了人工繁殖放流的实施.资料对比显示,中华鲟繁殖群体自然繁殖力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抱对和非抱对普通东方小蛙(Crinia signifera) 的吻尾干骨长(体长) 和检测个体较大或状态较好的雄体是否为成功繁殖个体, 检测雌蛙体长与交配成功的雄蛙的体长和相对状态(体重/体长) 之间是否存在线形关系, 评估交配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实验室内, 令未交配雌体选择随机选出的雄体, 观测雌体是否与最大的雄体交配; 将抱对的蛙暴露于其它雄蛙, 观测其它较大或较小的雄蛙是否取代已抱对的雄蛙。结果表明: 抱对雄蛙和雌蛙的个体大小无显著的关系, 成功交配的雄蛙并不比未交配的雄蛙大, 其它雄蛙不能取代已抱对的雄蛙。在这一C. signifera种群中, 繁殖盛期雄性个体的大小似乎不影响交配成功率, 在此期间即便存在配偶选择, 亦决定于与雄性个体大小无关的其它因素。在更长的繁殖期内, 雄性个体大小则与交配成功率有关, 这是该种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凉螈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生态学报》2019,39(9):3144-3152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相似文献   

9.
条纹短攀鲈栖息于静止、植被茂密、靠近稻田和池塘边缘的浅水中。本文研究了它在泰国稻田和小池塘两种生境中的繁殖特征。与池塘相比,稻田筑巢地的pH值、溶解氧的含量和温度较高,而电导、溶解的固体物浓度较低,水也较浅。稻田中的种群密度低于池塘。雄性个体的体重和体长均大于雌性个体,且其体重与体长和体宽正相关,但雌性个体的体重仅与体长正相关;泡巢的面积与雄性个体的体长和重量均不相关。繁殖期间,条纹短攀鲈雌、雄个体交尾多次。每次交尾产卵3.74±1.02(Mean±SD)粒,每个繁殖季节交尾84±12.97次;在一个持续178±51.17min的产卵时段里,条纹短攀鲈平均产卵314±109.77粒。鱼苗孵化需30.75±0.55h,2日龄个体的大小平均为3.21±0.29mm。  相似文献   

10.
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1942年横断鸭绿江而成的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生物学,内容包括性状变异、年龄和生长、食性、繁殖、群体结构、群体消长变化及渔业利用。水丰水库的池沼公鱼一龄体长(到尾叉的体长,后同)74毫米,体重3克;二龄体长99毫米,体重6.5克。体长体重关系式:logW=2.5306logL-1.7590。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但不同栖息地点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一龄即达性成熟;性比为1♀:1.24σ^n;个体繁殖力905-19051粒,平均4330粒;个体繁殖力Y(百粒鱼卵)与体长L(厘米)的相关方程式为Y=58.4860L-402.7606;群体增殖速度(Vp)等于1494;4至5月在水库岸边产卵,卵粘性,水温10-15℃,约经12天孵出仔鱼。群体由1-3龄3个龄组组成,1321尾标本的平均年龄为1.15;65.1-80毫米体长组的个体为主要渔获对象,占整个渔获的65.5%。池沼公鱼是目前水丰水库第一位的经济鱼类,1982年鱼产量120万斤,占总鱼产的57.8%。  相似文献   

11.
鉴定刀鲚年龄的方法很多。本文以鳞片为主,对照耳石、胸鳍鳍条等方面的材料,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有明显的年龄标志,但各有优缺点。其中以鳞片取材最容易,观察最方便,缺点是年轮标志比较复杂,有时还有副轮和幼轮等。再生鳞也比较多。刀鲚鱼苗和幼鱼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份,幼鱼最大个体可达200毫米左右。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只410毫米。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有显著增加。刀鲚鳞片的生长和体长的增加基本上成正比关系。刀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    相似文献   

12.
鲢、鳙肌肉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一季节收集的不同体长组的鲢、鳙肌肉的生化成分,随着鱼体的增长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脂肪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质、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变幅不大,且与体长变化无明显的从属关系;同一体长组的鳙肌肉水分高于鲢,而脂肪含量则低于鲢,蛋白质、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不大。同年收集的1+及2+龄鲢、鳙的肌肉生化成分随着季节的延续,水分含量逐步下降,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逐步上升,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含量变化不大;1+龄鱼水分含量比2+龄鱼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则比2+龄鱼低,其余成分含量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草鱼种无机盐需要量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应用正交法设计进行了三批草鱼种对钙、磷、镁、铁等无机盐元素需要量饲养试验.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进行了两批以三池平行为一组的鉴别试验.经数理统计分析,获得了草鱼种饲料适宜混合无机盐含量,草鱼种对钙、磷等13种无机盐元素的适宜需要量,以及适宜比例.取得了比哈尔佛Halver氏鱼类营养盐(美国药典U.S.P.Ⅻ.No.2营养盐加哈尔佛微量元素)更适于草鱼种生长需要的新型混合无机盐.试验表明,对草鱼种生长影响比较大的无机盐元素是钙、磷、铁、硫、镁和钴.适宜的混合无机盐对草鱼种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适宜的混合无机盐或缺乏无机盐则草鱼种食欲差,生长缓慢,蛋白质效率低,出现营养缺乏症状.草鱼种对无机盐的需要表明,它不同于已有报道的大鳞大马哈鱼、斑点叉尾鮰、虹鳟、鲤、红海鲷、日本鳗、溪红点鲑,以及非鲫等.所作鱼体背肌、脊柱和血液的生化成分分析表明,第四、五批试验所养草鱼种与常规用草饲养的草鱼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61—1966年、1976—1978年和1981年在长江干流和汉江对鳡鱼的繁殖习性、产卵场的分布、产卵场的环境条件、促使产卵的外界因素和产卵规模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鳡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描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与长江中其他产漂流性卵鱼类(特别是青鱼、草鱼、鲢和鳙)的胚胎相比较,鳡鱼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幼草鱼鳞片环纹,以孵出后第二个月生长最快,往后生长减慢,冬季停止生长。幼鱼体长一般在47—70毫米形成幼轮。鳞片的“切割相”是区别年轮和幼轮的标志。幼鱼在饥饿时,环片不仅不增长,反而出现环片被吸收的现象。鳞片上各种副轮标记的形成与摄食条件的变化有关。计算了体长与鳞径、环纹数以及鳞径与环纹数的迴归方程,它们之间都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显著性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6.
Intensive polyculture of blue tilapia, Oreochromis aureus, and 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ir growth capacity and the accompanying water quality transitions in a 376 m2 (207 m3) fish pond without aeration or water exchange. A total of 485 fingerlings (290 tilapia and 195 carp) averaging 72 g each (total 35 kg) was stocked and fed commercial floating pellets (36% protein-6%-N) at the approximate daily rate of 3% of the fish biomass six days each week. The total net fish growth was 159.4 kg (4.2 t ha–1) with an average growth of 199.5 g per fish through the 96 days feeding period — 6 June to 7 September 1984. The s conversion ratio for the commercial feed was 1.3.Physiochemical patterns in the pond water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urbidity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production trial. During one period of low turbidity, a biological inversion was evident with pH and dissolved oxygen measured at higher levels near the pond bottom and increasingly lower toward the surface. It is postulated that settled phytoplankton formed a photosynthetically-active algal mat on the pond bottom. The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fish kills can b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7.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顺德高产池塘的多品种混养鱼类关系进行分析,各种不同鱼类的放养对产量的关系为:鲮放养量对镛的净产量影响最大(G34=0.7921),其次为草鱼放养对鲮的净产量影响(G13=0.7415),最小为鲢的放养对草鱼的净产量关系(0.5932)。鲮的放养为优势母因子,鳙的收获为优势子因子。应用灰色动态模型GM(1,2)建模法建立了高产池塘主体鱼的产投关系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  相似文献   

18.
利用耳石日轮技术研究长江中游草鱼幼鱼的孵化期及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耳石日轮对2004年采自洞庭湖和新滩口江段的草鱼幼鱼进行日龄(D)鉴定,孵化时间推算以及生长的研究。草鱼幼鱼所有样品体长(BL,mm)生长方程为BL=-53.4195 3.1650D,体重(W,g)生长方程为W=0.9816 e0.0633D,体长体重相关方程为W=0.00001BL3.1003。孵化时间最早为5月14日,最晚为7月11日,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份。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在139m水位运行后长江中游仍有草鱼产卵,最早繁殖时间稍晚于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池塘混养模式下生态基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在6个土池中进行了一个饲养试验, 将土池分为2组, 一组为不放生态基的对照组, 另一组为放置生态基的生态基组, 每组3个重复。将尾均重为(310±11) g鲤3867尾、尾均重(810±15) g鲢及鳙370尾平均分别分为2组, 平均放养于6个土池中。对池塘鲤每天饲喂颗粒饲料3次, 饲养周期62d。在饲养期内, 每隔10天左右采集水样与底泥样品, 检测其中的浮游生物与微生物群落。在饲养结束后, 将试验鱼捕出并称重, 计算鲤的饲料效率。结果表明, 生态基组鲤鱼的增重率与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的鲢、鳙末重显著低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水体透明度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生态基组浮游生物浓度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在混养模式下土池中生态基的应用有利用促进鲤的生长, 然而池塘生态基的应用对于滤食性鲢、鳙的生长并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葛洲坝枢纽截流后,大坝上、下游草、青、鲢、鳙的繁殖条件,产卵场位置,产卵规模,鱼卵、鱼苗成色以及4种鱼的群体组成等。指出除原宜昌产卵场发生变化外,其余产卵场基本存在,并在上游新发现了几处产卵场。讨论了大坝对4种鱼的影响程度和上游存在草鱼地方性群体,论证了4种鱼不必过坝产卵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