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条背萤幼虫水生适应性形态与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条背萤Luciolasubstriata幼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游泳行为的适应。形态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条背萤幼虫存在二态现象。1~2龄幼虫虫体扁平,多毛。有7对呼吸鳃,分别位于腹部第1~7节。3~6龄幼虫虫体扁平呈船形,无呼吸鳃,靠气管呼吸。二者均具有扁平桨状的足、燕尾状尾节及位于尾节末端的圆柱形粘附器官。条背萤幼虫游动时身体腹面朝上,呈仰泳姿态,足向后划水。3~6龄幼虫仰泳时足共有8种摆动姿势。幼虫仰泳时足摆动1个周期所需时间为(0.611±0.16)s。腹部末端可上下左右摆动,当幼虫向前游动时,尾部上下摆动1个周期所需时间为(1.795±0.44)s。幼虫的游泳速度为(0.85±0.16)mh。仰泳中的幼虫改变方向时,头部和尾部同时向身体的一侧弯曲,当头部与尾部呈近90°时,幼虫用力将尾部伸直,此时水产生一个反作用力继续推动幼虫转向,幼虫转向的范围为0~90°。条背萤2种类型幼虫呼吸系统的不同决定着幼虫外部形态的差异及游泳行为的不同,而导致这种呼吸系统、形态及运动行为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条背萤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2.
条背萤的形态和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形态观察发现,条背萤成虫橙黄色, 鞘翅末端灰黑色;发光器均为白色,雄虫发光器位于第5、6腹节,位于第5腹节的发光器呈带状,第6腹节的发光器呈“V”字形;雌虫的发光器呈带状,位于第5腹节;卵椭圆形,橙黄色。幼虫有两种形态,1~2龄具有7对呼吸鳃,3~6龄幼虫无呼吸鳃。幼虫具有一对发光器,位于第7腹节腹面;初蛹期仍保留幼虫形态的发光器,后呈现成虫的发光器,两种形态的发光器并存直至羽化。对条背萤生活史及习性调查发现,条背萤生活在水草较多的池塘、湖泊和流速缓慢的河流中。该虫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水中越冬,5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上岸化蛹。在25℃下,条背萤预蛹期平均为6.17天,蛹期平均为4.43天。成虫5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日落后的1 h内是条背萤成虫闪光求偶的最盛期。卵期平均12.5天。幼虫的猎物为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凸旋螺Gyraulus conwexiusculus等,天敌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中华绒毛蟹Eriocheir s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利用光谱仪对条背萤的发光光谱进行测定发现,条背萤的萤光光谱为425~603 nm,峰值为504 nm,颜色为黄绿混合色。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三叶虫萤幼虫的行为学特征,促进三叶虫萤的资源利用与人工养殖,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以三叶虫萤末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幼虫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密度的叠背现象,采取LY-WN超清显微系统拍照分析了三叶虫萤幼虫的背腹部结构与足部结构。结果表明,三叶虫萤各龄幼虫均表现出独特的叠背行为,且按照叠背的重合度区分,可分为相对叠背和集群叠背。叠背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叠背率与种群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358。三叶虫萤幼虫的足含有较多的刚毛,且跗节延伸有倒勾;背部较宽,且具有起伏和分节结构;腹部含有大量小而细的刚毛和起伏结构。因此,三叶虫萤幼虫的叠背行为可能与足部结构、背腹部结构、接触时间、种群密度具有较大关系,且幼虫的叠背行为可能对其栖息、防卫、取食、迁移等行为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低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研究低温胁迫对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幼虫过冷却能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预测其种群动态及分布范围奠定必要的基础。【方法】在室内,沙葱萤叶甲1龄幼虫经不同的低温处理后,测定其过冷却点及后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结果】快速冷驯化对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在﹣10℃下处理2 h后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对照,而在﹣6℃下处理2 h后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经低温处理存活的1龄幼虫在25℃下继续饲养至蜕皮为2龄幼虫,测得的过冷却点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1龄幼虫经历不同低温处理后,1龄和2龄幼虫发育历期和幼虫总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蛹期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短时低温处理(2 h)对3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而较低温度(﹣5℃)的长时间(2~6 d)处理却显著缩短了3龄幼虫发育历期,但0℃处理对3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低温处理对后期1龄和2龄幼虫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影响,但对3龄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影响不显著。通常在低温处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胁迫温度越低,对后期幼虫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影响越大;在处理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胁迫时间越长,对后期幼虫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影响越大。【结论】低温胁迫可以显著地提高沙葱萤叶甲幼虫的过冷却能力,但却延长了后期幼虫的发育历期及降低了其存活率,胁迫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5.
Bt玉米(MG95)对粘虫的抗性和拒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以我国自主培育的转Bt基因玉米 (简称 :Bt玉米 )为材料 ,测定了Bt玉米对不同龄期 ( 1~ 4龄 )粘虫PseudaletiaseparataWalker的影响。测定指标包括 :幼虫体重、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死亡率、化蛹率、蛹重、蛹历期、羽化率、产卵量、成虫历期、卵孵化率。结果显示 :用Bt玉米喂养的 1~ 4龄幼虫在处理 6d及 1~ 3龄幼虫在处理 9d时的体重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 ;除 1龄幼虫外 ,2~ 4龄幼虫处理 6d及 2~ 3龄幼虫处理 9d后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 ;用Bt玉米喂养的各龄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 ;1、2龄幼虫的化蛹率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 ,3、4龄则差异不显著 ;1~ 4龄幼虫的蛹重、蛹历期及羽化率均差异显著 ;成虫历期仅 1龄幼虫差异显著 ;与对照相比 ,各龄粘虫的产卵数、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1龄幼虫对Bt玉米最为敏感。另外 ,拒食实验结果显示 ,在实验开始后的 8,1 6,2 4,3 2及 48h ,非选择性测定的拒食率为 63 2 0 ,64 60 ,48 99,2 3 3 5和 0 5 4% ,选择性测定的拒食率为98 3 3 ,82 43 ,71 5 4,40 1 6和 0 2 7% ,总体趋势是拒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48h后Bt玉米对粘虫幼虫无拒食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表皮蛋白是昆虫体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表皮蛋白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方法】根据本实验室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测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表皮蛋白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ORF);采用RT-qPCR技术测定鉴定的8个表皮蛋白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和3龄幼虫不同组织(头部、体壁、消化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谱。【结果】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到8条沙葱萤叶甲表皮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序列,命名为GdauCP1-8(GenBank登录号:MN629000-MN629007),ORF长417~810 bp,编码138~26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28 kD,等电点pI为4.45~8.62;具有16~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GdauCP1具有典型的跨膜结构,其余7个GdauCP蛋白无跨膜结构。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auCP3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CP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60.00%;其余的GdauCPs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CP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58.52%~80.00%。GdauCP1-4属于RR-2亚家族,GdauCP5-7属于RR-1亚家族,GdauCP8的亚家族归属未确定。RT-qPCR分析表明,8个GdauCP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及3龄幼虫不同组织内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GdauCP2,GdauCP4,GdauCP5和GdauCP6在1龄幼虫期高表达,GdauCP3,GdauCP7和GdauCP8在蛹期高表达,GdauCP1在3龄第3天幼虫期高表达;除GdauCP2在成虫中表达水平较高外,其他GdauCP基因在成虫中的表达水平均很低。GdauCP1在头部和体壁中高表达,GdauCP2和GdauCP8在脂肪体中高表达,GdauCP3,GdauCP4,GdauCP6和GdauCP7在消化道中高表达,而GdauCP5在体壁中高表达。【结论】8个GdauCP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间差异表达,且表达模式不同,意味着不同GdauCP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秦利鸿  付新华 《昆虫知识》2009,46(1):125-128
对短角窗萤Diaphanes sp.和胸窗萤Pyrocoelia pectoralis Olivier幼虫的捕食行为进行观察。发现短角窗萤捕食蚯蚓而胸窗萤则捕食蜗牛。利用扫描电镜对短角窗萤和胸窗萤幼虫的头部及口器进行观察比较。发现2种幼虫均具有1对侧单眼,1对发达的、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2种幼虫口器非常发达,具1对锋利的、中空的镰刀状上颚,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1对内颚叶。2种萤火虫口器最具特别的结构在于:短角窗萤上颚的2/3处内侧着生1个球形结构,上面着生1层齿状结构,而胸窗萤则在上颚基部内侧弯曲成齿状突起。  相似文献   

8.
沙葱萤叶甲为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猖獗成灾的新害虫,为明确温度对其发育速率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变温组合(8/20℃,11/23℃,14/26℃,17/29℃和20/32℃)和6个恒温(13℃,17℃,21℃,25℃,29℃和33℃),比较了变温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发育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温组合和恒温对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有显著的影响。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变温条件下,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最低温度组合(8/20℃,平均15℃)的11.00,13.44,23.18,46.42和16.89 d,缩短至最高温度组合(20/32℃,平均27℃)的4.92,4.63,9.17,17.83和5.83 d;在恒温条件下,13℃下幼虫不能发育和存活,1龄幼虫期、2龄幼虫期、3龄幼虫期、总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从17℃的14.50,10.75,20.63,45.50和11.00 d,缩短至33℃的6.10,5.47,10.60,22.17和5.33 d。在变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4℃和8.48℃,有效积温分别为344.82日度和113.52日度;在恒温条件下,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0.6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714.28日度和147.06日度。变温促进了沙葱萤叶甲幼虫和蛹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沙葱萤叶甲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肾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是2007年在武汉发现危害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 L.)的一种新害虫,幼虫能取食千屈菜叶片和花朵。室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肾毒蛾在武汉市1年发生3代,以低龄幼虫越冬,次年3~4月开始为害。5月初越冬代成虫出现,6月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1d后即可分多次产卵于叶背,卵粒数十几到两百多粒。幼虫有5龄,初孵幼虫群集为害,2龄以后分散取食,4~5龄取食量大。幼虫在叶背吐丝结稀疏的薄茧化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表皮蛋白是昆虫体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昆虫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表皮蛋白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方法】根据本实验室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测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表皮蛋白基因全长开放阅读框(ORF);采用RT-qPCR技术测定鉴定的8个表皮蛋白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和3龄幼虫不同组织(头部、体壁、消化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谱。【结果】基于转录组数据鉴定到8条沙葱萤叶甲表皮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序列,命名为GdauCP1-8(GenBank登录号: MN629000-MN629007),ORF长417~810 bp,编码138~26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28 kD,等电点pI为4.45~8.62;具有16~20个氨基酸的信号肽;GdauCP1具有典型的跨膜结构,其余7个GdauCP蛋白无跨膜结构。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auCP3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CP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60.00%;其余的GdauCPs与玉米根萤叶甲Diabrotica virgifera virgifera CP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58.52%~80.00%。GdauCP1-4属于RR-2亚家族,GdauCP5-7属于RR-1亚家族,GdauCP8的亚家族归属未确定。RT-qPCR分析表明,8个GdauCP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及3龄幼虫不同组织内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GdauCP2, GdauCP4, GdauCP5和GdauCP6在1龄幼虫期高表达,GdauCP3, GdauCP7和GdauCP8在蛹期高表达,GdauCP1在3龄第3天幼虫期高表达;除GdauCP2在成虫中表达水平较高外,其他GdauCP基因在成虫中的表达水平均很低。GdauCP1在头部和体壁中高表达,GdauCP2和GdauCP8在脂肪体中高表达,GdauCP3, GdauCP4, GdauCP6和GdauCP7在消化道中高表达,而GdauCP5在体壁中高表达。【结论】8个GdauCP基因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间差异表达,且表达模式不同,意味着不同GdauCP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新疆地区优势种拉合尔钝缘蜱Ornithodoros lahorensis不同龄期若蜱超微形态及其发育特征,为软蜱的形态特征研究及龄期划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获得拉合尔钝缘蜱1-5龄若蜱虫体,分别通过体视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拉合尔钝缘蜱不同龄期若蜱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在体视显微镜下,1-5龄若蜱虫体均呈椭圆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体表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有4对足。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1-5龄若蜱具有如下相同特征:表皮均呈褶皱样;有瘤突;哈氏器呈横裂样;口下板呈矛形;气门呈半圆形;肛门呈圆形,由叶状肛瓣构成,无肛后横沟。1-5龄若蜱间的不同特征为:1龄若蜱刚毛长且粗,无瘤突,口下板顶端凹陷且齿式为2|2,无气门板;2龄若蜱瘤突不明显,口下板顶端有小凹陷且齿式为3|3,有气门板;3龄若蜱瘤突明显;4龄若蜱肛瓣毛为6对;5龄若蜱肛瓣毛为7对。【结论】拉合尔钝缘蜱1-5龄若蜱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的形态结构基本相似;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刚毛、瘤突、口下板、齿式、气门、气门板、肛瓣毛、肛前沟和肛中沟等形态特征可作为拉合尔钝缘蜱1-5龄若蜱的鉴定特征。本研究首次详细描述了拉合尔钝缘蜱各龄期若蜱形态结构,为软蜱龄期划分及生活史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虫龄鉴别特征, 达到快速鉴别的目的。【方法】在成像观察的基础上, 测定无翅型和有翅型个体不同虫龄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6项指标。【结果】麦长管蚜不同翅型个体的体长、 体宽、 头壳宽、 触角长、 腹管长和后足胫节长在虫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体长、 体宽、 头壳宽和触角长在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程度大, 后足胫节长的重叠百分比极小或无重叠; 除有翅型个体4龄若蚜和成蚜之间存在13.93%的重叠外, 腹管长在不同翅型的其他相邻虫龄之间重叠百分比均极小或无重叠, 说明后足胫节长和腹管长可作为虫龄鉴定的主要特征。翅、 触角和尾片的其他外部形态特征在虫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3-4龄有翅型若蚜和成蚜虫个体前胸的膨大程度及其翅的长度明显大于同一龄期的无翅型个体, 可用于蚜虫翅型的分辨以及3-4龄有翅若蚜和成蚜的鉴别; 麦长管蚜1和2龄若蚜触角均为5节, 3-4龄若蚜和成蚜的触角均为6节; 同时, 除了成蚜具有完整的尾片外, 1-4龄若蚜尾片均不发达, 说明触角的节数和尾片的发达程度可作为麦长管蚜不同龄期形态鉴别的辅助特征。【结论】以腹管和后足胫节作为麦长管蚜虫龄鉴别的主要特征, 配合其他辅助特征, 如翅的大小、 触角的节数以及尾片的发达程度等, 可达到快速鉴别不同翅型不同龄期蚜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估计粉虱若虫存活数的简易方法。粉虱若虫分泌的蜜露滴落在氧化镁薄板上后形成清晰的圆坑,在体视显微镜下易于观察和计数,在确定粉虱若虫数量(Nd)和平均蜜露数(Nn)存在线性相关后,相应得出若虫数量评估因子(NEF)=Nn/Nd,提出通过蜜露数和若虫数量评估因子估算若虫数量的方法。在蕃茄叶片上,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1~2龄若虫、3~4龄若虫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1~2龄若虫、3~4龄若虫的数量评估因子NEF分别为7·73,5·69,5·18和5·03。应用该方法检测吡虫啉对粉虱的毒力,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该方法更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4.
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和蚕豆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多种小型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掌握其控制潜能,本文研究了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和蚕豆蚜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南方小花蝽3~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瞬时攻击率均高于蚕豆蚜。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蚕豆蚜的控制能力比雌成虫强,而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比雌成虫差。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蚕豆蚜的捕食率(E)随着捕食者自身的密度(P)的增加而下降,其干扰反应方程分别为E=0.412P-1.623和E=0.416P-1.639。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和蚕豆蚜有明显的选择性,5龄若虫喜欢取食西花蓟马2龄若虫,但前期取食的猎物对其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更喜欢选择前期取食过的猎物。  相似文献   

15.
董易之  徐淑  陈炳旭  姚琼  陈耿民 《昆虫学报》2015,58(10):1108-1115
【目的】荔枝蒂蛀虫 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荔枝龙眼上的主要害虫,以幼虫蛀果为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荔枝蒂蛀虫幼虫龄数及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和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为该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方法】定期收集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荔枝蒂蛀虫幼虫,测量幼虫头壳宽度,对其进行频次分析,Crosby指数验证和曲线回归分析,以确定幼虫龄数。通过室内群体饲养的方法,测定了17~38℃区间8个温度梯度下荔枝蒂蛀虫各虫态和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并采用线性日度模型对其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根据荔枝蒂蛀虫幼虫头壳宽度频次分布图,其头壳宽度的频次分布可明显分为5个区域,说明其幼虫分5个龄期,符合Dyar定律。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分别为:0.092~0.120, 0.140~0.206, 0.217~0.319, 0.356~0.523和0.582~0.728 mm。温度对荔枝蒂蛀虫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有明显影响,其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并符合线性回归模型。在20~32℃,荔枝蒂蛀虫可完成世代发育;在17℃时,该虫只能发育至3龄幼虫;在35℃时,蛹多不能羽化;在38℃时,卵多不能孵化。在20~32℃,其世代历期为41.16~19.34 d,蛹期为12.74~5.38 d,而产卵前期为4.75~4.22 d,温度对产卵前期无明显影响。在20~35℃,荔枝蒂蛀虫幼虫可正常发育,其1龄幼虫龄期为4.50~1.17 d,2龄幼虫期为2.09~1.40 d,3龄幼虫期为2.84~1.00 d,4龄幼虫期为3.41~1.18 d,5龄幼虫期为3.00~1.37 d,预蛹期为2.41~0.69 d。在17~35℃,荔枝蒂蛀虫卵可正常孵化,其卵期为7.73~2.09 d。【结论】荔枝蒂蛀虫幼虫分5个龄期,不同于前人所报道的4个龄期。在20~32℃温度范围内,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荔枝蒂蛀虫预测预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6.
The morphogenetic effects of Precocene II in nymphs of 1st-, 2nd-, 3rd-, and 4th-instar of Rhodnius prolixus were studied. A high number of insects underwent precocious metamorphosis by topical treatment (10-30 micrograms/insect) or adding the drug to the blood meal (25 micrograms/ml of blood). Adultoids of 4th- and 5th-instar, obtained by both treatments of 3rd- and 4th-instar, respectively, had mainly fully adult abdominal cuticle, ocelli, three segmented tarsi, rudimentary wings containing adult articulation with the thorax and deformed genitalia while adultiforms of 2nd- and 3rd-instar had very slight imagin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pical treatment induced a high mortality in nymphs of 1st-instar and Precocene II given orally produced a high number of adultoids in this instar. The mode of application and the action of Precocene II on different nymphal instars were interpreted.  相似文献   

17.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探讨使用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饲育后家蚕Bombyx mori幼虫肠道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人工饲料替代桑叶的不同饲育模式下肠道关键细菌与蛹重和茧层量的相关性,为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法饲育家蚕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龄桑叶育(Mul1-5)、1-2龄人工饲料育+3-5龄桑叶育(Art1-2)、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rt1-3)、1-4龄人工饲料育+5龄桑叶育(Art1-4)和全龄人工饲料育(Art1-5) 5种饲养模式饲养家蚕幼虫,统计5种饲养模式下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及蛹重;收集不同饲养模式下家蚕5龄幼虫肠道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肠道细菌与蛹重和茧层量的相关性。【结果】人工饲料与桑叶不同搭配的饲育模式对家蚕茧质有显著的影响,Mul1-5和Art1-5的全茧量最高,二者无显著性差异,Art1-2其次; Mul1-5茧层量最高,Art1-2其次,Art1-5茧层量最低。在不同饲育模式下,家蚕肠道细菌多样性和组成显著不同:在门水平上,Art1-2和Mul1-5的细菌组成最相近,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Art1-3, Art1-4和Art1-5的细菌组成最相近,变形菌门丰度随着人工饲料饲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厚壁菌门的丰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在属水平上,家蚕肠道优势菌属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鞘脂单胞菌科未分类菌属Sphingomonadaceae unclassified及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等。不同饲育模式下家蚕肠道菌属丰度差异最大的是肠球菌属,Art1-2组中肠球菌属丰度最高(40.9%),随着人工饲料饲养时间的延长,丰度逐渐降低,在Art1-5中仅为0.02%。家蚕肠道菌群大部分关键物种均与茧质呈一定的相关性:柯克斯体属Coxiella与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茧层量呈显著负相关;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与蛹重呈显著负相关;肠球菌属与茧层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饲育模式Art1-2最接近于Mul1-5,可为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饲育法饲育家蚕提供参考。人工饲料部分替代桑叶后家蚕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肠球菌属丰度的显著降低及假单胞菌属的显著增加可能与全龄人工饲料养家蚕体质弱有关;一些关键细菌与家蚕蛹重和茧层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影响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黑胸散白蚁幼期不同品级的发育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现有假工蚁、假若蚁两种虫态。假工蚁由6龄和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假若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显微测量结果表明,黑胸散白蚁的胚后发育主要包括2个龄期的幼蚁期、6个以上龄期的工蚁期、4个龄期的若蚁期和有翅成虫。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他虫态的分化来源,发现兵蚁由3~7龄工蚁分化发育而来,翅鳞型和长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6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短翅芽型补充生殖蚁由4龄和5龄若蚁转化发育而来,微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既可由4~6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又可由假工蚁和假若蚁转化发育而来,无翅型补充生殖蚁由3~7龄工蚁转化发育而来。提出了黑胸散白蚁群体中不同品级个体的可能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