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垦堤内迁徙鸻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 ,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 ,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也是决定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 6 0 %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 2 0 %后 ,鹬基本不出现 ,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 1 0 %~ 2 0 %时 ,鹬数量最多。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鹬分布的重要因素 ,使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 ,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 ,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 ,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 ,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围垦堤内迁徙(行鸟)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行鸟)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行鸟)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行鸟)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60%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20%后,(行鸟)鹬基本不出现,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行鸟)鹬数量最多.(行鸟)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行鸟)鹬分布的重要因素,使(行鸟)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行鸟)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行鸟)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盐沼湿地是黄渤海地区河口区域的重要湿地类型, 是水鸟迁徙停歇期的重要栖息地。本研究以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 通过对盐地碱蓬盐沼湿地和相邻泥质滩涂两个固定样区连续三年的水鸟组成调查和行为观察, 分析盐地碱蓬盐沼湿地在鸻鹬类多样性维持和栖息地利用中的作用。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28种6,348只次, 其中盐地碱蓬湿地记录到4科13种, 泥质滩涂记录到4科27种, 泥质滩涂的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盐地碱蓬盐沼湿地。此外, 盐地碱蓬盐沼湿地与相邻的泥质滩涂的鸻鹬类鸟类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盐地碱蓬盐沼湿地的鸟类群落组成以体型较大的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 arquat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等为主, 而泥质滩涂以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等小型鸻鹬类为主, 这说明两种生境在鸟类多样性维持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行为分析发现, 泥质滩涂中栖息鸟类的主要行为为取食(58.71%-93.26%), 而盐地碱蓬盐沼湿地鸟类的行为既包括较大比例的取食, 也包括休息, 特别是在春季迁徙期。这进一步说明, 两种生境在水鸟的栖息地利用中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差异。尽管盐地碱蓬盐沼湿地记录到的鸟类物种数和数量均低于泥质滩涂, 但是, 两种生境中存在较大比例的共同分布物种, 这说明其生态功能具有较强的生态互补性, 二者作为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组合, 在鸻鹬类迁徙停歇期的栖息地利用和物种多样性维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滇池湿地34个样点上开展了每月1次(共17次)的鸟类调查。迄今为止,滇池湿地共发现鸻鹬类850只次,隶属于5科11属20种。其中,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a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为云南鸟类新分布;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为滇池鸟类新纪录。有18种(731只次)鸻鹬类集中分布在滇池整治过程中形成的福保湾湿地。福保湾湿地大面积浅水泥滩、开阔水域和稠密植被,交错形成了鸻鹬类偏好的生境格局,是导致3种鸻鹬类新分布和大量鸻鹬类个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越冬鸟类在养殖塘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鸟类对空间的利用直接反映对栖息地的选择。通过对崇明东滩养殖塘越冬鸟类群落调查,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插值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越冬鸟类在养殖塘人工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雁鸭类和鸻鹬类在养殖塘分布特征显著不同。雁鸭类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为聚集分布,且丰富度和多度分布较为一致;而鸻鹬类在养殖塘以随机分布为主,丰富度显示一定的聚集分布。养殖塘已经成为崇明东滩越冬鸟类重要的栖息地,不同生态类群栖息地选择存在差异:芦苇植被发育好,水域面积较小且水深较深,不同斑块以聚集为特征的养殖塘是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鸻鹬类则偏好一定芦苇植被、水域面积大且水深较浅的养殖塘。因此在保护区土地利用和管理时应考虑不同生态类群对栖息地选择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对雷州半岛湿地水鸟区系组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雷州半岛湿地水鸟56种,隶属7目9科,种类最多的是鹭类(Ardeidae)、鸭类(Antidae)和Xin鹬类(Charadriidae and Scolopacidae),共有41种,56种水鸟中,古北界成分35种,占绝对优势;东洋界、广布种分别只有13和8种。以冬候鸟为主,共有33种;留鸟、族鸟和夏候鸟分别占13、7和3种。冬候鸟主要是鸭类和Xin鹬种类,留鸟主要是鹭类,本地的鸥类(Laridae)几乎都是冬候鸟,受各种协定或法规保护的水鸟有38种。雷州半岛的水鸟主要人布在沿海滩涂湿地,共有49种,红树林是最重要的水鸟栖息地,分布在这里的水鸟有37种。  相似文献   

7.
退田还湖对洞庭湖湿地鸟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平  钟福生  王德良 《四川动物》2012,31(1):64-67,70
对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前后湿地鸟类群落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鸟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表明,鸟类的数量在退田还湖后明显上升,与1992年洞庭湖湿地鸟类名录相比增加2目16科174种,尤其是雁鸭类、鹬鹆类、隼类和鸣禽的种数增加迅速.优势种退田还湖前只有32种,退田还湖后增加到74种.不同的湖区因生态环境异质性,退田还湖前后鸟类的群落结构也有差异.在记录的312种鸟类中,其中东洞庭湖分布有297种,南洞庭湖164种,西洞庭湖217种,共有鸟类138种,东洞庭湖特有鸟类较多(48种).经调查,退田还湖(垸)区鸟类群落结构变化更为明显,青山垸分布13目33科77种,西畔山洲垸分布8目20科37种,两垸共有鸟种33种,青山垸特有鸟类有41种,西畔山洲垸5种.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湿地鸻鹬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1997年1月~2003年4月,采用直接计数法与航线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海岸湿地的涉禽进行了调查,共发现鸻鹬类43种及亚种计56386只。结合以往的调查记录,得知福建沿海鸻鹬类共53种及亚种,占全国该类群总种数的62%。冬候鸟和旅鸟是本地鸻鹬类中占优势的生态类群。目前沿海滩涂的围垦和鸟类食物的减少,是鸻鹬类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尽快制定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规划,对福建沿海湿地鸟类的保护至关重要。闽江口湿地不仅是鸻鹬类集中分布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珍禽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重要的停歇地,应尽快建立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人工湿地春季水鸟群落结构及其生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明东滩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辽阔的滩涂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然而崇明东滩也是上海促淤圈围重点区域之一,且围垦后滩涂用作多种农业、工业发展,导致当地植物群落和滩涂湿地结构的改变,从而直接造成了鸟类生物多样性的明显下降,因此东滩湿地保护人员采取了修复和优化的治理措施,但治理同时也将自然滩涂改造成人工湿地。本研究将改造后自然滩涂作为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及其生境关系的研究区域,并把研究区域分为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捕鱼港优化区即一期工程(已修复)、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即二期工程(修复中)、人工鱼蟹塘、耀全农场。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中鸟类群落特征并寻找影响鸟类对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同时考虑修复优化工程的保育功能,对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人工湿地进行研究,从而对湿地改造提出科学的建议。由于前期大量研究表明春季鸟类数量和种类较丰富,能够较好地反映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现状。因此从2013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对上述4种不同类型人工湿地进行了鸟类及其生境因子调查。此次鸟类调查采用样点法,共统计到水鸟2357只,隶属于6目11科45种,其中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红骨顶(Gallinula chloropus)、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环颈鸻(C.alexandrinus)、牛背鹭(Bubulcus ibis)、鹤鹬(Tringa erythropus)、林鹬(T.glareola)等25种鸟为优势种。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春季这4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性差异,一期工程内水鸟的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都为最大。对生境因子与鸟类群落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根据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得出裸露浅滩面积、水域面积、生境小岛个数是影响水鸟分布的关键因子,为此对鸟类栖息地优化区的修复及其完善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鸻形目鸟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保护区 )内的形目鸟类 (以下称鹬类 )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受危原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首次从量的角度证实了保护区在国际湿地保护上的重要地位 ,表明该地区是东北亚———澳洲鹬类迁徙路线中间地带的重要环节 ,证实有 17种鹬类超过 1%国际标准 ,发现小杓鹬(Numeniusborealis)、小青脚鹬 (Tringaguttifer)等鸟类集中栖息地。该地区生态环境优越 ,是鹬类理想的栖息地 ,但人类威胁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滨海湿地鸻鹬类水鸟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了鸻鹬类水鸟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评估了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7科51种,几乎全部为旅鸟。全球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种。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个体数量最多。(2)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天津北大港等河口湿地,水鸟种类多,单位面积水鸟数量较少。(3)河北沧州沿海、山东滨州贝壳堤岛及其周边区域为环渤海地区湿地集中区,水鸟种类较多。(4)综合影响强度为保护强度>食物>气候,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水鸟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5)建议将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提升至国家级,扩大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覆盖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研究结果能为环渤海地区鸻鹬类水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丰麋鹿保护区不同生境梯度下滩涂湿地植被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内的滩涂湿地植被为对象,采用样线法结合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并采用等级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Simpson生态优势度、Pielou群落均匀度等指数分析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4个样地共有植物5科11属11种,划分为5种群落类型,群落优势种明显,伴生种较少,种类组成单调,均为草本植物;从近海至近岸滩涂湿地植被的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互花米草群落→碱蓬群落→大穗结缕草群落→芦苇群落→白茅群落,其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和群落均匀度均较低,物种丰富度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PCA和植物生理特性分析结果暗示,土壤盐分梯度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的鸟类区系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215种,隶属于17目48科。其中留鸟42种,夏候鸟101种,旅鸟67种,冬候鸟5种;繁殖鸟143种,构成区系的主体。繁殖鸟中古北界种类有118种,占繁殖鸟总数的82.5%,鸟类区系具有典型的古北界特征。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8种。依据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将该地区划分为湿地、林地、草地、农田、居民区5种生境,其中,湿地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居民区鸟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在居民区最高,在湿地生境中最低。从不同生境鸟类群落间β多样性的变化看,湿地与林地之间物种更替变化最大,群落相似性小;农田与居民区物种更替变化小,群落相似性大,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对该地区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鸟类对栖息环境的选择以及鸟类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斌  袁晓  裴恩乐  牛俊英  衡楠楠  王天厚 《生态学报》2011,31(16):4599-4608
近年来长江口滩涂湿地高强度的促淤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育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于2006至2010年在南汇东滩进行了水鸟调查,研究围垦后堤内环境的快速演替过程对水鸟的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鸻鹬类、雁鸭类和鹭类三类主要水鸟类群,结果表明鸻鹬类的总数呈严重下降趋势(ANOVA, p=0.009),而雁鸭类和鹭类总数在上升(ANOVA,p=0.015;p=0.00);在种类数量方面,鸻鹬类和雁鸭类差异不显著(ANOVA,p=0.597;p=0.523),鹭类种类数变化极显著(ANOVA ,p=0.00)。同时,通过对水鸟的栖息地选择因子偏好的分析, 发现滩涂减少是鸻鹬类减少的主要因素,而大型鱼塘和芦苇增加是雁鸭类和鹭类增加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提出相应海岸带湿地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杭州湾及钱塘江河口区域围垦过程中多种人工湿地对于鸟类的作用及在快速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鸟类的响应过程,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作者对上虞曹娥江口至镇海甬江口沿岸滨海湿地鸟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52科220种,其中候鸟173种,占总数的78.6%,属于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24种.对研究区域的8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记录物种数较多的生境依次为芦苇水塘(95种,占总数的43.2%)、海涂林地(93种,占总数的42.3%)、自然潮间带和海涂水库(均为78种,各占总数的35.5%),其他生境的物种数均不少于67种(占总数的30.5%以上);从不同鸟类类群的分布看,82.5%的鸻鹬类分布在自然潮间带,69.2%的雁形目鸟类出现在海涂水库,73.4%的雀形目鸟类分布在海涂林地,海涂林地也是大量鹭鸟的繁殖场所;与自然潮间带相似性系数最高的生境依次为围垦滞留区、海涂水库和芦苇水塘,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6、0.34和0.30;从整体上看,海涂林地和海涂水库的鸟类群落G-F指数最高,自然潮间带最低,但水鸟G-F指数最高的生境类型依次为围垦滞留区、海涂水库和自然潮间带.围垦是目前对杭州湾鸟类动态影响最大的人为干扰活动,适度围垦和合理的垦后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提高整个区域的鸟类多样性水平.为了有效保护杭州湾鸟类多样性尤其是依赖自然潮间带的鸟类多样性,应加强对滩涂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在滩涂围垦过程中应尽量保留足够数量和面积的高潮停歇地;同时,加强对围垦滞留区的水位管理,并注重营造适合鸟类栖息的类型多样的围区人工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以1973—2013年16景分辨率较高的鄱阳湖湿地秋季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定量遥感解译技术,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明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类特征、湿地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及演替趋势;并结合遥感影像当天水位波动特征,揭示鄱阳湖水情变化与湿地景观类型和湿地植被类型分布面积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提取的鄱阳湖湿地景观类型共有9类,即深水、中等深度水、浅水、苔草、芦苇、水生植被、稀疏草滩、泥滩、裸地;在1973—2013年,这9类湿地景观类型的总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均维持在3000 km2左右;(2)水生植被和稀疏草滩面积均呈增长趋势,水生植被面积增长程度相比于稀疏草滩增长程度更大;苔草面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芦苇与苔草相反,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3)水位与水体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水位与泥滩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水位与植被、裸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为维持季节性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阮得孟  孙勇  程嘉伟  刘大伟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5,35(16):5437-5448
沿海湿地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生境变化对鸟类群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新洋港河口内,人类活动大体上导致了由陆向海方向,形成芦苇沼泽、农田、鱼塘和滩涂4种不同干扰程度的生境。分别在不同生境中设置3条长3 km的样线,对越冬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响应置换过程测试、指示种分析、双向聚类分析和除趋势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生境中冬季鸟类的指示物种、群落结构及梯度变化,结果表明:1)4种生境共记录鸟类67种,其中鱼塘生境的鸟类种类最多,为37种;滩涂生境的D'多样性指数在各生境不同时段中为最高,芦苇沼泽生境的H'多样性指数在各生境不同时段中为最高。与其余生境比较,芦苇沼泽、滩涂的均匀度也更高。生境间的差异性与鸟类群落的组成有关。2)MRPP分析表明,芦苇沼泽、农田生境的鸟类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组合各生境间的鸟类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灰鹤等9种鸟类可分别作为4种不同生境的指示种。3)双向聚类分析法把12种观测条件分为4大类,与生境划分非常吻合。在剩余信息40%水平上,鸟类可聚为7类。利用12种观测条件作为变量进行DCA排序的结果表明,鸟类类群在轴1上可以分为3个集群,分别为适应开阔水域环境的鸟类、依赖水生植被环境的鸟类和依赖陆地植被环境的鸟类。根据结果分析,生境异质性、干扰程度及潮水涨落等与鸟类多样性组成有密切关系;不同生境具有明显的指示种;鸟类群落结构为适应生境变化而出现一定的梯度变化。应加强芦苇沼泽的保护,在开垦农田、鱼塘和在光滩引入互花米草时应考虑到人类活动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位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进而影响湿地植被生长、分布和演替。本研究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区,基于2014—2018年地下水位野外定点观测数据,分析湿地地下水年内与年际动态变化特征,构建鄱阳湖湿地地下水数值模型,分析地下水流场空间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分布,结合高斯回归方法分析地下水埋深与典型植被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年内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呈明显的动态变化,且地下水位与湖水位变化高度一致。地下水埋深年内变化与降水量季节性分布之间存在1个月的滞后。年际洲滩湿地地下水位由上游向下游呈减小趋势,且上游洲滩湿地地下水埋深变幅较小(0.1~1.1 m),下游洲滩湿地地下水埋深变幅较大(0.1~5.6 m)。研究区地下水流场由上游丘陵地区指向下游地势相对平坦的湖区,其流向与地形高程变化一致。研究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2.07 m,且由远湖区至近湖区,地下水埋深不断减小。苔草、芦苇、茵陈蒿群落生长的最适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1、3.7、5.7 m;典型植被的分布对地下水埋深梯度的响应差异显著;茵陈蒿群落的生态幅宽大于苔草和芦苇群落;3种植被群落在地下水埋深1.1~5.7 m范围内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其中,苔草植被分布指数迅速减小,芦苇植被分布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茵陈蒿植被分布指数持续增至最大值,在地下水埋深达到5.7 m后开始减小。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杭州湾鸻形目鸟类群落季节变化和生境选择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在长江口南岸杭州湾北岸滨海滩涂进行了鸻形目鸟类的资源调查,以及鸟类栖息地选择模式分析,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共统计到鸟类25种,春季优势种为大缤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尖尾缤鹬(Calidris alpine)和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夏季为环颈(Charadrius alexandrinus)、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和蒙古沙(Charadrius mongolus),秋季为环颈、红颈滨鹬和青脚鹬,冬季为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环颈和泽鹬(Tringa stagnatilis),鸟类总体数量呈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海堤外(自然滩涂)和堤内(人工湿地)鸟类种数四季大致相等,但鸟类平均密度季节差异显著。通过对样点内鸟类与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初步总结出堤外滩宽和光滩宽是影响鸟类栖息的最关键因子,海三棱草(Scirpus× mariquete)覆盖比例和潮上坪宽度的影响程度次之。堤内浅水塘比例和裸地比例是影响形目鸟类分布的关键因子,海三棱草覆盖比例也起正向作用。而人类干扰大、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l)密植和高水位的区域不利于鸟类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