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横县1950—2014年疟疾疫情监测数据,探讨该时期疟疾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控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横县1950—2014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应用Excel2007、SPSS18.0和Matlab2016a统计软件分析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用Markov模型对横县2012—2014年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并验证预测效果。结果横县1950—2014年共报告疟疾发病数65 259例,年均发病率为119.74/10万。发病率趋势可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 257.034、P<0.05)。其中,1953年疟疾为发病率最高(4 490.14/10万),1996—2014年疟疾发病率则保持在0.77/10万以下,疟疾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2014年无本地疟疾发生,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占比逐步增大(1984—2014年间输入性疟疾病例占疟疾病例总数的93.75%)。同时,Markov模型预测模型用于发病率预测效果良好。结论广西横县经过60多年疟疾防治,原发性疟疾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出现的输入性疟疾不可忽视,可能造成疟疾死灰复燃,应该把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是亚洲东南部城市人体疟疾的主要媒介,印度12%的疟疾病例由其引起.本实验研究了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疟疾强化控制(EMCP)区和非强化控制(非EMCP)区斯氏按蚊的基因流.在EMCP区,由于采用了各种疟疾防控措施因而疟疾病例首先降低,但是很快回升,说明总的疟疾风险维持稳定.[方法]应用7个微卫星位点,对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4个EMCP区和非EMCP区采集的斯氏按蚊进行基因分型,以分析各种群参数.[结果]发现各标记在所有种群中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在两区间未发现很大的遗传多样性.观察到EMCP区的东部种群(FST=0.0485,RST =0.1112)比非EMCP区的北部种群(FST=0.020,RST =0.0145)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在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观察到较高的基因流(12.90,6.16,5.06和2.38).RST的灵敏度高于FST,说明分化可能是由于突变而非遗传漂变引起的.[结论]本研究表明,在EMCP区和非EMCP区内以及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存在很高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高以及抗虫性的发展似乎是EMCP区和非EMCP区疟疾病例发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是亚洲东南部城市人体疟疾的主要媒介,印度12%的疟疾病例由其引起。本实验研究了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疟疾强化控制(EMCP)区和非强化控制(非EMCP)区斯氏按蚊的基因流。在EMCP区,由于采用了各种疟疾防控措施因而疟疾病例首先降低,但是很快回升,说明总的疟疾风险维持稳定。【方法】应用7个微卫星位点,对印度中部Madhya Pradesh地区东北部的4个EMCP区和非EMCP区采集的斯氏按蚊进行基因分型,以分析各种群参数。【结果】发现各标记在所有种群中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在两区间未发现很大的遗传多样性。观察到EMCP区的东部种群(FST=0.0485,RST=0.1112)比非EMCP区的北部种群(FST=0.020,RST=0.0145)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在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观察到较高的基因流(12.90,6.16,5.06和2.38)。RST的灵敏度高于FST,说明分化可能是由于突变而非遗传漂变引起的。【结论】本研究表明,在EMCP区和非EMCP区内以及EMCP区和非EMCP区之间存在很高的基因流。基因流水平高以及抗虫性的发展似乎是EMCP区和非EMCP区疟疾病例发生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为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需要对疟疾采取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应加快消除疟疾和最终消灭疟疾的步伐。为实现消灭疟疾这个目标,旨在打破寄生虫传播循环、防止疟疾复发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因此,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被视作重要的疟疾治疗手段,包括阻断人蚊传播的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VIMT),该疫苗针对的是寄生虫的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或者说是蚊子体内阶段(SSM-VIMT)。在过去的几年中,当疟疾研究领域开始着手于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促进及帮助本刊读者提高专业英语写作水平,上期刊出1句英文科技词句,这一期刊出其对应的中文词句,供读者对比学习。疟疾是人群中传播的最重要寄生虫病,也是热带地区引起人类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的发展必须首先有效控制疟疾,重点已经从遏制和防控转为消灭疟疾。疟原虫对药物的  相似文献   

6.
《昆虫知识》2011,(4):1115-1115
<正>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011年6月1日报道:科学家干扰蚊子嗅觉,为抗击疟疾带来新希望。新一代强效驱蚊剂有望在控制疟疾的斗争中开辟一条新战线,因为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方法能够干扰蚊虫测出人所处位置的能力。美国科学家发现,有3种化学品能够干扰蚊子感觉到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的能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正是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带领团队,在疟疾和艾滋病相互关系研究中,发现疟疾感染有利于艾滋病病毒储存库的清除。相关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逆转录病毒学》杂志上。据介绍,陈小平等建立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疟原虫共感染的恒河猴模型,模拟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疟原虫的共感染。基于该动物模型,研究团队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前提下,疟疾感染有利于HIV储存库的清除,并初步阐述了其机理。  相似文献   

8.
鼠疟原虫(Murine malaria parasites),自1948年首次发现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ghei)以来,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种(株),且在疟疾寄生虫学、免疫学、遗传学和疟疾化疗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疟疾实验研究的重要模型之一。我国已从国外引进了伯氏原虫、约氏原虫(Plasmodium yoelii)和少数抗药性系株。随着国际学术交往和实验研究的发展,必将有更多的鼠疟原虫引进。因此熟悉鼠疟原虫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类鉴定方法,对于疟疾学、寄生虫学以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越来越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靖西县2000—2013年疟疾流行特点,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靖西县2000—2013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3年,靖西县共报告疟疾病例36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00—2013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病例。结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标准,靖西县已进入消除疟疾的巩固期,但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和流动人员,仍然是未来需要有效遏制和消除疟疾的监测重点。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及疟疾流行全世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由于疟疾的抗药性不断出现,乙肝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两种疾病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乙肝表面抗原与恶性疟杂合抗原基因串联,再与质粒pCITE2b重组,构建重组质粒,试图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既能对抗乙肝又能对抗恶性疟疾的疫苗。 首先用PCR方法从HBV(adr亚型)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BsAg的S基因,另一目的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广大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常见病、多发病。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疟疾治疗药物长期停留在氯喹、奎宁上,当前国内外对氯喹出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奎宁由于本身毒性大,其原料植物金鸡纳宜林地区比较局限,不能满足疟疾治疗的需要。寻找无抗药性、毒付作用小的疟疾治疗药物,对保护疟区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从1967年以来,筛选了数百种抗疟中草药。1973年初发现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inn.)及大头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f.macrocephala Pamp.)的乙醚提取部分具有较强的抗疟作用。进一步分离得到其抗疟有效成分黄花蒿素(Huang-huahaosu),分子式为C_(15)H_(22)O_5,结构式如图1。这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是与已知抗疟药完全不同的,为我国首次发现的一个治疗疟疾的新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黄花蒿素经鼠疟筛选,具有明显的抗疟作用,而且毒性很小。1974年  相似文献   

12.
正疟疾是全球三大传染病(艾滋病、疟疾、结核)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恶性疟原虫对原有的抗疟药如氯喹、Fansidar等逐渐产生抗药性,随着抗药性恶性疟的全球蔓延,全球疟疾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增无减.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各国推荐使用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这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1974年10月,在青蒿素对恶性疟的疗效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全国抗疟研究办公室("523"办公室)将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的金秋十月,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屠呦呦教授因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屠呦呦教授分享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爱尔兰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おおむらさとし),他们发现了对河盲症和象皮病有较好疗效的药物阿维菌素.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三位发明了能有效控制疟疾和河盲症等寄生虫感染疾病药物的科  相似文献   

14.
<正> 多斑按蚊Anopheles(c.)maculatus Theo-bald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洋区。它在我国虽与疟疾的传播关系不大;但在马来西亚等确是重要媒介之一,并对多种疟原虫均较敏感,特别是对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其敏感性接近斯氏按蚊A.stephensi (Coatney et al.,1971),因而是研究疟疾较为理想的媒介之一。Ow yang et al.(1963),james et al.(1965)等曾在实验室进行饲养和研究。 我们于1979年7月赴四川省凉山地区,捕捉吸血的多斑按蚊,带回实验室饲养,用人工交配的方法进行传代。截至1980年6月为止,已传17代,并作了6次自然交配,获得成功。用  相似文献   

15.
猴疟原虫的宿主属灵长类,而且它的生物学特征与人体疟原虫相近似,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的疟疾具有重要价值。现在,疟疾的猴模型已较广泛地应用于有关疟疾的抗疟药药理、生理生化、免疫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同吋,由于某些猴疟原虫可以传播给人而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Garnham(1966)、Eyles(1963)和Coatney等(1971)分别对猴疟原虫的资料作了较详细的叙述。目前在实验研究中常以Plasmodium cynomolgi作为间日疟型的代表,而以Plasmodium inui与Plasmodium coameyt分别代表三日疟型和恶性疟型。  相似文献   

16.
<正>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  相似文献   

17.
由于抗药疟原虫和蚊虫的出现,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困难。研发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是当前全球疟疾防治的迫切需求。目前,正在研究的疟疾疫苗主要包括红前期疟疾疫苗、红内期疟疾疫苗和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其中传播阻断型疫苗(Transmission-blocking vaccines,TBVs)被认为是一种在疟疾流行地区降低病原体传播的可行策略。近年来,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研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用途、靶抗原以及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和间日疟疾疫苗研究现状,旨在为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经典的Ross-MacDonald(R-M)疟疾模型,我们考虑了扩散以及蚊子的血资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利用上下解及迭代方法研究了新的R-M模型平衡点的渐近性态.理论结果和数值模拟表明,血餐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影响疟疾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输入性疟疾已是我国疟疾防控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何对入境人员进行疟疾快速筛查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蛋白质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通量筛选和诊断,本研究尝试构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蛋白芯片用于恶性疟疾的快速检测。采用聚乙二醇高分子处理的特异性吸附表面,以恶性疟疾特异性抗原富组氨酸蛋白Ⅱ (Histidine-rich protein Ⅱ,HRP2) 作为捕获探针,建立疟疾的微阵列芯片,并对芯片的最佳抗原固定浓度,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以及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该芯片可成功应用于恶性疟疾的筛查,具有无标记、即时快速的特点,与荧光定量PCR法相比,两种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为一步研制疟疾分型鉴定蛋白质芯片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对入境人员进行疟疾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疟疾核酸疫苗生产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疟疾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寻找合适的疫苗一直是该病控制的重要方向。在疟疾核酸疫苗方面作了系列尝试,取得较好研究结果,并最终构建了以胸腺嘧啶合成酶基因为筛选标记的、具有大肠杆菌平衡致死特征的新一代疟疾核酸疫苗pThyAAWTE。对影响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所优化程序可使工程菌发酵密度达OD60060以上;此外,还对质粒初步纯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参数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悬浮液体积(ml):菌体湿重(g)在2:1以上,对质粒的得率没有明显影响;碱裂解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质粒的质量;合适的悬浮液体积/裂解液/中和液比能明显提高质粒产量;用优化程序所提取的质粒其产量与试剂盒提取的量相当。为pThyAAWTE的大规模纯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