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性学习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一样,遵循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不仅学"知",还要学"做",即学会科学方法.因此探究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举例分别阐述两种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从事生理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严格遵循试验设计四原则(以下简称四原则)提供一些有效的技术方法。方法:通过简单介绍"四原则的概念"、举例阐述"生理学研究中在落实四原则方面出现的常见错误和案例"和简单介绍"生理学研究中如何遵循四原则"来阐述遵循四原则的具体做法。结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随机化方法,分层随机化是常用的好方法;应力求设置合理的对照组,才能真正体现出对照原则的价值;有根据地给出每个小组合适的样本含量,是试验结果具有重现性的基本保证;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和重复原则,最终才能实现对比组之间达到极好的均衡效果,这说明均衡原则是一个把关的原则。结论:在生理学科研中,严格遵循四原则对保证生理学研究结果准确可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刊编辑部 《生态学报》2011,31(24):7639-7639
为了引导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国际环境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国际 环境科学前沿发展,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于2011 年11 月27—30 日在江苏宜兴联合召开“SCOPE-ZHONGYU 环境论坛(2011)暨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冶 国际会议,同时举办了2011 年“SCOPE-ZHONGYU 青年科学家奖冶颁奖典礼、SCOPE 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首次编委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跨国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涉及到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天体科学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化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等众多的学科领域,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经费投入之多和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着当前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全球变化研究是由以下三个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计划组成:以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为主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以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过程为主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以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为主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相似文献   

5.
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13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otanic Gardens)大会于2012年11月13–15日在中国广州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加强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植物园协会于1954年在巴黎成立,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将会在本世纪持续,针对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而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并不规范,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基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理论范式和构造范式概念,梳理、集成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的"脆弱性-要素分离-不确定性-风险"理论框架,总结相应的方法体系包括实地观测与科学实验、数值模型和统计方法、风险定量化评估框架等。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应遵循理论范式"四要素"的逻辑关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力求相关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化,以利增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研究的科学性及其成果的应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36年,是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其前身是《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本刊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研究,面向社会,主要刊登农林科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园艺科学、动物科学与医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农田水利与建筑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等方面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国内外农林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8.
<正>进一步加强海洋领域的全面合作。将推进海洋观测、生态保护、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管理等海洋领域的合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公报》斯里兰卡位于印度洋国际航道要冲,自古就是海上东西方"十字路口",紧邻南亚次大陆,东望东盟,西接中东,南濒非洲,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印度洋(尤其是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风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对亚洲大陆,尤其是南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中国绿色经济转型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德凤  臧正  孙才志  李红英 《生态学报》2014,34(23):7137-7147
着眼于中国绿色经济转型之路的科学预测与分析,借鉴传统环境负荷模型以及资源与经济脱钩理论、区位熵理论等,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有关绿色经济指标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出2001—2010年全球及中国有关绿色经济指标,依照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十二五"末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损失成本、人均绿色GDP将分别达到3.11×1012美元、0.37×104美元,生态负荷强度、资源脱钩指数及绿色GDP的区位熵指数分别为0.38、0.66、75;2020年中国绿色GDP的区位熵指数将超越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人均GDP将突破1万美元关口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系统压力逐年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环境绩效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逐渐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中国仍需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权责纷争;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卫伟 《生态学报》2011,31(15):4485-4488
美国水土保持学会第66届国际学术年会于2011年7月17-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主题是"资源保持的科学与政策:全球视野及其应用"。会议以大会报告、口头分会场报告、座谈会、欢迎宴会、会员论坛、展板、会议考察等多种形式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平台。其中,大会报告密切关注全球化对资源保持政策和实践的影响途径这一重大话题,从"农耕对未来粮食安全、生态系统服务和农业政策影响"、"全球粮食与水资源可持续供给的战略抉择"、"水土资源保持及其管理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而分会场报告和座谈会则从水土资源和生物能源的理论技术、政策实施及其影响、地表水-土-碳过程的机理与规律、资源保持法律法规及其创新机制等若干层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大会中所凸显的"4R"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农民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力、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无缝对接等观点与新理念对于开展水土自然资源保持和生态保育、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维护和谐的人地关系等都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推动微生物资源科研工作的开展,为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战略指导。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促进微生物资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我国微生物学科的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国际科技领域的重要热点之一。因此,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微生物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红壤生态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学报》2014,34(18):5173-5181
红壤是一种重要类型的土壤,面积大、分布广,条件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当前,红壤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研究治理。建立红壤生态学,将红壤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红壤的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既是现实需要又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红壤生态学是由土壤学与生态学交叉、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农业应用科学,是土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红壤生态学以红壤为研究对象,探索红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深入揭示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调控措施,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红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红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红壤生态学着重研究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2)红壤生态系统的功能;(3)红壤生态系统的演变;(4)红壤生态系统的退化;(5)红壤生态系统的平衡;(6)红壤生态系统的调控;(7)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红壤生态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交叉性与边缘性、复合性与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层次性与系统性,以及长期性与战略性。今后,红壤生态学将向着规范化、数字化、高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促进红壤生态学的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对策:一是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增加物质投入;三是建设研发平台;四是加强交流合作;五是勇于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3.
探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流水环境变化,对于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有重要意义。目前从较长时间尺度上系统开展拉萨河流域水环境的研究较少,基于拉萨河流域达孜、卡林、才纳3个环境监测中心站近20年(1995-2014)的水质资料,综合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评估拉萨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其多年变化趋势。同时,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了影响流域水环境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以期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总体上,拉萨河流域水环境状况良好,满足水功能区要求;(2)水体中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磷等指标的取值较高,在0.7左右,是拉萨河流域水环境需重点关注指标;(3)水环境质量稍有下降,内梅罗指数从1995年的0.62增加到2014年的0.73;(4)近20年来拉萨河流域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降水量、牲畜存栏数、人口数、农村人口数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等,农牧非点源污染是拉萨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要重点关注和管控。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有关生态学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联系仍未明确,其中有哪些生态学理论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还没被厘清,这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概念十分模糊.本文在讨论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承载力科学概念及其发展的基础上,系统...  相似文献   

15.
Zhu GR  Porter JH  Xu XG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615-1622
In order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long-term and large-scale ecological changes,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itiated a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 program in 1980.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US LTER program has achieved advances in ec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te-base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This paper attributed the success of the program to five characteristics, i.e., 1) consistency of research topics and data across the network, 2) long-term time scale of both the research and the program, 3) flexibility in research content and funding procedures, 4) growth of LTER to include international partners, new disciplines such as social science, 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 and cooperation among sites, and 5) sharing of data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Virginia Coast Reserve LTER sit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the US LTER works at site level.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on the China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improving network and inter-site cooperation, emphasizing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haring, reinforcing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expanding public influence.  相似文献   

16.
Attention is increasingly being given to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deep seabed beyo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 jurisdiction owing to their considerable potential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concerns that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se genetic resources may result in their unsustainable collection or even in the extinction of species in the deep seabed.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pecific legal framework governing these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law. Thu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evant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genetic resources in the deep seabed.  相似文献   

17.
国外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军  钟林生 《生物多样性》2020,28(10):1266-317
教育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 教育利用是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和国家主导性要求。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起步较晚, 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相对不足。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相关文献, 系统回顾了国外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的研究进展, 并对国内未来研究进行展望。21世纪以来, 国外的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研究进展加快, 相关文献多发表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类期刊,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资源评估以及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教育成效及其影响因素。国家公园教育资源丰富, 教育价值评估和教育利用适宜性评价是对其合理利用及保护管理的前提。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争取保护支持、缓解社区冲突、提供文化及教育服务和防范旅游伤害, 多样化的教育媒介使用及针对性的教育设计、良好的教育合作共同促进教育成效的最佳实现。教育成效围绕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意识、情感/态度、行为等维度评估教育受众在教育前后的表现差异, 主要受个体特征与教育管理两方面因素影响。国外国家公园教育利用研究已初步形成研究内容体系, 并呈现研究区域集中、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趋于定性与定量综合运用、研究内容丰富且涉及领域广等特点。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应重点加强国家公园教育资源评价、教育内容体系、教育媒介应用、教育合作与管理、教育成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18.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官方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其研究以国际前沿和竞争性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具有研究水平高、涉及领域广、投资力度大、参与国家多等特点.Biocircle项目是隶属于欧盟第七框架计划,参与国家24个,是一项国家联络点建设项目.通过介绍欧盟Biocircle国际合作项目,分析了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的优势,并指出中国国际合作计划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以期为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乃至于科技领域带来更多更好的促进机会.  相似文献   

19.
1997—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变化与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热点议题.基于Citespace与Carrot 2文献分析工具,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本文分析了1997—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 近20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均明显增加,主要的发文国家有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与影响力最大.综合来看,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面起步较晚,近期发展势头迅猛,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但与国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献质量及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有待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评估方法与模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变化、权衡与协同关系、科学研究决策及管理6方面.未来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评估指标及方法与模型、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动态与影响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关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科学研究与决策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态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丹  徐天乐  李欢  陈保冬 《生态学报》2017,37(11):3597-3606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具有重要积极作用。AM真菌还能够通过根外菌丝网络调节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AM真菌生态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其生态适应性,明确AM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多样性、生态适应性以及对各种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是AM真菌资源管理、功能发掘与利用的前提。迄今为止,有关各种生态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但是AM真菌生态分布及其形成机制仍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分析。综述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AM真菌生态分布的影响,结合大型生物空间分布理论探讨了AM真菌生态分布规律和建成机制,分析了当前本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动向,以期推动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