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集落刺激因子(CSF)是集落形成单位(CFU-C)体外培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对培养结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狗的骨髓细胞培养中,同种异体血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CSF,但由于制备方法不同,其刺激活力可有显著差别。为了确定狗血清刺激活力的适宜条件,我们对几种不同的CSF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造血粒-巨噬祖细胞(Granulocyte-macrophge progenitor,以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GM-CFU-C来表示)增殖分化时,需要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参与。虽有许多方法可以获得CSF,但有的方法较复杂,有的材料来源不易,有的活性不高。我们在研究药物作用原理过程中,观察到横纹肌组织可以产生CSF,经过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3.
我们研究了豚鼠骨髓细胞在体内扩散盒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骨髓细胞悬液在体内扩散盒培养中,细胞处于增殖活动,培养后第5天,收集的有核细胞量或增殖性粒系细胞量与最初种入的骨髓有核细胞量之间呈比例关系。骨髓细胞在体内扩散盒血浆凝块培养中,逐渐生成由红系细胞组成的细胞团(CFU-E、BFU-E)和由粒系细胞组成的细胞团(CFU-C)。培养后第7天,CFU-E 和 CFU-C 的生成量分别与种入的骨髓有核细胞量之间呈正比关系。应用体内扩散盒血浆凝块培养技术测定了整体照射条件下豚鼠骨髓CFU-C 和 CFU-E 的辐射敏感性,它们的 D_0值分别为84.2和67.6拉德。  相似文献   

4.
人骨髓细胞在体内扩散盒血浆凝块培养条件下可生成以红系细胞团(CFU-E,BFU-E)为主,伴有其它各种类型细胞团(CFU-MIX,CFU-C,CFU-m,CFU-Eo)分化的模式。培养8—10天后,CFU-E 和 CFU-C 的生成数量分别与种入的骨髓有核细胞数呈正比关系;培养8—16天期间,出现粒系与红系混合型细胞团,这种混合型细胞团可能起源于多向性造血千细胞。在多次培养中也出现嗜酸细胞团,但产生这种细胞团的机遇并不恒定。对于扩散盒血浆凝块培养系统产生多样细胞团及其意义,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荫俊  张郁  余伟明  史俊南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5):295-297
产黑色素类杆菌(Bacteroides melaninogenicus)是口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该菌产生的内毒素在致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半固体琼脂培养基培养小鼠骨髓细胞.以形成的集落数作为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水平指标,研究了产黑色素类杆菌内毒察的CSF诱生活性。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CSF水平随内毒索剂量增加而上升,但当内毒索剂量大于50μg时。CSF水平不再继续上升。产黑色素类杆菌内毒素的集落形成单位数(CFU-C)为66.6±8.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藏药巴桑母酥油丸对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粒-巨噬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理。方法60Coγ射线照射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方式制造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模型,采用外周血细胞计数、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灌胃不同浓度巴桑母酥油丸后不同时间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骨髓粒-巨噬系(CFU-GM)造血祖细胞集落产率、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 R)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灌胃14 d后,中、高剂量组的白细胞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中剂量巴桑母酥油丸灌胃14 d后,骨髓CFU-GM集落产率、GM-CSF mRNA和GM-CSFR mRNA也显著高于空白组、生理盐水组。结论适当浓度的巴桑母酥油丸可以通过上调骨髓GM-CSF、GM-CSFR mRNA表达、促进CFU-GM增殖分化,进而促进放射线-化学复合损伤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提前恢复。  相似文献   

7.
利用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骨髓粒单系祖细胞的方法测定狗血清中集落刺激因子(CSF)活力。狗受1.3、1.7和2.0Gy裂变中子照射后1~15d,受照射动物血清CSF持续上升。2.0Gy照射动物死前血清CSF活力可为照射前7~20倍。1.3Gy及1.7Gy照射活存狗照射后13~30d CSF活力直线下降。γ线3.5和2.5Gy照射狗早期血清中CSF活力变动呈波动性,5~10d后持续上升的幅度也不如中子照射动物。 实验结果证明,血清CSF活力和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变化呈负相关。本文对中子照射动物血清CSF活力升高的机理和CSF在中子照射动物造血恢复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激光能刺激造血细胞增殖,促使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c)增多。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制备的有核细胞,加入集落刺激因子(CSF)后,形成的GM—CFUc为18.6±12.6/10~4;如果加入的CSF是经激光照射后的细胞制成的,其GM—CFUc为40.5±20.2/10~4;若先用激光照射脐带血的有核细胞,在培养时加入的是未经激光处理细胞制成的CSF,也有增殖效应,GM—CFUc为36.5±18.5/10~4;如果脐带血有核细胞和制备CSF的细胞都用低能激光照射,就可以见到GM—CFUc明显地增多,其值为57.4±41.2/10~4是未经激光处理者的三倍。表明激光照射脐带血有核细胞及制备CSF的细胞均可使GM—CFUc增殖。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血CD34 造血干 /祖细胞 ,进行低氧和常氧条件下单个核细胞 (MNC)及CD34 细胞的半固体及液体培养 ,计细胞总数和集落产率 ,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 ,以探讨造血干/祖细胞在低氧环境下增殖分化性能的改变及其对细胞因子反应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CD34 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生成的BFU E集落数 ( 32 4 8± 41 4/10 4 细胞 )明显增多 (对照为 191 2± 34 5 /10 4 细胞 ,P <0 0 1) ;在无细胞因子存在的液体培养体系中 ,低氧组的BFU E产率 ( 15 2 4± 2 2 6 /10 4 细胞 )明显高于常氧组 ( 74 2± 9 3/10 4 细胞 ,P <0 0 1) ;低氧培养细胞中CD34 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 2 5± 1 2倍 (P <0 0 5 )。但MNC生成的BFU E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 :体外低氧环境能显著增加CD34 造血干 /祖细胞形成红系祖细胞的产率 ,且使其对细胞因子的依赖性降低 ,并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维持有增强作用 ,但对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100多批人的骨髓细胞长期体外培养的实验结果。在首次接种骨髓细胞建立起贴壁层细胞基础上,再将另一个体的骨髓细胞接种在贴壁细胞层上面,这样就可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贴壁细胞层上增殖和分化,维持较长时间。人类多向性造血干纽胞(CFU-S)目前尚无测定的方法,但由CFU-S分化出来的粒系祖细胞(CFU-C)和红系祖细胞(CFU-E)是有方法可以测定的,从此获得的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CFU-C可存活9周,CFU-E可存活4.5周。在培养悬液细胞中,形态上可以识别的主要有粒细胞,其存在时间与CFU-C大致相同,而红系细胞仅在3周内可以见到,成熟淋巴细胞最多能存活5周,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在培养7周内,每个培养瓶中平均悬液细胞数是增加的。从干细胞自杀实验证明,CFU-C至少在6周内不断地有一部分细胞进入DNA合成期。在整个培养期间,各系统的造血祖细胞及其后代细胞,它们的存活时间虽有差别,但均保持着正常的生物活性。7周以后,培养体系中的细胞总数就逐渐减少,到了9周后因为造血干细胞业已消失,所以各种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血细胞也就逐渐不见了。在骨髓细胞培养液中还存在着CSF,其浓度随着CFU-C总数的下降而平行地降低,提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可能存在对造血干细胞活动的调节因子。此外,也观察了培养瓶中悬液细胞与贴壁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某些造血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Dexter培养体系作小鼠胎肝和骨髓造血基质细胞贴壁培养。在所获的基质细胞贴壁层上作红系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观察两种来源造血基质细胞对红系集落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胎肝造血基质细胞贴壁层能明显促进早期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形成集落,却不明显影响晚期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的生长。成年小鼠骨髓造血基质细胞贴壁层对BFU-E和CFU-E均有刺激生长的作用;但对前者生长的刺激性影响较胎肝造血基质细胞贴壁层为弱。造血基质细胞贴壁层对红系集落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体液因子实现的,细胞间短距离调节的影响亦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12.
<正>自从1966年Bradley等首先在造血细胞培养中,发现骨髓细胞要分化增殖为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并需有一种刺激造血的物质参与,并将该物质称为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简称CSF)。随着CSF的纯化和重组技术的发展,目前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已经能合成大量的重组人CSF(recombinant human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其生物学特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已将对其研究从实验室进入到临床。各项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日趋受到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将异丙肾上腺素直接加入培养体系或先与骨髓细胞孵育1小时后再作培养,能显著促进CFU-D 增殖。此效应能被心得安阻断。异丙却不能使 CFU-C 产率增加,证明 CFU-D 在具有β-受体似多能造血干细胞而 CFU-C 无β-受体。CFU-D 与 CFU-C 的 Ara-C 自杀率和增殖动态基本相同,表明 CFU-D 和 CFU-C 是性能相似但又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粒系祖细胞。  相似文献   

14.
FL对脐血造血细胞长期液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脐血进行千细胞移植有许多优点,但有一个主要的缺点是可获得的细胞数量有限。因此脐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考察了Flt-3配体(FL)和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索3(IL一3)、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组合对脐血细胞扩增和分化的影响。培养42d,总细胞最多扩增了385,30±163 51倍(FL+SCF+G.CSF+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在第28天达到最高,最高扩增了409.52±189.50倍(FL十SCF+IL-3+IL一6)。FL与SCF等细胞因子具有协同作用,对所有考察的细胞因子组合中,加入FL都使总细胞和CFUGM的扩增倍数增加。FL+SCF培养的总细胞扩增最小,而CFU-GM长时间保持在较高水平,表明这FL和SCF有利于保持造血干细胞的活性,防止细胞分化。在存在G-CSF和GMCSF的培养中,总细胞获得了最大的扩增,但CFU-GM达到最大后很快下降至O,表明G-CSF和GM—CSF促进了细胞的分化。结果提示,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FL和SCF可促进造血细胞的扩增,而G-CSF和GM—CSF等可导致细胞的过度分化。  相似文献   

15.
20多年前,有人在进行造血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时,发现一类蛋白质可刺激造血细胞集落形成。这导致后来发现一组特异性的造血生长因子,即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CSFs)。根据CSFs刺激时所形成的集落类型,分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 18(IL - 18)是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 ,具有诱导 IFN-γ的产生 ,促进 T细胞的增殖 ,促进 Th1细胞的发育和增殖 ,增强 NK细胞及 Th1细胞的细胞毒性 ,增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的产生 ,抗肿瘤效应 ,抑制 Ig E的生成以及破骨细胞的形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小鼠粒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培养体系中加入LAK细胞能显著增强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数比对照增加194.4%。LAK细胞条件液也有类似co-CSF的活性,单独LAK细胞条件液不能刺激CFU-GM增殖。LAK细胞和BMC共孵育4小时后再进行CFU-GM培养,低浓度LAK细胞仍能增强CFU-GM增殖,而高浓度LAK细胞则显著抑制CFU-GM增殖,LAK∶BMC为8时,CFU-GM仅为对照的27.6%。作者认为小鼠LAK细胞能通过分泌某些co-CSF增强CSF的活力,而LAK细胞对CFU-GM又有接触杀伤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 Simonsen 的脾指数测定方法以及体内生成脾结节和体外琼脂培养方法,分别研究了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在自然沉降条件下的沉降特性。在小鼠脾脏细胞的沉降试验中,CFU-S 的沉降速度为4.50毫米/小时,CFU-C 的沉降速度为6.69毫米/小时,脾指数阳性细胞的沉降速度为3.57毫米/小时。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沉降试验中,CFU-S 的沉降速度为4.96毫米/小时,脾指数阳性细胞的沉降速度为5.12毫米/小时。上述沉降试验表明,造血干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有不同的沉降速度和分布特性,因此,有可能通过自然沉降,在一定程度上分开这两类细胞,其中,粒系定向造血干细胞(CFU-C)的沉降速度要高于多向性造血干细胞(CFU-S),因而,在沉降分离中 CFU-C 与免疫活性细胞可以得到较高程度的分离。从造血细胞中分离免疫活性 细胞是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对于应用速度沉降装置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减轻造血细胞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的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巨核细胞生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巨核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系祖细胞,再经过渡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后生成血小板。这一过程受到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的特异性刺激,白细胞介素3,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红细胞生成素等细胞因子的非特异性刺激,及血小板蛋白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和干扰素的抑制,以及辅助骨髓细胞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和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平皿液体培养中形成的贴壁细胞层,具有骨髓基质成分和功能,在此贴壁细胞层或基质层上,培养粒系祖细胞 CFU-C(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以不带基质层的 CFU-C 为对照(100%)。结果第一周基质层上 CFU-C 为对照51.07±3.54%(人)和27.30±4.68%(鼠);第二周者则与对照相近;笫三周之 CFU-C 则上升达150.70±17.63%(人)与146.89±10.01%(鼠)。示基质层对 CFU-C 的增殖分化,在1~3周呈先抑制后刺激的效应。并观察了10例用山莨菪碱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之骨髓三周基质层,对正常骨髓CFU-C 影响。治疗前4例,基质层上 CFU-C 较对照<80%,示有抑制作用。此4例均治疗有效。其中2例复查,抑制作用消失。其余6例,其基质层上 CFU-C,均较对照>80%,仅1例用山莨菪碱治疗有效。这种基质层上培养 CFU-C 的方法,可用于实验或临床,研究骨髓基质支持造血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