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孕素1号是一个有效的抗着床制剂,临床与动物研究均已证实排卵前服用具有显著的抗着床效果(杨以谦等,1982;吴剑芬等,1982)。以前的工作初步分析了该药的抗着床机制,表明孕素1号可引起子宫内膜早熟与子宫球蛋白提早分沁(杨以谦等,1979,1981,1983)。 本工作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假孕家兔的内膜分沁,分析在正常时与孕素1号作用下,子宫液中一些主要成分,如甾体激素与蛋白的变化,为了解子宫环境因子在胚泡着床中的作用提供一定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用气相层析方法测定了7名正常妇女和11名服甲醚抗孕丸妇女尿中 E_3、E_2、E_0和 P_2含量的周期变化,观察到11名服药妇女中有6名排卵受到抑制(P_2<1mg/天),其余5名有排卵(P_2>2.5mg/天)。服药后无排卵的妇女尿中雌激素周期变化的特点是雌激素在后半周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部分服药后有排卵的妇女尿中三种雌激素的比例出现异常,E_2或 E_0含量高于 E_3,反映了体内 E_2的正常代谢受到了干扰。文中对服药后引起的激素周期变化与抗生育的关系作了简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对14只猕猴的月经周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月经周期长短存在个体差异,范围为16—40天,不过多数周期(11/17,64.7%)为27—32天。经期大多不超过5天,经量约为5—6ml。于月经周期第10天给猴灌服一次复方孕素1号(10mg 孕素1号 0.05mg 炔雌醚/kg)后,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有所下降,但经期变化不大。放射免疫测定表明,猕猴正常月经周期的孕酮变化是有规则的:前半周期的孕酮含量一般低于1ng/ml,月经中期以后逐渐升高,于黄体中期形成高峰,最大值达8.7±(SD)4.4ng/ml,于周期末又下降至较低水平。于月经周期第10天给药后,7只猴11个周期中,3个周期的孕酮分泌无变化。另外8个周期中5个周期的孕酮分泌高峰受到抑制,3个周期的孕酮分泌峰延迟出现。这些结果表明药物的抑制排卵作用是不完全的,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
受精卵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化是卵子着床的重要条件,这一原理已得到证实与公认。前文表明,复方孕素1号避孕药可引起人体子宫内膜提早转化:正常妇女子宫内膜一般于月经周期第16天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早期,第21天发育到分泌晚期,第26天发育到行经前期;而服药对象内膜则早在周期第12、17和20天便发育到相应各期,较正常提早数日转化。作者推测,药物引起的子宫内膜提早转化,很可能干扰了内膜与卵龄的同步化,从而造成胚泡不能着床。并认为这可能是该药抗着床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为了探讨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验证上述设想,在家兔上建立了孕素1号抗着床模型。本工作即按照模型采用的给药时间与剂量,研究药物对假孕家兔引起的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观察孕素1号是否同样可引起家兔内膜早熟?同时,利用卵子移植实验,观察早熟的内膜是否对移植卵的着床有影响,从而对孕素1号的抗着床原理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四眼斑水龟血浆生殖激素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繁殖生理周期和生殖激素分泌特征,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分别测定了8月(夏季)、10月(秋季)、1月(冬季)、3月(春季)四眼斑水龟血浆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IJH)、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五种生殖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四眼斑水龟生殖激素分泌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激素水平与环境温度的变化有关;雄性T含量夏季开始升高,秋季达到高峰,与精子的发生和成熟同步;雌性T水平升高促进其接受雄性爬胯,且作为雌激素合成的前体物质,间接作用于雌激素的合成;排卵会出现LH峰,E2含量排卵前几个月开始增长,刺激肝生成卵黄;排卵期间P含量较高,可能在排卵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溴隐亭不同给药方案在治疗高泌乳素血症(HPRL)女性不育症中的临床疗效,关注其对女性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就诊于我院的确诊为高泌乳素血症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先口服溴隐亭调整血清泌乳素水平至正常后予以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对照组采取促性腺激素与溴隐亭同步治疗方案。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促排卵周期数、平均用药天数、雌二醇水平及妊娠率,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泌乳素都显著改善(P0.05);但是两组之间相比,采取溴隐亭药物治疗后诱导排卵的研究组在促排卵、雌二醇水平和妊娠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采用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调整至正常后再使用促卵泡激素药物促排卵治疗不孕不育具为较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卵巢纤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及其抑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以训 《生理学报》1988,40(5):421-42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作者在研究卵巢纤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PA)及其抑制因子(PAI)的某些成果。PA是一种高效能蛋白水解酶激活因子,它激活纤蛋白溶酶原成为纤蛋白溶酶,此酶在纤蛋白水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证据表明,PA与排卵有关。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1)在大鼠卵巢体细胞中存在两种PA,即组织型PA(tPA)和尿激酶型PA(uPA);而在卵细胞中只发现tPA;(2)大鼠卵巢tPA明显受促性腺激素和其他激素调节,并在排卵前达到高峰,而uPA没有明显变化;(3)在卵巢体细胞中还发现一种PA的抑制因子(PAI),它与PA结合形成复合体,能部分或完全消除PA活性;(4)只有tPA与大鼠排卵有关;PA和PAI间的相互作用和随激素的波动而引起的动态变化可能对维持卵巢正常生理功能和排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Jeppson等报道,以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滴鼻后,黄体生成素(LH)及促滤泡素(RSH)的变化与静脉注射LRH时相似,此后许多工作报道低剂量时可促进排卵,高剂量时则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发生。另有文献报道,电刺激嗅球可以促使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并影响排卵和着床。那么,鼻滴或鼻喷  相似文献   

9.
采后衰老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源和外源激素的影响。抑制拟南芥中磷脂酶Dα1 (phospholipase Dα1, PLDα1)的表达后,使得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乙烯加速的离体叶片衰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然而,内源激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野生型和PLDα1缺失型两种基因型拟南芥叶片在3种不同人工老化过程中(离体诱导的、外源ABA和乙烯促进的衰老过程),内源AB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 吲哚乙酸(indole 3 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和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3)的含量变化。这5种激素对3种不同衰老处理方式的响应模式表明了人工老化过程存在着两个不同阶段,并且在衰老早期每种激素的变化模式相同。PLDα1功能缺失使得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得以延缓,这与内源ABA、MeJA、ZR和IAA的含量变化有关,而与GA3的含量变化无关。同时,ZR和IAA的变化模式也说明了这两种激素的变化可能是缺失PLDα1延缓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这一事件的原因而非结果。  相似文献   

10.
植物多肽激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发现的植物多肽多达9种.基于配基-受体的胞间互作模式,目前公认的植物多肽激素包括4种:系统素(Systemin)、植物硫肽激素(Phytosulfokine)、SCR/SP11和CLV3,分别参与了植食性昆虫防御反应、细胞增殖、自交不亲和的识别,以及茎分生组织干细胞分裂与分化平衡的维持.本文对四种植物多肽激素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并结合本试验室的研究进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主要非传染性疾病,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GLP-I类似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具有降低体重、降低收缩压、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已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热点。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作为肠促胰素激素,与人体内天然GLP-1保持了高度同源性(97%)。近几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综述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样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发现的植物多肽多达9 种。基于配基- 受体的胞间互作模式, 目前公认的植物多肽激素包括4种: 系统素(Systemin) 、植物硫肽激素(Phytosulfokine) 、SCR&#1089839;SP11 和CLV3 , 分别参与了植食性昆虫防御反应、细胞增殖、自交不亲和的识别, 以及茎分生组织干细胞分裂与分化平衡的维持。本文对四种植物多肽激素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并结合本试验室的研究进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幼年大鼠经PMSG/hCG诱发排卵,研究了印巢PGE_2、PGF_(2α) 、6-酮-PGF_(1α) 及TXB_2在排卵过程中的变化。实验表明卵巢PGE_2、PGF_(2α) 及6-酮-PGF_(1α) 在排卵前达到峰值,在排卵后,均趋下降。TXB_2未出现明显变化。受试动物经消炎痛处理后,不仅使排卵受到严重抑制,而对上述三种PGs在排卵前的上升也表现了显著的抑制。提示在卵泡破裂过程中PGs的重要调节作用,PGE_2、PGF_(2α)均可能参与排卵,其中尤以PGE_2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对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不孕症患者中18例用氯米芬促排卵,14例用尿促性素促排卵,13例用氯米芬和尿促性素序贯应用促排卵,患者于月经第9天起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诱发排卵指导同房,排卵后2周进行妊娠随访,随访至妊娠3个月。结果:45例患者子宫附件均正常者33例,多囊卵巢7例,子宫肌瘤4例,附件混合性包块1例。45例患者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31例,排卵率为68.9%,小卵泡排卵2例,卵泡不发育6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4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例。生化妊娠1例,临床妊娠9例,临床妊娠率为29.0%,其中1例于停经45天时自然流产。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准确、直观,对不孕症病因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元元  顾娟  王一波  王鸣  郑大慈 《生物磁学》2011,(15):2942-2944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对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不孕症患者中18例用氯米芬促排卵,14例用尿促性素促排卵,13例用氯米芬和尿促性素序贯应用促排卵,患者于月经第9天起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诱发排卵指导同房,排卵后2周进行妊娠随访,随访至妊娠3个月。结果:45例患者子宫附件均正常者33例,多囊卵巢7例,子宫肌瘤4例,附件混合性包块1例。45例患者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31例,排卵率为68.9%,小卵泡排卵2例,卵泡不发育6例,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4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例。生化妊娠1例,临床妊娠9例,临床妊娠率为29.0%,其中1例于停经45天时自然流产。结论:经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排卵准确、直观,对不孕症病因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后衰老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内源和外源激素的影响。抑制拟南芥中磷脂酶Dα1(phospholipaseDtxl,PLDod)的表达后,使得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乙烯加速的离体叶片衰老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然而,内源激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野生型和PLDα1缺失型两种基因型拟南芥叶片在3种不同人工老化过程中(离体诱导的、外源ABA和乙烯促进的衰老过程),内源AB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和赤霉素(gibberellic acid,GA,)的含量变化。这5种激素对3种不同衰老处理方式的响应模式表明了人工老化过程存在着两个不同阶段,并且在衰老早期每种激素的变化模式相同。PLDα1功能缺失使得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得以延缓,这与内源ABA、MeJA、ZR和IAA的含量变化有关。而与GA、的含量变化无关。同时,ZR和IAA的变化模式也说明了这两种激素的变化可能是缺失PLDα1延缓激素加速的衰老过程这一事件的原因而非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南方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与休眠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经过层积处理的种皮和胚乳的脱落酸(ABA)、赤霉素(GA3 )、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种子胚乳中内源ABA的含量随着层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GA含量增加,IAA和ZR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8.
诱导鲢排卵时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道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哺乳动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诱导鲢鱼排卵过程中,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经注射催产药物后,雌鱼血清中主要出现睾酮和17α20β-双羟孕酮(17α20βρ)浓度的变化,而雌二醇和孕酮浓度始终很低,变化不大。两种催产剂皆先诱导睾酮浓度达到峰值(4.83—16.65ng/ml),睾酮浓度随后下降,而17α20βρ浓度达到峰值(4.35—5.0ng/m1)时出现排卵。HCG和LHRH—A直接和间接地通过诱发17α20βρ的合成,再经其中介作用,最后诱导卵母细胞成熟排卵。雄鲢经人工催产注射后未发现17α20βρ的变化,睾酮反有所下降。本研究为采用17α20βρ作为鲢的催产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郭伟  朱本仁 《四川动物》1993,12(4):36-37
大熊猫的妊娠测定对其繁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Hodges等(1984)曾报道大熊猫妊娠期甾体激素的变化,Masui等(1985)连续5年测定大熊猫尿中的雌激素和孕二醇。由于非妊娠熊猫也出现近似妊娠的激素分解产物的峰值变化,因此,诊断不可靠。刘维新等(1990)报道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结合率试验,在排卵后4天左右就能较准确地测出大熊猫受孕情  相似文献   

20.
在大鼠动情前期促黄体生成激素峰形成前后测定了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变化、下丘脑正中隆起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及弓状核区雌、孕激素受体密度改变和弓状核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动情前期14小时时血清雌激素水平开始升高(P<005),于16小时时达高峰。此时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降低(P<005),孕激素受体密度增加(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减少(P<005)。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与血清雌激素及正中隆起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呈负相关(P值分别小于001及005),与弓状核雌激素受体密度变化呈正相关(P<001)。提示弓状核的前阿黑皮素mRNA水平在此过程中可能受雌激素及其受体调控,下丘脑β内啡肽合成减少可能参与了排卵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