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心机械感受器分布于心房和心室的内膜、心肌和心包膜上,它们兴奋时发放的冲动经迷走有髓纤维、迷走无髓纤维或交感纤维传入。经迷走有髓纤维传入的心感受性反射可引起心率加速和利尿作用。经迷走无髓纤维传入的心感受性反射有调节(抑制)心血管活动及抑制肾素释放的功能;而经交感纤维传入的心感受性反射则调节心血管活动(主要为兴奋性心血管反射)。本文还讨论了心肌缺血时的心反射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蓝斑对迷走—心血管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用家兔36只,采用低频和高频电流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中枢端,建立迷走-减压和迷走-升压反射,两种频率电刺激均导致肾交感神经传出活动减少。以迷走-血压反射和迷走-交感反射为指标,连续电流刺激蓝斑或LC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均抑制迷走-血压反射和迷走-交感反射。  相似文献   

3.
实验用家兔36只,采用低频(5-8Hz)和高频(50-100Hz)电流刺激颈部迷走神经中枢端(VAS),建立迷走-减压和迷走-升压反射,两种频率电刺激均导致肾交感神经传出活动(RSA)减少。以迷走-血压反射和迷走-交感反射为指标,连续电流刺激蓝斑(LC)或LC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均抑制迷走-血压反射和迷走-交感反射。而连续电流刺激LC或LC微量注射谷氨酸钠本身均引起平均动脉血压升高和RSA增加。本文对新近提出的对LC整体功能认识的理论,结合本文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迷走神经刺激对蟾蜍离体心脏的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将蟾蜍心脏和右侧迷走交感干离体后,以不同频率电刺激神经,记录心电图曲线并作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心率(HR)显著下降(P0.01),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1),不同频率刺激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变化较大;给药组0.2Hz时高频(HF)显著升高(P0.01),低频/高频比值(LF/HF)明显降低(P0.05),0.8Hz时HF和LF/HF接近刺激前水平。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频率,迷走神经降低心率的作用增强;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献报道迷走传入直接或间接投射至多个脑区。本工作分别检验这些脑区在迷走传入引起的降压、降心率反应中的作用。在乌拉坦麻醉、双侧切断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将普鲁卡因微量注入孤束核或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均可明显减小电刺激预迷走神经中枢端引起的降压(DpV)和降心率反应,但分别将心得安、β-内啡肽抗血清注入室旁核或普鲁卡因注入最后区对DpV和心率减慢反应均无明显影响。保留右侧颈迷走神经的大鼠,在甲基阿托品(i.v.)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后DpV亦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减慢反应被衰减。鉴于我们以往的实验显示孤束核可通过其β-内啡肽能投射纤维作用于RVL而起降压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迷走传入通过孤束核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对RVL-交感兴奋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是引起降压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郭金镖  卜炯 《动物学报》1990,36(1):47-51
用解剖学方法结合电生理学方法鉴别减压神经形态上的变异。在35只纯种青紫蓝家兔中,减压神经颈部有形态变异者达23只(占65.71%)20种,观察到减压神经变异的三种新类型:减压神经三分支型、“无”减压神经型和减压迷走交感干型;至于减压神经的起点,以起于喉前神经者居多。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利用具有食道瘘和新设计的胃肠四通瘘的狗进行慢性实验,以收集完整神经支配的全部胃底和胃体部的胃液分泌,观察切除胃窦前后假饲和胰岛素低血糖刺激所引起的胃酸分泌的变化,企图阐明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结果如下: (一)切除胃窦后,由于取消了迷走-胃泌素的作用,胃腺对假饲及胰岛素低血糖所引起的3.5小时总酸排出量分别较切窦前减少了86.6%及80.6%。 (二)给切除胃窦后的狗皮下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并与假饲同时作用,使其总酸排出量基本上恢复至切除胃窦前假饲的水平,然后分别测定单独假饲及单独注射该剂量胃泌素时的总酸排出量。结果指出,单独假饲与单独注射胃泌素的作用比例约为1∶4。这表明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迷走-胃泌素作用较迷走直接作用为强。 (三)注射胃泌素与假饲同时作用所引起的总酸排出量较两者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总酸排出量之机械总和高出约一倍。这表明迷走直接作用与迷走-胃泌素作用之间有相互加强效应。总结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在胃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期中,确实存在有迷走直接作用和迷走-胃泌素作用两种机制,后者起着重要作用,而二者又有相互加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寿崧  吴瑞敏 《动物学报》1992,38(2):172-179,201
本研究记录了经25°,35°和15℃驯化的眼镜蛇,在交感和迷走神经下行通路分别或同时离断后;降、升温的心率效应,并与正常对照组相应的变化量比较;观察了腹腔注射儿茶酚胺类激素及直流电脉冲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对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体温和心率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呈现对数回归关系;交感、迷走下行通路分别或同时离断,均不影响这种关系;儿茶酚胺类激素对心率没有作用;刺激左、右迷走神经使心率大幅度下降。说明眼镜蛇在变温条件下的心率变化,主要是心脏自律细胞温敏代谢作用的产物,但迷走中枢的下行紧张性调控将使这种变化更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荆浩  张健 《生理学报》1996,48(3):269-276
本工作观察损毁下丘脑外侧区,黑质,迷走背核及其传出神经对尾核微量注射P物质引起的胃肌电快波和胃运动抑制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该抑制效应不依赖于下丘脑外侧区的完整但可被损毁黑质,迷走背核或迷走上所消除。用利血平耗竭交感神经递质则不影响该效应。这些结果表明:尾核SP的抑胃效应系通过黑质、迷走背核经迷走神经所传出。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交感神经(颈部交感神经,心神经,肾神经和内脏神经等)传出放电和心搏同步的现象已由许多学者报导过。一般认为产生同步的机制是反射性的,导源于主动脉和颈动脉竇的压力感受器。Iriuchijima观察到切断蟾蜍迷走-交感干后,内脏神经放电的心搏同步现象消失,因此他也认为同步机制是反射性的。  相似文献   

11.
颈上交感神经与内脏神经的传出冲动表现同相变化,冲动群互相同步,冲动的幅度与频率变化和动脉血压的变化相呼应,但内脏神经对传入刺激的反应较之颈上交感神经更为明显。以单个电刺激作用于迷走或颈动脉窦神经向中端,可诱发交感传出冲动呈兴奋——抑制双相反应。如给予重复电刺激,交感冲动群发放的频率变成与刺激的频率同步,其最高频率可达每秒10—3次。更高频率时,不再表现规律性,转为连续的发放。停止刺激后,有后抑制现象。重复电刺激家兔减压神经或猫和兔的坐骨神经,能完全抑制交感神经干的冲动发放。同样,重复电刺激猫主动脉弓附近神经小枝时,引起交感干持续、强烈的冲动发放。如同时刺激猫的主动脉弓处神经小枝及坐骨神经,则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交感冲动亦与刺激同步,最高可达7—8次/秒。以重复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延髓加压区,可得到良好的交感传出冲动节律同步的反应。刺激闩都附近可完全抑制交感传出冲动,但长期刺激下,能在抑制下释放出来,表现与刺激节律同步的冲动发放,以上两种同步的最高频率亦可达10—13次/秒。在延髓以上水平切断脑干,不影响上述机能;在闩部前方切断脑干,交感冲动大部分消失,也不能再产生反射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在刺激迷走和窦神经时所引起的交感传出冲动群的节律性,乃由于此两种传入神经中含有抑制性和兴奋性两种纤维。在其影响下,中枢交替发生兴奋与抑制,从而反映于传出冲动。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状态下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W  Zhu GQ  Gao L  Tan W  Qian ZM 《生理学报》2004,56(3):269-281
心力衰竭是以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为始动因素的临床综合征。心输出量降低首先引起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失负荷,进而通过迷走-交感机制加快心率;同时,支配血管床的交感传出活动增强,进而增加总外周阻力。本文主要论述在心力衰竭状态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在循环功能异常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本综述及我们近年的研究表明:(1)在心力衰竭状态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明显减弱;(2)中枢血管紧张素Ⅱ和活性氧在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失调中发挥关键作用;(3)心交感传入刺激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能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4)适当的运动可以部分纠正异常的心血管反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我们观察电刺激大鼠蓝斑核对血压和迷走—加压反应的影响,其结果简述如下:一、电刺激大鼠单侧蓝斑(17只)及双侧蓝斑(27只)均引起明显的加压反应,后者更为显著。二、同时电刺激蓝斑核与迷走神经向中端引起极明显的加压反应。三、损毁垂体及切除双侧肾上腺届,蓝斑加压反应明显减弱。四、烧毁双侧蓝斑核,迷走—加压反应消失。据此我们认为迷走一加压反应可能包含蓝斑核所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迷走背核微量注射P物质抑制大鼠胃肌电活动和胃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eng Y  Lin KW 《生理学报》1999,51(5):557-563
本工作观察到大鼠迷走背核微量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抑制胃肌电快波和胃运动。该效应可分别迷走背核注射SP抗血清,SP受体拮抗剂「Arg^6,D-Trp^7,9,N-Me-Phe^8」-SP6-11或切断迷走神经所消除。用利血平耗竭交感神经递质则不影响该效应。  相似文献   

15.
迷走神经功能调节与心肌缺血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ang WJ  Sun L  Yu XJ  Lv J  Chen LN  Liu BH 《生理学报》2008,60(4):443-452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调节.已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低下,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就本研究室在迷走神经对心脏不同部位的调控及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通过收缩功能检测及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发现迷走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哺乳动物心室肌有直接作用,可抑制细胞收缩力及动作电位时程;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明心室有毒蕈碱受体分布;通过膜片钳技术显示在部分动物心室肌上存在乙酰胆碱激活的内向整流钾通道(acetylcholine-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KACh),并且其电流(IK·ACh)和心房肌一样具有衰减现象.前期研究证明心房肌IK·ACh的衰减与毒蕈碱受体、G蛋白或钾通道磷酸化有关;而心室肌的IK·ACh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建立了相关动物模型,结合心率变异性分析等自主神经评价方法,探讨ANS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情况,证明了迷走神经对心脏调节的增龄性改变及代偿效应.通过提高迷走张力(乙酰胆碱缺血预/后适应、有氧运动、β受体阻断剂),研究改善自主神经平衡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胆碱能抗炎通路防御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炎症损伤机制.综合评价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改善交感和迷走张力平衡,将为CVD防治的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在6只Соловьθв胰瘘狗(其中3只同时带有巴索夫胃瘘)上进行,向十二指肠肠腔内重复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一共作了78次实验,其主要结果如下:(一)在正常以及颈部迷走封闭与膈上迷走切断的情况下,肠内重复注酸后胰液分泌量一直维持在一个一定高度的水平;脂肪酶与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进程呈现平行关系。(二)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静脉注入氯丙嗪(1毫克/公斤)都大幅度地降低胰液分泌量达两小时以上;同时,脂肪酶与胰蛋白酶活性的平行关系发生紊乱。由此说明氯丙嗪对胰腺液体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对胰酶活性的平行变化有分离作用,而且不是以迷走神经为其作用的传出途径。(三)文中讨论了氯丙嗪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观察了53例兔在不同血压水平下不同参数的腓深神经刺激对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物在正常血压时,用低强度电流(3V,0.15—0.3mA,12Hz,0.5ms)刺激腓深神经可明显抑制肾交感冲动发放,静脉注射纳洛酮可以阻断此抑制效应;而用中等强度电流(10V,0.5—0.8mA)刺激腓深神经对肾交感活动没有明显抑制效应。当静脉匀速注射硝普钠使动物血压降低、肾交感冲动增加时,用中等强度刺激腓深神经可使肾交感冲动发放进一步增多,而用低强度刺激对肾交感活动无显著影响。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25mg/kg)可阻断低血压时刺激腓深神经引起的肾交感兴奋效应,但静脉注射纳洛酮(0.4mg/kg)却不能阻断。又当静脉匀速注射去甲肾上腺素造成动物较高血压时,肾交感冲动减少,用上述二种强度刺激腓深神经均使肾交感活动进一步受到明显抑制,此抑制效应可被静脉注射纳洛酮阻断,但不受东莨菪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刺激腓深神经引起的不同肾交感活动反应与所用刺激参数及动物血压水平和肾交感活动水平有关。刺激腓深神经引起的交感活动减弱或增强的反应,其神经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前者可能有阿片受体的参与,而后者可能是胆碱能受体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室旁核(PVN)假损毁兔与PVN损毁兔血量扩张(VE)引起尿流量增加,峰值分别为0.59±0.09与0.31±0.03 ml/min (P<0.01),排钠量增加峰值分别为66.76±6.74与36.05±3.44μmol/min (P<0.01),而在PVN假损毁兔与PVN完好兔对VE的反应无显著差别(P>0.05),表明PVN损伤可明显减弱 VE 引起的促钠排泄与利尿效应.颈迷走神经切断并不能改变 PVN损伤的上述作用.双侧肾神经切断兔损毁 PVN对VE引起促钠排泄效应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减弱其利尿效应 (P<0.02).PVN损毁对VE时肾小球滤过率(GFR)与肾血浆流量(RPF)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PVN参与VE通过迷走传入神经引起促钠排泄与利尿反应的调节,而肾交感传出神经参与其中促钠排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最早关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记载,见于第二世纪中加伦(Galen)的著作。加伦对脊旁交感神经链和颈上、颈下、半月等神经节作了描写,但是加伦把交感神经干和迷走神经干误认为是一个结构,是从头骨里面发出来的。另外加伦也开始注意到去神经的心脏能够保持其搏动的能力。十六世纪中,解剖学家维萨利阿斯(Vesalius)改正了许多古代解剖学家、对于人体结构的误解,通过解剖作出交感神经节链和一些重要神经丛的图解。但是由于加伦的概念,根深蒂固,维萨利阿斯将迷走交感于绘成从脑干发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区分是稍后由司蒂芬鄂斯(Stephanos)和游斯达氏(Eustachius)先后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一种常见的反射性晕厥。其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病因仍存在争议,可能涉及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所采用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而血管迷走性晕厥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及心理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病情的迁延反复。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防治重点应是避免诱发,此外还可进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及起搏器治疗,这些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发作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