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植被分布规律较复杂。东部为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化草原;中部为干旱荒漠地带,地带性植被为灌木和矮半灌木砾漠;西部为极端干旱裸露荒漠地带,在砾石戈壁和低山基本上无植被。本区盆地底部随着地貌、土壤和地下水的变化,出现了植被环带状分布规律。从盆地边缘向中心依次发育着洪积平原灌木、矮半灌木砾漠带,冲积平原灌木沙漠带,冲积—湖积平原灌木盐漠带,湖积平原盐生草甸带,最后为裸露盐壳和盐湖。本区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自东而西明显不同。荒漠草原地带的带谱为:山地草原—山地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荒漠地带为: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山稀疏植被;极端荒漠地带为:裸露低山石漠—矮半灌木山地石漠,高寒草原—高山稀疏植被.  相似文献   

2.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汇聚成一个高大山系组。中国-巴基斯坦公路横跨这个山系组,沿线植被的组成及分布显示出极其明显的地域分异:西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以荒漠为主,西北喜马拉雅山以山地森林为主;西昆仑山前平原上是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西北喜马拉雅山前印度河平原上是亚热带稀树草原;山系组腹地谷坡明显较外部山坡干燥,西昆仑山东北坡有完整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带,以及断续的山地云杉(Picea)和刺柏(Juniperus)疏林灌丛,而西南坡山地荒漠海拔高达3600~4000 m,草原和草甸带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高山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我国高山植被类型最丰富、独特和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及零散分布的高山垫状植被。它们占据着森林上线至永久雪线之间的高山带和广阔的高原面,从高原东南部至西北部有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联系高山带以下各垂直带的植被特征及各地的气候条件分析,初步认为高原东南部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属于湿润型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高原腹地及西北部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属于干旱型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此外,还对青藏高原高山植被类型的丰富性及高山垫状植被的生态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雪峰林立,生态环境多样,植物种类丰富,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完整,且人烟稀少,植被破坏较小,许多植物还保持着原始的生长状态。因此,这些地区是观察和研究植物多样性,了解植被分布规律以及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好课堂,同时也是植物分类学、生态学野外实习较为理想的场所。   为了使学生在短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实习地点的选择,指导教师在带队实习之前,应先选择具有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甸草原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流石坡植被带和高山冰雪带的地点作…  相似文献   

5.
调查和分析甘肃省祁连山西段及酒泉盆地草地和植被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发现该区草地类型主要为沼泽草地、低湿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地、山地荒漠草地、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高寒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以及高寒荒漠。分析了草地资源现状和合理利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该区草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范泽孟 《生态学报》2021,41(10):4066-4076
黑河流域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系统过渡带,深入分析该区域内植被垂直分布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开展区域尺度植被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极具代表性。近30年来,黑河流域的植被分布随着平均生物温度和降水分布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尤其是垂直分布上发生了系列变化。基于黑河流域植被类型的410个野外调研采样数据、1980s年代的植被数据、遥感影像、气候观测数据、DEM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了黑河流域气候要素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变化的空间分析模型,定量揭示了黑河流域绿洲农田荒漠带(≤1700 m)、荒漠草原植被带(1700-2100 m)、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2100-2500 m)、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2500-3300 m)、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带(3300-3800 m)和高山寒漠草甸植被带(≥3800 m)6个植被垂直带的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1980s-2010s期间,整个黑河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率为25.75%,发生变化的总面积为203.12万hm2;绿洲农田荒漠植被带的变化面积最大(72.24万hm2),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率最高(56.93%);6个垂直带内的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的增长率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而平均生物温度的增长率则随海拔升高呈持续上升趋势;黑河流域中低海拔植被带内的植被动态变化与年平均生物温度和平均降水的相关性整体上高于其他植被带;荒漠草原植被带和干性灌丛草原植被带的植被动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植被带内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类型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33个样地、99个样方的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群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草地群落间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丰富度由山地草原、经山地草甸、荒漠草原、草甸化草原、平原荒漠、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依次下降,均匀度指数由山地草原,经草甸化草原、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依次下降,多样性指数从山地草原,经草甸化草原、荒漠草原、山地草甸、平原荒漠、高寒草甸,到山地荒漠呈下降趋势。在群落多样性梯度上,物种丰富度对多样性的贡献率要比均匀度的贡献率小。草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峰值出现在1800~2000m的山地草原,且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带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西藏高原的植被不同于一般的“水平地带”植被,也不同于山地的“垂直带”植被。它是属于“准平原式”的垂直带植被,可称之为“高原地带”植被。2.西藏植被的成带现象自东南向西北变化如下:森林—草甸—草原—荒漠。这些高原地带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高原巨大幅度的隆升及其所引起的特殊的大气环流状况。潮湿的西南季风乃是西藏东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山地森林发育的基本因素。高原面处在西风环流和“青藏高压”控制下,在这种大陆性高原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9.
藏北高原典型植被样区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被物候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重要指示,已成为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非对称高斯拟合方法重建了2001—2010年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藏北高原植被覆盖2001—2010年每年关键物候参数。选取研究区内东部高寒灌丛草甸、中部高寒草甸及西部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4种典型植被类型,并结合附近的4个气象台站气候资料,分析典型植被物候在近10a对关键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4种不同典型植被的物候特征(EVImax降低、返青期延后和生长季长度缩短)均表现出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过渡;(2)藏北高原近10a的年平均气温及春、夏、冬三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升温幅度在0.8—3.9℃/10a,降水减少趋势不显著,在这种水热条件下典型植被均表现出返青提前(7.2—15.5d/10a)、生长季延长(8.4—19.2d/10a)的趋势,而枯黄出现时间为年际间自然波动;(3)高寒灌丛草甸EVImax主要受春季降水量和气温影响,且降水的影响程度大于气温;对高寒草甸植被而言,春、夏季的气温和降水均有较大的影响;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受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影响;(4)高寒灌丛草甸的返青时间主要受前一年秋季降水量的影响,相关系数达-0.579;而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主要受春季平均气温影响,高寒荒漠草原的特征最为明显(r=-0.559)。  相似文献   

10.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关于这个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带过去曾有一些报道,但是有关它的植被垂直分带与水平地带的关系问题仍是学术界中争论的问题。这个地区具有辐射强烈、日照丰富、日温差大而年温差较小、降水在夏季的气候特点。由于喜马拉雅山与西藏高原阻截了南来的印度洋湿暖季风和削弱了北下的寒流,因而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出现有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南坡降水比北坡丰富,而温度则比相应海拔高度的北坡要低。雪线则南坡低(海拔5500—6100米)、北坡高(海拔5800—6200米)。南坡出现有深切的河谷和森林;北坡出现很多覆盖有草原植被的宽谷和盆地。南坡的植被垂直分带如下:海拔1000米以下是裟罗双树季雨林带;1000—2500米是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其中 2000米以下以印栲、木荷为主,以上则是铁椆、穗果柯占优势;2500一3000米是山地针叶阔叶(常绿、落叶)混交林带,主要有铁杉和高山栋;3000—3800(4100)米是冷杉亚高山针叶林带;3800(4100)—4500米分布有杜鹃,桧柏高山灌丛;4500—5200米是嵩草、冰川苔草高山草甸;在上到雪线则属地衣砾石带。北坡的植被垂直带划分如下:海拔4400米往下到雅鲁藏布江南岸(海拔3900米)分布有白草、固砂草草原,4400一5000米是紫花针等高山草原带;5000—5700米分布有冰川苔草、嵩草高山草甸;5700米往上和南坡相似,为地衣、砾石带一直分布到雪线附近。通过和温带(长白山)、亚热带(四川西部山地)、热带(东、西喜马拉雅山和墨西哥山地)的植被垂直带谱的对比,作者认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南坡应属热带(北缘)植被垂直带的范畴。喜马拉雅山中段、珠穆朗玛峰及其邻近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带,过去曾有过若干论述[8,12,11,15,14,2] 。我国自1959年起,曾先后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三次植被和自然地理的调查研究(图1)。本文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植被垂直带进行划分,并就其与水平地带的关系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贡嘎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系大雪山脉中段,主峰海拔高7556m。该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85科,869属,约2500种。其植物区系特点为:区系成分起源古老;物种分化显著,特有种丰富;成分复杂,地理替代明显。贡嘎山主要植被类型有:冷杉、云杉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林;松、铁杉组成的中山针叶林;松、杉、柏、油杉组成的低山针叶林;铁杉、桦木、槭树组成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樟、楠、阔楠、石栎,青冈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栎、桦、槭、杨、桤等组成的落叶阔叶林;高山栎类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柳、圆柏等组成的高山灌丛;仙人掌(Opuntia monacantha)、金合欢、羊蹄甲等组成的河谷灌丛;嵩草(Kobresia)、羊茅(Festuca ovina), 韭和风毛菊、绢毛菊、绵参(Eriophyton wallichii)等组成的高山草甸与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贡嘎山地区水平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它兼有我国亚热带东部和西部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贡嘎山东坡植被垂直带谱是:1.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100—2200m。2.山地针叶、阔叶混交林带,2200—2500m。3.亚高山针叶林带,2500—3600m。4.高山灌丛草甸带,2600—4600m。5.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4600—4900m。6.永久冰雪带,海拔4900m以上。贡嘎山西坡植被垂直带谱是:1.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800一4000m。2.高山灌丛草甸带,4000—4800m。3.高山流右滩稀疏植被带,4800—5100m。4.永久冰雪带,海拔5100m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天山南坡不同植被带52个表土花粉样品的鉴定,研究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关系,分析蒿属/藜科比值(A/C)在该区域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山顶至山底可以划分为5个植被带,分别为高山荒漠带、高山草甸带、草甸草原带、山地荒漠带、典型荒漠带,代表性科属为蒿属、藜科、禾本科和麻黄属,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表土样品花粉组合差异明显.西天山南坡表土花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北坡的影响,海拔越高影响越大.A/C值随海拔升高而先升高再降低,在高山草甸区域达到最高,可以作为反映山地垂直方向气候干湿变化的有效指标.由于A/C值波动较大,利用该比值进行气候环境重建时,需注意受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所产生的高值可能带来误判.  相似文献   

13.
潘洁 《植物研究》2000,20(1):27-35
贡嘎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东北段,现有杜鹃属植物73种4变种2亚种。在贡嘎山地区东坡的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有43种(包括变、亚种)杜鹃,西坡则分布有63种(包括变、亚种)。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区系组成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大致分为:1、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只有1种杜鹃。2、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有78种(包括4变种, 2亚种),其中(1)1种分布于西藏、云南,并经云南入缅甸分布;(2)44种为四川特产;(3)5种为贡嘎山地区特有种。另外,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区系还有其特点:1、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2、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化中心之一;3、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有垂直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2012至2013年进行两次调查,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37°15'~37°23'N,90°11'~90°20'E)对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的分布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设置3条样线(总长达146.9 km)和128个样方。调查发现,藏野驴主要集中于伊协克帕提附近的荒漠草原,而野牦牛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沙山附近的阿坝堤坝草场。通过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以及主成分分析,对藏野驴和野牦牛对不同环境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草本种类数、土壤pH、海拔、坡度、坡向、水源)的选择性以及各因子在物种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独立T检验分析两物种之间的环境变量选择差异性。结果表明,藏野驴倾向选择植被盖度小于70%,坡度2°~5°的南坡,海拔3800~4000 m,土壤pH 8.0~8.5的高寒荒漠生境;野牦牛则偏好选择植被盖度大于70%,坡度5°~15°的东坡或者北坡,海拔4200~4600 m,土壤pH 7.0~8.0,与水源距离小于1000 m的高寒荒漠草原以及沼泽草甸生境;影响藏野驴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类型和坡度,而影响野牦牛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植被盖度;虽然藏野驴和野牦牛在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它们对栖息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海拔和坡度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鑫  胡红英  吕昭智 《生态学报》2013,33(17):5329-5338
2006-2008年研究了新疆东部天山蝶类多样性和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共记录蝴蝶7科43属63种,占新疆已记录蝶类种数的24.80%,区系组成主要是古北种,占73%;其次是广布种,占27%,没有发现东洋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为11属19种,蚬蝶科的物种数最少,只有1属1种.按海拔将生境分为5个垂直自然带,包括低山灌木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蝶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排序为亚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低山灌木草原带>高山草甸带>垫状植被带.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G-F指数对蝶类物种和科、属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亚高山草甸带的蝶类多样性最为丰富,其次是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低山灌木草原带,而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的蝶类多样性相对较低,物种和科、属多样性分析结果均一致.蝶类垂直分布明显,物种数和个体数随海拔变化的趋势类似,均为先增加后下降.蝶类区系成分随着海拔升高发生改变,广布种的比例逐渐降低,高山草甸带和垫状植被带只有古北种分布.研究结果显示,生境改变对蝴蝶群落影响明显,保护生境是保护蝴蝶生存的最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阿勒泰山蝴蝶种类调查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阿勒泰山南坡中国境内的蝴蝶进行了采集调查,共鉴定整理出7科、61属、100余种。其中凤蝶科1属1种,绢蝶科1属6种,粉蝶科8属22种,眼蝶科16属23种,蛱蝶科16属32种,灰蝶科12属15种,弄蝶科7属10种。分析了这些种类的垂直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4个垂直分布带,即低山半荒漠带、山地灌木草地带、山地森林草原带和亚高山草原-草甸草原-高山垫状植被带。  相似文献   

17.
典型高寒植物生长繁殖特征对模拟气候变化的短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植物的生长繁殖策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但研究较少。在青藏高原东北的祁连山南麓坡地,于2007年沿3200~3800m海拔进行了植被的等距双向移栽实验并研究了典型高寒植物的生长繁殖策略对模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移栽样线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升高的递减率为0.51℃/100m。高寒植物移栽到高海拔后,其株高、基叶数、最大(小)叶面积等生长性状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在3400m海拔处最高,其余3海拔处较低的趋势;而生殖枝数、花数和有性繁殖投入等生殖策略的响应则不明显,但具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最后在3800m处升高的变化。结果印证了气候变化对高寒植物生长性状的影响比生殖策略快速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A total of 31 su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West Kunlun Mountain in south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se samples are from seven types of vegetation: 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 forest, Sabina Spach. woodland, sub-alpine steppe, alpine meadow, desert vegetion, cushion-vegetation and vegetation adjancent to glaciers. Pollen percentages and pollen concentrations were calculated in all samples. The dominant pollen types in the region are Chenopodiaceae, Artemisia, Picea, Ephedra, Gramineae, Cyperaceae, Rosaceae, Leguminosae, Compositae etc.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composi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from which the soil sample was col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group average cluster analysis were employed on the pollen dat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 vegetation types in this region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pollen composition: a. Samples from desert vegetation were dominated by pollen of Chenopodiaceae (about 60195%). The percentages of all other pollen types were low. b. Picea forest samples were rich in Picea pollen (about 20%) Sabina forest had more Sabina pollen grains than other vegetation types (about 5%, others <1%). Pollen percentages of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and Ephedra were comparatively higher (each about 20%) in these samples from the two types of vegetations. C. Pollen percentages of Artemisia, Cyperaceae, Gramineae and Chenopodiaceae were high in both sub-alpine steppe and alpine meadow. But steppe containal more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steppe 33.75% and 32.30%, meadow 15.57% and 19.48% in average), less Cyperaceae and Gramineae (steppe 2.58% and 7.60%, meadow 22.35% and 12.93% in average) than meadow. d. Samples from cushion-vegetation and vegetation adjacent to glacier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pollen grains transported from other sites. It was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vegetation typ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distinguish samples from Picea forest, Sabina woodland, sub-alpine steppe, alpine meadow and desert vegetation. Therefore we think it will be possible to apply the module to reconstruct past veget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other similar regions.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lso applie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and plant percentages of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Cyperaceae and Graminea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pollen and plant percentages for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and Cyperaeeae.  相似文献   

19.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1993,17(2):120-132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4600—5000m,是青藏高原,也是我国植被科学研究最大的空白地区。 根据1990年夏为期3个月的实地考察,发现本区由东南到西北主要分布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山冰缘植被。垫状植被、高寒荒漠和高山河谷灌丛等也有分布。植物区系组成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中亚高山分布的种。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往往与地形部位和基质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