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哲罗鱼稚鱼的最佳投喂策略,设置了饥饿再投喂试验、饥饿再投喂恢复试验以及日投喂频率试验.结果表明: 饥饿再投喂试验中,各饥饿组未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但在饥饿再投喂恢复试验中,各饥饿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其中S1/2组(饥饿1/2 d投喂1/2 d)体质量的增加量与对照组接近,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表明在哲罗鱼早期稚鱼阶段(体质量0~2 g,水温9~15.3 ℃),S1/2是可以考虑使用的投喂方法.日投喂频率试验中,T3组(日投喂3次)体长、体质量的增加量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最高,饵料转化率也相对较高.表明在哲罗鱼后期稚鱼阶段(体质量2~21 g,水温8.8~15.5 ℃),以日投喂3次为宜.  相似文献   

2.
在19.8—22.2℃条件下, 采用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方法, 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蛸[Octopus minor, 初始体重(94.29±9.35) g, 初始胴背长(53.25±5.25) mm]的存活、生长以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实验分为4个组包括对照组(持续投喂)、S1F5组(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S2F4组(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和S3F3组(周期性饥饿3d再投喂3d), 持续24d。实验结果如下: 随饥饿时间的延长, 增重率、肝体比、体重变化量以及终末体重四个指标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S1F5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S3F3组的值除肝体比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长蛸的成活率随饥饿时间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各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 表现出上升趋势, 且三个实验组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长蛸肌肉脂肪酸中, 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但S1F5组的值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 在氨基酸含量上, 各实验组的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氨基酸总量(TAA)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TEAA/TAA)的值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 S1F5组和S2F4组长蛸出现了补偿生长现象, 且S1F5组长蛸具备超补偿生长能力。因此, 在长蛸的人工养殖过程中, 为保证其养殖效果, 建议采用周期性饥饿1d再投喂5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了饥饿胁迫与饥饿后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存活率、生长、行为、肝体比、摄食率以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开展了幼体(初始体质量为4.95±0.48 g)的饥饿(0、1、2、3、4、5、6 d)和再投喂(15 d)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饥饿时间对虎斑乌贼的幼体存活率、体质量降低率、肝体比和消化酶活力影响显著.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增加,其存活率、肝体比呈下降趋势,其中饥饿3 d后,存活率开始明显下降,体质量降低率明显增大,幼体出现喷墨、互相残杀等异常行为;4种消化酶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淀粉酶活力以饥饿4 d组最低 (0.07±0.02 U·mg-1·prot-1);脂肪酶活力以饥饿2 d组最低(18.47±2.07 U·g-1·prot-1),饥饿6 d组最高(57.60±3.98 U·g-1·prot-1),胃蛋白酶活力和胰蛋白酶活力以饥饿5 d组(1.98±0.59 U·mg-1·prot-1)和饥饿4 d(186.68±20.72 U·mg-1·prot-1) 最低.饥饿处理结束后,经15 d再投喂,各试验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差异显著,幼体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摄食率均与饥饿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饥饿1和2 d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肝体比无显著差异,而饥饿3~6 d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 d组的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饥饿6 d组的摄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组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力差异显著,均以对照组最高(胃蛋白酶活力7.06±0.64 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914.67±26.54 U·mg-1·prot-1),饥饿6 d组最低(胃蛋白酶活力3.21±0.57 U·mg-1·prot-1,胰蛋白酶活力660.04±37.92 U·mg-1·prot-1).说明虎斑乌贼的幼体饥饿不可逆点(PNR)为第6天,且不能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10.4~14.9℃条件下,研究了延迟初次投喂对太门哲罗鱼仔鱼的生长、存活和个体大小差异的影响.该试验共分5组:S0(饥饿0d,对照)、S1(开口9d后投喂)、S2(开口12 d后投喂)、S3(开口15 d后投喂)、S4(开口18d后投喂).结果表明:经过36 d试验,S1组生长率和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试验结束时总体的死亡率低于S0组,两组个体大小和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S2组生长率和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两组个体大小差异不显著,但S2组体质量明显低于S0组,且总死亡率和自残死亡率均高于S0组;S3组初次摄食率高于S0组,总死亡率、自残死亡率和个体大小均高于S0组,虽然生长率接近S0组,但体质量明显低于S0组;S4组生长率和体质量均小于S0组,总死亡率和自残死亡率高于S0组.相同条件下延迟9d投喂太门哲罗鱼仔鱼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应用于太门哲罗鱼初次摄食期仔鱼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将初始重一致的大鳞副泥鳅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饲养于12个水箱中, 每箱20尾。采用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4d(S2F4)、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6d(S2F6)、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8d(S2F8)和持续投喂(对照组)4种投喂模式, 投喂30d, 并于第0、第15和第30天收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1)不同处理对末体长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 S2F8处理组末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无显著影响(P>0.05)。(3)随饥饿再投喂处理时间增长, S2F6和S2F8组肝脏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 在第15天, 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肝脏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30天, S2F6和S2F8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组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2F6和S2F8组中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对肠道消化酶研究发现, 投喂时间对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在第30天时, S2F6和S2F8组肠道脂肪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可激发大鳞副泥鳅补偿生长, 引起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 肠道消化酶活性降低。其中S2F8组补偿生长最显著, 且肠道消化酶活性变化程度较小。因此, 为保证饲养效果, 推荐使用S2F8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6.
日本沼虾继饥饿后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0±1℃条件下,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湿重, 0.52~0.64 g )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18 d;处理组S2、S4和S8分别饥饿2、4和8 d后再饱食投喂16、14和10 d.结果 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湿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S2、S4组与对照组间的湿重差异不显著,而S8组的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生长时各处理组的湿重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和生长率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随着恢复时间延长又逐步达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日本沼虾标准代谢率降低.在恢复投喂后又逐步回升到对照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是由于增加食欲,提高了摄食水平,同时也改善了食物转化率.因此,补偿生长是这两种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长吻(鱼危)仔鱼为实验对象, 探讨不同投喂水平对7-14日龄阶段和21-29日龄阶段的长吻(鱼危)仔稚鱼存活、生长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7-14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分别为: 20、30、40、50、60和70 % IBW/d(IBW: initial body weight); 21-29日龄阶段设计6个投喂水平: 10、20、30、40、50、60 % IBW/d。实验结果表明: (1)投喂水平显著影响长吻(鱼危)仔稚鱼的存活和生长(P0.05)。7-14日龄阶段, 投喂水平为30%-60% IBW/d处理组的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20%与70 % IBW/d投喂组(P0.05)。特定生长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显著上升, 以60% IBW/d投喂组最高(P0.05)。21-29日龄期间, 10% IBW/d投喂组存活率显著低于50% IBW/d投喂组(P0.05), 特定生长率(SGR)则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2)鱼体体长体重变异系数未受投喂水平的显著影响。鱼体产出与饲料投入之比、鱼体水分含量随投喂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 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上升(P0.05); 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 (3)分别通过存活率和投喂水平做一元二次回归、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7-14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3 % IBW/d; 通过仔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投喂水平做折线回归得到21-29日龄阶段的仔鱼最适投喂水平分别为30.62% IBW/d和28.41% IBW/d。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稀有逗鲫(Gobiocypris rarus)仔稚鱼期合适的饵料, 将初孵仔鱼随机分为3个组: 活饵组、饲料组、转食组, 每组3个平行, 均从3 dah(day after hatching)开始投喂相应饵料, 在10、15、20、25、30、35 dah时统计生长指标和存活率, 并进行35 dah仔稚鱼消化道组织学及消化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 (1)35 dah时, 活饵组存活率最高; (2)从15 dah开始, 活饵组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性能, 并维持这种趋势; (3)活饵组的消化道各部肌层厚度、黏液细胞数目均最高, 提示该组仔稚鱼消化道发育状态较好, 并具有较优的消化吸收能力; (4)转食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活饵组和饲料组。研究结果提示: 相对于饲料和转食, 一直投喂活饵更有利于稀有逗鲫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对仔稚鱼期的稀有逗鲫采取活饵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杨凤  张跃环  闫喜武  张国范 《生态学报》2008,28(5):2052-2052~2059
在温度18.2~20.6℃,盐度23~25,pH 7.96~8.14 的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青蛤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幼虫具有生长现象,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壳长逐渐接近一个常值而不再生长;幼虫可以由面盘幼虫发育到足面盘幼虫.随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下降;且足面盘幼虫及其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规格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小;幼虫的不可逆点(PNR)为12.48d;延迟变态时间长达12.7d.饥饿后再投喂相同的时间,幼虫能够恢复生长,存活的幼虫能够变态;稚贝表现出补偿生长现象,以壳长作为衡量标准,完全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10>S11>S12>S1>S2>S3;超补偿生长能力依次为:S9>S8>S7>S6>S5>S4.  相似文献   

10.
以大菱鲆幼鱼(7.56±0.03 g)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7~19℃下,设计了4个摄食水平梯度(1.0%、1.5%、2.0%和饱食)和3个投喂频率梯度(1、2和3次·d-1),探讨了不同摄食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其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升高;湿重、干重、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水平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投喂频率下,终末体重、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转化效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次·d-1时取得最大值;投喂频率对鱼体的体成分和组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O.05).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3.2-24.0℃,盐度29.5-30.0条件下,研究了5种单胞藻饵料和饥饿对魁蚶浮游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投喂不同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与4种单胞藻混合投喂试验组幼虫的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和壳长均显著高于单一投喂试验组,其中球等鞭金藻与小球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投喂单一饵料试验中,球等鞭金藻组幼虫的生长、眼点幼虫比例与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在饥饿试验中,不同饥饿天数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生长方面,饥饿1-2d较短时间与一直投喂对照组的幼虫相比较,特定生长率、眼点幼虫比例、壳长的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虫的生长变慢且眼点幼虫比例下降,一直饥饿情况下幼虫的生长基本停滞.研究结果可以为魁蚶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对岩原鲤仔鱼在饥饿和再投喂条件下其生存、生长率、RNA/DNA和RNA/蛋白质比率的测定,评估了仔鱼对饥饿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19.5±0.5)℃水温下,将岀膜后第16天的岩原鲤仔鱼随机分成6个组:1个持续投饲对照组,实验组分别禁食1、2、3、4、5d后再投喂,实验共进行10d。每天分别从各组取9尾鱼测定体重、体长、RNA、DNA、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饥饿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和以上各项生长指标均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在恢复投喂后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其中饥饿1、2、3d的仔鱼在恢复投喂后显示出完全补偿生长,几乎弥补了饥饿所产生的影响,平均终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饥饿4、5d的仔鱼显示部分补偿生长,恢复投喂只少量减轻了饥饿的影响,平均终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饥饿1、2、3d的仔鱼和4、5d的仔鱼在恢复投喂后分别需要1—2d和4d时间才能达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水平。仔鱼生长率变动范围从0.59%到8.00%WW/day,仔鱼RNA/DNA比率、RNA/蛋白质比率与生长率的回归方程为:GR=3.63RNA/DNA 1.74(R2=0.80)和GR=120.14RNA/Protein 2.33(R2=0.31),两种比率均与生长率呈显著线性相关,RNA/DNA比率对生长变化的拟合度更好。结果表明,仔鱼阶段食物缺乏很可能是影响岩原鲤仔鱼存活、生长的主要因素。RNA/DNA更适合作为评定岩原鲤仔鱼营养条件和生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饥饿和再投喂对草鱼鱼种生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分析了饥饿15天和再投喂21天的草鱼鱼种肝脏和肌肉生物化学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降低白肌RNA/DNA比值,蛋白质含量和肝脏RNA/DNA比值,使肝脏蛋白质含量升高,再投喂后,肝脏RNA/DNA比值,蛋白质含量和白蛋白质含量均恢复至正常投喂组水平,白肌RNA/DNA比值升高并显著高于正常投喂组水平;(2)饥饿状态下,肝脏和肌肉的脂类含量降低,水含量升高,再投喂后,肝脏和肌肉的脂类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4.
哲罗鱼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生长点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10-12℃条件下,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饥饿对其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饥饿状况下哲罗鱼仔鱼全长基本维持恒定,但肥满度不断降低,在第24日龄后体重出现负增长,其卵黄囊吸收与生长变化密切相关;饥饿后的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力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25日龄出现自残现象,30日龄自残率达到最大值14.5%.哲罗鱼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在21日龄,当29日龄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PNR期为39-40日龄;初次摄食仔鱼最佳投喂时间在25日龄,也就是仔鱼上浮后第4天.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硒肥对种植于南方红壤的圆叶决明植株生长、牧草品质和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hm2施用硒肥75g(S1)、150g(S2)、225g(S3)、300g(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株高、分枝数、根干重和茎叶干重分别比不施硒肥的对照(S0)处理提高0.3%~6.2%、65.1%~79.5%、155%~252%和23.5%~70.6%,其中以S2处理最佳.施用4种水平硒肥处理(S1~S4)的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吸收量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21.79%~41.46%、20.74%~34.67%和34.3%~62.4%;而圆叶决明植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则分别比对照(S0)处理提高了21.79%~41.46%、1.4%~89.6%、34.1%~56.6%和6.33%~63.24%,其中以S2处理对提高圆叶决明植株营养成分含量的效果最为明显.S4处理的圆叶决明植株体硒含量最高,达0.695mg·kg-1,比不施硒肥的S0处理提高了0.658mg·kg-1.在S2处理中,圆叶决明的根瘤重、根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均呈现为最大值,分别比对照(S0)提高了131.7%、114.3%和1417.9%.  相似文献   

16.
饥饿对牙鲆幼鱼补偿生长、生化组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3.0±1.0)℃条件下,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室内循环流水的试验方法研究饥饿后再投喂对牙鲆幼鱼补偿生长、生化组成及能量收支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S1F5、S5F25均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现象,且S1F5组主要通过提高摄食率(FR)来实现补偿生长,而S5F25组主要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FCE)来实现补偿生长;经补偿生长后,各试验组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饥饿处理后牙鲆幼鱼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增加,用于排泄和代谢的比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实验设置饱食投喂(AS)、80%饱食(80AS)、50%饱食(50AS)及先饥饿34d后再饱食投喂31d (HAS)四个处理组,饲养初重(86.6±0.41) g的雌性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65d,于实验中期(34d)和实验结束时取样,以探究投喂策略对黄颡鱼母本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80AS组、50AS组和HAS组的总摄食量基本符合实验设计的比例且显著低于AS组。在实验结束时, 80AS组的增重率和体重与AS组无显著差异, HAS组体重显著低于AS组并与80AS组无显著差异,生长未能达到同期饱食水平。各组在实验结束时的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随投喂水平降低而降低,性腺粗脂肪和粗蛋白则无显著差异,据此可以推测母本将营养优先供给性腺而非肌肉。实验末期AS组和80AS组卵直径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50AS组并低于HAS组,表明饥饿后恢复摄食对卵的发育有补偿效应。实验结束时各处理组的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未受到投喂策略的显著影响。80AS、50AS及HAS组的star、sf-1、3β-hsd和cyp19a1基因表达由中期的显著低于AS组上调...  相似文献   

18.
实验采用5种投喂水平:饱食(R100)、80%饱食(R80)、60%饱食(R60)、40%饱食(R40)、饥饿(R0),旨在探究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采用不同程度限喂的投喂策略对异育银鲫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喂水平小于60%,特定生长率(SGR)显著下降,而屠宰率则表现出相反趋势。饥饿组实验鱼呈现出较瘦体形和较硬的肌肉质地。对可能影响肌肉质地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总量分析发现,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但胶原蛋白总量无显著差异。投喂水平的降低导致鱼体各组织脂肪含量的降低,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显著减少。通过SGR与脂肪含量的线性模型,SGR分别解释背肌、腹肌、内脏脂肪含量总变化的56%、66%、71%。在各投喂水平条件下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维持相对稳定,表明在上市前一个月的池塘养殖中,限喂的方式并未对肌肉的蛋白营养价值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冬季低温(水温3.0 ℃~4.2 ℃、盐度25~27、pH 7.90~8.16)条件下,采用饥饿时间不等、恢复投喂时间相同的方式,研究了饥饿再投喂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生长、存活及体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各试验组菲律宾蛤仔生长性状的差异不明显;其对饥饿的耐受能力随着蛤仔规格的增大而升高;存活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不可逆点.从较大规格菲律宾蛤仔(壳长7 mm)的体组分上看:菲律宾蛤仔水分、脂肪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蛋白质含量在饥饿前期随着脂肪的消耗而上升,后期因脂肪的过度消耗开始被利用而下降;灰分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饥饿对食蚊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饥饿胁迫下食蚊鱼仔鱼的摄食、生长和外部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温(28.5±1.2)℃时,仔鱼产出2h后鳔完成充气即建立巡游模式并开始觅食,摄食比率迅速达到100%,其混合营养期仅有4h.实验期间,投喂组仔鱼的摄食比率一直保持在100%;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3d内初次摄食比率同样可达到或接近100%,但第4天开始下降,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降至0,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时间为产出后第5.5天左右.投喂组初产仔鱼对1-2龄期库蚊幼虫的摄食强度为(2.9±1.4)ind/individual·h,摄食强度随日龄显著增长;饥饿组仔鱼在饥饿0-5d内其初次摄食强度也随日龄及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增长,但均显著低于相应日龄的投喂组仔鱼,其初次摄食比率与初次摄食强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饥饿仔鱼在PNR前约1.5d时其累计死亡率已超半数,达(64.4±18.1)%,抵达PNR后数小时内残存个体全部死亡.实验结束(6d)时投喂组仔鱼5项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其中体重增长最为显著,瞬时增长率达0.0275/d,此时腹鳍发育基本完备,进入幼鱼期.而同期饥饿组仔鱼形态发育停滞,多项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其中体高负增长最为明显,其瞬时增长率为-0.0511/d;体重次之,体长负增长则不甚明显.饥饿仔鱼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腹部萎缩呈弧形,体长/体高>5,而同期投喂组仔鱼体长/体高<4.5,两者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饥饿仔鱼和健康仔鱼较理想的形态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