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与实验室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通过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高热、出血、休克、肾衰竭为主要症状,该病发病急,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流行区域广,是目前我国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不仅由野鼠传播给人群,而且通过野鼠感染实验动物,形成实验室感染,再传播从事动物实验的工作人群,现把HFRS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感染介绍给读者,以引起有关方面重视,目前我国已将HFRS列入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必检指标。  相似文献   

2.
由于世界范围内营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能量摄取和消耗以及体内脂肪储存、分解和脂肪组织重塑的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脂质过量及异位堆积将导致代谢组织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这开启了肥胖相关组织炎症研究的新方向。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作为一大类代谢组织驻留的免疫细胞群,参与组织内能量代谢稳态的维持和肥胖状态下的慢性炎症发展,成为脂质代谢调节过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新星"。该文讨论了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慢性炎症的研究进展,强调了ILCs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的分子机制,为ILCs在治疗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中的转化提供了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以急性或慢性关节痛为表征的疾病,慢性关节炎多见。该病由蚊虫传播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从2004年再度暴发以来已致上百万人患病。由于基孔肯雅病毒的抗原多样性有限,而且其是否具有再次感染的能力也不甚清楚,所以对于预防该病和防止流行期间病毒的蔓延就需要有效的疫苗。本文将回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疫苗研发平台和候选疫苗,其中包括临床前研究末期或临床研究。文中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传播途径各个国家及地区存在差异.通过对543位慢性HBV感染者的调查分析,家庭中女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在无任何免疫预防干预下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76.0%;男性慢性HBV感染者其子女感染HBV后慢性化的几率达22.5%;夫妻之间HBV感染的结局是以形成保护性抗体为主,调查的543对夫妻中,夫妻双方均为HBsAg阳性的有50对,达9.2%;HBV在夫妻之间的传播的特点是丈夫感染HBV后更容易慢性化:妻子为慢性HBV感染者,其丈夫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13.8%(27/196);而丈夫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家庭中,其妻子被感染后慢性化的几率为7.1%(23/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46,P=0.013);除母婴传播外,乙肝病毒在夫妻、父亲和子女、孩子之间以及其他家庭接触性传播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立克次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兼具两者特点。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中外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故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国内外郊游、旅行者中立克次体病感染案例,在宠物身上、社区及旅游景点该病的分布,在沿边、沿海、岛屿地区及周边国家该病疫情,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当前部队人员中及营房驻地该病的传播情况,力图多维度、多方位、全景式展示立克次体病特点、传播及防控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立谷热(Rift valley Fever:RVF)是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种蚊媒病毒人畜共患性传染病。本世纪初即发现此病存在于肯尼亚等地的羊群中,1930年Qaubney等首次从绵羊中分离到其病原因子RVF病毒。1975年Van Velden等首次报道RVF病毒可以引起人类严重致死性感染。1977年以前一般认为RVF只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带的一些国家,感染人后引起登革热样的发热性疾病。1977—1978年秋冬季节RVF首次在中东埃及出现,并在家畜和人群中引起大流行,造成了大批家畜和数百人死亡。RYF对中东地区的远距离传播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担心RVF可能成为一种全球流行性传染病。近几年来,由于畜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在流行区的广泛使用,使RVF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了防止该病在人群小的传播,很多  相似文献   

7.
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授粉昆虫,既能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增产效应。但近年来蜜蜂疫病频发给养蜂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黑蜂王台病自1955年首次报道以来,目前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感染蜂王幼虫和蛹,引起虫体变暗变黑,甚至导致整个巢房壁变黑,可引发蜜蜂大量死亡。该病为季节性流行,且常呈隐性感染,可通过水平和垂直途径传播,微孢子虫不仅作为媒介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微孢子虫感染蜜蜂后会导致隐性感染黑蜂王台病毒的蜜蜂迅速发病致死。黑蜂王台病毒宿主范围广,不仅可以感染多种蜂属,而且还可感染蜘蛛、蜈蚣等节肢动物。该病毒可与其他蜜蜂病毒发生合并感染。本文对黑蜂王台病的发生、流行过程、地域分布、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是由杜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引起,经白蛉(Phlebotomus species)传播所致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寄生虫性疾病。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本文综述了人与宠物犬共患的黑热病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进展,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孔肯亚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一种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蚊媒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从2005年起,CHIKV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多次发生大规模疫情,其感染率较高,能引起发热性疾病,常伴有关节炎,关节炎症状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对患者生活和社会生产造成极大影响。除了蚊媒传播,妊娠期母体感染CHIKV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胎儿或新生儿感染,甚至造成新生儿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将从垂直传播案例、临床表现、可能的方式及机制、动物模型、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HIKV及其垂直传播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东部马鹿集群行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明海  钟立成 《兽类学报》1992,12(4):243-247
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到的112群马鹿,初步研究了马鹿的集群行为。野生鹿群大小范围为2—19头,平均群内头数为3.55,鹿群在各季节具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对3种类型鹿群的观察分析,发现母仔群是主要的鹿群类型,该类型在各季节中所占比例较大(26%—53%),且在产仔期和哺乳期群内分化较高。而在妊娠期群内分化较低。公鹿群在全年比较稳定,混合群在各季节变化较大,每群平均数4.58头,为3种鹿群类型中最大者。  相似文献   

11.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集群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野外累积观察到的852群海南坡鹿的集群情况,结出了鹿群在全年各月份的平均大小及方差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鹿群,并对各月份鹿群平均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鹿群的大小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各类型鹿群在不同季节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均存在差异。繁殖周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及鹿群的类型是影响鹿群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就坡鹿的集群习性及其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每年约有15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分娩,近半数胎儿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由于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形成的免疫耐受,往往成为慢性甚至终身携带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I3-Akt信号通路与妊娠生及或病理过程关系密切,在感染HBV的胎盘组织中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异常增高,且HBx Ag干扰该通路调节凋亡功能。推断HBx Ag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影响胎盘功能,是HBV宫内感染的一种重要分子机制。为今后阻断HBV宫内感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华  刘维全 《生物技术》2000,10(4):39-42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异常免疫反应和滑 液增多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临床上常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和关节进行性损伤为主要表现。该病患者人数众多 ,危害严重 ,素有“第二癌症”之称。据资料介绍 ,患者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 1 %。在疾病的每个阶段都伴有严重的关节疼痛 ,预期寿命缩短 ,并且过早地丧失劳动能力 ,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求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已研制出很多的抗风湿药物 ,但由于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  相似文献   

14.
1流行信息 霍乱是由O1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O1)或O139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O139)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霍乱自1817年以来有过7次世界大流行,被看作需要政府干预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现在仍然是世界许多区域的流行性或地方性疾病。1961年以来开始于印度尼西亚的第7次大流行的持续时间、传播范围、感染人数都超过之前任何一次,并且开始在亚洲以外区域持续存在,尤其南亚和非洲成了该病的疫病区,  相似文献   

15.
高传染性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备受全球关注。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通过呼吸道感染宿主,感染期间寄居肺部形成肉芽肿。肉芽肿或者免疫系统施加的环境压力,比如低pH、缺乏营养(缺铁)、缺氧等使结核分枝杆菌进入休眠状态,从而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的正常生长和抗生素的疗效。结核病治疗周期长,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药物以提升治疗效果。本文通过3个主要具有胁迫作用的生长环境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结核分枝杆菌相关调控因子和药物新靶点,为疫苗研究及新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县(艹参)茸场于1970年6月,在鹿群中发现了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威胁鹿的生命安全。到1971年8月,经大量使用抗菌素治疗后,大部分患病鹿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少部死亡。该病病菌对人亦能通过伤口感染。我们在严密防疫消毒措施下,先后解剖病死鹿20头,根据病理解剖和化验室诊断,确诊为鹿的炭疽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了解新型H7N9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传播能力以及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播。方法 H7N9病毒感染小鼠后与同居小鼠合笼,研究同居小鼠的临床变化指征、病毒复制情况、病毒在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病理变化。以同居小鼠分泌物接种其他小鼠,观察同居小鼠通过何种途径传播病毒。结果 H7N9病毒可以在肺组织、肠组织和脑组织中复制,并可以在同居小鼠中传播。H7N9病毒感染小鼠其咽、眼分泌物以及粪便均具有感染性,其中尤以咽拭子的传播风险最高。结论 H7N9病毒可以不通过适应就感染小鼠,并引起小鼠间传播。被感染小鼠分泌物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8.
宿主微生物群落对机体局部以及系统免疫的影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现局部的微生物群落能够对机体远端部位的免疫能力造成影响。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稳态对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以及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至关重要,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失衡与炎症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肠道和呼吸道菌群失衡会通过"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引起免疫系统改变与急性、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对肠道微生物和呼吸道微生物在肠-肺轴中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并对从微生物角度进行疾病治疗干预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幽门螺旋菌(HP)感染可能是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如在非洲的部分地区,成年人几乎都有HP感染。在冈比亚,婴儿的HP感染将近50%,而5岁儿童的HP感染则高达90%。胃粘膜是HP定居的场所,HP最初也是从胃粘膜中分离出来的。后来有人从牙斑中也分离到HP,政提示HP感染可能是经口腔分泌物传播的。最近有人又证明在粪便中也有HP,从而说明HP感染的高度流行可能与不良的家庭生活有关。本研究则旨在从HP感染者的粪便中分离培养出HP。  相似文献   

20.
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可见于口腔、面、颈、胸、腹部,发生于盆腔的感染多与宫内节育器有关,发生在子宫内膜的放线菌病临床非常少见。临床医师对放线菌病普遍缺乏认识,在诊断和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现将我院收治的第1例子宫内膜放线菌病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