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食用菌害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勇 《昆虫知识》1991,28(3):181-185
<正> 一、害虫种类的研究 我国食用菌栽培的历史悠久,但对其害虫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工作是80年代进行的。1981年杨集昆统计我国已明确的食用菌害虫仅5种,1982年沈水根调查并报道了上海菇房害虫8种。之后,一些作者相继对当地食用菌害虫进行了研究和报道,其中有一些新记录或新种,邹萍等对上海等地食用菌害螨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有20余种螨类为害食用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食用菌由于其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富含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 80年代后 ,我国的食用菌发展极为迅速 ,已成为食用菌超级大国。随着食用菌的发展 ,食用菌的菌渣即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也越来越多 ,我国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 4 0 0万吨 ,由于大多数栽培人员对菌渣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 ,食用菌的菌渣往往被随地丢弃或燃烧 ,菌渣中尚含有大量的菌丝体 ,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霉菌和害虫极易在其中繁衍增殖 ,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霉菌和害虫的生长 ,势必会增加空气中霉菌孢子…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以子实体为收获物,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重要的食物安全战略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产值农作物,2013年产量3 169.68万吨(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直接产值1 707亿元,间接产值6 828亿元,从业人口逾2 000万。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但是,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严重匮乏,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育种和栽培等产业技术的创新,导致单产低、质量差,产业链难以延长,产业效益持续下降,产业升级艰难。科学基础研究的缺乏,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2014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2014CB138300),紧紧抓住困扰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开展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调控机理、食用菌温度响应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代谢的分子基础和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拟阐释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机制、食用菌抗逆性的温度响应机制和食用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机理。构建食用菌科学理论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奠定科学基础,为优质高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提供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金霞 《菌物学报》2015,34(4):511-523
食用菌以子实体为收获物,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重要的食物安全战略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大产值农作物,2013年产量3 169.68万吨(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直接产值1 707亿元,间接产值6 828亿元,从业人口逾2 000万。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以上。但是,与食用菌产业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严重匮乏,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空白,严重制约着我国食用菌育种和栽培等产业技术的创新,导致单产低、质量差,产业链难以延长,产业效益持续下降,产业升级艰难。科学基础研究的缺乏,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2014年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2014CB138300),紧紧抓住困扰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开展食用菌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食用菌子实体形成发育的调控机理、食用菌温度响应的分子机制、食用菌活性物质及其合成代谢的分子基础和食用菌优异种质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研究,拟阐释食用菌子实体形成的营养利用与遗传调控机制、食用菌抗逆性的温度响应机制和食用菌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调控机理。构建食用菌科学理论体系,为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奠定科学基础,为优质高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提供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因其富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国作为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在逐年提高。为了更好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在传统的食用菌产业链,如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生产中融入新技术。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研究分析生物生命结构的技术门类,通过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工具揭示了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食用菌更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文从食用菌育种及种质资源调查、病虫害防治、基因组学、食用菌安全等几方面阐述了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领域的具体应用,对生物信息学在食用菌及农业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姬松茸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杂菌、害虫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姬松茸的特征特性及在鄂东大别山区高产栽培的方法,介绍了姬松茸的主要杂菌和害虫发生情况,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从中也筛选几种低毒、高效,适合湖北省鄂东大别山地区食用菌无公害栽培的新农药,在栽培生产中应用,从而减轻了病虫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竹荪简介     
至今国内外已经发现的食用菌约有400种,我国各地常见的有平菇、凤尾菇、草菇、松菇、香菇、蘑菇、口蘑、金针菇、羊肚菌、牛肝菌、青头菌、构菌、鸡纵、银耳、黑木耳、猴头菌、灵芝、茯苓等。竹荪也是食用菌大家庭中的一员,从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的历程中,它是后起之秀,是食用菌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食用菌产量居世界首位,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针对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生产规模偏小等问题,提出了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产品特色等发展对策,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 该书由杜正文教授主编、张孝羲、王法明两位教授任副主编共37位专家学者撰写编著,199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6页,55万4千字,并有插图、插页和参考文献。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我国水稻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害虫的致害性分化,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型的利用与调控、水稻病虫害为害损失和经济防治指标、水稻害虫天敌作用的评价、水稻抗性品种、水稻栽培控害技术、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模型,以及我国六大稻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食用菌遗传学研究是食用菌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我国食用菌产业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为食用菌学科提供诸多的科学问题,这其中有很多都涉及到食用菌遗传学,我国科研人员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开展了持久而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同时高通量测序、遗传转化、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广泛地成功运用于食用菌遗传学多个方面的研究。为了全面反映我国食用菌遗传学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食用菌害虫研究(一)眼蕈蚊科记录及五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菌蕈昆虫种类繁多,许多属种是食用菌的重要害虫,本根据采集和饲养的标本,报道上海等地为害食用菌的眼蕈蚊科害虫2属7种,其中包括5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49-856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岭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在生产过程中,柑橘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危害。因为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及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害虫生物防治成为今后柑橘害虫可持续防控的重要策略。本文以桔小实蝇、柑橘木虱、介壳虫以及柑橘潜叶蛾、柑橘卷叶蛾、柑橘凤蝶等柑橘重要害虫及其寄生蜂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柑橘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寄生蜂的研究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不断推进我国柑橘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障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梁枝荣 《菌物学报》2013,32(Z1):57-61
食用菌生产应该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是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三大基础产业。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问题,是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瓶颈;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化生产,实现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双孢蘑菇野生化生产和菌菜轮作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建议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重要害虫成灾机理和控制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引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主要害虫约有300种,其中重大害虫有30多种,其危害造成的年均损失超过100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耕作制度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害虫的为害面积不断扩大,暴发频率增多,灾害程度加重。据估计,近几年全国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始终维持在23.5亿公顷,如果不加以防治,常年将因病虫灾害损失粮食15%,棉花25%以上。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下进行有效的防治,每年挽回粮食棉油400亿公斤左右,但每年仍损失至少200亿公斤。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害虫防治,每…  相似文献   

15.
对农业害虫测报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世骏 《昆虫学报》1978,(2):113-121
害虫预测预报是防治害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解放后,我国农业害虫测报工作从无到有地有了很大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5年前是测报工作的初建时期,测报对象限于稻螟(Tryporyza incertellus)、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棉蚜(Aphisgossypi)等少数病虫害,测报工作由几个科研单位及农业院校兼顾,测报项目主要是以生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生产应该与种植业、养殖业并驾齐驱,称之为食用菌培植业,是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三大基础产业.解决野生食用菌的产量、质量问题,是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瓶颈;必须另辟蹊径,发展食用菌原生态野生化生产,实现野生食用菌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双孢蘑菇野生化生产和菌菜轮作进行了探讨,为我国双孢蘑菇的生产发展另辟蹊径;建议我国的双孢蘑菇生产朝两化一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鲍大鹏 《菌物学报》2021,40(12):3061-3063
食用菌学科建设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密切关联,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和转型升级中,产生了大量的科学问题和需求,这成为食用菌学科科学研究中最好的方向和主题,也是食用菌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菌物学报》作为我国重要的菌物科学研究的期刊,每年刊登许多与食用菌学科相关的研究论文,今年再次集中出版一期"食用菌遗传育种及生理生化"主题的专辑,共刊登1篇综述、23篇研究论文和3篇新品种快报,这些论文的选题体现出我国科研人员越来越密切围绕食用菌产业中的科学问题、持续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学科知识、不断促进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重要树种,也是林场中易受害虫侵蚀的树种。落叶松落叶松具有耐寒性极强,树干通直,材料好,生长周期短,树冠塔形,使用价值高等特点,是优良的建筑用材和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在落叶松培育过程中,对常见的病虫害预防尤为重要。本文阐述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以为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性指导。  相似文献   

19.
鲍大鹏 《菌物研究》2020,18(3):139-148
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的产物。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种植业中一种重要生产方式,中国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总结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探索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文中概况回顾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经历的4个历史阶段并总结了其主要的发展特征,并展望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食用菌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时代意义、建设任务、专业方向和重点内容等。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食用菌学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迫切需求,但是迄今为止食用菌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希望本文能够在共同探讨食用菌学科建设路径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共同推动我国食用菌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谌有光 《昆虫知识》2011,48(2):431-434
60年来我国落叶果树叶螨的种群演变反映了果树害虫防治体系的变迁,从而窥见我国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进步。果树叶螨种群的变化与果园病虫害防治方法及药剂种类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建议果园管理者一定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积极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及矿物源农药,促进果树生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