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木香内生真菌枝顶孢属两菌株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木香内生真菌R1(Acremonium sp.)和R2(Acremonium sp.)的挥发油, 经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 从R1和R2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个和16个成分, 均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脂肪酸为主要成分, 并且均含有1,8-桉叶油素、姜烯、芳姜黄烯等萜类成分。本研究首次报道白木香内生真菌的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西地区栽培的三个姜黄品种:博白姜黄、大新姜黄、市场姜黄的姜黄油GC-MS分析,比较不同姜黄品种姜黄油成分的差异性,为筛选特定姜黄品种提供依据。不同姜黄品种其主要成分含量差异显著,主成份姜黄酮(含芳香-姜黄酮)含量依次为博白姜黄56.07%、大新姜黄47.79%、市场姜黄28.38%,市场姜黄的姜黄酮含量只有博白姜黄的一半。因此从姜黄油主要成份(含量>20%)姜黄酮含量来考察,以种植博白姜黄为最好。  相似文献   

3.
养分供应对3种舞花姜属植物繁殖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选用的3种舞花姜属植物中,毛舞花姜(Globba barthei)和双翅舞花姜(G. schomburgkii)自然条件下开花不结实,以珠芽进行繁殖;异果舞花姜(G. racemosa)则同时以种子和珠芽进行繁殖。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高养分处理显著增加毛舞花姜的珠芽干重((1.11±0.10) g vs. (3.08±0.69) g,p=0.010 7)、珠芽数量((30.58±2.92) vs. (74.74±9.73),p=0.000 4)、珠芽大小((10.5±1.48) mg vs. (53.50±11.42) mg,p=0.001 5)、植株营养体重((3.99±0.23) g vs. (9.67±1.17) g,p=0.000 2)和双翅舞花姜的珠芽数量((51.74±3.64) vs. (108.71±21.52),p=0.018 1)。不同养分条件下两种舞花姜的开花数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去除珠芽、花对两种舞花姜植株当年生花和珠芽的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自然条件下异果舞花姜不同居群间珠芽大小、珠芽数、珠芽重、果实重、种子数和营养体重等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异果舞花姜各居群植株珠芽数和营养体重(r=0.901,p<0.05)、珠芽重和珠芽大小 (r=0.849,p<0.05) 呈显著正相关;果实重和种子数(r=0.998,p<0.05) 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为50.575%、18.204% 和11.883%,其中第一主成分中的全氮(0.959)、速效氮(0.885)和有机质(0.821)负荷量最大,第二主成分中土壤速效磷(0.824)负荷量最大。植株营养体重和土壤速效磷极显著正相关(r=0.906,p<0.01),珠芽大小与全氮(r=0.798)、速效氮(r=0.780)和有机质(r=0.821)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果实重和种子数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3种舞花姜的无性繁殖器官更易受到养分供应的影响,有性繁殖器官对养分供应变化响应不显著,有性和无性繁殖之间似不存在补偿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姜科山姜属(Alpinia)植物中,有些种类是著名的中药,如红豆蔻(A. galanga)、益智(A. oxyphylla)、高良姜(A. officinarum)和草豆蔻(A. katsumadai );还有一些种类,如箭秆风(A.stachyoides)、华山姜(A. chinensis)和节鞭山姜(A. conchigera)等可做民间草药使用。该属植物除普遍含有挥发油成分外,过去国内外学者从中还分离到不少活性物质,如二芳基庚烷类(diarylheptanoids)、黄酮类、萜类等,这些成分大都有抗凝血、抗溃疡、抗肿瘤及强心等功效。另外,山姜属植物中的艳山姜(A. zerumbet)、美山姜(A. formosa…  相似文献   

5.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竹根姜对青枯菌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大祥  熊书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15-1420
以竹根姜幼苗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试验和茎基部注射接种姜青枯菌方法,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竹根姜产生姜瘟病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显示:外源MeJ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竹根姜的病情指数,提高对姜瘟病的抗性,而对青枯菌的致病力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MeJA处理可促进竹根姜内源H2O2在前期迅速积累,同时诱导增强姜块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等防御酶以及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促进姜块内木质素含量上升。研究表明,MeJA能通过调控竹根姜细胞内下游信号分子H2O2的水平来提高防御相关酶的活性和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木质素的合成,提高了竹根姜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姜油一、植物名称:姜(ZINGIBER OFFICIANNALE,ROSCOE)姜科(ZING1BERACEAE)二、制油和用途;该油系挥发油,具有生姜持久的芳香,但缺乏辛辣和刺辣。作为食用香料,该油广泛地用于软性材料,面包和糖果等。该油提炼于干姜的根茎,其名称根据出产国和地区而定,如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姜油、西非海岸的非洲姜油以及出产于柯钦和加立脱的印度姜油。非洲和柯钦的姜油均系蒸馏型姜油。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评价生姜质量,通过GC-MS和HPLC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生姜样品中挥发油和姜辣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9种生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24~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31%~93.67%,主要为β-水芹烯(9.96%~20.15%)、莰烯(3.54%~14.53%)、柠檬醛(6.52%~12.49%)、β-柠檬醛(3.96%~7.44%)、姜烯(13.81%~19.74%)、姜黄烯(tr^5.52%)、β-倍半水芹烯(5.08%~6.22%)和β-红没药烯(2.63%~3.34%)等单萜和倍半萜类活性成分。9种生姜样品中6-姜辣素含量在0.067%~0.391%之间,均达到了现行中国药典不低于0.05%的规定。可见不同产地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故以生姜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姜烯、姜黄烯与6-姜酚共同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广西产生姜精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秀珍  全德健  邓和兴   《广西植物》1992,12(2):129-13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三种广西产生姜的精油,并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GC/MS/DS技术对姜的精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出53个成分,鉴定其中34个,占精油的92.2%。  相似文献   

9.
汝城小黄姜     
在湖南,有两种辣最触及灵魂:一种是辣椒的辣,一种是姜的辣.于当年"白露"前后采收的姜习惯称"新姜""嫩姜";隔年的姜叫"老姜",药用此类较好.生姜有小种姜、大种姜(菜姜)、山姜(野姜)等品种,药用以小种为好.习惯把小种生姜叫"小黄姜",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纤维较细.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评价生姜质量,通过GC-MS和HPLC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生姜样品中挥发油和姜辣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9种生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24~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31%~93.67%,主要为β-水芹烯(9.96%~20.15%)、莰烯(3.54%~14.53%)、柠檬醛(6.52%~12.49%)、β-柠檬醛(3.96%~7.44%)、姜烯(13.81%~19.74%)、姜黄烯(tr~5.52%)、β-倍半水芹烯(5.08%~6.22%)和β-红没药烯(2.63%~3.34%)等单萜和倍半萜类活性成分。9种生姜样品中6-姜辣素含量在0.067%~0.391%之间,均达到了现行中国药典不低于0.05%的规定。可见不同产地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故以生姜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姜烯、姜黄烯与6-姜酚共同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背景】植物内生菌往往产生与植物相同、相似或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丁香具有广谱优异的抗菌活性,可从中分离到强抑菌作用的内生细菌。【目的】筛选抑制姜瘟病菌的丁香内生细菌并分离其活性成分。【方法】牛津杯法筛选拮抗内生细菌;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制备色谱分离活性成分;测定1HNMR、13CNMR和DEPT(135°)并对分离的活性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滤纸片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活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共分离到112株丁香内生细菌,从叶中分离最多,占37.4%。其中17株对姜瘟病菌有抑制,DX78菌株抑制作用最好,经鉴定为死亡谷芽孢杆菌,并从其发酵液中追踪分离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DBP)。DBP对姜瘟病菌、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分别为0.3 mg/disc、0.25 mg/disc;其还可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特别对苹果炭疽叶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EC50仅分别为3.751、18.568和22.019μg/mL。以苹果炭疽叶枯病菌为靶标菌,戊唑醇抑制毒力约为DBP抑制毒力的4.5倍,DBP抑制毒...  相似文献   

12.
云南草蔻(Alpinia blepharocalyx K.Schum.)和长柄山姜(A.kwangsiensis T.L.Wu et Senjen)均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云南草蔻,又名小草蔻,产自云南南部及西部,生于海拔100~1000m的疏林中;长柄山姜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生于山谷中林下阴湿处,海拔580~680m。云南草蔻是傣药品种之一,种子以草豆蔻之名入药,根茎则用于治疗腹胀、腹部冷痛;长柄山姜根茎可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到目前为止,有关云南草蔻和长柄山姜根茎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蔗糖和多效唑对试管生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浓度的蔗糖、NAA、Ca3(PO4)2、多效唑(Pac)和光照条件对江西兴国九山生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cv.Jiushan)进行试管姜的诱导,成功诱导出试管姜。结果表明,诱导试管姜的最佳培养基为:MS 6-BA0.2mgL-1 NAA0.5mgL-1 Ca3(PO4)22.5mgL-1 Pac2.5mgL-1 蔗糖8%;适宜浓度的Pac、Ca3(PO4)2、蔗糖有利于试管姜诱导;NAA和6-BA对试管姜的诱导不起促进作用;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试管姜膨大。  相似文献   

14.
艳山姜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用药物,艳山姜在贵州省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30 hm~2,是贵州"南药"的第一大宗产品,也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经济植物,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亦是民间常用的香料植物资源。该研究采用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方法,对艳山姜果实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并对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四个主要心血管药理活性成分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艳山姜果实性状鉴别特征为果皮见12~20条纵棱隆起,顶端具花被残基突起,种子团由白色隔膜分为3瓣,每瓣具种子8~20粒不等,较易散落。显微鉴别特征为:种子横切面具1~2列油细胞,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果实粉末可见螺纹导管、草酸钙方晶、淀粉粒、石细胞等。气相色谱法测得艳山姜果实挥发油中α-蒎烯、莰烯、β-蒎烯及1,8-桉叶油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92%、3.966%、9.703%、27.171%。该研究的性状、显微鉴别方法准确、简单、易行,可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别依据;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重现性好,测定结果精确可靠,可用于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含量测定。该研究结果为艳山姜药材的鉴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姜(Zingiberis Rhizoma)为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具有抗炎杀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可用于消炎、镇痛及止呕等。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等结构类型。本文就干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广西姜黄挥发油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姜黄那坡县种植的姜黄为原料,以水蒸汽蒸馏法和以石油醚为溶剂的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法对这些以不同加工途径获取的姜黄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加工办法对挥发油的加工得率、主要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广西那坡的姜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芳姜黄酮、(-)-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姜黄酮、α-姜黄酮、4-(1,5-二甲基-4-己烯基)-2-环己烯酮、β-没药烯。  相似文献   

17.
国产姜科植物的染色体计数(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本文继续对7属15种国产姜科植物作染色体计数观察,其中10种是染色体计数的新纪录(表、图)。通过对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大苞姜(C.yunnanensis)以及凹唇姜(Bosenbevgia rotunda)和心叶凹唇姜(B.fallax)的染色体观察,确定了大苞姜属(Caulokaempferia)和凹唇姜属(Bosenbergia)的染色体基数分别为12和9。  相似文献   

18.
十种姜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维秀  陈进 《广西植物》2008,28(5):596-598
报道了姜科3属10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1)姜属5种:版纳姜2n=22,弯管姜2n=22,圆瓣姜2n=22,红球姜2n=22,紫色姜2n=22;(2)舞花姜属4种:舞花姜2n=24,毛舞花姜2n=48,双翅舞花姜2n=48,澜沧舞花姜2n=32;(3)凹唇姜属1种:白斑凹唇姜2n=36。其中弯管姜、圆瓣姜、紫色姜、澜沧舞花姜、白斑凹唇姜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对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enzymatic hydrolysis-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EH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nic-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压榨法(squeezing,SQ)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化学成分。采用R语言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其成分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显微下观察所得生姜药渣的结构差异。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4种方法得油率分别为0.18%、0.19%、0.21%、0.18%,经GC-MS测定,其所得挥发油成分相似,鉴定化合物59~65种;压榨法得油率为0.10%,鉴定化合物3种,分别为α-姜烯、β-水芹烯和6-姜烯酚。显微下观察,4种蒸馏法所得药渣单位面积下的油细胞数均少于压榨法。生姜挥发性成分可能受酶、超声、微波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以致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峰面积具有特征差异。压榨法可简便快捷地提取生姜中的α-姜烯、β-水芹烯及6-姜烯酚。本文为实际应用中生姜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及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侧穗姜Zingiber ellipticum曾因其花序自茎侧穿叶鞘而出而被童绍全等(1987)置于偏穗姜属作为新种椭圆偏穗姜发表,但侧穗姜的侧生退化雄蕊与唇瓣连合,使唇瓣具3裂片,其药隔附属体发达,延长弯曲成喙状,包囊花柱,具有典型的姜属花的特征;由于姜属侧穗姜组Sect. Pleuranthesis Benth. 的花序亦为侧生,因此,该植物应置于姜属而不应置于偏穗姜属。侧穗姜的花粉表面具脑皱状纹饰,与姜属姜组的花粉纹饰相同,形态亦相似,而与表面具长刺的偏穗姜属花粉迥异。侧穗姜种子内种皮由砖形薄壁细胞构成,与姜属的薄壁细胞型内种皮相同,而与偏穗姜属的石细胞型内种皮明显区别。本文综合花的形态学、孢粉学和种子解剖学特征,将侧穗姜转移至姜属并建立新组合〖WTBX〗Zingiber ellipticum[WTBZ] (S. Q. Tong et Y. M. Xia) Q. G.Wu et T. L. W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