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近年来,该病毒死灰复燃,在全球多处引发大规模疫情暴发,是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CHIKV的疫苗和有效抗病毒药物。疫苗一直是CHIKV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就基孔肯雅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乙二醇(PEG 6000)沉淀法(粗提)和蔗糖密度梯度速率区带离心(精提)浓缩纯化基孔肯雅病毒获得满意效果。以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的组成及抗原性。结果证实:基孔肯雅病毒含有三种结构蛋白(E_1、E_2和C),另一种病毒特异性蛋白E_3与完整毒粒无结构上的联系;病毒粗提样品与精提样品的免疫印迹结果基本一致,尽管在SDS-PAGE图谱上二者相差甚大,因而就某些研究或应用目的而言,病毒的纯化程序可简化。文中初步探讨了以基孔肯雅病毒包膜糖蛋白为特异性抗原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  相似文献   

4.
用胃癌细胞株GC32,对乙型脑炎、基孔肯雅、兰加特病毒进行敏感性研究。并用BHK21细胞作对照,发现GC32细胞对两种病毒的敏感性与对照细胞BHK21极为接近。BHK21和GC32细胞对基孔肯雅、乙型脑炎和兰加特的免疫荧光实验,于感染后48h或72h都出现+++~++++的阳性结果。两种细胞对基孔肯雅和乙型脑炎病毒都形成空斑,BHK21细胞对基孔肯雅和乙型脑炎病毒的空斑形成单位分别为5.65和5.36;GC32对基孔肯雅和乙型脑炎病毒的空斑形成单位分别为6.48和5.61。实验表明,GC32细胞可以作为有关病毒实验的理想细胞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HIV为骨架构建单次复制性的含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的假病毒模型,观察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侵染性。方法:PCR合成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上,与HIV慢病毒包装系统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48 h后收培养上清,在8μg/mL Polybrene存在下感染293FT细胞,感染48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PCR合成了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基因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上,测序结果正确;共转染293FT细胞后,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的表达并包装成假病毒,感染新鲜293FT细胞后能够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结论:合成的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基因能正确表达并包装成假病毒,含基孔肯雅病毒囊膜蛋白的假病毒能感染293FT细胞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可用该假病毒模型进一步研究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性,筛选评价抗基孔肯雅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基孔肯雅病毒是引起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主要经伊蚊传播,感染者的症状主要以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为主。该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地区,近年来在印度洋地区造成大规模流行。我国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未发生大规模流行。对基孔肯雅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感染率高,可引起持续的关节症状。近几年来,基孔肯雅热暴发次数增加,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每年可导致100万人感染。同时,基孔肯雅病毒中某些基因突变使其可有效通过白纹伊蚊传播,不仅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还对白纹伊蚊广泛存在的温带地区的民众构成了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乙二醇(PEG 6000)沉淀法(粗提)和蔗糖密度梯度速率区带离心(精提)浓缩纯化基孔肯雅病毒获得满意效果。以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基孔肯雅病毒结构蛋白的组成及抗原性。结果证实:基孔肯雅病毒含有三种结构蛋白(E1、E2和C),另一种病毒特异性蛋白E3与完整毒粒无结构上的联系;病毒粗提样品与精提样品的免疫印迹结果基本一致,尽管在SDS-PAGE图谱上二者相差甚大,因而就某些研究或应用目的而言,病毒的纯化程序可简化。文中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及筛选针对2种病毒的寡核苷酸探针及引物,制备基孔肯雅病毒与辛德毕斯病毒可视化基因芯片与荧光基因芯片,对芯片的灵敏性、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并将可视化基因芯片、荧光基因芯片进行灵敏性比较.结果显示,制备的两种基因芯片都能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特异性杂交信号.可视化基因芯片、荧光基因芯片检测两种病毒质粒的灵敏度达到9.1×103 copies/mL, 6.8×101 copies/mL和9.1×104 copies/mL, 6.8×103 copies/mL,与普通PCR比较差异显著. 荧光基因芯片灵敏度是PCR方法的10倍,可视化基因芯片是荧光基因芯片灵敏度的100倍. 模拟病毒检测过程特异性检验证明,可视化基因芯片都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建立了基孔肯雅病毒与辛德毕斯病毒两种特异的可视化和荧光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两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基孔肯雅病毒与辛德毕斯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特异性鉴定.  相似文献   

10.
用4株基孔肯雅病毒经口感染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进行了易感性和传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蚊虫对基孔肯雅病毒易感。无论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感染后第5-6天即可通过吸血将病毒传播给乳鼠,至第8-13天,传播率可高达55.55%-100%。感染蚊亦可经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小鸡。埃及伊蚊的易感性和传播率高于白纹伊蚊。实验还发现,不同来源毒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分离自云南白纹伊蚊的M81株的感染率和传播率均高于其它毒株。这些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基孔肯雅病毒的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孔肯雅热     
李建东  李德新 《病毒学报》2011,27(4):372-377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病毒引起的,伊蚊叮咬传播的,以发热、关节疼痛等为主要特征的自限性传染性疾病。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生的暴发流行中首次分离CHIKV[1-2],亚洲地区于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8月6日在上海召开的《微生物与感染》全国编委会会议上,提出了如何在"导读与评论"栏目中突出重点。因此,从本期开始将对几篇特约专稿与论文加以重点介绍与评论。本期特约专稿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田德桥和陈薇撰写,题名为"基孔肯雅病毒与基孔肯雅热"。本刊已刊登过"Zika病毒与Zika病毒病"、"我国西尼罗病毒和Tahyna病毒的发现与流  相似文献   

13.
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开展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合并感染的检测,明确合并感染的可能性,为防御这两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依据。通过流行病史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对两名从泰国普吉岛旅行归来的发热病人进行了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诊断。两名患者在泰国旅行停留10天,在此期间两人均有蚊虫叮咬史。回国3天后两患者相继出现高热症状(39℃以上),且伴有皮疹,肌肉酸痛和乏力。实验室血常规检测发现轻度血小板降低伴淋巴细胞减少,登革病毒IgG/IgM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发现一名患者登革病毒IgM阳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证实两患者血液中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均阳性,同时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了登革病毒C-prM蛋白部分基因,经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证实感染登革病毒属于Ⅰ型登革热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的输入性登革病毒合并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病例,本研究建议对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满足的病例要同时进行两种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基孔肯雅病毒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实验证明基孔肯雅病毒对乳鼠有强而稳定的致病性,对C6/36,BHK21及Vero细胞有致病变作用,能与鹅和鸽红细胞凝集,最适pH5.75。电镜观察病毒呈圆形,有膜,外径66.8nm,内径47.7nm。交互血凝抑制及中和试验表明,云南毒株之间或与国外原株在抗原性上无明显差别,为同一血清型,并与同亚组病毒反应较弱,与其它虫媒病毒无交叉。本文还讨论了云南株与国外原株在某些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PCR方法,以快速校正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多位点缺失突变。方法:用PCR方法合成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对测序的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不同克隆上缺失突变发生的位置,以保守区域互相重叠的寡核苷酸为上下游引物、以该区域测序正确的克隆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所需片段,再将这些片段用PCR方法进一步组装成完整的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经过2次PCR扩增,校正了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合成过程中发生的5个位点缺失突变。结论:得到序列正确的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在进行基因合成过程中如发生多位点缺失突变,可利用该方法同时对以上突变进行校正,无须再合成引物,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并提高了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6.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7.
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VEE)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VEEV)复合物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我国目前尚无该病,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预防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nsp1基因序列的保守性,设计了一对能检测VEEV复合物所有亚型毒株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合物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检测VEEV经体外转录获得的RNA,检测的灵敏度达3.27×102拷贝/μL。以该方法检测与VEEV同属的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和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nsp1基因相同区段的RNA以及同属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将为可能在我国出现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的侦检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日本脑炎病毒(JEV)为黄病毒属成员,可引起日本脑炎,也称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在我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有流行,具有发病急,病程凶险,病死率高和后遗症严重等特点。目前对该病尚无可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临床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采用疫苗预防接种仍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当前使用的疫苗为由感染的鼠脑或培养细胞制备的灭活疫苗。该疫苗为控制日本脑炎的流行起了很  相似文献   

19.
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自然重组株抗原性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方肇寅,章菁,柯昌文,李平,李军延,张振国,孟宪坤,陈美光H、Yoshikura关键词脊髓灰质炎,重组病毒,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脊髓灰质炎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世界性主要疾病,自从应用疫苗以来,该病在许...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建立寨卡病毒(ZIKV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以及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三种病毒快速筛查、诊断的核酸检测技术。选用ZIKV的NS1基因、DENV的NS5蛋白基因以及CHIKV的E1蛋白基因作为靶标区域设计三组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ZIKV、DENV、CHIKV病毒体外转录RNA和病毒细胞培养物对该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临床样本以及模拟标本验证。结果显示:三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均可达到90%以上,三种病毒体外转录RNA最低检测限均低于15拷贝/PCR,病毒培养物最低检出限均低于10PFU/mL且与单重检测方法无明显差异。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临床标本及模拟标本检出率均可达95%以上。本研究建立的检测寨卡病毒、登革病毒以及基孔肯雅病毒的三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寨卡病毒病等相关临床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