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观察了淡水青虾在实验室条件下幼体发育的情况。在幼体发育的全过程中,有的个体蜕皮9次,有的蜕皮11、14次。本文是描述蜕皮9次的个体的发育情况。从第一至第九期幼体以及后期幼体都附有详细的附肢图和部分整体图。幼体发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而变,在26.5±1.3℃条件下,幼体完成变态达到后期幼体需21天,在30.9±1-2℃仅需16天。    相似文献   

2.
IC-ELISA方法检测中国明对虾幼体卵黄蛋白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蛋白(Vitellin,Vn)是虾卵黄的主要成分,是胚胎和幼体发育的重要营养源.本实验测定和比较了中国明对虾卵及无节幼体期间Vn的含量;探讨了Vn含量的变化对无节幼体发育的影响,为对虾的幼体发育和饵料研究提供r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俊增  堵南山  赖伟 《动物学报》2001,47(4):447-452
三疣梭子蟹胚台发育过程中,卵内幼体共经历2期卵内无节幼体和3期卵内tao状幼体,各幼体期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1期卵内无节幼体具小触角,大触角和大颚3对附肢,第2期卵内无节幼体除草1期的3对附肢外,2对小颚开始出现,腹部前端分节,第1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复眼先为棒状,继而变成月牙状,附肢5对,腹部分为6节,第2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2对颚足出现,复眼发育完全,卵黄蝶状,心脏开始跳动,到此阶段末期,附肢分节和分叉,第3期卵内tao状幼体阶段,各器官进一步发育,肌肉明显。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详细研究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的外部形态发育过程。在水温28℃的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约需39d,顺次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及孵化准备期。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似。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本文所报道毛蟹的幼体发育试验,全部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2.毛蟹的幼体发育共经五个(氵蚤)状幼体期和一个大眼幼体期。卵孵化出膜的幼体即为第一(氵蚤)状幼体,而不是早期(氵蚤)伏幼体或原(氵蚤)伏幼体。这两种幼体应该是在卵膜内度过的。 3.在水温11—22℃,盐度为9‰的实验室条件下,从幼体出膜到第一期幼蟹的出现,共经39—40天。每蜕一次皮,即进入另一发育时期,其所需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度见下表: 幼体名称 水温(℃) 日数 第一(氵蚤)状幼体 11—17 7—9 第二(氵蚤)状幼体 17—18 5—6 第三(氵蚤)状幼体 18—20 6—7 第四(氵蚤)状幼体 16—19.5 5—6 第五(氵蚤)状幼体 16.5—19 7—8 大眼幼体 19—22 9—10 4.饵料、盐度、水温和水质等因子对幼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5.(氵蚤)状幼体以两对颚足外肢末端的羽伏刚毛的数目,胸、腹肢的大小与形状和尾叉内面中部刚毛的数目为分期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一个特殊品系蓬莱玉参产卵、受精及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与普通仿刺参进行比较。在19~21℃水温下,蓬莱玉参受精卵分别在受精12 min和24 min后释放第一、二极体,1 h后卵裂成2细胞期,之后每30 min左右完成一次卵裂,6 h后进入囊胚期,19 h后发育成原肠胚;40 h后进入耳状幼体阶段,在其后侧臂的一端出现一个不规则形的石灰质骨片,并发现其位置与水体腔处于同一侧这一规律;5 d和8 d后发育为中耳状幼体和大耳状幼体,10 d后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骨片由不规则状发育为齿轮状,并出现第二个石灰质骨片;12 d后发育为五触手,14 d后发育成稚参,40 d后发育为幼参。蓬莱玉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当前已报道的仿刺参无显著差异,但从幼参开始蓬莱玉参通体始终为白色,而普通仿刺参在45日龄时体表局部出现色素,疣足处较为明显,60日龄幼体一半以上全身布满色素。蓬莱玉参因通体纯白色而受到了众多养殖企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本文的结果为其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爪鲵呼吸器官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外鳃、咽等呼吸器官进行了显微观察与比较分析,旨在揭示爪鲵不同发育阶段各呼吸器官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爪鲵的皮肤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厚,幼体阶段其背腹皮肤厚度相差不大,亚成体及成体背部皮肤明显厚于腹部;外鳃是幼体和亚成体爪鲵呼吸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育外鳃逐渐完善,到亚成体阶段达到顶峰,随后逐步退化;咽部是爪鲵的重要呼吸器官,幼体期口腔和咽发育不完善,亚成体咽部逐渐发育,至成体时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9.
捕食风险是两栖动物幼体表型和生活史进化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云南山地环境中典型的有尾两栖类,山地环境水体水量的迅速减少常导致红瘰疣螈在幼体发育阶段捕食风险增加。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红瘰疣螈幼体的体长和体质量在不同捕食风险环境中的变化、变态时体型以及完成变态发育的时间差异,探讨捕食风险对红瘰疣螈幼体个体早期发育的影响。实验设计4个不同的捕食风险处理:无任何捕食者的无捕食组、有同种个体化学信号的同种异体组、有同种尾受伤个体化学信号的断尾组、有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信息的外来物种组。结果显示,红瘰疣螈幼体在不同捕食风险环境中的生长发育过程不同。在生长发育前期,所有处理组的幼体生长均相似,而在中后期,有捕食风险存在的3个处理组生长发育显著加快,最终变态时的体长和体质量要比无捕食风险组更长和更重,体型更大。幼体在有捕食风险存在的处理组完成变态的时间要比无捕食风险组显著更短。这表明,红瘰疣螈幼体在面对捕食风险增加时,通过在胚后发育后期加快生长和缩短发育时间,尽快完成变态,离开幼体发育水体来适应高捕食风险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毛虾的幼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虾在我国分布很广,尤其是渤海资源较丰富,在渔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利用比较广的一种浮游动物。对于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Hansen)幼体发育的研究,在国内未见详细报道,在国外只见对同属种的研究。副岛伊三(1926)研究过日本毛虾(Acetesjaponicus Kishinouye)的发生;吉田裕(1949)和池末弥(1953)报道过日本毛虾的生活史,但未涉及幼体发育;Pillai(1973)发表过印度毛虾(Acetes indicus H. Milne-Edwards)的幼体发育。五十年代我们对中国毛虾开展了调查研究,对其幼体的形态做了较详细的观察,本文主要报道近二十年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