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钛离子对大型蚤的毒性研究表明,其24、48、96h的半数抑制浓度EC_(50)为6.2,5.1,0.26mg/L.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6.3,6.0,1.5mg/L。长期实验表明,0.000lmg/L浓度是对大型蚤的生长和繁殖均有影响的最低浓度。本研究为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提供水生生物毒理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钛离子对大型蚤的毒性研究表明,其24、48、96h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6.2,5.1,0.26mg/L。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6.3,6.0,0,1.5mg/L。长期实验表明,0.0001mg/L浓度是对大型蚤的生长和繁殖均有影响的最低浓度。本研究为制订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提供水生生物毒理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酯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以三角鲂(Magalobrame Tarminali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4种PAEs化合物对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以上4种化合物在暴露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2.75、2.41和2.08 mg/L;5.29、4.12和3.29 mg/L;6.56、6.15和5.41 mg/L和6.98、6.84和6.60mg/L。其安全浓度(SC)分别为0.55、0.79、1.62和2.00 mg/L。三角鲂幼鱼对4种PAEs化合物的中毒症状相似,但4种物质的致死浓度区间存在差别,4种物质对三角鲂幼鱼的毒性大小顺序为DBP>DMP>DEHP>DEP,三角鲂幼鱼对4种PAEs化合物均表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呈正相关。结果表明,4种物质在试验浓度下对三角鲂幼鱼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水生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水生态风险加以关注。为制定4种PAEs水质标准及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在工业废水监测和管理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南京市13个行业25家工厂废水,进行了水生生物(鱼、蚤、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LC50(或EC50)值能反映废水的综合毒性程度,依据LC50值,急性毒性单位以及年排放效应单位,建立了工业废水毒性强度分级标准,确定了优先监测和控制的工业放心水类型;根据废水处理前后LC50(或EC50)值的变化,可监控废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确定了A1厂、A5厂、B1厂废水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阈限值分别为0.0125%-0.025%、0.023%-0.056%及0.0056%-0.032%,应用系数(AF)分别为0.0403-0.0806,0.0627-0.1099、0.0156-0.0889。本文还探讨了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在工业废水监督、管理。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面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紫外辐射对陆生植物的生物学效应已被广泛研究,对水生生物也能产生一系列影响。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紫外线在水体中渗透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紫外辐射对浮游细菌和微型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藻类、鱼卵和幼鱼、鱼类及两栖动物的生物学效应,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介绍了紫外辐射对水生生物作用的机理。未来研究应该注重紫外辐射与气候变化、酸沉降、水污染等环境因子联合作用对水生有机体产生影响,其研究对象应扩展至沉水植物、底栖生物等大部分水生有机体,这些研究将对深入研究水生生态系统的演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及其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硫丹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硫丹是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谷物、蔬菜、水果、茶叶等害虫的防治.然而,在杀灭害虫、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硫丹对水生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为了丰富水生生物毒理学资料,评价硫丹对水生生物健康生长的风险,本文采用传统毒理学方法,在室内静态环境条件下,研究了硫丹对斑马鱼(Dardo rerio)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24 h、48 h、72 h、96 h半数致死浓度(LG50)分别为4.24 μg/L、2.49 μg/L、1.77μg/L、1.62 μg/L.在亚慢性实验条件下,硫丹对肝和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有显著影响.硫丹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应,在0.17~0.74μg/L范围内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以羽摇蚊幼虫和霍甫水丝蚓为对象,进行了丁基磺毒杀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丁基磺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这两种水生生物均有较高的毒杀作用;这两种水生生物对其毒性都分别产生不同的症状;在低浓度下,亦产生不同效应;不同浓度丁基磺对摇蚊幼虫24小时毒理试验LC50为256.2ppm,对水丝蚓LC50为25.8ppm;不同季节出现的毒性效应均有差异。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水丝蚓中毒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症状;温度、酸碱度等不同生态因素对丁基磺毒性的影响以及加强水丝蚓生态毒理学工作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三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水生态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小山  朱琳  田胜艳  郎宇鹏  李燕 《生态学报》2008,28(8):3507-3516
参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生态毒性测试标准方法,以绿藻(Scenedesmus oblignus)和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3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nZnO、纳米二氧化钛nTiO2、纳米氧化铝nAl2O3)水悬浮液的水生生态毒性.结果发现,不同的纳米颗粒具有不同的毒性:nZnO、nTiO2和nAl2O3对斜生栅藻生长的 96 h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049、15.262、>1000 mg · L-1,而对大型蚤活动抑制的 48 h EC50 值则分别为0.622、35.306 mg · L-1和114.357 mg · L-1.据此可得到3 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水悬浮液的毒性大小顺序为:nZnO >nTiO2 > nAl2O3.此外,不同的生物对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敏感性也不同,除nTiO2以外,大型蚤对另外2种纳米颗粒的敏感性强于斜生栅藻.实验结果表明,人工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性和环境效应不容忽视,应重视并深入研究此类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和影响因子,以便能对其进行更好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五氯酚对大型水蚤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换水式试验研究了五氯酚对大型水蚤的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稀释水硬度为80-100mg/L。急性和慢性试验均使用小于一日龄的幼水蚤,试验温度为25-26℃,慢性试验进行了20d。用小于一日龄幼水蚤进行的亚慢性试验暴露了19d,而用四日龄幼水蚤的亚慢性试验则进行了16d,水温均保持在19-20℃。PCP对大型蚤的24h和48hEC50分别是489和245μg/L。依据第1胎所产幼水蚤数求得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式生物线虫评价精对苯二甲酸废水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通过生命周期、半数致死天数、生殖速度、产卵数、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次数等指标对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660 mg·L-1 PTA废水暴露下的线虫生命周期有一定的延长,产卵时间延迟,头部摆动频率降低,身体弯曲次数减少(P<0.05),且PTA废水对线虫生殖能力的影响极显著(P<0.01),暴露于废水中的线虫产卵数大约只有正常产卵数的1/4.最敏感效应指标——产卵数,有望成为该类废水毒性预警预报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张琛  李春如  樊美珍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856-1858
本文研究了富钒酵母对多刺裸腹蚤的寿命、存活率和生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钒浓度下富钒酵母组多刺裸腹蚤的平均寿命均长于相对应的无机钒组多刺裸腹蚤, 在相同钒浓度下, 富钒酵母和无机钒对多刺裸腹蚤的存活率和生殖量的影响差异更大, 富钒酵母比无机钒对多刺裸腹蚤的毒性要低。  相似文献   

13.
杀虫剂对拟寄生昆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有关杀虫剂对拟寄生昆虫影响的研究结果,包括致死、亚致死效应,杀虫剂在寄主-拟寄生昆虫间的选择毒性,拟寄生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等。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杀虫剂对拟寄生昆虫影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快速评价有毒化学品对稀有鲫慢性毒性的试验方法。选择<3d龄的稀有峋鲫幼鱼开始暴露,试验药物为国际标准参比毒物CU( 2),Cr( 6),Zn( 2)和PCP;试验温度为25±1℃,每天更换试验液一次,试验持续5d。以现存量为测试指标,Cu( 2),Cr( 6),Zn( 2)和PCP对稀有鲫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20,2500,100,40ug/L;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40,5000,200,80ug/L,与7d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相接近。试验结果表明,稀有鲫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从7d缩短为5d。  相似文献   

15.
覃光球  卢豪良  唐振柱  赵鹏  白雪涛  彭亮 《生态学报》2014,34(10):2481-2489
捕食信息素是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学效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有多种形式,研究中常使用养殖过捕食者的水溶液作为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捕食信息素的作用效果受到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信息素的浓度、观察的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捕食信息素可以对水生生物的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造成影响。水生生物通过感知捕食信息素来提前预知潜在的被捕食风险,并作出适应性调整,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捕食信息素可以与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干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对水生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介绍了当前对捕食信息素来源和理化性质等本质问题的认识,总结捕食信息素对水生生物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以及捕食信息素对污染物毒性的干扰,并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尚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强对捕食信息素的研究,将为解析水生环境中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氯生(2,4,4’-三氯均二苯脲, triclosan, TCS)是环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兴外源性污染物之一,可强烈地吸附在土壤、沉积物、胶体中。TCS具有生物蓄积作用,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浓度远超过在水、土壤等环境中的浓度,并且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本实验以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为模型,探讨不同浓度的TC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幼鱼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 TCS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具有较强的致畸、致死效应。为了进一步了解TCS对斑马鱼眼部超微结构的影响,将其眼部电镜切片放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 TCS暴露后斑马鱼幼鱼眼部感光细胞外节盘数量明显减少,外网状层及内网状层较对照组明显变薄且空泡化严重,外核层细胞核固缩现象严重甚至部分细胞核出现溶解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TCS暴露对斑马鱼幼鱼眼部发育有潜在的毒性作用,这可为进一步探讨TCS对人体潜在的毒性作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制订有毒化学物质的地面水及渔业水域水质基准或标准 ,评价有毒化学物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都须具备氵蚤类毒性试验材料。氵蚤类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实验室易培养 ,对一些污染物敏感等优点 ,已广泛地用作水生毒理学试验材料 ,其中大型氵蚤(Daphniamagna )已作为标准化的测试生物之一[1] 。由于新合成的有毒化学品数量的增加 ,氵蚤类慢性试验显然已无法及时为化学品的危险性评价提供毒理学资料。在如何缩短大型氵蚤慢性毒性试验周期方面以及寻找其它更优越的替代氵蚤种 ,人们做了许多努力[7,9,12 ,13 ] 。发头裸腹氵蚤 (…  相似文献   

18.
蚤类在宿主体表的分布及温度和蚤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立名 《昆虫学报》1989,32(1):68-73
本文研究了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sungaris和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在小白鼠体表的分布及环境温度和体表蚤数的关系.结果证明,在各种温度下,鼠背部蚤数均多于腹部.5℃时,鼠前部蚤数多于后部;10—20℃时,前部与后部蚤数相近;25—40℃时,后部蚤数多于前部.鼠后背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前腹部蚤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温度越高二者之差越大,说明温度越高蚤越向后背部集中.鼠体蚤数较少时,背部与腹部,前部与后部,蚤数差别明显;鼠体蚤数过多时,各部位蚤数无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不仅具有"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和遗传毒性,而且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毒害作用。再加上自身具有难降解、易蓄积、可长距离运输等特点,给水生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带来极大危害。结合当前的研究趋势,围绕水生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免疫毒性进行了介绍,同时回顾了近年来该类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各方面毒性效应,并对目前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热点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快速、敏感的生物标记物以监测海洋贝类生物中是否存在农药,我们检测了双壳动物紫贻贝长期暴露在亚致死剂量的丙体六氯环乙烷(林丹,γ-HCH)和2-氯4-乙胺基-6异丙胺基-1,3,5-三氮苯(阿特拉津)下的组织学变化。紫贻贝容易积累环境中的杀虫剂,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农药的生物积累与组织病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利用GC/MSD分析法定期对贻贝和水样中的林丹与阿特拉津含量进行测定。将贻贝在实验室中培养21天,以使其代谢适应于带有水质控制的封闭式不间断流动系统。随后,30只贝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林丹(0.9 mg/L)或阿特拉津(3.583 mg/L)溶液中56天。实验期间,控制重要的参数,比如温度和盐度分别控制在18℃和34‰。在处理28天和56天后取样,检测组织学损坏及吸收的农药量。暴露的紫贻贝每克干重分别能聚集约304.8-372.0μg/g林丹和83.3-137.4μg/g阿特拉津。组织学改变高度集中在鳃的上皮和外套膜组织;上皮与相邻的组织形成分离状态。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抗性机制的激活使紫贻贝能在亚致死压力下存活。组织病理效应范围从浸润反应到以血淋巴细胞出现间质细胞反应为特征。因此,在农药聚集部位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敏感的,并与农药的生物积累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改变可能作为农药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