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长期的高糖状态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发病原因。控制高血糖和改善组织缺氧无疑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高压氧治疗是许多急慢性疾病的首选或辅助治疗方法。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高压氧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及黄斑囊样水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安全有效。本文就高压氧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近年来国内外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s,NTs)是视网膜神经元生长、分化和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家族。NTs可通过其相应的原肌球蛋白激酶相关的受体发出信号介导细胞的存活,或通过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与辅助受体sortilin介导细胞死亡,是DR发病机制的主要的参与者。DR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神经生长因子前体蛋白(pro-nerve growth factor,pro NGF)-p75NT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DR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pro NGF-p75NTR在DR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DR早期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细胞退化性改变,晚期出现新生血管及增殖膜,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危害患者视力。基因治疗为探索DR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就目前DR的基因治疗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多次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DM)早期大鼠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1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5 d。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周各组随机安乐死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模型成立后第2周,动物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的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4周时仅见视网膜变薄,8周时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周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小剂量多次注射STZ诱导的大鼠DR模型表现出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相似的特征,可用于发病机理、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控制高血糖和改善组织缺氧无疑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如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进行治疗,能延缓其发展并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很多方法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人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高压氧治疗是许多急慢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已有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高压氧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因此,作为一种新疗法,高压氧疗法可能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STZ诱发实验恒河猴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 (DiabeticRetinopathy ,DR)动物模型。方法 本研究选用 4只健康成熟的雄性恒河猴分别以剂量为 6 0mg kg、4 5mg kg静脉一次注射及 30mg kg静脉二次注射 (中间间隔 15d)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 ,STZ)。结果 使用不同剂量的STZ注射恒河猴 ,分别造成了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Depen dentDiabetesMellitus ,IDDM)及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 (StateofChronicHyperglycemia,SCH)两种类型的模型 ,从而诱导出不同程度的DR。眼底荧光造影结果显示∶用药后 6 3~ 91d4只实验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 ,分别显示早期眼底微血管动脉扩张 ,视网膜出血瘤 ,微血管瘤及新生血管、晚期白内障等。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模型 ,对于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 ,筛选及开发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新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机制。方法 应用链尿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未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氨胍治疗组和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组,分别于第4周,第12周和第20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VEF表达仅见于内核层,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阳性表达随周龄的延长而增强,且在毛细血管内和节细胞层可见VEGF表达,治疗12周和20周后,川芎嗪治疗组和氨胍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阳性表达比未治疗组明显减弱,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组视网膜组织VEGF表达接近正常。结论 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过度表达。是川芎嗪联合氨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HbA1c)、空腹血糖(FPG)与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33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检测,按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视网膜病变(DR)组和无视网膜病变(NDR)组,并对HbA1c、FB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DR组较NDR组HbA1c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水平和DR分期呈正相关(I=0.526,P〈0.001),而DR组和NDR组FPG水平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将HbA1c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型糖尿痛DR患病率为35%(169/483),其中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73.4%(124/169),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26.6% (45/169)。DR患者的病程、SBP、合并肾脏病变、合并心脏病变、HbA1c、TC、TG、LDL-c、BUN和Cr均显著高于NDR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SBP、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是DR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DM病程、患病年龄、SBP、HbA1c、TC、LDL-c、合并心脏病变和/或肾脏病变、肾功能是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白内障是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致盲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同时,DC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虽然白内障手术能够治愈DC,但研究人员仍致力于研究其发病机制以求通过药物途径治疗或预防DC。最近的研究显示,白内障的生成与晶状体内某些成分的改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C发病过程中更是有一些特殊的改变:多元醇通路与DC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多元醇积聚诱发了白内障形成;氧化损伤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高血糖使得晶状体中多种抗氧化酶受损;晶状体本身是人体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器官,白内障本质上即为结构蛋白的变性,而某些晶状体蛋白作为结构蛋白的同时又具有功能性蛋白的特性,其性质的改变引发晶状体混浊。本文针对DC相关的某些晶状体蛋白及酶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延长糖尿病模型大鼠生存期,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5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bw)体重腹腔1次注射造模,分别于69、、12月时处死取眼球,采用视网膜微血管消化铺片技术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形态学改变。结果糖尿病大鼠DR样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呈多样性改变,以12月DR出现的小动脉硬化尤为严重。结论糖尿病大鼠生存期的延长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梦竹  蔡畅  刘洋  宋洪元  沈炜 《生命科学》2023,(10):1380-138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微血管系统并发症之一,是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是DR的终末期表现,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RNV)。但PDR现有治疗方式存在局限性。外泌体作为细胞间沟通交流的重要使者,其携带的非编码RNA和生物活性蛋白质等重要信号分子,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RNV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是一种多功能调节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外泌体在调控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巨噬细胞外泌体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M)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发病中的作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以血糖测定和尿糖水平测定进行筛选,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枸橼酸钠缓冲液。成模后继续饲养4周,取出眼球视网膜组织,连续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RPE细胞AM的表达情况。糖尿病大鼠成模前,两组动物的体重、血糖和尿糖检测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模后4周,糖尿病组与正常组大鼠体重、血糖和尿糖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M在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有表达,正常组大鼠视网膜AM的光密度值为76.3±5.3,单位面积AM阳性细胞数为(4.5±1.1)×103/mm2。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RPE细胞肾上腺髓质素表达显著增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PE细胞AM的光密度值为105.7±11.9,单位面积AM阳性细胞数为(17.9±2.3)×103/mm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M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PE细胞表达量增加很可能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T2DM患者进行眼底照相或眼底荧光造影,根据DR程度分为糖尿病背景期视网膜病变(BDR)组、糖尿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组、无视网膜病变(NDR)组,记录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测量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hC-肽、血脂指标.选取三组中上述基线指标具有可比性的病例共106例(BDR组38例,PDR组35例,NDR组33例)纳入观察.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血糖72 h.结果:各组间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MBG、SDBG、MAGE及LAGE呈正相关(P<0.05).校正MBG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SDBG、MAGE及LAG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7、0.396、0.284(P<0.01).结论:血糖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有关,应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的严重性日趋明显,特别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丧失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是必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而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细胞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细胞凋亡研究的深入,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糖尿病视网膜细胞凋亡能否得到抑制和逆转的问题上。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VEGF水平增高等因素有关。当前对葛根素的研究表明,葛根素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且对于缺血、缺氧等因素引起的损害有很强的改善作用,葛根素还可以降低糖尿病糖基化终产物水平,甚至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葛根素可能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新策略。本文就近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细胞凋亡的有关研究和葛根素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做一综述,提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葛根素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合并真菌性角膜炎少有报道。本文报道糖尿病患者并发真菌性角膜炎5例,分析其临床和真菌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脉络膜的早期检查在DR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DR患者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中存在脉络膜和巩膜边界模糊、视网膜病变阴影等问题,导致大多数现有算法无法精准分割脉络膜层。本文目的在于提高DR患者OCT图像中脉络膜层分割的精准度。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挤压激励连接(SEC)模块和UNet的网络,简称SEC-UNet,不仅增强Unet的局部细节目标关注能力,且能跳出局部最优来增强整体表达能力。结果 SEC-UNet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993 0,优于传统UNet模型和SE-UNet模型。这表明SEC-UNet能够获得准确、完整的脉络膜层分割结果。统计分析脉络膜参数变化发现,与正常眼相比,87.1%的DR患者脉络膜中央凹1 mm内体积增加,这证明了DR很可能导致脉络膜增厚。结论 该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辅助诊断工具,帮助医生研究脉络膜在糖尿病眼病的预防、发病机制和预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视网膜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大鼠眼组织水代谢改变的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4、8周取材,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各组大鼠晶状体、视网膜AQP-4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及糖尿病大鼠AQP-4在晶状体上皮均无表达。AQP-4在视网膜上有表达,正常大鼠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视杆视锥层、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糖尿病大鼠从内界膜延伸至视细胞层整个视网膜厚度均可见AQP-4阳性表达,特别是在神经节细胞层毛细血管内皮和神经纤维层阳性表达更明显。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AQP-4阳性表达标随周龄的延长而增强。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AQP-4的表达较正常组增强,提示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增加是糖尿病早期发生视网膜水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多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果已经证实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评估羟苯磺酸钙治疗DR的有效性.对发表于1975年1月~2013年10月的共221篇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及评估.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羟苯磺酸钙"作为主题词分别于Pub Med,Spring Link和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研究选择、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所提取的信息包括设计方案、入选和排除标准、样本大小、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治疗方案、最佳矫正视力、实验室指标、毛细血管脆性、眼压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共有8个设计良好的Jadad评分为4级以上的临床试验及552名患者符合入组条件.Meta分析结果显示,羟苯磺酸钙可显著改善视网膜微血管瘤(RR:0.62,95%CI:0.42~0.90,P=0.01)、视网膜出血(RR:0.39,95%CI:0.17~0.88,P=0.02)、渗出(RR:0.31,95%CI:0.12~0.81,P=0.02),降低全血黏度(MD:-0.57 CP,95%CI:-0.75~-0.38,P0.001)、血浆黏度(MD:-0.36 CP,95%CI:-0.63~-0.09,P=0.01)、血胆固醇(MD:-0.48 mg/m L,95%CI:-0.64~0.33,P0.00001).也可显著降低DR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MD:-5.59 mm Hg,95%CI:-6.69~-4.50,P0.00001).结果表明,羟苯磺酸钙在系统全身及眼局部治疗DR均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视黄醇结合(RBP)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24h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排泄(24hURBP)及24h尿白蛋白排泄(24hUAE),并同时用眼底镜仔细检查其眼氏。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随着24hURBP、24hUAE增加而显著增高,24hURBP、24hUAE也随DR的程度加重而显著增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R与尿RBP、尿白蛋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