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Kit6.2是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上KATP通道的组成亚基,存在于胰岛、心肌、骨骼肌、脑等组织中。在胰岛β细胞中,Kit6.2亚基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因子,Kir6.2的突变会导致新生儿糖尿病、婴儿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和2型糖尿病等3种糖尿病的发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Kir6.2突变导致的多种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人们了解Kit6.2亚基的功能和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青春双歧杆菌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给予NOD小鼠口服青春双歧杆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PBS)糖尿病发病率,HE染色观察胰岛炎,免疫组化检测胰岛Bcl-2和Bax的表达,RT-PCR测定TNF-α、IFN-γ和IL-10 mRNA表达.结果 实验组胰岛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胰岛Bcl-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而Bax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胰腺TNF-α、IFN-γ mRNA表达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L-10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春双歧杆菌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中药代平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影响,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联合STZ尾静脉注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代平颗粒分为高、低两个剂量组给糖尿病大鼠灌胃,以二甲双胍为阳性药物对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代平颗粒高剂量组能较好的降低STZ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修复胰岛损伤.代平颗粒能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修复链脲佐菌素所致的胰岛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滇结香花水提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血脂的影响。主要通过高脂饲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对C57BL/6J小鼠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治疗4周后发现同模型组相比,滇结香花水提液的低(1 g/kg)、中(2 g/kg)、高(3 g/kg)剂量组小鼠的FBG、糖化血红蛋白量(HbA1c)均有明显降低(P0.05),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可有效调节脂质代谢并且滇结香花中、高剂量组对于模型小鼠胰岛的修复有较明显的作用。因此滇结香花水提物能较好地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其机制可能与修复损伤胰岛、调节血脂代谢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动力学是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平衡,它调节着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进而影响到线粒体的功能。近年来线粒体动力学的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大量文献报道线粒体的动力学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有关,2型糖尿病的线粒体的分裂增强,而提高线粒体的融合可以促进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本文仅就线粒体动力学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质量控制对于线粒体网络的稳态和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三磷酸腺苷酶家族蛋白3A(ATAD3A)是同时参与调节线粒体结构功能、线粒体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的线粒体膜蛋白之一。近期研究表明,ATAD3A既可与Mic60/Mitofilin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 (TFAM)等因子相互作用以维持线粒体嵴的形态和氧化磷酸化功能,又能与发动蛋白相关蛋白1 (Drp1)结合而正性/负性调节线粒体分裂,还可作为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OM)复合物和线粒体内膜转位酶(TIM)复合物之间的桥接因子而介导PTEN诱导激酶(PINK1)输入线粒体进行加工,显示出促自噬或抗自噬活性。本文对ATAD3A在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s,HNFs)是一类分布在肝、胰、肠、肾等多个组织器官,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主要亚型为HNF1、HNF3、HNF4和HNF6等,这些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最终导致高血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NFs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对HNFs在T2DM发生中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研究新进展作以回顾性综述,旨在为认识T2DM发病机制及提出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心肌损伤后的一类特异性心肌病,其特征在于心肌细胞的代谢异常和心脏功能的逐渐衰退,临床表现为早期心肌舒张功能受损,晚期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线粒体是心肌细胞内提供能量的主要细胞器,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进行融合和分裂的动态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途径,线粒体动力学在维持线粒体稳态与心脏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节线粒体分裂的蛋白主要是Drp1及其受体Fis1、MFF、MiD49和MiD51,执行线粒体外膜融合的蛋白为Mfn1/2,内膜融合蛋白为Opa1。本文综述了近期在糖尿病心肌病线粒体动力学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1型与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均表现为分裂增加与融合受阻,前者的分子机制主要是Drp1上调与Opa1下调,后者的分子机制主要为Drp1上调与Mfn1/2下调,线粒体分裂增加和融合受阻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药单体安石榴苷、丹皮酚和内源性物质褪黑素等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或促进线粒体融合,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糖尿病心肌病症状。本文...  相似文献   

9.
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目前的抗糖尿病药物没有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只能解除或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疾病.干细胞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原位再生,提高胰岛β细胞自噬能力、调节胰岛巨噬细胞功能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活化骨骼肌、脂肪和肝脏IRS(1)-AKT-GLUT4信号通路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为糖尿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国研究者针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使用不同输注方式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协调精确控制的,ATP合成酶在这一调控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糖、高脂及炎症细胞因子,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引起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及/或ATP合成酶核心亚基表达下降,导致ATP合成速率下降,是β胰岛素分泌障碍发生的共同核心环节,在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糖尿病动物胰岛β细胞内的ATP含量较正常β细胞明显降低,而上调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ATP合成酶β亚基表达能提高ATP合成速率,增加细胞ATP含量并逆转损伤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目前的研究提示,亮氨酸、肠抑素(enterostatin)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能通过调控ATP合成酶β亚基表达或活性提高细胞ATP合成速率,这为改善β细胞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信息.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通常涉及多个组织和器官之间因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功能衰竭的最终状态.本文建立了脂肪3D器官芯片、胰岛3D器官芯片及其联合应用的模型,可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和药物治疗进行多重评价.设计了一种双通道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将脂肪器官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脂多糖(LPS)共同引入胰岛器官的芯片培养室,芯片通道连续灌流以模拟体液交换.通过分析脂肪细胞和胰岛细胞的脂联素(ADP)、白介素6 (IL-6)和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情况,以及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较所产生的变化,分析胰岛细胞的损伤情况以及系统内炎症反应情况.结果表明,LPS可以引起胰岛细胞的炎症反应以及功能性变化,且脂肪组织的存在能一定程度上加重这种反应,利拉鲁肽(liraglutide)通过减少脂肪和胰岛细胞的炎症反应,能够减轻LPS以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细胞的刺激,以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脂肪器官和胰岛器官联合应用的平台可应用于由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多器官疾病反应,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等全身代谢类疾病药物评价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搞(Insulin Resistance,IR)、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而氧化应激可以直接及间接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c-Jun氨基端激酶(NH-terminal Jun kinase,JNK)、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这些应激通路的激活可以产生以下结果:(1)阻断胰岛素作用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2)降低胰岛素基因表达水平,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3)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等.本文针对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机制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阐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多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通过模拟能量限制调控能量代谢网络已经成为防治IR相关疾病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提示,中药复方糖耐康可能通过激活SIRT1-AMPK通路模拟能量限制效应改善IR.通过比较糖耐康和能量限制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Mus musculus)糖脂代谢、胰岛功能、线粒体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糖耐康是否可在整体和分子水平模拟能量限制效应进而干预IR.与对照组相比,糖耐康和能量限制均可相似地显著改善db/db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降低空腹血胰岛素(FINS),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同时糖耐康和能量限制还可相似地升高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变化比值(?I30/?G30),降低肌肉TG含量,上调肌肉组织AMPK磷酸化水平以及SIRT1和PGC1?的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提高肌肉组织线粒体质量和数量.以上结果表明,糖耐康可显著改善db/db小鼠的糖代谢、胰岛功能、脂质异位沉积、线粒体功能和IR,激活肌组织AMPK/SIRT1/PGC1?信号通路,上调肌肉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在整体效应和能量代谢转录调控方面具有能量限制拟似效应,进而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糖耐康干预IR的药效模式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ucogen-like peptide-1,GLP-1)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改善β细胞功能方面有着令人瞩目的效应,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尚需更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GLP-1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模型胰岛细胞损伤的影响,观察GLP-1在T2DM大鼠胰岛细胞凋亡损伤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HE染色结果发现,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ELISA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大鼠血清中GLP-1表达水平上调。放射免疫结果表明,GLP-1和谷氧还蛋白1(Grx1)促进HIT-T 15细胞分泌胰岛素,Cd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GLP-1加药处理后,各组与糖尿病组相比,药物提高了Grx1和胰岛素表达水平,降低了胰高血糖素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活性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GLP-1在肥胖T2DM大鼠胰岛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同时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其机制可能与Grx1相关。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以ATP的形式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LHON病、耳聋、Ⅱ型糖尿病等。本综述描述了与Ⅱ型糖尿病相关的67种线粒体基因突变,重点讨论了线粒体基因3243、3310、16189、14709、15059、10003位点相应碱基突变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关系,总结和讨论了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具体机制,即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胰岛β细胞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ATP产量降低,ADP+含量升高,胰岛素分泌受阻,胰岛素产量降低,机体正常糖代谢受阻从而出现高血糖等二型糖尿病症状。最后,本综述对Ⅱ型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为探查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模型大鼠(Rattus norvegicus)胰岛细胞损伤机制和中医因证治方的保护作用,采用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高糖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注射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气阴二虚痰瘀证模型.将成模后4周的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盐酸吡格列酮)和中药组(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给药组连续灌胃干预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胰岛素原(P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c),测定胰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i NOS)、核因子(NF-?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非受体酪氨酸激酶2(JAK-2)、蛋白激酶B(PKB)、胰淀素(amylin),观测胰脏胰岛病理及细胞面积.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的FPG,血清Fins,PI,TG,FFA,LDL-c以及胰腺i NOS,NF-?B和Amylin含量升高(P0.01或P0.05),血清HDL-c和胰腺SOD,VEGF,HGF,JAK-2,PKB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胰腺的胰岛明显萎缩,结构紊乱,胰岛内可见空泡样变,细胞比积下降;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组大鼠的FPG,血清Fins,PI,TG,LDL-c以及胰腺组织i NOS和Amylin的含量下降(P0.01或P0.05),胰腺SOD,VEGF,HGF,JAK-2,PKB的含量升高(P0.01或P0.05),胰岛结构基本正常,边界较清晰,空泡样变细胞明显减少,细胞所占面积增加.研究表明,该模型大鼠出现2型糖尿病及脂质代谢异常并伴有明显的胰岛损伤;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在改善模型糖脂代谢的同时,有改善胰岛病理损伤及促进胰岛再生的作用,其胰岛保护性作用机制可能涉及抗氧化应激损伤、促进胰腺内皮保护性因子生成及调节JAK-2/STAT-5和PI3K/PKB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纳米硒(Se NPs)抗二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通过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度仪等技术方法对Se NPs的表征进行鉴定,并运用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其对于胰岛β细胞凋亡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CS)修饰后的Se NPs表面电荷增加到24.8 mv,其保存期延长到100 d以上。另外,细胞学实验表明浓度在2μmol/L以下Se NPs不具有毒性,38.1 nmol/L Se NPs可通过激活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活性,从而减轻胞内氧化应激(ROS)水平,最终使胰岛β凋亡模型细胞存活率提高了31.75%。动物学实验也表明Se NPs能抗胰岛β细胞凋亡。因此,Se NPs可有效减轻二型糖尿病中胰岛β细胞凋亡,对于二型糖尿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又称维生素D3上调蛋白1,因其能够与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和表达而得名。本文概述了TXNIP的发现与结构,及其自身通过发挥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进而影响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TXNIP参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2条主要途径:TXNIP通过拮抗Trx的抗凋亡作用来激发细胞凋亡信号导致胰岛细胞凋亡;TXNIP过表达促使胰岛细胞磷酸化,进而使抑癌相关蛋白质表达增加,最终引起胰岛细胞衰老。进一步重点阐述了TXNIP在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TXNIP能通过各种间接途径干预信号通路,进一步参与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激活炎症、细胞自噬及糖脂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TXNIP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深入了解TXNIP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影响机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TXNIP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未来可进一步着手研究TXNIP基因是如何与其他基因或危险因素协同作用,进而共同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且TXNIP单个基因甲基化尚不能全面揭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分子机制,这些后续的深入研究,将为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中作为靶标分子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榆林市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跟踪观察,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榆林市12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跟踪随访12个月,在就诊后的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检测全部患者的血糖水平、C-肽释放量,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观察总结患者的胰岛功能变化特点。结果:随访期间,糖尿病患者C-肽释放量持续降低,且在就诊后3个月内,C-肽释放量下降明显(P0.05),与就诊后6个月时及12个月时比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放量持续降低,就诊后3个月内下降最明显(P0.05);患者胰岛素分泌指数持续降低(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持续升高(P0.05),且与6个月时和12个月时比较,3个月时变化幅度最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病程的延长,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逐渐降低,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且3个月内患者的胰岛功能下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给予1型糖尿病小鼠口服青春双歧杆菌,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的变化及糖尿病发病率.ELISA法测定血清、脾细胞上清IL-4和IFN-γ浓度,电镜观察胰岛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15周龄时实验组体重(23.41±1.64)g, 而对照组为(22.31±1.32)g(P<0.05);实验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脾细胞上清IL-4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FN-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残存胰岛的β细胞数目稀少,有核膜和内浆网扩张、核糖体脱颗粒和分泌颗粒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异常,而实验组胰岛β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且无上述超微异常.结论 青春双歧杆菌通过上调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促使免疫平衡向Th2方向偏移,且有保护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