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菌蛋白在生物体非专一性防御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已有数十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被分离,这些多肽可大致分为3类,即含分子内二硫桥的抗菌肽;具有双亲a-螺旋结构的抗菌肽;以及富含某种氨基酸残基的抗菌肽[1],一般来说,这些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稳定性好,无细胞毒性,抗菌谱广等特点.多种抗菌肽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已经确定[2],但作用机理仍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作用模式,即1)通过肽-脂膜相关作用杀菌;2)通过受体介导的识别过程起作用[1].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抗菌蛋白在生物体非专一性防御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数十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被分离 ,这些多肽可大致分为 3类 ,即含分子内二硫桥的抗菌肽 ;具有双亲α 螺旋结构的抗菌肽 ;以及富含某种氨基酸残基的抗菌肽[1 ] ,一般来说 ,这些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 ,稳定性好 ,无细胞毒性 ,抗菌谱广等特点。多种抗菌肽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已经确定[2 ] ,但作用机理仍不明了。一般认为可能存在两种作用模式 ,即 1)通过肽 脂膜相关作用杀菌 ;2 )通过受体介导的识别过程起作用[1 ] 。CecropinB是一种较早从家蚕中分离得到 ,由 …  相似文献   

3.
一类蛙源非典型结构抗菌肽cDNA的克隆以及成熟肽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是两栖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寄生虫等活性,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抗菌肽的功能发挥与其特有的α螺旋结构密切相关,但是一些抗菌肽在水溶液中呈无规则卷曲,在类膜溶液中才转变成α螺旋,这类抗菌肽往往表现出极强的抗菌肽活性或细胞毒性,在药物开发中提供更多的利用潜能.本文从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皮肤组织中,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一类无规则卷曲的抗菌肽,属于chensirin-2家族.19条不同的抗菌肽的cDNA序列共编码3种长度为14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分子量在1450.78-1460.82之间,理论等电点在9.53-9.70之间,3种抗菌肽都有两亲性和阳离子性,二级结构呈现无规卷曲.这些理化性质预示着这3种抗菌肽可能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牛乳酪蛋白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肽类物质的总称。除了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抗菌肽外,已从酪蛋白的酶解产物中获得了多种外源性抗菌肽。抗菌肽的抗菌机理独特,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菌剂。简要综述了牛乳酪蛋白源抗菌肽的种类、抗菌机理及其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宫霞  乐国伟  施用晖 《昆虫知识》2004,41(2):110-115
昆虫抗菌肽是昆虫免疫后存在于血淋巴中的一类活性肽.根据分子的结构可分为5类天蚕素类、昆虫防御素、富含脯氨酸或精氨酸的抗菌肽、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抗真菌肽.且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的生物活性.概述了昆虫抗菌肽的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转基因研究方面的进展,并展望了抗菌肽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人源抗菌肽LL-37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L-37是迄今在人体中发现的抗菌肽cathelicidin家族中的唯一成员,也是人体内唯一的双亲性α螺旋结构的抗菌肽. LL-37在人体的血液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广泛分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活性依赖其螺旋构象的形成,通过“地毯样”机制杀灭细菌. LL-37有中和内毒素的作用,能与LPS和CD14结合,中和LPS的生物活性,还能利用formyl peptide receptor-like 1 (FPRL1) 作为受体介导趋化作用,招募免疫细胞到感染部位,清除病原物.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与LL-37低表达或功能失活有关. LL-37是一种多功能的抗菌肽,有开发成为具有抗菌和增强免疫力双重作用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抗菌肽是阳离子型活性肽,是昆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广谱抗菌等特点。就蝇源抗菌肽种类、抗菌机理及其研究展望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物界成功分离750种抗菌肽,其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约占13.1%,源于两栖动物和鱼类分别约占13.3%和9.3%。鱼类和两栖动物抗菌肽均属最原始脊椎动物,后天免疫系统极为脆弱,大部分依靠鳃、皮肤和肠道呼吸,主要依靠强大的先天固有免疫系统来避免病原菌侵染,因此分布在不同部位的抗菌肽便成了这类低等生物形成广谱防御第一道防线的重要组成成分。综述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的moronecidin、epinecidin-1、paradaxin、misgurin这几种分布在杂交条纹鲈鱼、条带石斑鱼、豹鳎鱼和泥鳅的抗菌肽及臭蛙抗菌肽抗菌谱,如moronecidin可杀死所有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epinecidin-1可有效预防石斑鱼感染嗜盐弧菌(Vibrio vulnificus)并杀死神经坏死病毒;paradaxin具有抗肿瘤活性;misgurin杀菌能力极强,臭蛙抗菌肽能杀死白色念珠菌,总结了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的抗菌肽和源于鱼类和两栖动物中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抗菌肽,探讨了这几种抗菌肽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绿色、有效的抗菌肽药物在各个领域发挥巨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抗菌肽(antim icrobial peptides)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短肽的总称,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真核生物体内,是宿主免疫防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抗菌肽除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作用。现从抗菌肽的结构特点与抗菌机制出发,对其构效关系及表达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家蚕抗菌肽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抗菌肽是在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的活性肽。家蚕抗菌肽抗菌谱广,由于抗菌肽有普通抗生素所不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其研究已经成热点。该文综述了冢蚕抗菌肽理化性质、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埋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黄粉甲幼虫抗菌物质的诱导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采用饥饿法、紫外线照射法和针刺法处理黄粉甲Tenebriomolitor 6龄幼虫后均能诱导其 产生抗菌物质,收集的血淋巴上清液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无抑制作用;经热处理后的血 淋巴上清液则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无抑制作用。SDS-PAGE检测结果发现,与未诱导的 对照相比经诱导的黄粉甲幼虫血淋巴中,原有的一类大分子蛋白质如分子量分别为97kD、44 kD和37 kD左右的蛋白质缺失;而ESI-MS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比诱导前黄粉甲幼虫血淋巴中有 小分子物质产生,推测可能是此类缺失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量的抗菌肽,从而表现出抗菌活性 。  相似文献   

12.
从Granulysin抗菌机理出发合理设计抗菌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anulysin是一种表达于人体毒性T淋巴细胞中的抗菌蛋白,其作用相当于广谱抗菌素。随着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根据Granulysin的覆膜作用机理重新设计出具有活性的抗菌小肽,并通过实验对该片段的活性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究了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稳定性。采用试管半倍稀释法确定MIC和MBC,并探讨羟基酪醇对供试菌的生长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介质下的抑菌稳定性。结果表明,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0.625、0.625、1.250、2.500 mg/mL,MBC分别为1.250、1.250、2.500、5.000 mg/mL。与对照组相比,四种供试菌核酸和可溶性蛋白泄漏显著,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在不同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1.0%和2.0%NaCl浓度下,羟基酪醇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2.0%NaCl介质下低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0.5%、1.5%和2.0%NaCl介质下高浓度的羟基酪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稳定。在蔗糖介质中,羟基酪醇对四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不稳定。因此,羟基酪醇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防腐剂。  相似文献   

14.
抗菌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博  王永华 《生命科学》2002,14(3):144-145
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种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多态,由于抗菌肽具有普通抗生素所不具有的一系列优点,抗菌肽的研究已经成了现代学术和应用研究的一个热点。作者综述了抗菌肽的抗菌机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将结核杆菌接种于含抗菌肽的苏通氏培养基中 ,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内取样接种于罗氏培养基上 ,观察结核杆菌在罗氏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初步探讨了抗菌肽 (CecropinB)对结核杆菌标准株H3 7RV的作用。结果显示 ,接种 10天后在罗氏培养基上结核杆菌对抗菌肽敏感。说明在体外培养中 ,抗菌肽有一定的抗结核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菌肽是一大类具有新型抗菌机理的抗生素,本文综述了抗菌肽的分类情况,抗菌肽的作用机制,以及部分正在开发的抗菌肽品种。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antimicrobial property of stabiliz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 with phospholipid membrane was investigated on both Gram-n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and Gram-po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ial strains. The influence of phospholipid concentrations on antibacterial kinetics actions of AgNPs was studied with two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ctericidal and bacteriostatic effects. The bacterial inactivation of synthesized AgNPs fitted well to the Chick-Watson model with a high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2 > 0.91.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AgNPs depend on the particle size, stabilizer and lecithin concentrations. Only the stabilized AgNPs that have the Klec/Ag values of 1 and 2 presented the inhabitation zone, while unstabilized AgNPs agglomerated quickly, settled on the wells and did not diffuse in agar. In addition, the specific coefficient of lethality depends on the lecithin concentration. An increase in lecithin concentration caused multilayer creation on the AgNPs' surface and reduced the release of AgNPs which led to low bacterial killing rate.  相似文献   

18.
In present study, a Cecropin‐like peptide from Antheraea pernyi (ApCec) was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full‐length ApCec cDNA encoded a protein with 64 amino acids including a putative 22‐amino‐acid signal peptide, a 4‐amino‐acid propeptide, and a 38‐amino‐acid mature peptide. ApCec gene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Malpighian tubules of A. pernyi after induction for 24 h by Escherichia coli in PBS. Pro‐ApCec (including propeptide and mature peptide) and M‐ApCec (just mature peptide) were synthesized chemically and analyzed by HPLC and mass spectroscopy.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M‐ApCec is more potent than pro‐ApCec against E. coli K12 or B. subtilus in both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nd inhibition zone assays. Hemolytic assay results showed M‐ApCec possessed a low cytotoxicity to mammalian cell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M‐ApCec forms α‐helical structure, shown by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M‐ApCec killed bacteria by disrupting bacterial cell membrane integrity. Our results indicate ApCec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ending from pathogenic bacteria in A. pernyi, and it may be a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applications in antibacterial drug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9.
越橘属的蓝莓含有酚类物质、有机酸类、花青素类和糖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较早研究表明,蓝莓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而近年的研究表明蓝莓具有抑菌作用。本文介绍了蓝莓的抑菌活性,分析了蓝莓中的抑菌活性成分,同时概括了蓝莓提取物对各种菌体的抑菌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