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笼养环颈雉性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颈雉求偶炫耀有四种常见类型,即点头炫耀,侧炫耀,振翅鸣叫和追逐,各种类型求偶活动的强度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剪尾和缩短距长都可使雄鸟的求偶频率下降,雌雉选择配偶受雄鸟所在笼舍条件及雄鸟某些身体特征的影响,条件较好的笼舍中的雄鸟往往具有较多的配偶,剪短雉鸟的尾羽对雌鸟的配偶选择无明显影响,而缩短距长则对雌鸟的择偶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雄鸟配偶数的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2.
卧龙自然保护区血雉的社群组织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94年11月至1995年9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的社群组织进行了研究。血雉冬季集群活动,相邻群体相遇,有驱逐行为发生。分群配对时,雌鸟长距离迁移。血雉为单配偶制,配偶关系联结紧密,可维持整个繁殖季节。孵卵由雌鸟承担,取食时由雄鸟相伴,雌雄鸟共同育雏。繁殖季节不参加繁殖的亚成体雄鸟、参加繁殖的成体雄鸟或配偶对往往也有集群活动的倾向。在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3.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是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长尾雉属Syrmaticus珍稀鸟类。为了解笼养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行为节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016年6月和10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笼养的6只白颈长尾雉行为节律进行观测。将白颈长尾雉的行为分为取食、运动、警戒、静止、清理共5类, 包含16种具体行为, 对每一种行为进行描述, 初步建立白颈长尾雉行为谱。统计各时间段白颈长尾雉行为种数, 研究发现白颈长尾雉夏季的行为种类较多且更活跃。游走、站立、休憩、摄食、觅食、理羽和张望等行为在各个时间段有发生。运动和静止行为是人工饲养白颈长尾雉主要行为类型。夏季的警觉行为相较秋季发生频率更高。建议笼养条件下在繁殖期间对雄鸟进行分栏管理, 避免雄鸟求偶炫耀争夺配偶打斗受伤, 同时雌雄搭配多应以1雄2雌或者1雄3雌搭配为佳; 警觉行为在秋季发生的频率较低, 秋季白颈长尾雉受威胁情况不多, 且不存在求偶、孵卵、育雏等繁殖期行为, 只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即可, 非繁殖期共笼饲养是可行的, 只需保持合理的密度即可。初步掌握白颈长尾雉夏秋季节的行为习性, 时间规律和活动节律, 能为笼养白颈长尾雉饲养、野外放归、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5.
在国内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类的羽色进行量化和分析.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雌、雄鸟羽色的差异以及雄鸟羽色与雄鸟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喉鹀雌、雄鸟在人眼看来相同的黄色羽和白色羽部分,在紫外光色度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雄鸟紫外光色度高于雌鸟;雄鸟的质量与脸部黑色羽的亮度、可见光色度和色调呈显著正相关,雌...  相似文献   

6.
白颈长尾雉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丁平  张词祖 《动物学研究》1990,11(2):139-145
白颈长尾雉以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等3种类型的植被生境为其典型的繁殖地,植物群落乔木层盖度一般均在90%左右。雄鸟的求偶炫耀行为有3种形式,即初发情炫耀、深发情炫耀和交配前炫耀。每天出现两个高峰,上午为7:00—9:00,下午为1:00—3:00。雄雉发情交配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雌雉产卵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该雉营地面巢,每窝产卵5~8枚,孵化期为24天。  相似文献   

7.
熊晔 《化石》2005,(2):37-37
达尔的性选择理论解释了为何某些鸟类具有华丽羽衣,他认为,雄鸟的饰羽是雌鸟基于抽象美感择偶的结果,正如饲养通过有意识的人工选择生产出品种珍奇的各种雄鸽。华莱士提出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身体越强壮的雄鸟饰羽越华丽,因而能够在竞争配偶时获胜。同时,赫克胥指出:雄鸟的饰羽有助于建立其在雌鸟中的支配地位:饰羽还起到了恐吓其它雄鸟从而减少了争夺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圈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多为一雄配多雌,但由于雄鸟更换,雌鸟产蛋期交错,且无特定产蛋位,导致亲子关系难以确认。本研究从绿尾虹雉基因组中广泛筛选微卫星位点,得到13对引物。采用微卫星PCR引物特异性鉴定程序(SPE)对引物序列进行评估,排除1例PCR产物长度相近的特殊多位点扩增。利用获得的12个微卫星标记在18份绿尾虹雉蛋壳/羽毛DNA样品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以其中15份蛋壳样品(2018—2019年搜集)为检材,进行了亲缘(同胞)关系鉴定。结果表明,这12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尾虹雉亲缘关系的鉴定,对提高小种群的维持能力,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0 0年 3~ 8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reevesii)繁殖期占区雄鸟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对遥测时间超过 6 0天的 7只个体的研究表明 ,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具有较强的依恋性 ;90 %调和平均转换法 ( 90 %HMT)计算的繁殖期活动区大小为 46 0± 13 7hm2 (n=7) ;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活动区大小分别为 2 4 5± 6 3、 19 6± 7 5和 17 9± 6 2hm2 (n =7) ;随着繁殖期的结束活动区与日活动区呈减小趋势。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对活动区的 3个亚区 (夜栖区、觅食休憩区和过渡区 )的利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活动区所在地的植被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河南陕西两地白冠长尾雉的集群行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 0 1年 4月至 2 0 0 3年 6月 ,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佛坪县瓦寨子对白冠长尾雉 (Syr maticusreevesii)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对 17只遥测个体的跟踪结果和 32 8次集群活动的野外记录分析表明 ,白冠长尾雉雌雄两性的集群方式有极显著的差异 ( χ2 =18 177,df=3,P =0 0 0 0 )。雄鸟有很强的领域性 ,优势个体全年以单独活动或双雄共同活动的方式占据稳定的活动区 ,很少与其他雄性个体集群 ;雌鸟有很强的集群倾向 ,除繁殖季节因孵卵、育雏而离开群体单独活动外 ,通常以 4~ 6只的群体游荡于雄性个体的活动区之间 ,与该活动区的雄鸟形成不稳定的混合群 ,偶尔与其他群体形成暂时性的、更大的混合群。两性集群方式的差异可能与其各自经受的捕食压力和交配竞争强度 (雄 >雌 )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 ,为我国特有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将在野外研究中获取的相关资料结合有关文献 ,作一概述。1 分布海南孔雀雉雄鸟全身羽毛乌褐色 ,密被淡棕白色的细小斑点 ,前额至头顶羽毛羽枝松散而直立 ,呈冠状 ,背和尾具金属绿紫色眼状斑 ,极为醒目。雌鸟个体较小 ,尾短 ,羽色较暗 ,背和尾上眼状斑稀少或消失。雄鸟体重6 6 0~ 710 g,雌鸟 4 6 0~ 5 0 0 g。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坝王岭、尖峰岭、白水岭和黎母岭等保护得较好的原始类型的林区。此外 ,岛西部的大田 ,东南部的加新 ,中北部的…  相似文献   

12.
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研究核心问题之一。雌性通过选择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得直接利益,如资源、营养和保护等,也可以通过获得高质量雄性提高后代的适合度。配偶选择研究对于研究性选择机制和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配偶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配偶选择的因素及雌性"听众效应"中雄性-雄性竞争方面。鸣唱对配偶选择的影响和雄性"听众效应"中雌性-雌性竞争的研究对于探索鸟类配偶选择中信号交流、调整的方式及选择策略均具有重要意义。以灰文鸟为对象,研究了雄性鸣唱对雌性配偶选择的影响及雄性"听众效应"对雌性灰文鸟同性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一利用双向选择装置,以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和非配偶鸣唱(求偶鸣唱或非求偶鸣唱)对雌鸟进行刺激,观察雌鸟对两端鸣唱的偏爱状况。实验二主要观察雌鸟之间在无听众、听众为熟悉的雄性和听众为配偶条件下的竞争行为。结果表明,雌性灰文鸟大多偏爱配偶鸣唱,相对于配偶的非求偶鸣唱更偏爱非配偶的求偶鸣唱。求偶鸣唱比非求偶鸣唱更具有吸引力,求偶鸣唱更能刺激雌性灰文鸟配偶选择的积极性,这种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但雌鸟可以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雄性配偶获益。在配偶雄性作为听众条件下雌鸟攻击行为最高,显著高于熟悉雄性为听众的条件下,并且两者都显著高于无听众条件下雌鸟的攻击行为。雌性灰文鸟会基于不同"听众"而对雌-雌竞争行为做出适当调整。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鸟类的性选择行为机制具有重要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建强 《生命世界》2008,(11):58-61
爱鸟之人都希望到董寨看鸟,一是因为那里的鸟多,二是因为那里有白冠长尾雉。白冠长尾雉在分类上隶属于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稀雉类。它是我国的一种名鸟,古代的《尔雅》、《本草纲目》对其均有记载。白冠长尾雉的雌雄鸟具有不同的羽色。雄鸟不仅尾羽修长(最长的可以达到2米),而且全身金黄色并杂以黑色条纹的羽毛看上去华丽夺目,它的头顶部呈白色,故而得名白冠长尾雉。  相似文献   

14.
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并结合野外观察,对血雉繁殖期活动区与栖息地特征进行了研究。孵卵期(5月)雄鸟的活动区面积为31.90hm^2,雌鸟为8.67hm^2。育雏期一个家族的活动区面积为15.45hm^2(6月)和17.33hm^2(7月)。繁殖季节相邻两个繁殖对的活动区有重叠。血雉繁殖季节喜欢在北坡和东坡活动,这种选择与食物的分布有关。倒木在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中占有一定地位。用多元总体假设检验、单变量F检验及主成分分析法对实验样方与对照样方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期喜选择山脊附近下层空间较为斤阔的灌木林或林间空地。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的择偶行为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尹峰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8,44(2):162-169
在实验室通过布氏田鼠对配偶与陌生异性鼠,已交配「刚刚和别的雌(雄)鼠进行交配」和未效配异性鼠,熟悉和陌生异性鼠三种情况下配偶选择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对与配偶的造反地要多于陌生雄鼠;虽然对陌生和熟悉雄鼠选择差异不显著,但对陌生鼠的选择强度要高于熟悉雄鼠;同时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雄鼠的选择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当前跨国迁飞性重大害虫,云南是其重要虫源地及其向内地迁移的重要通道。生殖行为是性选择和物种进化的重要基础,基于生殖行为的害虫监测和防治策略也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择偶情况,采用永久配对和每日更换配偶两种处理,对草地贪夜蛾成虫一生(约10 d)的生殖行为和节律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该蛾在羽化当日(0日龄)即出现召唤和求偶行为但无交配发生,在1日龄开始出现交配行为并在2日龄开始产卵,从2日龄到6日龄期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生殖活动,之后开始下降。雄虫求偶与雌虫召唤在节律上有较高的同步性,交配高峰多出现在召唤和求偶高峰之后。每日更换配偶与永久配对相比,雌蛾表现出较高的求偶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高交配比率和频率。雌虫在遇到新配偶或与新配偶交配后,会延缓产卵或下调产卵速率。从性选择理论来看,这些行为策略将有助于雌虫获得物质或基因利益,值得进一步探究。交配次数、召唤时长与雌虫寿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但前5 d产卵速率与雌虫寿命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早期产卵量较高的雌虫寿命较短,符合早期繁殖-后期存活基因拮抗假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配偶选择是性选择的中心过程,当繁殖成本发生波动和配偶质量存在差异时,传统的性别作用也随之不同。为了验证在某些条件下雄性也可以像雌性一样进行选择,我们研究了雄性和雌性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Fabricius)的交配成功率与作为适合度指标的成虫体型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初始种群中随机选择体型小和体型大的两性成虫,进行雄性和雌性配偶选择试验。并对成功交配的各个配对组的后代也进行配偶选择试验,测试其交配成功率。【结果】配偶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雄性和雌性交配试验中交配的成功取决于体型大小。雄性根据其品质即体型大小这一繁殖力指标对雌性进行区分。同样,在雌性交配试验中体型大的雄虫比体型小的雄虫交配成功率高。无论亲本体型如何,体型大的雌虫都比体型小的雌虫产卵量高;不过,体型大小不影响卵的存活力。体型大的亲本的后代比体型小的亲本的后代发育更快,寿命更长,但是将其与来自初始种群的后代进行配偶选择时,它们在性合意(sexual desirability)或竞争力方面没有表现任何优势。【结论】六斑月瓢虫中存在以体型大小为目的性状的相互配偶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16和2017年的5月至8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监控和野外直接观察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对其孵卵节律和巢防卫行为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获得巢防卫数据,我们以人作为入侵者攀爬巢树,观察人停留在巢树上10 min内不同赤腹鹰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共发现赤腹鹰繁殖巢52个,累计拍摄红外照片661 306张,将15个繁殖巢内的30只个体的巢防卫行为分成了4个等级。研究表明:1)雄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751,n=15,P0.01)、雄鸟日孵卵时间(r=0.803,n=15,P0.01)、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0.527,n=15,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雌鸟的巢防卫等级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717,n=15,P0.01)、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0.619,n=15,P0.05)呈显著正相关(Sperman rank correlation);2)雌鸟巢防卫强度与雄鸟巢防卫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743,n=15,P0.01);3)亲鸟的平均离巢时间与雄鸟的日孵卵次数(r=﹣0.680,df=11,P0.05)、雄鸟的日孵卵时间(r=﹣0.640,df=11,P0.05)、雌鸟的孵卵次数(r=﹣0.558,df=11,P0.05)、每日雌雄孵卵总时间(r=﹣0.772,df=11,P0.01)均呈负相关。可见,赤腹鹰的巢防卫强度和孵卵投入密切相关,并且配偶间的巢防卫行为存在相似性,可能与配偶选择和学习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又称贝母鸡、鹰鸡、火炭鸡,隶属于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鸟类,是珍稀濒危种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四川省境内见于岷山、邛崃山、相岭、大雪山和沙鲁里山等山系的林带以上,海拔3,400—4,300米的多岩石高山、亚高山的杜鹃灌丛,草甸带。其主要特征,雄鸟羽冠覆颈项,上体大都呈金属蓝绿色,下背纯白,尾蓝绿,下体黑色。体型大,重达3—4公斤。绿尾虹雉常发出委婉悦耳的多音节鸣声,迥然不同于雉科的其它种类。在大雾或阴雨天,几乎整天发出叫声,而在晴天的白昼则消声匿迹。这现象可能与它的天敌(猛禽)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繁殖期增加光照时间改善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繁殖性能的可行性,于2016年2月26日—5月26日进行了人工补充光照试验。选择体质量相近的绿尾虹雉成体8只(4♂、4♀),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4只(2♂、2♀),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1♂、1♀)。对照组为自然光照,试验组为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结果表明:试验组雌鸟血液雌二醇、雄鸟血液睾酮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血液黄体生成素、垂体泌乳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雄鸟的求偶行为较对照组出现更早,频率更高;试验组开产期比对照组提前了26 d,产卵期延长了2 d,受精率提高了80%,平均卵质量增加了3.0 g,产卵数增加了1枚。在绿尾虹雉季节性产卵习性的基础上,本地日照环境下利用自然光照结合人工补充光照达到每天16 h(16L∶8D)的光照时间,可以使绿尾虹雉产卵早、产卵期延长、卵质量增加、受精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