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贝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与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HPLC方法检测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发酵食品-丹贝的发酵过程中异黄酮各组分含量变化。在发酵的最初24h内,大部分异黄酮由糖甙转化成甙元,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转化率逐渐降低,发酵终产物中异黄酮主要以大豆甙元和染料木素形式存在,发酵64h的丹贝中总异黄酮摩尔含量比未发酵的大豆高51.25%。  相似文献   

2.
野葛藤茎的异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藤茎中分离得到5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豆甙元(daidzein),芒柄花异黄酮(formononetin),6,7-二甲氧基-3’,4’-次甲二氧基异黄酮(6,7-dimethoxy-3’,4’-methlenedioxyisoflavone),大豆甙(daidzin)和葛根素(puerarin).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发酵对豆芽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及组分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波长260 nm,测定豆芽汁中金省异黄素、大豆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发酵处理后,豆浆中总大豆异黄酮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浓度较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豆浆组明显增加(P<0.05);而大豆异黄酮糖甙的浓度却明显降低(P<0.05).结论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糖甙在双歧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异黄酮甙元,异常酮甙元的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大豆异黄酮作为健康食品在防治骨质疏松和癌症方面具有一定功效。由于化合物结构相似,异黄酮甙元特别是高纯度黄豆黄素(glycitein)的获得有一定难度,文献报道大多是通过盐酸水解异黄酮甙的方法获得,而这种方法对环境污染和工厂生产设备腐蚀较大。本文报道了用醇溶剂进行固相提取以及硅胶柱色谱方对含有三种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混合物产品进行分离。通过低成本和无环境污染的固相提取方法得到纯度为97%的黄豆黄素和纯度超过95%的大豆黄素(daidzein);95%纯度的另一种大豆甙元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则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应用硅胶柱色谱,一次性分离了一种含有两个异黄酮甙:大豆甙(daidzin)和黄豆甙(glycitin)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光照对大豆幼苗组织中异黄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不同光照处理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幼苗不同组织的异黄酮类含量。子叶中最高,叶片和根部相对较少。子叶的异黄酮以大豆甙和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基结合体为主,且在光照条件下,异黄酮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相反,黑暗中的异黄酮含量随苗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子叶由黑暗转为光照处理以后,异黄酮含量同样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叶片和根部异黄酮含量和种类也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光照条件下,叶片中以染料木甙及其丙二酰结合体和黄酮芦丁为主,且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黑暗中的黄化叶片,则以大豆甙和丙二酰结合体为主,但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在幼苗根部,黑暗条件下几乎检测不出异黄酮的存在;光照条件下,则可检测到5种异黄酮,其中以大豆甙元及其衍生物占主要部分。实验证实了光照对大豆异黄酮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中国南方六个省份的249份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结果显示大豆籽粒中可检测出6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分别为大豆甙(Daidzin)、甲氧基黄豆甙原(Glycitin)、染料木甙(Genistin)、丙二酰基大豆甙(Malonyldaidzin)、丙二酰基黄豆甙原(Malonylglycitin)和丙二酰基染料木甙(Malonylgenistin).各组分中以丙二酰基(Malonyl)异黄酮组分含量最高(61.2%),且各组分间相关极显著.大豆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达49.6%.来自江苏省的品种海门红黄豆乙异黄酮含量最高(4932.3μg/g),品种宝应等西风含量最低(367.1μg/g).不同省份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来自浙江省的大豆品种平均含量最高(2717.2μg/g),来自安徽省的平均含量最低(1181.8μg/g).异黄酮含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319* * *),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132*),而与脂肪含量(r=-0.45* * *)和蛋白质含量(r=-0.136)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野葛花异黄酮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野葛花中分离得到7个异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和光谱鉴定分析为:尼泊尔鸢尾异黄酮(1)、尼泊尔鸢尾异黄酮7-0-β-D-葡萄糖苷(2)、葛花苷(3)、染料木素(4)、刺芒柄花素(5)、大豆甙元(6)和8-C-芹菜糖(1→6)-葡萄糖大豆甙(7).  相似文献   

8.
葛藤与葛根中异黄酮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分析比较了野葛〔Puerarialobata(Wild.)Ohwi〕的藤(葛藤)和根(葛根)的主要异黄酮类活性成分。从葛藤中首次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鉴定,证实为大豆甙元(A)、大豆甙(B)和葛根素(C)。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葛藤与葛根中上述3种异黄酮化合物的含量,葛藤中大豆甙元、大豆甙和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0.195%,3.933%和2.481%;葛根中则分别为0.059%,0.714%和4.315%。研究结果为葛藤新药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茉莉酸甲酯和ABA对野葛毛状根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0~ 10 0 μmol·L-1茉莉酸甲酯 (MJ)可提高野葛毛状根培养液中葛根素和大豆甙元的水平 ,促进毛状根内总异黄酮含量的增加。而用 0 .5~ 2 .0mg·L-1ABA处理后 ,无论对野葛毛状根还是培养液中葛根素、大豆甙元的含量仅略有提高 ,但对总异黄酮的合成与分泌等则有显著的促进。 10 0 μmol·L-1MJ和 1mg·L-1ABA处理 2 4~ 72h ,可促进毛状根内葛根素和培养液中总异黄酮的水平 ,以处理 4 8h的增加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野生和栽培大豆异黄酮与其组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黑龙江省556份不同生态区以及不同类型大豆的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其中野生大豆243份,栽培大豆313份。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同时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种质3份,低异黄酮含量种质2份。异黄酮、大豆苷和染料木苷含量三者问的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含量及染料木苷含量、大豆苷含量与染料木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异黄酮的微生物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艳  庄逢源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5):147-150
大豆异黄酮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大豆营养成分。综述了微生物对大豆异黄酮的转化过程,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指出在富含大豆异黄酮类制品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微生物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从甘肃产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中分出12种成分,其中8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即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a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黄酮(licoflavone),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甙(ononin)和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另外3种为三萜类化合物,即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sitosterol)。其中除甘草查尔酮甲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甙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癌、减少骨质流失、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知,被摄人机体的大豆异黄酮将被肠道微生物菌群转化为具有更高、更广生物学活性的不同产物。因此,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有益调节作用强弱并不简单取决于摄人机体的净含量的多少,更在于被摄人机体的大豆异黄酮将如何被肠道菌群转化。本文从大豆异黄酮的组成与功能、大豆异黄酮体内吸收、代谢及微生物转化、转化产物的活性以及高效合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对大豆异黄酮微生物生物转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推动高活性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产物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胀果甘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从甘肃产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中分出12种成分,其中8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即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a A.),甘草查尔酮乙(licochalcone B),甘草黄酮(licoflavone),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芒柄花甙(ononin)和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另外3种为三萜类化合物,即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11-脱氧甘草次酸(11-deoxyglycyrrheti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sitosterol)。其中除甘草查尔酮甲外,其余均为首次从胀果甘草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和芒柄花甙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豆乳清中提取出大豆异黄酮,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滤纸片法对3种浓度(0.3、0.6、0.9mg/mL)的大豆异黄酮提取液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啤酒酵母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随着大豆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也增强。3种浓度的大豆异黄酮溶液对黑曲霉都没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 Design-Expert 软件中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分析方法对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4个主要因素(水解温度、水解时间、pH 以及加酶量)进行优化。方差分析发现,影响大豆异黄酮糖苷水解最主要的因素有温度、水解时间和 pH。对各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最佳实验条件分别为:温度46.2℃,反应时间94 min,pH 5.1,酶量61单位,此时大豆异黄酮苷元含量达到0.096 g·L-1,比优化前提高了22%。  相似文献   

17.
盐生野大豆的异黄酮积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自然生长在盐碱地上的野大豆(Glycine soja)和不耐盐的栽培大豆(G. max)为材料,测定了它们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叶片、根部和种子的异黄酮含量,并测定了它们叶片的L-苯丙氨酸含量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还测定了它们根部的结瘤量和固氮酶活性。通过两者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大豆异黄酮代谢和盐渍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盐渍处理不抑制盐生野大豆PAL酶的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大量积累;相反,盐渍处理明显抑制栽培大豆PAL酶活性,其大豆异黄酮含量减少,而大豆异黄酮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积累。结果还显示:在盐渍条件下,盐生野大豆根部异黄酮积累的同时,其根瘤结瘤量较多,且固氮酶活性也较高;而栽培大豆随着其根部异黄酮的减少,其根瘤结瘤量大大减少,且固氮活性大大下降。野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这些差别说明:盐生野大豆积累大豆异黄酮有其生态学意义,这很可能是野大豆通过异黄酮次生代谢途径适应盐渍环境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膜荚黄芪中的异黄酮化合物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从上海崇明产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异黄酮化合物: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奥刀拉亭-7-O-β-D-葡萄吡喃糖甙、芒柄花素、7,3'-二羟基-8,4'-二甲氧基异黄酮、毛蕊异黄酮和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吡喃糖甙。其中,前两个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大豆异黄酮结构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笔者从自然界中大豆异黄酮的分布与结构以及生物体中大豆异黄酮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并针对大豆中异黄酮含量低、活性组分少和有效组分吸收利用差等问题指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制备工艺的研究,确定对芪术胃安颗粒剂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提取-醇沉淀、乙醇回流提取,以氏甲甙甲和延胡索乙素为指标成分,采用双波长扫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芪甲甙及延胡索乙素含量。结果:水提取-醇沉淀法与乙醇回流法的优化结果比较,两种提取工艺的黄芪甲甙,延胡萦乙素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从生产实际出发,芪术胃安颗粒剂提取工艺应选用乙醇回流法即乙醇浓度为50%,回流温度为90℃,回流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