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从野生酸枣果和木枣果中由低极性到高极性依次提取获得不同极性范围的提取物,通过检测其抗菌作用和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从中筛选具有抗菌增敏作用的活性提取物,并经活性追踪的柱层析分离纯化进一步得到活性精提物,通过GC-MS分析确定其组成成分,最后检测了该活性精提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1)在所有的枣果提取物中仅酸枣果氯仿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并能显著增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敏感性,而其他提取物均无相应的生物学活性。(2)由酸枣果氯仿提取物进一步精制得到的Fr.2a组分,经GC-MS初步分析显示它包含49.59%1,3-二氯丙醇、5.49%1,1-二氯甲醚、0.96%六氯乙烷、7.81%1,1,2,3-四氯-2-丙烯、1.33%月桂酸、1.34%十四酸、0.87%棕榈油酸、7.37%棕榈酸、9.7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2%反式-13-十八碳烯酸、1.88%油酸酰胺、3.06%β-香树精、0.93%α-菖蒲醇、6.20%羽扇豆醇和1.42%乌索醛等成分。(3)酸枣活性提取物Fr.2a与多种抗生素联用显示出广泛的协同抗菌作用,同时Fr.2a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微生物生物膜的形成,降低微生物的运动性和显著抑制牛奶中微生物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酸枣果的药用产品和天然防腐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索了大蓟提取物联合抗生素对分枝杆菌属模式菌株耻垢分枝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期从药用植物中鉴定新型抗分枝杆菌活性天然产物或新型抗菌增效剂。通过水煮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获取大蓟粗提物,采用管碟法、96微孔板二倍稀释法对三种粗提物进行体外分枝杆菌药敏试验,观察大蓟粗提物的抗分枝杆菌活性及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大蓟粗提物单独作用时,饱和浓度的大蓟水提物未表现出抗菌活性;索氏提取物和超声波提取物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值均为8 mg/mL)。大蓟超声波提取物与抗生素联合作用时,与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红霉素均表现出协同作用,其中与氯霉素、红霉素表现为明显协同。本文首次发现大蓟中存在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的抗菌增效剂,为从药用植物中鉴定天然抗菌产物及抗菌增效剂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蒲公英提取物对MCF-7增殖作用的影响,研究蒲公英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MTT法比较蒲公英水提物、醇提物和不同极性提取物对MCF-7增殖的影响;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具有抑制MCF-7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部位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蒲公英水提物和醇提物对MCF-7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体外最大抑制率分别达到92.95%、93.59%,蒲公英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氯仿部位抑制MCF-7的增殖,且抑制作用高于醇提和水提物,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部位促进MCF-7的增殖。从蒲公英氯仿提取物中鉴定出80种化合物,占其总量的98.07%。结论:蒲公英氯仿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为蒲公英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拓展了筛选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赤楠叶不同极性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经过不同极性提取剂处理的赤楠叶提取物进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极性较大的提取剂所获得的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水提物、水提醇沉物和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八叠球菌等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以水提物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先后以乙醇、氯仿和正丁醇为溶剂,提取了熊耳山区植物藜芦根茎中的活性物质。得到3个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产率分别为2.93%、1.14%和0.58%。测定了3种溶剂萃取物对粘虫、蚜虫、朱砂叶螨和蚊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说明:这几种提取物都具有良好的毒杀效果。氯仿提取物对3龄粘虫有很强的拒食作用;乙醇提取物对4龄蚊幼虫的杀虫活性最高;3种溶剂萃取物对蚜虫的毒杀能力大小次序为:氯仿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力大小为:乙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采用试管反应法和层析法对藜芦根茎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预试,结果显示:乙醇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均含有生物碱类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海洋放线菌124092细胞毒活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124092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用硅胶真空柱层析法将正己烷提取物粗分为6个组分(Fr1~Fr6),细胞毒活性追踪显示Fr6组分为活性部分。为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GC/MS对脯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11.76%)、油酸(Oleic acid,12.16%)、亚油酸(Linoleic acid.14.77%)和乳杆(菌)酸(Lactobacillic acid,61.31%)。据文献报道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均对小鼠腹水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亚油酸还对人肺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MTT法对海洋放线菌124092正己烷提取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对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有一定的生长抑制活性。用硅胶真空柱层析法将正己烷提取物粗分为6个组分(Fr1~Fr6),细胞毒活性追踪显示Fr6组分为活性部分。为确定其中的活性成分,运用GC/MS对Fr6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11.76%)、油酸(Oleic acid,12.16%)、亚油酸(Linoleic acid,14.77%)和乳杆(菌)酸(Lactobacillic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并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以发现新颖的抗菌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对黑翅土白蚁肠道放线菌进行分离;通过牛津杯法测试菌株发酵液提取物对4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抗菌活性,筛选出活性菌株BYC-18;通过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BYC-18的分类学地位;采用滤纸片法测定BYC-18发酵液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的抗菌活性;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抗菌活性化合物,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滤纸片法和最低抑制浓度法测定分离的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BYC-18被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菌株,该菌发酵液对4种致病菌均有抗菌活性且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抑菌圈直径达11.1 mm。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单体化合物BYC-18-1,经鉴定为β-玉红霉素(β-ru...  相似文献   

9.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螺苗、仔螺、中螺、成螺)的软体匀浆物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提取物分别用硅胶柱进行柱层析,并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进行洗脱,分离出不同极性组分:非极性组分(石油醚洗脱组分)、弱极性组分(苯洗脱组分)、强极性组分(乙醇洗脱组分).然后用11种细菌对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组分抗菌作用的共同点是:强极性组分的抗菌活性最强,弱极性组分次之,非极性组分无抑菌作用.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菌活性最强的乙醇洗脱组分分别进行薄层层析(TLC)分析并进行抗菌实验.薄层层析所用的展层剂不同,分离出条带数不同,各条带抗菌活性也存在差异.将抗菌活性最强的条带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表明,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抗菌物质的化学成分大部分是酸类物质,相同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含量及相似度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研究羊耳菊提取物的抗炎活性。通过D_(101)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羊耳菊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由此制备出不同极性的组分;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对不同组分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同时建立LPS刺激RAW 264.7细胞模型和小鼠耳肿胀动物模型,对不同组分进行抗炎活性评价。通过D_(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粗提物进行富集分离,制备的五个不同组分:Fr.A、Fr.B、Fr.C、Fr.D和Fr.E。其中Fr.E组(60%乙醇组分)的抗炎效果优于其余各组。抑制NO和TNF-α的释放作用分别为53.32±1.14、56.46±2.02,小鼠耳肿胀实验的肿胀抑制率为54.81%。羊耳菊Fr.E组分(60%乙醇组分)为羊耳菊抗炎的主要有效组分。  相似文献   

11.
酸枣叶片结构可塑性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龙  魏学智 《生态学报》2016,36(19):6178-6187
叶片是植物体暴露于环境中面积最大的器官,其最易感知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为探究植株叶片结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宁夏-新疆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枣叶片的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叶表皮着生有表皮毛,表皮细胞外覆有角质层与蜡质。叶肉为全栅型,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叶肉中有晶体及大量的分泌细胞。从烟台至新疆随生境梯度干旱加剧,酸枣叶片叶面积逐渐变小,叶片厚度依次增加,叶表皮角质层加厚,且上角质层厚度大于下角质层厚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长径及短径先增后降,栅栏组织总厚度和密度依次增大、层数减少,各层栅栏组织细胞的长径逐渐增加。叶脉薄壁细胞相对厚度逐渐减小,导管管径增大,晶体(草酸钙晶体)数增多。在梯度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通过减小叶面积、提高栅栏组织密度、增加叶片及角质层厚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通过增大导管管径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增加晶体数量提高叶片机械性能,改变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吸水和保水能力。上述叶片结构的变化是酸枣植株长期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的适应特征。由此可知,叶片形态结构中叶面积、叶片厚度、角质层及叶肉组织(栅栏组织)随环境变化的可塑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酸枣茎导管对自然梯度干旱生境响应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广龙  邓荣华  马茵  魏学智 《生态学报》2015,35(24):8268-8275
近期因全球变暖高温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必定发生改变而得以生存。然而关于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植物导管形态特征变化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采自烟台、石家庄、银川和吐鲁番地区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生长的酸枣植株为试验材料,离析观察酸枣茎次生木质部导管,研究比较不同干旱条件下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的结构及适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枣茎中次生木质部导管有多种类型,不同生境中同种导管的比例不同。根据管尾情况可将导管分为三类:无尾型、一端有尾型和两端有尾型导管,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特定的适应特征及规律。从烟台到新疆自然梯度干旱条件下,茎中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的长度、宽度和管径总体呈减小的趋势,管壁逐渐增厚;网纹导管的宽度和直径逐渐增大;梯纹导管的长度总体呈增大的趋势,管径以宁夏的最大,新疆的最小;木纤维的宽度、管径和管壁的厚度逐渐增大。生长在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生境中的酸枣,其导管结构的变化,提高了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效率,可以快速补充酸枣在干旱环境中蒸腾散失的水分,抵御适应逆境,保证植株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分离入侵植物猫爪藤的细胞毒活性成分,采用MTT法以7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组分分别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和正常肝细胞Chang Liver,对他们的体外增殖抑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醇提物的氯仿组分对肝癌细胞表现出明显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其次是石油醚组分。从氯仿萃取组分中分离出具有更强细胞毒活性的成分熊果酸。因此,入侵植物猫爪藤具有体外细胞毒活性,熊果酸是其体外细胞毒活性的主要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表型变异是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酸枣植物从中国东部沿海到内陆腹地均有分布,其表型性状的变异可能解释其对自然干旱梯度的适应机制。为验证这一假说,以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4个自然干旱梯度生境中生长的酸枣三年生植株的12个表型性状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对酸枣的表型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烟台到银川,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和叶柄长总体呈减小的趋势,而比叶面积呈增大的趋势;(2)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二次枝的长度、二次枝的基部粗、二次枝的枣吊数、茎比密度和茎水分含量均呈减小趋势,并且种子重和种子短轴长也均呈减小的趋势;(3)对沿干旱梯度分布的4个酸枣种群而言,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3.70%)枝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32.41%)种子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9.07%),并且酸枣性状间存在很强的协变。结果表明酸枣的地上部分形态性状沿干旱梯度表现出很强的变异,推测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下,酸枣将通过这种表型变异的有效组合来适应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应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冬枣×宁梨巨枣的子代进行了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构建基因池的方法对SRAP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从88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好、主带清晰的引物,并对子代进行了真实性鉴定及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15对引物共产生95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3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较高的多态性比率。(2)80个子代中44个具有父本特征带,鉴定为真杂种。子代遗传多样性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子代个体与亲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5~0.98之间,个体差异明显。该研究结果为枣树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报道了我国樟科新樟属的一个新变种——大果滇新樟[Neocinnamomum caudatum(Nees)Merr.var.macrocarpum Wenbin Xu et B.S.Xia],该变种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果实宽椭圆形,长近3 cm,宽达2cm,叶具明显离基三出脉(三出脉距叶基0.5 cm或更长),产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东凌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牡荆叶指纹图谱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该研究首先建立了18批牡荆叶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指纹图谱,对不同来源牡荆叶药材进行聚类分析,鉴定主要酚类化合物且测定其含量,分析牡荆叶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法及铁离子还原能力法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灰度关联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研究牡荆叶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1)牡荆叶的指纹图谱标定21个共有峰,共指认出10个峰,其含量顺序为绿原酸>异荭草苷>木犀草苷>异牡荆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原儿茶酸>荭草苷>异绿原酸B>新绿原酸;不同产地样品间相似性较高,相似度结果为0.816~0.983。(2)系统聚类分析显示,样品含量对分类有一定影响,不同来源样品被分为3类,其中南北方样品存在一定差异。(3)牡荆叶中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5.82~61.83 mg·g-1和27.85~157.65 mg·g-1,样品均具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  相似文献   

18.
李新华 《广西植物》2017,37(10):1339-1341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异源三倍体百合与龙牙百合(BB)的杂交亲和性,实现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LLO)作母本,龙牙百合为父本,采用常规授粉与切柱头授粉,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母本及子代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1)通过常规授粉和切柱头授粉共获得17个发育良好的果实,通过胚抢救共获得了40株幼苗,且常规授粉的出苗率明显比切柱头授粉的高。(2)对随机选取的8个子代进行GISH分析,所鉴定的后代均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6~32条,其中东方百合基因组(O)染色体数目为2~8条,铁炮百合(L)与龙牙百合(B)基因组染色体始终为24条。(3)通过GISH技术无法区分铁炮百合与龙牙百合的染色体,亲本与子代均无重组现象。研究表明,龙牙百合与铁炮百合亲缘关系较近,龙牙百合作父本与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杂交可获得非整倍体,实现了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为培育赏食兼用百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菌核病是北细辛根部主要病害之一,木霉菌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防治真菌,利用木霉菌防治北细辛菌核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 通过稀释分离法对健康北细辛植株根际土壤进行菌株分离,以期筛选出有效拮抗北细辛菌核病的生防木霉菌。[方法] 以北细辛菌核病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物质抑菌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木霉菌进行筛选,采用生长速率法对筛选出的木霉菌的发酵液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筛选出的木霉对北细辛菌核病菌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紫外吸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结果] 从土壤中分离出木霉菌共14株,通过形态学和ITS-RPB2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和装絮木霉(Trichoderma tomentosum)。对峙培养试验表明,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哈茨木霉A17对北细辛菌核病菌抑制率均在90%以上,挥发性物质抑制测定结果显示钩状木霉C6抑制率最高,为53.73%±0.07%,木霉菌的非挥发性物质抑菌作用较强,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钩状木霉C6的非挥发性物质对细辛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在75%以上,而拟康氏木霉B30抑制率可达100%。因此,筛选出的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为拮抗效果较强的生防木霉菌,这4株木霉菌的发酵液对北细辛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6.33%±0.12%、77.22%±0.06%、82.28%±0.03%、46.20%±0.04%。经这4株木霉菌的非挥发性物质处理7 d后,菌核病菌MDA含量显著增加,钩状木霉A26是对照组的7.7倍,最为显著;菌核病菌抗氧化酶活性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CAT、SOD、POD活性分别下降了19.67%-75.84%、4.71%-68.71%和3.57%-67.86%。[结论] 从北细辛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的木霉菌株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对北细辛菌核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用于北细辛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