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蓟县前寒武系大红峪组微体植物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一年秋,笔者在天津市蓟县大红峪沟观察前寒武系剖面,采集了南口时期(见王鸿祯,1982)大红峪组(同位素年龄:1678百万年;参见陈晋镳等,1980)的岩样,样品经通常的浸渍法处理后,从一块近本岩组底部夹于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的粉砂质页岩样品中(见图1),获得以往很少报道或未曾报道的一些微体植物化石。这些材料为丰富我国北方蓟县前寒武系典型剖面的微体植物化石资料,对探讨这一古老地质时期的微体植物组合面貌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安徽潜山盆地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81年6月与安徽省地质局327地质队李继超工程师前往江苏六合冶山,观察寒武系剖面时,在冶山东部下寒武统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找到金臂虫、三叶虫(Redlichia,Pa-raprotolenella 等)(图版Ⅰ)、无铰纲腕足类以及软舌螺类等化石。金臂虫化石系在本区寒武系第一次发现,也是江苏省境内首次发现。该标本经笔者研究为一新属——Yeshanella。这不仅丰富了金臂虫类化石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东部金臂虫类化石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东临沂寒武系朱砂洞组页岩样品进行酸解浸泡分析处理,获得了数量丰富的、以隐孢子与疑源类化石标本共同出现的微体化石组合,为华北板块寒武系微体化石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隐孢子标本具有明显的寒武纪已知隐孢子形态特征,属种包括Adinosporus voluminosus,A. cf.bullatus,Adinosporus sp.,Vidalgea maculata;疑源类4属5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steridium tornatum,Heliosphaeridium obscurum,Leiosphaeridia sp.,Leiosphaeridia sp.A,Synsphaeridium sp.。上述微体化石组合特征进一步表明研究区在早寒武世中期为浅水的潮坪沉积环境,陆源物质的搬运可能导致了隐孢子在浅海相地层的出现,或者浅水潮坪环境适宜产出隐孢子的母体植物的繁衍。  相似文献   

5.
峡东区上震旦统宏体化石藻类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峡东地区的震旦系剖面,是南方震旦系层型剖面,过去只报道过“Collenia”型藻叠层石。近年来,陆续发现大量微体植物化石、宏体植物化石及后生动物化石,其中带藻类极为丰富,遍及灯影组中段。1978年陈孟莪和马国干为追索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在从野猫面(秭归县龙江公社前进四队)下到庙河的半山坡的大路旁,在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发现了宏体化石藻类和可能是属于浮游生物的印痕化石。  相似文献   

6.
该文记述了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所在地,湖北宜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中发现的小刺球藻类化石Micrhystridium regulare,regulare,讨论了它们的产出层位及其归属,并对小刺球藻类化石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布作了简要的归纳,最后提出了小刺球藻类化石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大区域地层对比中重要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的Bradorids的新材料采自四川峨眉高桥张山的震旦—寒武系剖面。据笔者1965年以来多次观察,该剖面地层发育,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寒武/前寒武系界线上下为海相连续沉积,可选作此界线的层型剖面。剖面位于峨眉山山脚,其地层层序与峨眉游山大路洪椿坪至遇仙寺剖面一致。下部地层目前称为灯影组(相当于洪椿坪剖面的洪椿坪组);其上为筇竹寺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相当于峨眉山剖面的九  相似文献   

8.
华中西南区一条国际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补充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层型点确定在加拿大纽芬兰东南幸运角剖面,并以遗迹化石带Trichophycus pedium的底作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分界点。但是,幸运角剖面主要是以硅质碎屑岩相为主,难以与含有丰富小壳化石和具有可对比的稳定同位素资料的碳酸盐相界线剖面进行对比。为此,提出我国云南会泽大海附近的一条以碳酸盐相为主的剖面作为全球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的补充剖面。理由是(1)在大海剖面上,震旦系灯影组白岩哨段、待补段和下寒武统牛家菁组的中谊村段,大海段之间为整合接触;(2)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单元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并且可划分出4个小壳化石组合带;(3)利用碳同位素资料可以将大海剖面与许多其它剖面相当地层对比;(4)著名的梅树村剖面离大海剖面不远,它们均含有丰富的小壳化石和遗迹化石,两者易于对比。文章进一步认为寒武系的下界放在第I小壳化石组合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的底,相当于大海剖面11层的底。  相似文献   

9.
浙西寒武—奥陶系的分界及所含三叶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浙西地区是东南区系江南一西北亚区上寒武统上部西阳山组及下奥陶统下部印渚埠组的标准地点。寒武系与奥陶系呈整合接触,界线上下的岩层连续沉积,岩性逐渐过渡,为灰黑色钙质页岩夹黑灰色薄层致密灰岩、瘤状灰岩及泥灰岩。所含的三叶虫化石大多沿层面分布,大小分选不显,常见保存较完整的个体标本,一般不见水流冲涮的迹象。根据岩性和化石埋葬的产状分析,反映了海水较深的还原或次还原条  相似文献   

10.
再论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剖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滇东滇池断裂带以东以及滇东北地区连续完整的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自下而上的层序是旧城段、白岩哨段、“小歪头山段”、待补段、中谊村段、大海段、石岩头段、玉案山段。论证了晋宁王家湾剖面待补段位于“小歪头山段”之上;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磷质条带中的小壳化石是中谊村段向下渗漏的产物,它在岩性上与白岩哨段无多大区别,可归入同一地层段范畴,恢复原命名的白岩哨段涵义。论述了以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为代表的滇池断裂带以西地区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地层剖面有沉积间断,缺失了待补段沉积和大海段上部的瘤状白云岩,从而增补了梅树村阶大海段的一个化石带Heraultipegmayunnanensis,基本上肯定了梅树村阶有四个化石组合带。最新研究表明,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最佳界线地层剖面应是滇东北会泽雨碌和大海剖面。滇东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的界线应放在中谊村段与待补段之间,即最古老的小壳化石组合之底。  相似文献   

11.
江西修水流域新厂期反称笔石科(Anisograptidae)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修水流域的早奥陶世新厂期地层发育良好,寒武系与奥陶系沉积连续,两者界线清楚。新厂期地层中除含有大量的反称笔石科化石外,同时还共生有许多树形笔石类及三叶虫、腕足类等,这些化石不仅为本区新厂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而且对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的研究也具重要意义。本区新厂期的反称笔石科化石最早发现于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八○年二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五○五地质队勘测清江地下水流量时,发现动物化石后,省博物馆派人去,在第二次调查中,除进一步弄清地层情况外,还收集到更重要的人类化石标本。长阳县城位于龙舟坪,原是清江的一个江心洲,后因清江下蚀,洲与北岸相连。果酒岩与龙舟坪隔水相对,位于清江南岸。最高峰海拔约300米。整个基岩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下寒武系石龙洞灰岩,下部为下寒武系石牌组页岩。化石的出土地点是发育于石灰岩中的一处岩屋,高出清江水面约50米,相当于清江的三、四级阶地。岩屋的形成时期大约是中更新世。岩屋内的堆积物大体可分为两组四层: A组(全新统) 第一层红色土层、结构松散。为汉代及以后的堆积; 第二层红黄色土层,结构较松散,或微  相似文献   

13.
鄂西、滇东早寒武世最早期的单板类和腹足类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81,(6):552-556
近年来,笔者曾多次随同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地层队去云南、四川和湖北进行界线地层工作,在野外期间,系统地采集了大量标本。经处理,获得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本文仅就其中的2新属、4新种作一报道。属种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辽宁本溪新厂期早期的树形笔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前言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寒武系顶部及奥陶系底部,都发现了新的化石层位,修正了一些长期沿用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与重视。为此,笔者重新整理我院保存的本溪新厂期早期的树形笔石,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底栖树形笔石的一些罕见类型,同时也为厘定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系的底界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研究了扬子地台的一些瓶状微化石,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有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围绕瓶状微化石研究了讨论了如下两个问题:1)关于早寒武世早期的瓶状微化石与开腔骨类;2)震旦系与寒武系瓶状微化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17.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8.
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寒武系九门冲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灰岩,经室内醋酸浸泡处理后,发现有海绵动物骨针和腕足动物的微体骨骼化石。海绵动物骨针包括粗短三轴六射针和细长三轴六射针。腕足动物经对比研究后将其鉴定为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均与陕南和鄂西地区的E.zhenbaensis非常相似,具有贝体轮廓亚圆形或横卵形、壳体饰以明显的同心纹,腹壳内顶坑浅弱或不发育、顶突起微凸,背壳假铰合面明显、中间沟和中支板发育良好等特征。E.zhenbaensis主要见于中国扬子区陕南和鄂西的寒武纪第二世地层中,在黔东斜坡相区九门冲组中尚属首次报道。E.zhenbaensis在黔东寒武系九门冲组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组的生物组成面貌,扩展其地理分布,而且可为扬子区和过渡区不同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对比提供信息。麻江羊跳寒武系九门冲组微体化石远较鄂西和陕南等地水井沱组中微体化石的分异度低,可能与当时麻江地区水体较深有关,为研究不同相区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湖北秭归县庙河村早寒武世天竺山段的硅化微体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湖北秭归县庙河村寒武系最底部(天竺山段)硅化微体化石13属16种,并论述了其地层意义.所有微体化石皆见于燧石切片中,此组合含大量小个体的具刺凝源类,以Micrhystridium ampliatum Wang为主,并与Paracymatiosphaera spp.,其它球形分子Lelosphaeridia,Favososphaeridium,Eoaperturilites及丝状体Obruchevella 和Megathrix共生,此地真正的陡山沱组是以含大量的和形态复杂的疑源类及简单的丝状体和球状化石为特征,这两个可靠的微体化石组合的发现和区分对本区及邻区震旦系-寒武系过渡层的划分和地层对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藻类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研究生命的早期进化至关重要。在用醋酸浸泡处理寒武系筇竹寺阶生物屑灰岩后,获得一些磷酸盐化的微体藻类化石,它们的管体均呈螺旋状旋转。这种旋转现象在现生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的藤蔓植物中。其中,藤蔓植物产生这种不同旋转方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将其成因归因于微管定向。文中对获得的呈螺旋状的微体藻类化石Spirellus columnaris进行描述,并对该藻体化石的旋转方向和成因进行推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