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Pb、Cd、Ni、Fe)含量空间分布的研究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Pb、Fe含量较高,Cd、Ni含量相对较低;林内沉积物的Pb、Cd含量显著高于林外沉积物;在垂岸方向上,表层沉积物中除Ni外其它三种元素含量均表现出从林外到林内增加的趋势;在垂直梯度上,四种元素含量均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泉州湾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汞分布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汞的含量,研究了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泉州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含量范围0.03~0.22 mg·kg-1,除14#采样点外,其余各采样点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 Ⅰ类标准;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汞占总汞的比例为可氧化态(84.0%)>残渣态(14.0%)>可还原态(1.8%)>弱酸溶态(0.2%);沉积物中汞的生物有效性较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辽河口三道沟、笔架岭两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总汞、甲基汞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植物自然演替的角度,分析了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总汞、甲基汞的分布及转化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湿地土壤汞含量为0.036~0.069 mg·kg~(-1),土壤甲基汞含量为0.77~2.56μg·kg~(-1);三道沟湿地土壤汞、甲基汞含量明显低于笔架岭湿地;从光滩到芦苇湿地,表层土壤汞、甲基汞含量逐渐降低;从笔架岭湿地剖面分析来看,从表层到深层,芦苇湿地、碱蓬湿地土壤汞、甲基汞含量逐渐降低,光滩剖面土壤汞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光滩土壤甲基汞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从土壤总汞、甲基汞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看,土壤汞与甲基汞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汞与钾、易溶性盐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7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r、Ni、Cu、Zn、As、Cd 和Pb)的有效态含量和全量进行测定,并讨论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 7种重金属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含量大于亚龙湾和三亚湾的红树林湿地,但与中国南方和世界各地的典型红树林湿地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光滩、林缘、林内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在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伴随沉积明显,表现出较强的同源性.经EDTA萃取出的有效态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依次为Cu>Cr>Zn>Ni>As>Pb>Cd;垂直梯度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的最大值(除Ni外)均出现在表层或中上层;目标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和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元素总量指标能较好地评估该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湛江高桥红树林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湿地是滨海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重要的沉积库.沉积物是红树林定居与生长的基质,记载着红树林湿地的环境历史,可用于物源分析和沉积过程反演,对于红树林湿地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以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片区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沿着水动力梯度进行取样,并基于沉积物粒度分析其表层沉积特征,通过地统计学方法生成预测表面,并结合有机质含量和群落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是以粘、粉粒为主的混合沉积类型,砂粒、粘粒和粉粒平均含量分别为(27.8±15.4)%、(40.3±15.4)%和(32.1±11.4)%;表层沉积特征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随着与陆地距离增加,从高潮位到低潮位方向上,沉积物砂粒含量增加,粘粒含量降低.表层沉积的有机质与粉粒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砂粒呈负相关,且在水动力条件弱的高潮位区域,有机质含量高.表层沉积特征在不同群落生境间存在差异,沉积特征与不同红树林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水动力条件与红树林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互花米草被引入后迅速生长蔓延,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主要入侵物种,极大影响了河口湿地沉积物表层重金属元素分布格局。本研究选取不同入侵年限(3、5、7、10、15和20年)的互花米草湿地以及芦苇湿地、盐地碱蓬湿地、柽柳湿地和光滩湿地,采集表层沉积物并测定Ca、Fe、Mg、Mn、Zn、Ni、Pb、Cr、Cd、Cu和Li元素含量,采用富集系数及地累积指数法对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分析互花米草入侵对元素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入侵时间推进,互花米草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要大于本土植被覆盖湿地表层沉积物含量。本土植物所在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要高于互花米草入侵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2)Ca处于中度富集状态,而Cd可能造成本地区中度污染。(3)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尤其是Fe、Mn元素与Mg、Zn、Cu元素相关性较大,互花米草湿地中的大多数元素变化主要受岩石圈基岩风化和泥沙搬运沉积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针对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的不同时期表层沉积物中氮营养盐的变化规律,得出:(1)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氮营养盐含量逐步增加,处在陆向发育前期的白茆沙,全氮含量较低,仅为30 mg/kg,而发育较为成熟的崇明东滩全氮含量较高,达470 mg/kg;同时随着岛屿沙洲湿地陆向发育,表层沉积物全氮分布越来越不均匀;(2)长江口岛屿沙洲湿地随高程梯度,全氮的含量逐步增加,其中芦苇带最高,420 mg/kg,光滩最低,110 mg/kg;这也说明岛屿沙洲陆向发育过程中,表层沉积物全氮含量逐步增加;另外,各形态无机氮含量占其所在高程无机氮的比例相对稳定,其中氨氮最高,59%~60%,亚硝酸盐最低,17%~19%,氨氮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养殖排放农药和抗生素在红树林区中残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林区是养殖废水的排放地,该文报道2008年10月农药和抗生素在该林区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三类生境的残留水、沉积物和底栖动物中的分布与含量。通过对103种农药和22种抗生素检测,发现该林区有16种农药,4种抗生素,其中甲氰菊酯、仲丁威和醚菌酯是主要的污染农药。在残留水中检出12种农药,它们在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中的总浓度分别是42.70、29.63和27.41ng/L。在沉积物中检出10种农药,它们在红树林滩、沙滩和潮沟中的总浓度分别是7.90、6.70和7.29μg/kg.DW。在底栖动物体内检出4种农药和3种抗生素。分析表明,红树林滩(残留水和沉积物)比底栖动物更易受到养殖废水的污染,底栖动物对抗生素的富集能力似乎高于对农药的富集能力,生境间污染相似度高于样品间的污染相似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状况, 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 分析其中重金属Cd、Cu、Pb、Zn和Hg以及粒度、TOC和TN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Cd、Cu、Pb、Zn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91 mg•kg-1±1.00 mg•kg-1, 37.51 mg•kg-1±7.69 mg•kg-1, 50.11 mg•kg-1±12.34 mg•kg-1, 147.98 mg•kg-1±20.97 mg•kg-1和118.7 μg•kg-1±45.6 μg•kg-1, 均高于区域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相关分析显示, Cu、Pb和Zn显著正相关, 指示它们具有同源性。地质累积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升金湖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 重金属累积程度排序为Hg>Cd>Cu>Pb>Zn;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表明升金湖整体处于中高度生态风险状态, 排序为Hg>Cd>Cu=Pb=Zn, Hg和Cd是主要的风险贡献因子。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有时候取决于环境背景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10.
罗冬莲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664-3672
采用气相色谱(GC-ECD)方法分析了漳江口水环境中表层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体内滴滴涕(DDTs)的污染水平,初步研究了其在多介质中的含量、转移分配规律,并根据其沿江分布规律、组成特征,结合三氯杀螨醇同步调查结果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 漳江口表层水中的DDTs平均含量为枯水期10.5 ng·L-1(未检出~20.1 ng·L-1)、丰水期28.3 ng·L-1 (未检出~45.2 ng·L-1)、平水期5.03 ng·L-1 (未检出~18.8 ng·L-1);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以干质量计)为1.87~144 ng·g-1,平均17.3 ng·g-1;11种水生生物中DDTs的含量范围为1.09~432 ng·g-1,平均37.0 ng·g-1.与其他地区相比,漳江口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DDTs残留属于中等水平.DDT在沉积物中的富集因子为1185;在生物体中的富集因子平均为2534,富集能力依次为水生植物<虾类<贝类<鱼类.DDTs沿江分布基本呈下降趋势,推断其残留与船舶防污剂释放关系不大,主要来源于陆源性污染.组成特征分析显示,漳江口DDTs主要来源于环境中的早期残留,而Y-8站(江心岛后)近期有新的DDTs输入,可能与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有关.同步调查结果显示,Y-8站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三氯杀螨醇,且含量最高,近期存在三氯杀螨醇的施用.  相似文献   

11.
卢豪良  严重玲 《生态学报》2007,27(10):4173-4181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不同土壤结构(砂质与泥质)根际与非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Cd,Zn)含量,以及生长于砂质与泥质滩涂上的红树植物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幼苗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进行测定。在室内模拟秋茄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作为重金属提取剂提取沉积物中可溶解态与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并与欧盟标准物质局(BCR)连续提取法相比较,探讨红树根系分泌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泥质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于砂质沉积物,根际沉积物大于非根际沉积物。两样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根际沉积物中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含量均大于非根际沉积物。秋茄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为甲酸,丁酸,苹果酸,柠檬酸,乳酸。不同土壤结构对秋茄根系分泌的苹果酸,柠檬酸,乳酸有显著影响(P<0.05)。以低分子量有机酸作为提取剂对沉积物中可溶解态与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的提取率表现为:柠檬酸>混合酸>苹果酸>乳酸>乙酸,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全球海岸带相当成功的外来入侵种,对红树林的威胁越来越严峻(尤其在中国)。不仅如此,海洋和近海海岸带受重金属污染的胁迫也日趋严重,但是互花米草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仍不明确。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效应及潜在机制,该文作者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两组对比生境:裸滩对比互花米草群落和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群落对比海榄雌+互花米草混生群落,调查分析各对比组内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镍(Ni)、铅(Pb)、锌(Zn)和锰(Mn)含量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互花米草能提高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尤其是Cr、Cu、Ni、Zn和Mn有显著的提高。污染等级评价显示只有Cd的污染等级达到偏中度水平。互花米草能促进湛江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累积,但并不一定会造成污染危害。进一步分析显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有机物质、全碳、全氮、全硫和全钾含量存在密切的共线性。归根结底,互花米草密集的地上与地下生物学结构可能是其促进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红树林湿地水环境—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亚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编号TLG)、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编号QMG)、三亚河红树林保护区(编号SYHX、SYHS)和榆林河(编号YLH)4个典型的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红树林湿地水环境—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沉积物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以TLG样地最高,分别为1.75%和0.097%,全P含量以SYHX最高(0.057%),硫化物含量以SYHS最高(36.33 mg·kg-1)。各样地的表层沉积物中C/N、C/P、N/P存在一定差异。各样地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分别在3.13~10.61 mg·L-1和1.70~9.56 mg·L-1,化学需氧量含量属于地表水I~II类,无机磷含量以SYHS最高。TLG以NH  相似文献   

14.
红树林恢复对海岸湿地土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步研究了不同林龄的再植红树林对海岸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对深层土壤(20~25cm)的影响强于表层(0~5cm);与光滩相比,红树林恢复对表层土壤的氧化还原性无显著影响,但导致20~25cm土层氧化性增强;再植红树林对土壤营养盐有明显吸收作用,其中NH4+-N含量显著高于NO2--N和NO3--N,为主要吸收营养盐,PO43--P含量虽与IN相当,但红树林对P的吸收并不明显;随着红树林恢复时间的延长(林龄增加),20-25cm土层的pH值显著下降,红树林酸化作用增强;各样地表层土壤SO42-含量无显著差别,但恢复林地深层土壤明显高于光滩。  相似文献   

15.
李旭林  郑康振  周炎武  陈耿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10,30(12):3163-3172
研究了不同树种的红树林恢复对潮滩表层沉积物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提高了潮滩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以光滩为对照,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恢复使表层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无机态N(IEF-N)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 caseolaris)提高了IEF-N的含量,而乡土树种——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使IEF-N的含量下降。当与近岸水体发生物质营养交换作用时,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恢复可能导致营养盐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和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潜在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3-2014年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周年调查资料, 研究了该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季节变化以及红树林恢复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门78种,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种类最为丰富, 节肢动物对总生物量贡献最大, 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为本区第一优势种。林区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光滩, 部分优势种仅在林区出现, 此外, 林区群落与光滩有显著差异。本区底栖动物的密度高值出现在冬、春季, 生物量高值出现在春、夏季, 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本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反映出洛阳江口红树林处在年轻期, 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跟优势种的繁殖特点有关。研究结果也表明红树林植被会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林区群落已然不同于光滩, 与2009年调查结果相比, 林区底栖动物密度虽明显下降, 但褶痕拟相手蟹(Parasesarma plicata)数量增加, 是优势种之一。洛阳江口红树林和光滩支撑着不同的生物组成, 因此, 红树林恢复应当保持栖息地的多样性/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红树林遭受到各类污染物的威胁。各种陆源有机污染物严重威胁着红树林湿地的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汇总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水、沉积物及生物体内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抗生素、溴代阻燃剂等机污染物的研究结果, 进而评价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有机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总体来看, 已有多种污染物在红树林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中检出, 有机污染物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红树林水体中有农药及抗生素检出;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含量在珠江口地区最高, 二者在沉积物中的潜在生态风险较低; DDT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生态风险属于较低水平, 但部分红树林区DDT 含量存在超过ERM 的现象, 应引起重视;多溴联苯醚等“新型”有机污染物在珠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普遍检出。多种有机污染物在红树林植物及林内生物体种存在生物富集效应。红树林是多种有机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与RS的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5及2017年Google Earth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基于土地覆盖数据构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及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探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5-2017年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健康等级由亚健康转变为一般,其中压力、响应健康状况大幅下降,状态健康状况略微改善;(2) 2005-2017年研究区各子区域间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前阶段(2005-2011年)健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南部,后阶段(2015-2017年)健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北部>南部;(3)海平面上升、互花米草入侵、水产养殖池与网箱养殖扩增及海堤建设等是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保护区的建设及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敏兰 《生物学通报》2005,40(2):24-26,F004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社会状况、生物及其他资源状况,以及资源保护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湛江高桥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分布及埋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耀军  赵峰  郭菊兰  武高洁  林广旋 《生态学报》2016,36(23):7841-7849
红树林是世界上单位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能够持续地固定有机碳,对全球碳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深远影响。以广东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高桥核心区为研究区,旨在分析我国典型红树林湿地的固碳潜力,为红树林湿地碳计量提供依据。在垂直于海岸线的两条样线上选取6个不同潮位的样点进行沉积柱取样分析,通过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有机碳含量,基于放射性同位素~(210)Pb定年推演沉积率,并对湿地有机碳密度和埋藏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含量2.14—36.94 g/kg,平均(12.79±9.91)g/kg。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密度为(0.0100±0.0056)g/cm3,空间上差异显著显著,水平方向上两条样线均以中带样点的有机碳密度最大,近陆侧(内带)样点的有机碳密度高于近海侧(外带);垂直方向上,内带和外带样柱的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最高,而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研究区红树林湿地百年尺度上沉积率为6.5—11mm/a,且外带样点沉积速率显著快于内带样点。有机碳埋藏率空间差异大,外带样点为(34.58±7.67)g m-2a-1,而中带样点可达150.56 g m-2a-1。红树林湿地有机碳的分布受潮位的影响大,更高潮位点和表层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更高,而处于低潮位的外带样点的有机碳沉积更快。研究区红树林湿地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比更低纬度带低,但均高于地带性陆地植被,且其能够通过持续的沉积过程来捕捉和固定有机碳,固碳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