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92号标本的形态研究,对陕西省猬亚科Erinaceinae进行分类修订。查明陕西榆林市附近的刺猬不是达乌尔猬,而Thomas(1908)将该地刺猬miodon订为独立种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按王应祥(2003)的观点取中文名为小齿猬,归入林猬属。经分类整理,陕西省猬亚科有3属5种,即: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达乌尔猬(Mesechinus dauuricus)、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林猬(Mesechinus hughi)及小齿猬(Mesechinus miodon)。最后,提供陕西省分布的猬亚科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两件保存较好的(犭亚)兽类化石,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新属种:古井曙(犭亚)(新属、新种)(Eosigale guji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余氏棋盘兽(新属、新种)(Qipania yui gen. et sp. nov.)。在分析(犭亚)兽科各属及相关类群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厘订了(犭亚)兽科的涵义,探讨了(犭亚)兽类与亚洲其他古老真兽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认为(犭亚)兽科和假古猬科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凡星  廖莎  沙莉娜  刘静  王晓丽  周永红 《遗传》2009,31(10):1049-1058
文章对禾本科小麦族猬草属及其近缘属Thinopyrum(Eb)、Lophopyrum(Ee)、拟鹅观草属(St)、新麦草属(Ns)、大麦属(H)、赖草属(NsXm)和披碱草属(StH)植物共23个类群的单拷贝核Pgk1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探讨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发现Pgk1基因序列在L. arenarius和Psa. juncea中有81 bp的Stowaway家族DNA转座元件插入, 而在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和L. akmolinensis中有29 bp Copia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元件插入。最大似然和贝叶斯推断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1)猬草属模式种Hy. patula与披碱草属、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猬草属的其他物种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与新麦草属和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密切。研究结果支持将Hy. patula从猬草属组合到披碱草属中, 而Hy. duthiei、Hy. duthiei ssp. longearistata、Hy. coreana和Hy. komarovii应组合到赖草属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东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老第三纪哺乳动物群——吉林桦甸哺乳动物群。计有食虫目盔猬亚科的中华晓猬(新属、新种)Eochen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桦甸齿鼩猬(新种)Tupaiodon huadianensis sp. nov.,鼩鼱科的吉林蕾鼩(新属、新种)Ernosorex jilinensis gen. et sp. nov.,灵长目始镜亚科的长白亚洲镜猴(新属、新种)Asiomomys changbaicus gen. et sp. nov.和啮齿目先松鼠科的东方争胜鼠(新属、新种)Zelomys orientalis gen. et sp. nov.和纤细争胜鼠(新种)Z. gracilis. sp, nov.等。其中Eochenus可能代表目前已知最原始的盔猬类。Ernosorex可能是鼩鼱类具有原始特征的旁枝。桦甸哺乳动物群与北美尤因他动物群的关系较近,而与欧洲同期不同。表明当时亚洲与北美之间有直接的动物群交流。其中争胜鼠可能由北美迁来,而鼩鼱类可能从亚洲起源,然后迁往北美。桦甸动物群的时代为晚中始新世或晚始新世。当时桦甸盆地为森林沼泽湖泊景观,气候较温暖潮湿。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特异标记分析东北猬草染色体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个染色体组特异的RAPD引物(St、H、Ns、Ee、Eb),对东北猬草[Hystrix komarovii (Roshev.) Ohwi]等5个猬草属及其8个近缘属物种进行PCR扩增,以探讨东北猬草的染色体组组成.结果显示:Hy.komarovii具有Ns染色体组特异的RAPD标记,而没有St、H、Ee和Eb特异的RAPD标记.表明Hy.komarovii含有Ns染色体组,而不含St和H染色体组,认为其染色体组组成可能与Hy.duthiei、Hy.coreana和Leymus arenarius一样,具有NsXm染色体组.根据染色体组分类原理,支持将东北猬草归于赖草属中.  相似文献   

6.
鼩猬属Neotetracus是毛猬亚科Hylomyinae中一个个体小、对其知之甚少的成员。本文对其齿系(包括乳齿)和颅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毛猬属Hylomys及毛猬类其他近亲的齿系和颅骨形态进行了相应比较。由于现生的鼩猬属为一单型属,其惟一的种Neotetracus sinensis被一些研究者归入毛猬属,本文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弄清楚这种归并是否合理。Neohylomys hainanensis是毛猬类的另一属种,亦有学者将其归入Hylomys属。尽管这一属种的材料不多,在此同样作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毛猬亚科上述三属间在齿列上的几乎每一颗牙齿和某些头骨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的结果为保留Neotetracus,Neohylomys和Hylomys属的独立存在提供了证据,并根据这三个属在形态上的差异对其相互间的进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现代的毛猬亚科动物生活在亚洲东南部一个相对小的地区,总共有5属6种。地史上,特别是在中、晚中新世期间,这一亚科几乎散布整个北半球,从亚洲到欧洲和北非,从旧大陆到新大陆都有其踪迹。那时的种类也比现在的多,迄今描述的化石已有9属47种。因此,有理由认为毛猬亚科是一类孑遗动物。毛猬亚科分布地区缩小的原因还不清楚,为了探讨和认识这一有意思的课题,本文对其历史和分布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中国迈实蝇属 Myoleia Rondani的4个新种:离带迈实蝇M.discreta sp.nov.狭斑迈实蝇 M.angusta sp.nov.,异迈实蝇 M.diversa sp.nov.,川迈实蝇M.chuanensis sp.nov.;并报道4个中国新纪录种,即双楔迈实蝇M.radiata Hardy(中国:云南;老挝),对距迈实蝇M.ravida Hardy(中国:云南;老挝,泰国),黄足迈实蝇M.serigera Hardy(中国:云南;泰国),缅甸迈实蝇M.nigroscutellata(Hering)(中国:北京、河北、四川;缅甸)。  相似文献   

8.
对迁地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猬实的开花动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访花昆虫种类、访花频率、花粉与胚珠比(P/O)、异交指数(OCI)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猬实的单花期约为7 d,种群花期约为14 d,花冠展开后2~3 h,花粉活力达到最高,约为90%,3 d后花粉基本不具活力.在整个单花期,柱头一直具可授性,花冠展开后第2天可授性最强.花粉与胚珠比(P/O)为(398.1±63.7),异交指数(OCI)为3,表明猬实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有时需要传粉者完成传粉过程.猬实的访花昆虫有10余种,以膜翅目蜜蜂科和隧蜂科昆虫为主,另外还有少量双翅目食蚜蝇科昆虫,偶见鳞翅目的柑橘凤蝶和长喙天蛾,其中以蜜蜂科蜜蜂属昆虫传粉效率最高.迁地保护的猬实未见结籽,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颖  周永红  张利  张海琴  杨瑞武  丁春邦 《遗传》2006,28(4):449-457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23个物种和1份外类群共24份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基因组PCR-RFLP分析。3个叶绿体和3个线粒体通用引物扩增出的片段,用15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进行酶切。在47种引物/酶组合中,获得329条DNA片段,其中304条具有多态性,占92.4%。结果表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材料存在属间和种间多态性,遗传相似系数较高。聚类分析显示仲彬草属单独聚为一类,鹅观草属R. grandisR. aristiglumisR. elytrigioidesR. alashanicaR. magnicaespes聚为一类,R. caucasicaR. ciliarisR. amurensisR. japonensis聚在一起,5个披碱草属材料、3个猬草属材料和1个鹅观草属物种R. kamoji聚为一类。这些结果与前人对其进行的RAPD和RAMP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是恰当的,对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和一些物种的分类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8♀,9♂)MDR-1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多药耐药基因)726bp左右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食虫类和翼手类化石在内蒙古上始新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描述了2种食虫类化石(Anatolechinos neimongolensis gen.et sp.nov.,Ictopidium lechei),1刺猬科(属、种未定)(Erinaceidae gen.et sp.indet.)和2类属、种未定的蝙蝠化石(Microchirop- tera gen.et sp.indet.A和B)。Anatolechinos gen.nov.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较小;具pl/1;颊齿齿冠低,主齿尖低钝;P3-M3前附尖低小;P3-M2的后附尖脊短而低,次尖与后齿带有棱相连,舌侧无齿带;P5-4舌叶较长,次尖大;P3次尖与原尖有棱相连;M1原小尖和后小尖的前、后棱均较短,次尖前棱很弱;M3后小尖后棱长;下臼齿下内尖棱短等。认为原归入齿鼩猬的Tupaio- don huadianensis也应归入Anatolechinos新属。新种A.neimongolensis与A.huadi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其个体较小,齿冠稍高,p4无下前边尖,外齿带弱而不完全等。将Anatolechinos归入Eri- naceidae的Tupaiodontinae。讨论了内蒙古中-西部在晚始新世的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东方田鼠的一新亚种——福建亚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Buchner,1889)在我国有三个地理亚种:指名亚种(M.fortis fortis Buchner,1889)(分布于陕西、甘肃),华南亚种(M.fortis calamorum Thomas,1911)(分布于长江下游)和东方亚种(M.fortis pelliceus Thomas,191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作者于1957年先后在福建西北部的建阳、建瓯等地采到一批东方田鼠标本,  相似文献   

13.
对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4属23个物种进行了RAMP分析。结果表明属间变异极大,多态性极高。31个引物组合产生的286条DNA扩增片段均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鹅观草属、披碱草属、猬草属和仲彬草属物种各自聚为一类;Roegneria alashanica、R.elytrigioides和R.magnticaespes聚类在一起;猬草属的模式种Hystrix patula与披碱草属物种聚类在一起,而Hystrix duthiei和H.longearistata单独聚为一类;形态相似、染色体组相同、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本研究结果基本上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相吻合,将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仲彬草属作为属分类等级处理比较恰当,而猬草属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确认。RAMP标记可作为评价多年生小麦族物种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M.crinifrons(2♀,9♂)线粒体DNA12SrRNA和细胞色素B783bp左右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麝在我国的发现及麝属的分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过去在我国尚无记录。高耀亭(1963)曾把我国麝属划为3种:林麝(M.berezovskii)、原麝(M.moschiferus)和马麝(M.sifanicus),而Groves(1975)提出亚洲的魔属除上述原麝和马麝以外,还有喜马拉雅麝(M.chryso-gaster),把林麝(M.berezovskii)视作后者的同物异名。但陈服官等(1980)最近又提出麝属仅有原麝(M.moschiferus)1种,认为berezovskii和sifanicus等均是它的亚种,实  相似文献   

16.
报道福建省被子植物新记录1属和5种,即金缕梅属(Hamamelis L.)、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 Oliver)、钟冠唇柱苣苔[Primulina swinglei(Merr.)Mich.Möller&A.Weber]、渥丹(Lilium concolor Salisb.)、弯缺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K.C.Kuan)Al-Shehbaz et al.]、红辣槁树(Cinnamomum kwangtungense Merr.)。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相似文献   

17.
对麂属(Muntiacus)中的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8♀,9♂)线粒体DNA 12S rRNA和细胞色素b基因784bp左右的片段和核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MDR1)的728bp左右的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了分子系统树,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42个引物产物的290条谱带中,257条(88.62%)表现出多态性,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90个RAPD标记,计算材料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和遗传距离,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在0.097-0.1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458-0.605之间。H.patul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R.caucasic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9.
华南古新世哺乳类一新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一个新科(丽(犭亚)科)的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文中除对四新种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对比外,还初步讨论了丽(犭亚)科、(犭亚)科与假古猬科同Kennalestes和zalambdalestids之间的亲缘关系。从目前材料来看,在形态上,丽(犭亚)比Gypsonictops更接近于Kennalestes。丽(犭亚)科有可能是后者的古新世后裔,(犭亚)科和假古猬科的起源或许与达种白垩纪真兽类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2006年5月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50株具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0株菌分属于10个属26个种.27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eteria)(42.3%)、9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26.9%)、4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4%)、6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7.7%)、3株属于变形菌门α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3.9%),1株与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关系密切.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2株菌为可能的新种或属.研究表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