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表明,时钟基因Cry1在哺乳动物季节性繁殖内分泌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多浪羊(非季节性繁殖)和中国美利奴羊(季节性繁殖)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主要组织Cry1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绵羊Cry1在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松果体和甲状腺Cry1的表达水平较高;不同绵羊品种Cry1在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的组织表达谱基本一致,除下丘脑外,卵巢、子宫、松果体、垂体和甲状腺中Cry1的表达水平均是在发情前期达到峰值;卵巢、子宫、垂体和松果体Cry1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的表达变化幅度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Cry1可能具有启动发情和季节性繁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磊  沈敏  甘尚权  杨井泉  张译元 《遗传》2015,37(4):374-381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G1(CCNG1)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参与哺乳动物颗粒细胞增殖、卵母细胞成熟等繁殖生物学过程,但其在绵羊中鲜有报道。为了研究CCNG1基因对绵羊发情调控以及季节性繁殖的影响,文章对绵羊CCNG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组织表达谱分析,利用Real-time PCR对该基因在多浪羊(常年发情)与中国美利奴羊(季节性繁殖)发情周期不同阶段性腺轴组织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实时检测。获得了绵羊CCNG1基因部分cDNA序列,其中编码区全长885 bp,编码294个氨基酸。CCNG1蛋白结构经预测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和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CCNG1基因在所检测绵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与肾脏中为高丰度表达;CCNG1在不同绵羊品种发情周期不同阶段性腺轴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卵巢、子宫、松果体、垂体均是在发情期达到峰值。但是在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卵巢CCNG1的表达量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CCNG1可能通过参与卵泡的生长发育继而达到对绵羊发情和季节性繁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Kiss1基因在阿勒泰羊中的组织表达情况,及其在不同发情状态阿勒泰羊下丘脑中表达量的变化,本研究探讨其在阿勒泰羊季节性发情调控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季节性发情的阿勒泰羊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半定量RT-PCR对发情盛期阿勒泰羊下丘脑、垂体、卵巢、心肌等10个组织中Kiss1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并使用q RT-PCR技术对发情前期、发情盛期、发情末期和间情期状态阿勒泰羊下丘脑中Kiss1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iss1基因在发情盛期阿勒泰羊的下丘脑中高表达,在垂体、卵巢和甲状腺中表达量相对较低,在心、肝、脾、肺、肾和肌肉中不表达。Kiss1基因在乏情期(夏至日前后)阿勒泰羊下丘脑中的表达量很低,至发情前期下丘脑中Kiss1基因的表达量迅速上升,并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乏情期和间情期(p0.01)。发情启动后,下丘脑中Kiss1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其中发情盛期和发情末期的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显著高于间情期(p0.05),极显著高于乏情期(p0.01),间情期的表达量又显著高于乏情期(p0.05)。以上数据提示Kiss1基因可能主要在诱导阿勒泰羊发情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Yang JB  Gan SQ  Yang YL  Zhang HL  Song TZ  Feng J  Yang JQ  Gao L  Shi GQ  Shen M 《遗传》2012,34(6):719-726
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是一种支架蛋白,在毛囊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利用PCR技术,首次获得绵羊ILK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及其在不同绵羊品种毛囊生长期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羊ILK基因ORF全长1 359 bp,编码452个氨基酸。ILK蛋白结构经预测含有3个锚定重复序列和1个激酶结构域,并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和蛋白激酶C的磷酸化位点。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绵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骨骼肌、皮肤和小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皮肤、脾脏和肝脏中表达量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3~5月份(毛囊生长起始期),ILK基因在中国美利奴超细型和哈萨克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并均呈逐月上升趋势;在6~10月份(毛囊生长期),中国美利奴超细型皮肤ILK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同期的哈萨克羊。分析认为ILK可能在调控绵羊次级毛囊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growth factor receptor bound 7,GRB7)在绵羊胚胎附植期子宫内膜中m RNA的表达模式。应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21 d怀孕母羊全身组织和妊娠第9、13、17、21及25天的怀孕与未孕母羊子宫内膜组织GRB7基因的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GRB7基因在心脏、皱胃、大肠、小肠、瘤胃、下丘脑、大脑、小脑等组织均未检测出表达,在脾脏、垂体、肾脏、输卵管、卵巢、膀胱及子宫体等组织出现表达,其中在子宫体、输卵管及肾脏中呈现较高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从绵羊妊娠第9-25天阶段,GRB7基因在母羊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孕羊GRB7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同期发情的未孕母羊。结果表明GRB7的m RNA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胚胎附植期绵羊子宫内膜中的m RNA表达显著升高,表明GRB7可能在早期胚胎附植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TSHB-DIO2/DIO3系统对牦牛季节性发情的调控机制,以牦牛为研究对象,运用RT-PCR方法克隆牦牛TSHB、DIO2、DIO3基因的cDNA序列,结合GenBank已公布的普通牛TSHB、DIO2、DIO3基因序列,构建遗传进化树,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牦牛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牦牛TSHB、DIO2、DIO3基因均与普通牛有最近的分子进化关系;TSHB基因CDS区为417 bp,在垂体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DIO2基因cDNA为951 bp,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子宫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组织,差异极显著(P0.01);DIO3基因cDNA为873 bp,在子宫组织中未检测到表达,在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垂体、下丘脑和输卵管,差异极显著(P0.01)。提示TSHBDIO2/DIO3可能参与牦牛繁殖调控,旨为揭示牦牛季节性繁殖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Chen X  He SG  Liu MJ 《遗传》2010,32(11):1159-1165
绵羊痒病是一种渐进性和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绵羊朊蛋白基因(Prion protein gene,PRNP)多态性与痒病的易感或抗性有关,其中PRNP136位(V/A)、154位(H/R)和171位(H/Q/R)的基因多态性与该病发生最相关。为评价新疆地区主要绵羊品种对痒病的易感性,文章对新疆地区10个绵羊品种(阿勒泰、巴士拜、巴音布鲁克、多浪、和田、策勒黑、中国美利奴、德国肉用美利奴、特克赛尔和萨福克羊)共746只个体PRNP基因的136位(V/A)、154位(H/R)和171位(H/Q/R)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检测到了ARQ、ARR、ARH、ARK、VRQ、AHR、AHQ、AHH8种等位基因,其中ARQ和ARR等位基因存在于所有品种中,且ARQ在所有品种中的基因频率最高。ARH存在于除萨福克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外的8个绵羊品种中。仅在新疆地方品种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巴士拜和多浪羊中检测到ARK等位基因。而VRQ、AHR、AHQ和AHH4种等位基因只在中国美利奴羊上存在,且频率极低。在10个品种中共检测到了ARQ/ARQ、ARQ/ARK、ARR/ARR、ARH/ARH、ARQ/ARR、ARH/ARQ、ARH/ARR、ARK/ARK、ARH/ARK、ARQ/VRQ、ARQ/AHQ、ARQ/AHR和ARH/AHH13种基因型,其中中度易感的ARQ/ARQ基因型频率最高,而抗性最强的ARR/ARR基因型仅存在于巴音布鲁克、策勒黑、中国美利奴、特克赛尔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且频率较低。文章首次在中国美利奴羊上发现了易感性很强的VRQ/ARQ基因型。上述结果提示新疆的主要绵羊品种对痒病的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根据leptin基因在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采用PCR-SSCP技术在常年发情的湖羊和季节性发情的阿勒泰羊群体中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对筛查到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型与绵羊季节性发情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湖羊相比,阿勒泰羊leptin基因第1内含子上有3个连续碱基TTG的插入和C/T碱基突变;第3外显子3上发生G/T碱基突变,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成亮氨酸。Leptin外显子2扩增片段上检测到AA、AB、BB三种基因型,BB基因型在阿勒泰羊群体中属于优势基因型;对两个群体进行基因型频率独立性χ2检验,差异极显著(P0.001),说明BB基因型是影响季节性发情的有利基因型。研究结果提示,绵羊品种中Leptin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可能是造成绵羊季节性发情的原因之一,可作为常年发情绵羊品种选育的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9.
选择分别影响Hanna、Cambridge与Belclare三个不同品种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为候选基因,为了解不同产羔性能母羊BMP-15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产羔数性状关联性分析,采用real time RT-PCR的方法检测BMP-15基因在蒙古羊、无角陶赛特羊、小尾寒羊3种绵羊母羊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肾脏、心脏5个组织中m RNA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具有高繁殖力的蒙古羊双羔母羊、无角陶赛特羊双羔母羊中,BMP-15基因集中表达在肾脏和卵巢,其中肾脏的表达量高于卵巢(p0.05),而其余组织表达并不明显;在小尾寒羊多羔母羊中,BMP-15基因集中表达在肾脏、心脏和卵巢,其余组织表达并不明显。在蒙古羊及无角陶赛特羊卵巢中,双羔母羊的BMP-15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单羔母羊(p0.05),而小尾寒羊多羔母羊的卵巢中BMP-15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蒙古羊的单、双羔母羊。推测BMP-15基因可能是影响以上3个品种绵羊高产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应用PCR-RFLP方法通过分析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罗米丽、中国美利奴羊、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以及陶赛特×中国美利奴羊和萨福克×中国美利奴羊杂交后代共615只个体的FecB基因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对产羔数、体尺和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不同品种(系)绵羊中共有3种基因型(BB、B+和++),但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各品种(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湖羊中仅有BB基因型;在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BB、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30%和19%;而其他品种(系)羊中则仅有++基因型.对中国美利奴羊肉用多胎品系研究,发现BB和B+基因型群体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8和2.3,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2,P<0.01).在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的体重分别为18.6±3.70 kg和18.0±3.31 kg,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15.6±2.22kg,P<0.05);此外,90日龄时,BB和B+基因型群体比++基因型群体胸围、胸宽较大(P<0.05);但这些差异在120日龄时消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群体的第一胎产羔数存在明显差别.这些结果表明,BMPR-IB基因为影响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并首次证明该基因对后代羔羊出生后生长发育具有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GnRHR基因的功能,为山羊选种选育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贵州地方山羊不同组织GnRHR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黔北麻羊中子宫、下丘脑、输卵管和卵巢组织的表达量分别是是垂体组织的0.31、0.42、0.01和0.03倍。贵州白山羊和小香羊垂体组织中表达量是输卵管和卵巢组织的0.13和0.01倍;GnRHR基因在贵州黑山羊下丘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是垂体组织的5.5倍,且远高于其它组织。[结论]该研究结果将会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山羊繁殖相关功能影响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季节性繁殖是限制绵羊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是提高绵羊休情季节发情配种率的前提。研究发现,长光照与短光照条件下绵羊季节性繁殖通路中出现一系列相关信号分子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基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研究者已研发出若干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的技术或方法。本文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方面总结了上述光照信号分子及垂体和下丘脑组织中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特征,及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利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能够提高休情季节配种率的绿色高效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雌激素受体α(ERα)的角度探讨自然发情小鼠与诱导发情小鼠的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是否受内源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7只同日龄母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3个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诱导发情处理假孕组和自然发情假孕第1天摘除卵巢组,3个组的小鼠在见栓后第4、6、8天分别取样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的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核、胞质都有ERα存在,且主要表达在腺上皮;见栓第4、6、8天时,诱导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的ERα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组和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见栓第8天时,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见栓第4、6天时两者阳性率差异显著,自然发情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α阳性率显著高于自然发情第1天摘除卵巢组(P0.05)。结论诱导发情处理的小鼠子宫内膜,其表面雌激素受体α表达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小鼠,且两者都受其内源性雌激素的特异诱导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内信息     
用PCR-RFLP法分析绵羊4品种褪黑激素受体1a基因第二外显子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裉黑激素通过与高亲和性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调节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昼夜繁殖节律和繁殖变化,同时还发现内切酶MnlI酶切位点的基因型与Merinos d′Arles母绵羊季节性不排卵活动相关联。为此,为提高绵羊的繁殖率,扬州大学季从亮博士、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储明星研究员和聊城大学周国利先生等用PCR-RFLP分析法对4个绵羊(小尾寒羊、湖羊、多赛特羊和萨福克羊共146只)褪黑激素受体1a基因第二外显子作了研究。他们采用2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MnlI和RsaI对常年发情的小尾…  相似文献   

15.
绵羊GDF9和BMP15基因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绵羊GDF9基因FecG^H突变和BMP15基因FecX^B和FecX^G突变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研究其在湖羊、夏洛来、陶赛特、萨福克、中国美利奴肉用多胎品系、中国美利奴羊和罗米丽羊7个品种中的多态性.结果发现,湖羊群体中存在GDF和BMP15基因的FecG^H和FecX^B突变,但发生率极低,分别为0.645%(2/310)和0.968%(3/310):而其它品种中则没有发现GDF9和BMP15基因的相应突变.这一发现对于建立绵羊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新疆4个绵羊品种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第8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鉴定。方法:利用PCR-SSCP和测序的方法对76只中国美利奴羊、51只无角陶赛特羊、57只萨福克羊、37只哈萨克羊共4个绵羊品种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出的SNP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美利奴羊、无角陶赛特羊、萨福克羊、哈萨克羊中共检测到AA、AB、BB等3种基因型,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0526、0.0980、0.1754和0.2973,BB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6316、0.1961、0.5614和0.1892,AB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3158、0.7059、0.2632和0.5135。通过测序,在eNOS基因第8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SNP位点(ss974768653),位于绵羊eNOS基因第8外显子142 bp处(A142G)。结论:中国美利奴羊和哈萨克羊的多态性位点(P0.05)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萨福克和无角陶赛特羊的多态性位点(P0.05)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7.
KISS-1在动物繁殖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旨为探讨KISS-1基因在牦牛季节性繁殖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采集5头成年母牦牛和5头黄牛的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利用RT-PCR和q PCR技术研究其KISS-1基因序列及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牦牛和黄牛KISS-1基因编码区长度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比对分析发现牦牛和黄牛基因编码区存在7处碱基突变。牦牛KISS-1基因氨基酸序列与黄牛、藏山羊、绵羊、野猪、人和褐家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7%、85%、65%、55%和51.5%。KISS-1基因m RNA在牦牛和黄牛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及子宫中均有表达。在下丘脑和脑垂体的表达丰度高,但两物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KISS-1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比较保守,对牦牛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控制BooroolaMerino羊高繁殖力的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以小尾寒羊及其杂交羊、东北半细毛羊、澳洲美利奴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萨福克羊、特克塞尔羊、夏洛莱羊为试验对象,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同时研究基因对高繁殖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及其杂交羊、东北半细毛羊和夏洛莱羊群体中发现了与BooroolaMerino羊相同的A746G碱基突变,而小尾寒羊及其杂交羊群体的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另外4个品种中未发现此突变.携带B等位基因的群体较非携带B等位基因群体排出更多的卵子,排卵后黄体直径较小.移植入冷冻胚胎后, 、B 和BB3种基因型群体的妊娠率分别为38.78%、45.71%和66.67%.由此推断,BMPR-IB基因突变很有可能从增加卵巢排卵数和提高胚胎着床及妊娠建立效率两个方面同时影响绵羊高繁殖力性状.所得BB型群体冻胚移植妊娠率明显高于 和B 型群体,已接近鲜胚移植水平,通过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分析,选用合适基因型群体作为胚胎移植受体,有可能为提高绵羊胚胎移植受胎率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Estrogen,E2)、孕激素(Progesterone,P4)对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小鼠子宫内膜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分布的影响。方法45只同日龄雌鼠,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自然发情组(对照组)、同期发情组、卵巢摘除组、P4处理组和E2处理组,5组小鼠在见栓后第4、6、8天分别取样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子宫内膜中PR的分布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个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的三种细胞中都有PR存在;同期发情组小鼠子宫内膜中三种类型细胞PR的表达与自然发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4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中三种类型细胞PR的表达在见栓第4、6天显著低于卵巢摘除组(P〈0.05);E2处理组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中PR在第4、6、8天时都显著高于卵巢摘除组(P〈0.05),而在腔上皮中则显著低于卵巢摘除组(P〈0.05)。结论同期发情处理与自然发情小鼠的子宫内膜上PR的分布,都受E2和P4的特异诱导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MC1R基因与黑色素细胞的功能、皮肤的色素沉着和皮肤癌风险相关。本研究MC1R基因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定位,以探索MC1R基因对皮肤色素生成方面的重要作用,确定其与毛色形成的相关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MC1R基因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组织中的MC1R基因进行定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C1R m RNA在所有绵羊皮肤组织中都表达,在全黑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537.91±150.36**,在花黑和花白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7.95±9.3**和4.19±0.57**,而在全白绵羊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27;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所有绵羊皮肤组织蛋白中均存在与MC1R反应的阳性条带,MC1R在全黑绵羊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蛋白含量为6.3±0.21**,在花黑和花白绵羊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蛋白含量分别为2.74±0.24**和1.55±0.1**,而在全白绵羊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蛋白含量为1±0.1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C1R蛋白主要表达部位为绵羊皮肤组织毛囊的基质、根鞘等区域。试验表明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组织均正常表达MC1R基因,但其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全黑绵羊皮肤中MC1R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毛色绵羊,综上可知MC1R基因影响绵羊黑白花毛色的形成,而且真黑素的合成依赖于MC1R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