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王水两同志至山西东南部研究地层,在石盒子系地层中采集标本甚多,其中有一块分叉的蕨叶(Frond)化石,令人异常注意,本文系着重讨论这一块标本的。此标本系采自武乡县的蟠龙镇的上部石盒子系地层中。这一块分叉的蕨叶化石,显然是属于一种“种子蕨”Protoblechnumwongii Halle 的。这一块标本其蕨叶基部作分叉状态,分叉后其两个叉枝的宽度大致相等,共长度不明,在一个保存较长的叉枝上面,还着生一枚Pr.wongii 一种的羽片的基部(Pinnabase)。羽片虽仅仅保存着基部,但其形态及叶脉的型式属  相似文献   

2.
Protoblechnum Wongii Halle二次羽状复叶标本的发现及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陆军 《古生物学报》1989,28(4):447-454
Protoblechnum wongii一名系瑞典古植物学家Halle(1927)在研究我国山西中部晚古生代植物群时,给一种在蕨叶形态和叶脉特征上与北美二叠系的Protoblechnum holdeni(Andrews)Lesquereux十分相似的,一次羽状分裂的化石植物所创建的。此后,这个种的标本在我国华北地区多有发现,但均为一次羽状分裂的蕨叶碎片。1955年,斯行健在研究杨敬之、王水采自山西东南部石盒子系中的植物化石时,首次描述了这个种蕨叶分叉的特征,并详尽讨论了Protoblechnum属与Danaeopsis,Glenopteris,Supaia,Brongniartites 及Megalopteris等属之间的关系。后来,周志炎  相似文献   

3.
根茎蕨是一个形态属名,泛指蕨类植物地表或地下的根状茎印痕化石。此类化石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只报道过一次,由于标本破碎,未能提供照相图版(斯行健,1949)。国外以Nathorst(1906)的标本较佳,其后在各地所发现的材料均有缺陷。英国侏罗纪的标本叶迹清楚,可惜不完整,只保存了一个叶痕(Harris,1961)。苏联白垩纪的标本虽然比较完整,但叶迹却不够清楚(Vakharameev et ak.,1963)。一九七三年秋,笔者随新疆石油管理局107队在吐鲁番盆地发现了大量完美的根茎蕨化石。这些标本根茎比较完整,叶痕排列成行,叶迹十分清晰。现将这种根茎蕨化石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62,(4):537-544
本文所描述的鱼化石,1952年斯行健教授研究我国泥盆纪植物羣时,曾认为系一植物化石的新属新种,命名为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9年有同志对此项标本是否系“植物体”,颇表怀疑,并疑其为鱼化石。1960年冬,笔者曾有机会在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见到这些属型标本,经过研究之后认为确系盾皮类的甲片,并承斯行健、李星学诸先生的同意与帮助,现作如下简要讨论与描述,以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希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植物学界的老前辈,已故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教授离开我们已二十余个年头了,他留下了洋洋廿余万言的力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地区晚古生代植物群》.他的学生张善桢副教授也付出了相当的劳动,用了多年的时间,对他的遗稿和数千块标本进行了精心整理,并实地考察测制了所涉及的剖面,  相似文献   

6.
在顾知微、张文堂两先生1953年采自河北南部峯峯煤田上石盒子组的植物化石中,有两种带羊齿值得描述公诸于世。这两种带羊齿与笔者等1955年记述的翁氏原始乌毛蕨是产于同一层位的(野外号码:FF 23)。斯行健教授、李星学先生修改文稿并给以宝贵指示,顾知微、张文堂两先生惠予标本,均此志谢。带羊齿Taeniopteris Brongniart斯氏带羊齿(新种) Taeniopteris szei(sp.nov.)(图版Ⅰ,图1a,2,2a,3,3a,4,?5)  相似文献   

7.
江苏乌桐系Lepidodendropsis hirmeri Lutz的发现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國东部烏桐系的植物羣曾經德國高騰教授和斯行健研究,他們决定其地質時代屬於下石炭紀的最底部。根据斯行健1943年的論文(Sze,1943,第66頁),东亞下石炭紀的烏桐系的時代,应当相当於歐洲的Etroeungtion期。因为在歐洲方面,下石炭紀所發現的植物化石大部分是發現於Viséan期的,而在定为Etroeung tian期和Tournaisian期的地層中發現植物化石是非常稀少的,斯行健在1943年發表的論文第66頁中曾經提  相似文献   

8.
江西乐平梓山煤系植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自从1942年斯行健和陈国达的“江西Neuropteris gigantea Sternb.一属种子蕨的发现”一文发表以后,中国南部有威司发期(即中石炭纪陆相)地层及植物羣的分布的事实,引起地质学者的洼意。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一种中石炭纪的最重要的标准化石,在江西梓山煤系的各发见地陆续有所发现(图1),而且保存得很为完善。其中最有价值的标本是最近几年中地质部常安之同志所采集的,除N.gigantea 外,还发现几种中石炭纪最重要  相似文献   

9.
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蕨叶的结构: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的蕨叶为单叶或二歧分叉叶,而东亚的大羽羊齿植物以往只知为羽状复叶或不分叉的单叶,因之,二歧分叉蕨叶在中国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虽然其间仍存在不实质性的差异,同时,对东亚和北美华夏羊齿Cathaysiopteris之间的异同作了较详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湖南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几种种子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种子蕨的叶部化石虽不乏记载,用浸解法研究其角质层的工作却做得很少。迄今已发表的仅有Lepidopteris ottonis(Goeppert)Schimper及Thinnfeldia rigida Sze两种(斯行健,1933,1953;朱为庆,1962)。种子蕨植物由于分布广泛,演化迅速,不少属种为有价值的标准化石而为人们所重视。但从分类上看,古植物学中通常所称的“中生代种子蕨”只是一个含义相当模糊的类别。它主要  相似文献   

11.
湖北西部下寒武纪的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生物研究所旧存的三叶虫标本,其中一部系许杰及马振图两先生在1937—1938年采自湖北宜都、长阳附近寒武纪地层中。这些标本搁置很久,未经研究,作者在1949年研究江苏北部买旺附近寒武纪三叶虫时,同时发现许杰与马振图两先生所采集的标本中,有许多大西洋区特产的三叶虫及其许多幼虫个体在内,这些三叶虫在我国的出现,不仅可以解决古生物学上的一些疑问,而且对我国下寒武纪地层对此有所帮助。兹将湖北三叶虫加以叙述并我国下寒武纪地层略作讨论。承许杰、马振图先生供给此种材料,又承孙云铸教授、斯行健教授、卢衍豪教授校阅全稿并提出许多实贵意见,作者特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12.
赫勒教授在1927年所发表的“山西中部古生代植物化石”一书中曾描述几块楔叶属的子囊穗化石,定为一新种,名Bowmanites laxus,另外一种则定为Bowmanitessp.前者发现于太原附近的下石盒子系,后者则发现于上石盒子系。因为“孢子囊柄”的着生形态,赫勒教授相信他的标本很可能是属于楔叶属的。赫勒当时曾经指出:这些标本暂定其属名为Bowmanites,这个属名是Binney 1870年所创立的,这个属名后来仍被Solms-Laubach 1895年所应用,也曾经被Scott 应用于“Studies in Fossil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椭圆楔叶(Sphenophyllum oblongifolium(Germ.et Kaulf.)Unger)是北半球石炭、二叠纪广泛分布的重要植物之一。它的叶为长楔形至长椭圆形,六枚组成一轮,呈三对型排列,上两对等大,向两侧伸展,下一对较小,沿轴下垂或斜伸;叶端平截,具细齿;叶脉二歧分叉,直达前缘齿内。这些特征是古植物学家所熟知的,并以此很容易与Sphenophyllum的其它各种相区别。自该种在我国正式描述(Halle,1927;斯行健,1934,1953,1954;Stockmans和Math-ieu,1939,1957;Asama,1970;黄本宏,1976,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前所长斯行健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37年了 ,然而这位杰出的古植物学大师的光辉事绩和卓越成就仍常常为人们所传颂。朱家骅的器重1901年3月11日 ,浙江省诸暨县一位留日归来的新学教师斯耿周家中生下了一个儿子 ,斯耿周给他取名“行健” ,字“天石”。这显然出自《周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典故。斯行健自幼有良好的家教 ,一直刻苦学习 ,成绩优异。他于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2年升入地质系本科。他不仅基础课、专业课和第一外语———英语都…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山侏罗纪大同锥叶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同锥叶蕨Coniopteris tatungensis 是侏罗纪植物群常见的分子。由于对该植物特征认识的不同, 对其在分类上的归属有不同意见,或归入膜蕨型锥叶蕨C.hymenophylloides,或归入简单锥叶蕨C. simplex。通过对产自北京西山斋堂地区窑坡组下段的标本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 标本的孢子囊群和孢子囊的观察,确认大同锥叶蕨在锥叶蕨属的种级分类上的独立性。文中还初步讨论了其分类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1956年斯行健教授在《古生物学报》载文记述一些保存良好的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rhombicumDawson)化石,文中称标本系地质部西北地质局631队第7分队提供,采自新疆吉木萨尔县三台镇。自那以后近50年的地质调查表明:包括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内的整个博格达山,从未发现此类植物化石和上泥盆统。由此存在对斯行健教授描记标本真实产地的疑问,和对三台镇附近到底有否上泥盆统的质疑,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对东天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层序建立、古生物群分区以及地质构造解释等实际和理论问题的解决带来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上述问题长期未能澄清。作者通过多年实地调查考察,结合资料考据结果认定:L.rhombicum化石的原始产地应是西天山北麓赛里木湖边的三台附近,而不是东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三台镇,在三台镇地区也根本不存在含该化石的上泥盆统。  相似文献   

17.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薄鳞蕨属(中国蕨科)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将2种 (华西薄鳞蕨和察隅薄鳞蕨) 和2变种(大叶薄鳞蕨和宽叶薄鳞蕨)进行了归并处理, 承认该属有4种1变种。  相似文献   

18.
李中阳  和兆荣 《广西植物》2010,30(4):443-445
根据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将疏羽毛蕨、拟渐尖毛蕨、慈利毛蕨和光叶毛蕨处理为渐尖毛蕨的异名。  相似文献   

19.
湖南双峰湾头测水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自1951年斯行健著“湖南测水煤系下石炭纪植物化石”一文发表以来,湖南中部早石炭世植物群引起了地质界的注意。近数十年来,新的资料陆续有所发现,但正式报道甚少,除斯行健(1951)描述的Rhodea hsianghsiangensis Sze,Rh.cf.gigantea Stur(?sp.nov.),Asterocalamitescf.scrobiculatus(Schlotheim)Zeiller,Lepidoden-dron sp.,Lepidophyllum cf.lanceolatum L.et  相似文献   

20.
研究的拟丁氏蕨(Paratingia)和拟丁氏蕨穗(Paratingiostachya)标本采自中国内蒙古乌达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包括大同拟丁氏蕨(P--aratingia dotongensis Zhang)和华夏拟丁氏蕨穗(新属,新种)(Paratingiostachya cathaysiana gen.et sp。.nov)。2块属于拟丁氏蕨穗的标本与拟丁氏蕨的标本很好地保存在一起,表明两者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