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蛾类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遗传与进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新成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06,49(2):323-332
性信息素通讯是普遍而又古老的化学通讯的一种形式。多数鳞翅目蛾类依靠高度种特异性的性信息素通讯寻找配偶以及实现种间生殖隔离。种特异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遗传与进化过程往往是物种形成的组成部分。虽然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分化可以促使新物种的形成,但是关于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多态性、遗传变异以及遗传机制的研究表明性信息素信号容易发生漂变,而性信息素的接受系统可以适应漂变的性信息素信号。本文对蛾类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遗传与进化的研究进展作了评述,并对性信息素通讯系统进化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物的化学通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绍文 《生物学杂志》2002,18(5):1-4,32
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相互之间的有着化学信息联系,昆虫,特别是社会性昆虫化学通讯是其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我们关于化学通讯的知识大多来自于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近来的研究已揭示在植物和植物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化学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3.
蝗虫化学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旺鹏 《昆虫知识》2005,42(3):244-249
详述了蝗虫主要化学信息物质的种类、功能及主要成分等研究进展。蝗虫化学信息物质包括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和种间通讯的化学信息物质。其中种内通讯的化学信息素主要有群居信息素、成熟信息素、产卵信息素(含促产卵化学信息素和群集产卵化学信息素)、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种间通讯的化学信息物质主要介绍用于防卫的化学信息物质,包括卵分泌的信息物质、特定腺体分泌的信息物质、粪便挥发的信息物质、口腔分泌物和内部毒素等,对其天敌均有一定的防卫作用。化学通讯是蝗虫种内和种间通讯联系的普遍方式。  相似文献   

4.
薛立平 《生命科学》1994,6(5):11-13
蚜虫的化学通讯研究进展薛立平(四平师范学院生物系四平136000)蚜虫的化学通讯是联系、调节各动物体活动的手段之一“-‘’。种内的动物可以通过信息素传递化学信息。种间的动物、动物和植物间也可以通过种间信息素传递信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蚜虫和蚜虫之...  相似文献   

5.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s)是正烷烃、不饱和烃以及甲基支链烃的混合物.除了保持水分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多种生物功能.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是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目前对其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开展颇多,主要见于化学通讯领域,内容涉及到性信息素、标记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化学拟态、寄主...  相似文献   

6.
实夜蛾属和铃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夜蛾属Heliothis和铃夜蛾属Helicoverpa昆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主要包括雌蛾的性信息素合成和雄蛾对性信息素接收两个方面,每方面都有分子、细胞、系统水平上进行协同作用的生物过程。性信息素生物合成激活肽(PBAN)与其受体作用,启动信号转导系统,从而激活合成性信息素的酶系统来合成性信息素,利用化学和生物测定的方法鉴定出具有诱蛾活性的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及行为功能;性信息素分子与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BP)的复合体同受体相互作用,启动信号转导系统,诱导产生神经信号,从而引起一系列性行为反应。这些生物过程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覃光球  卢豪良  唐振柱  赵鹏  白雪涛  彭亮 《生态学报》2014,34(10):2481-2489
捕食信息素是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学效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有多种形式,研究中常使用养殖过捕食者的水溶液作为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捕食信息素的作用效果受到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信息素的浓度、观察的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捕食信息素可以对水生生物的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造成影响。水生生物通过感知捕食信息素来提前预知潜在的被捕食风险,并作出适应性调整,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捕食信息素可以与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干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对水生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介绍了当前对捕食信息素来源和理化性质等本质问题的认识,总结捕食信息素对水生生物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以及捕食信息素对污染物毒性的干扰,并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尚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强对捕食信息素的研究,将为解析水生环境中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8.
蚂蚁的化学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通讯是蚂蚁的主要通讯方式,简要介绍了6种主要的外分泌腺体及其所分泌的化学信息物质(信息素)的通讯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96,自引:6,他引:90  
孟宪佐 《昆虫知识》2000,37(2):75-84
用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治虫新技术。由于具有高效、无毒、没有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国内外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都很重视。昆虫信息素(InsectPhernmones)是同种昆虫个体之间在求偶、觅食、栖息、产卵、自卫等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信息物质,主要有性信息素(SexPheromones)、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Phero-mones)、示踪信息素(TrailPheromones)、报警信息素(AlarmPheromones)、疏散信息素(EpideicticPheromone)以及蜂王情息素(QueenPhero-mones)、那氏情息素(NosanovPheromon…  相似文献   

10.
金龟子化学通讯与信息化学物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孟宪佐  闫晓华 《生命科学》1999,11(5):232-234
本文综述了金龟子的化学通讯与信息化学物质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重点评述了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性信息素的鉴定与化学结构。迄今,已有14种金龟子的性信息素被鉴定,还有一些金龟子的聚集信息素和两性引诱剂被报道。对金龟子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引诱剂等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也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概念及内涵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在生物各圈层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circulation) [4 ] ,它实质上是指生物有机体及其产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过程。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3 ] ,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其独特多样的生物条件显著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这些过程不仅改变了物质的化学组成 ,而且使它们在湿地内发生空间位移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转化。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2.
植食性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广利  孙凡 《昆虫学报》2005,48(5):785-791
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和植物源引诱剂。目前已鉴定出的性信息素大多集中于丽金龟科和鳃金龟科,犀金龟科只鉴定出了几种聚集信息素,有关植物源引诱剂方面的研究则集中于丽金龟科和花金龟科。本文总结了金龟子信息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特点,并评述了金龟子化学通讯中独特的手性性信息素相互拮抗作用及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化学联系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它涉及从个体到群落的一系列生物现象。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种群之间的化学联系和群落的化学环境。业已了解,生物的各个层次都有化学物质参与传递信息,协调各种功能。在一个个体内部,通过激素或神经体液系统协调各器官的活动;在一个种群内部,通过种内信息素(又称外激素)协调个体之间的活动,以调节受纳动物的发育、繁殖、行为,并可提供某些情报贮存在记忆中;某些生物的自身毒物或自我抑制物,以及动物密集时累积的废物,具有驱避或  相似文献   

14.
卷蛾科昆虫性信息素及其提取和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晓燕 《生物学通报》1999,34(12):41-42
经过长期艰苦不懈地研究与实践,科学家们发现用卷蛾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它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1 卷蛾科昆虫的化学通讯与性信息素昆虫交配化学通讯的基本形式是由雌蛾释放一种特异性的性信息素,通过空间弥散,最后达到雄蛾栖息地,雄蛾受性信息素的刺激而产生一系列定向飞行和性行为,达到交配、繁衍后代的目的。鲁洛夫斯(Roelofs,1970)把雌蛾性信息素分为两类:一类称作“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起刺激雄蛾作…  相似文献   

15.
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化学通讯邱高峰,堵南山,赖伟(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上海200062)关键词水生无脊椎动物,化学通讯,信息素,利己素,利它素陆生无脊椎动物昆虫化学通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蓬勃发展,迄今为止已被分离、纯化和鉴定的昆虫信息物质有百余种,利用昆虫...  相似文献   

16.
啮齿动物的嗅觉通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近40 年来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研究综述, 主要介绍嗅觉信号的来源、组成及其对啮齿动物行为生理所产生的作用。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信号来源主要是粪便、尿液和特化皮肤腺等, 对这些化学信号的成分分析主要集中在各种信息素(Pheromone) 的结构、来源及其引起的行为反应。目前, 在对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神经通路的研究中, 对主嗅觉系统和犁鼻器系统在动物嗅觉通讯中的作用仍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而通过信息素作用所产生的各种行为反应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是动物嗅觉通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气味信号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将有助于揭示啮齿动物嗅觉通讯在其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蚁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信息素防治白蚁这种世界性害虫是当前白蚁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从化学和生物两个方面总结了几十年来国内外白蚁信息素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讨论了影响信息素活性的几个因素。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情况,对今后的信息素及其类似物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光强度对棉铃虫交配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阐明光强度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交配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4个光照强度(0,0.5,5.0和50.0 lx),观察记录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分别通过单个腺体性信息素提取法和解剖雌虫受精囊的方式,检测不同光照强度下棉铃虫的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和交配率。【结果】在强光(50.0 lx)下,棉铃虫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长,求偶持续时间最短,求偶次数最少,雌蛾性信息素滴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交配率也属于最低。在微光(0.5 lx)下,雌蛾求偶起始时间最短,求偶持续时间最长,求偶次数最多;雌蛾性信息素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暗期后段求偶率高达40%。【结论】强光(50.0 lx)可以抑制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性信息素的合成及交配;微光(0.5 lx)可以促进棉铃虫雌蛾的求偶行为;相对黑暗环境(0 lx),微光(0.5 lx)还可以促进棉铃虫快速(1 h)完成交配,微光(0.5 lx)对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求偶和性信息素的合成没有必然联系。本研究可为探讨光对夜蛾交配行为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可为利用物理、化学通讯信息调控夜蛾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植物化学通讯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的信息传递是生命科学中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之一,生物种间种内和个体内都存在着物理和化学等各种信息交流方式。植物种间种内是否通过物理信号进行通讯交流还是一个未知数,但邻近的同种或异种植物通过化学物质为媒介的通讯关系确是客观存在的。最近,愈来愈多的研究证明:许多陆生植物种可以合成并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这些次生物质可以通过空气和土壤两种载体进行信息传递,尤其是在植物受到侵袭和寄生条件下。茉莉酮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和乙烯等挥发性次生物质被确证为以空气为媒介进行植物种间和种内通讯的化学信号分子。植物根分泌的黄酮和氢醌等分子也可以经土壤媒介传递信息。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和活性信号分子的俘获及鉴定技术还未能突破,这增加了以土壤为媒介的植物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关系研究的难度。但不论如何,植物的化学通讯是植物种间和种内交流的主要方式,植物间的化学通讯关系的研究还处于突破的前夜,这方面的任一研究成果都会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因此,破译植物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密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余棋  闫祺  董双林 《生态学杂志》2017,28(11):3784-3788
环境因素影响昆虫两性间的化学通讯,也影响性信息素技术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探讨了温度对二化螟雌蛾性信息素产生以及雄蛾对性信息素触角电位反应的影响,以期为田间二化螟的性信息素防治提供指导.在二化螟蛹期和成虫期进行不同温度处理(15、20、25、30和35 ℃),然后利用气相色谱仪(GC)分析雌蛾性腺内各性信息素组分的含量及比例,同时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雄蛾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 25 ℃处理中雌蛾性腺内3个性信息素组分(Z9-16:Ald、Z11-16:Ald和Z13-18:Ald)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15、20和30 ℃),且25 ℃处理中Z13-18:Ald的相对比例也显著低于其他温度处理.就雄蛾对性信息素的敏感性而言,对3种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及特定比例混合物的EAG反应在15~25 ℃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25~35 ℃间(Z13-18:Ald在30~35 ℃间)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30 ℃较25 ℃显著降低,35 ℃较30 ℃又显著降低.综合分析认为,二化螟性信息素通讯的适宜温度为20~25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二化螟两性间的正常化学通讯.研究结果为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及极端温度条件下害虫种群发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