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电阻抗法对486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检测,所有患者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4天抽取肘静脉血,采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测定三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其中50例患者出现氯吡格雷抵抗,28例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结果:通过电阻抗法测定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10.29%)与文献报道的一致;在原来抗血小板药物基础增加西洛他唑或者增加氯吡格雷的剂量都能明显改善血小板药物抵抗,随着服药时间的增加血小板药物抵抗呈下降趋势;大剂量氯吡格雷组相比西洛他唑组在改善氯吡格雷抵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方便快捷、安全可靠,更方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是目前全球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血小板受体抑制剂,但其抗血小板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病人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 雷后存在抵抗现象,甚至发生不良临床事件。多项研究表明,ABCB1、CES1 和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抵抗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氯吡格雷体内吸收与代谢机制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综述 ABCB1、CES1 和 CYP2C19 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已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标准治疗,因此氯吡格雷抵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焦点更多的集中在氯吡格雷氧化代谢基因(P2Y12、CYP3A4等)多态性方面,而对氯吡格雷吸收方面基因多态性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就调控氯吡格雷在肠道吸收的基因(ABCB1)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全球范围内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引起冠脉急性闭塞所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经成为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防止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然而,尽管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可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考虑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基因多态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全面了解不同基因型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差异,结合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合理选择P2Y12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改善AC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细胞色素P450系统药物代谢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相关临床因素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我科拟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45例,均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75mg维持剂量。①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舒张因子刺激酸磷蛋白血小板反应性指数VASP PRI(以VASP PRI≥5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反应组。②检测入选患者的药物代谢酶CYP2C19的基因型;根据不同等位基因功能缺失,分为快代谢基因型(*1/*1)、中间代谢基因型(*1/*2、*1/*3)和慢代谢基因型(*2/*2、*2/*3、*3/*3)。③观察CYP2C19基因型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对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影响,④观察氯吡格雷抵抗与临床不良终点事件主要临床不良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术(TLR)]和次要临床终点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大出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1例,其发生率为20.67%;检测出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携带患者19例,所占比例为12.67%。慢代谢基因型患者与(快代谢基因型+中间代谢基因型患者)之间VASP PRI比为(49.20±8.45)%VS(44.17±5.41)%,P<0.05,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之比为35.49%(n=11)VS16.81%(n=20),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OR:4.43;95%CI:3.28-8.37,P<0.05)和2型糖尿病(OR:2.76;95%CI:2.13-6.14;P<0.05)是氯吡格雷抵抗的两种危险因素。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反应组主要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为6.45%(n=2)vs2.63%(n=3),P<0.05。结论:携带CPY2C19慢代谢基因型和患有2型糖尿病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两种重要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增加了临床不良终点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及调脂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案。近来 有学者提出,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都经过细胞色素CYP 3A4 途径代谢,二者因存在竞争性抑制,有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的活性。本试验将针对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42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治 疗(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d)。随机分配为A、B 两组,A 组(n=20)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B 组(n=22 服用瑞 舒伐他汀治疗(10 mg/d)。分别于氯吡格雷服用前、服药治疗后3 天、服药治疗后7 天后采静脉血送检,测定ADP(10 滋mol/L)诱导 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A 组)及瑞舒伐他汀组(B 组)相比,服用氯吡格雷前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线值无 统计学差异。服用氯吡格雷3 日及7 日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3.85± 2.58)vs(3.09± 2.27),(0.65± 0.88)vs(1.05± 0.95),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的确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同时,短期之内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未受到 他汀类的影响,包括经过CPY3A4途径的他汀,如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8月在我院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ACS患者85例(替格瑞洛组),按性别、年龄2:1匹配原则随机抽取同一时间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70例(氯吡格雷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行PCI治疗,并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剂量2天(PCI术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经ADP途径及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6.60±25.57)%、(82.10±1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50%患者占总人数的29.4%,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50%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ADP抑制率75%者占总人数的41.8%;而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75%的患者占总人数的69.4%,两组抑制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经AA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70±23.89)%、(90.32±18.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及调脂治疗是最基础的治疗方案。近来有学者提出,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都经过细胞色素CYP3A4途径代谢,二者因存在竞争性抑制,有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活性。本试验将针对阿托伐他汀及瑞舒伐他汀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负荷剂量300mg,维持剂量75mg/d)。随机分配为A、B两组,A组(n=20)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B组(n=22服用瑞舒伐他汀治疗(10mg/d)。分别于氯吡格雷服用前、服药治疗后3天、服药治疗后7天后采静脉血送检,测定ADP(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A组)及瑞舒伐他汀组(B组)相比,服用氯吡格雷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服用氯吡格雷3日及7日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3.85±2.58)vs(3.09±2.27),(0.65±0.88)vs(1.05±0.95),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的确可以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同时,短期之内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未受到他汀类的影响。包括经过CPY3A4途径的他汀,如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单用或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成阿斯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阿斯匹林与氯吡格雷两者联合用药组,比较各组用药前后四种不同诱导荆作用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阿斯匹林组由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29.9±11.0)与正常对照组(78.0±13.1)及用药前(96.8±8.1)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与之类似,氯吡格雷组由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联合用药组四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单用时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仅限于ACA、ADP,而联合用药对四种诱聚剂均有抑制作用,因此联合用药对预防血栓形成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生物产业技术》2008,(5):96-99
硫酸氯吡格雷是在欧美市场上销售的抗血栓治疗药,目前在世界市场上销售额排名第一。与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的硫酸氯吡格雷具有同样作用的候选新药的开发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呢?第一三共公司和英国AstraZenca公司的抗血小板药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