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绚丽多彩亟待保护——野生牡丹觅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为原产于中国的世界名花,自古以来,牡丹就以其丰富多彩的花色,变幻无穷的花型,雍容华贵的仪态,不畏强权的气节而著称于世,被誉为“花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野生到栽培,由药用栽培到观赏栽培,几经兴衰,目前全国各地栽培牡丹品种已近上千个。 然而,对于栽培牡丹的祖先——野生牡丹原种,至今却鲜为人知。其实,牡丹属于芍药科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该组植物原产于中国,野生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我们与陈德忠等同志近年来对野生牡丹原产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4种野生牡丹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与栽培牡丹相比,野生矮牡丹、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的种子一般罗小,但野生黄牡丹种子则明显大于栽培牡丹。这4种濒危的野生牡丹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一栽培牡丹的有明显差异;萌发生根期需半年以上,但通过胚培养可使之减至2周;萌发温度以10-15℃为宜,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打契上胚轴休眠需要严格的低温;野生牡丹种子的萌发率及打破上胚轴休眠后的出苗率也大大低于栽培牡丹,而且在不同分布地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3.
野生牡丹的生存状况和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芍药属(Paeonia L.)的木本植物属于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 DC.),共有9个野生物种和1个包含上千品种的栽培种。所有野生牡丹都为中国特有,是非同寻常的资源植物。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了388个保护类群,野生牡丹就占了4个。本文回顾了野生牡丹保护的历史、调查和研究的经过、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野生牡丹的生物学背景、分布和生境,并就其濒危等级和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根据我们的调查和零星的资料,凤丹(P.ostii)和中原牡丹(P.cathayana)都只剩单株,亟待挽救;紫斑牡丹(P.rockii)、卵叶牡丹(P.qiui)、四川牡丹(P.decomposita)和圆裂牡丹(P.rotundiloba)处于濒危状态;大花黄牡丹(P.ludlowii)和矮牡丹(P.jishanensis)应属于易危等级,只有滇牡丹(P.delavayi)尚不在濒危之列。总结以往保护的进程,我们强调,如果没有科学的物种划分,保护单元不明确,生态和生物学信息不够充实,就难以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可行的保护措施。因此,呼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的野生牡丹现状的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策略,并实行有力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锯花天牛Apatophysis Sinica Semenov-Tian-Shanskij属花天牛亚科,锯花天牛属,是牡丹上的一种主要害虫。牡丹被害率一般35—70%,重者达90%以上。幼虫蛀食牡丹根部,使牡丹生长不良,影响开花及丹皮产量与质量,被害严重的整株枯死。我们从1980年进行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夏蜡梅的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伟 《生命世界》2001,(6):26-26
普通蜡梅均在冬季开花,夏蜡梅却在夏季开花而得名。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在浙江临安地区发现了夏蜡梅的野生种群。夏蜡梅(Sinocalycan-thuschinensis)又称牡丹木、黄枇杷和大叶棠等,属蜡梅科。本种花大而美丽,是一种极好的观赏植物。夏蜡梅为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残遗植物,由于分布数量很少,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此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和为迁地保护提供依据,现将夏蜡梅的繁殖技术介绍如下。播种法每年10—11月间,夏蜡梅瘦果外壳由绿转黄,内部种子呈棕黑色时,即可采收,取出种…  相似文献   

6.
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参与了栽培牡丹的起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牡丹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国特有的野生牡丹资源,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记录,在全国尺度上对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牡丹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革质花盘亚组共有5个野生种和1个杂交种,分布在秦巴山区、陕甘黄土高原和川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其中陕西省野生牡丹资源最为丰富,并在陕西省商南县和旬阳县发现了卵叶牡丹新的原生地分布点;同时对革质花盘亚组的种群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革质花盘亚组种质资源的药用、观赏和油用潜在利用价值和濒危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4种野生牡丹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栽培牡丹相比,野生矮牡丹、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的种子一般较小,但野生黄牡丹种子则明显大于栽培牡丹。这4 种濒危的野生牡丹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与栽培牡丹的有明显差异:萌发生根期需半年以上,但通过胚培养可使之减至2 周;萌发温度以10~15℃为宜, 超过20℃则明显不利于生根及上胚轴生长; 打破上胚轴休眠需要严格的低温;野生牡丹种子的萌发率及打破上胚轴休眠后的出苗率也大大低于栽培牡丹,而且在不同分布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实验证明:在自然状态下野生牡丹缺乏充分的传粉,特别是居群间的传粉不足,导致其种子质量低下;而野生牡丹种子特殊的萌发特性,特别是严格的上胚轴休眠,则是导致其出苗率极低及自然状态下幼苗和种群稀少的重要内因。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温打破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过程中,子叶中的萌发促进剂GA3 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ABA 含量显著下降;而胚乳中的各种激素含量则变化不大,胚轴中的激素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认为子叶是控制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引种驯化野生牡丹,培育新品种,我们在1991年六、七月份,赴西藏林芝地区考察野生牡丹资源。一、西藏林芝地区气候特点林芝四季如春、气候温暖、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17.8%。全年平均温度8.5℃,10℃以上积温2262.8℃,冬季不足70天。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0.1—3.6℃,极端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野生紫斑牡丹引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在湖北西部神农架地区发现的国家三级珍稀保护野生花卉紫斑牡丹(P.suffruticosa var,Papaveracea(Andr)Kerner.),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粉红花紫斑牡丹。调查研究表明,紫斑牡丹原产我国西北地区,后逐渐沿秦岭、大巴山系向东延伸,因地区环境不同,生长适应性亦有所不同。文中较详尽地讨论了紫斑牡丹的不同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立地条件等,为进一步开展引种驯化、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秋施乙烯利和赤霉素对牡丹萌芽及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牡丹品种洛阳红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秋施乙烯利和赤霉素对牡丹萌芽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秋施乙烯利可使牡丹的落叶期提前,萌芽期和开花期延迟,且显著降低了开花率,减小了花径,并且增加了畸形花的百分率。秋施GA1可使牡丹落叶期延迟,萌芽期和开花期提前,并提高牡丹的开花率,增大了花径。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情况下,牡丹是春季开花植物,黄河流域正常花期为4月下旬。为了弥补牡丹花期短,花期集中的缺憾,需要利用温室或塑料大棚等加温措施,采取促成栽培技术使牡丹花随人意而开放,让人们能在一年中多次观赏到国色天香、艳丽多姿的牡丹风采。促成栽培就是人为地创造适宜植物开花、生长的条件,使植物提前开花的栽培措施,俗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云南兜兰属(兰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6~ 7月间 ,我们在云南文山、昆明和广西平南等地发现 ,该地生长或栽培的所谓“紫纹兜兰”已经相继开花。而在深圳市梧桐山的紫纹兜兰野生群落每年要到 1 0~ 1 2月左右才开花 ,这就引起我们的注意 ,并对两种不同产地和不同花期的实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紫纹兜兰P .purpuratum (Lindl.)Stein的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在民间被称为“香港小姐”。据说今天在香港地区已较难觅到其芳踪了。 1 990年夏天我们在靠近香港新界的梧桐山上发现了野生的紫纹兜兰居群。它生长在以杜鹃花科、山茶科等植物占优势的乔灌木群…  相似文献   

13.
栽培牡丹一直称为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 在把作丹皮用的栽培牡丹(凤丹)描述为新种P. ostii后,观赏的栽培牡丹仍然被统称为P. suffruticosa。 但在P. suffruticosa复合体内, P. rockii, P. jishanensis, P. qiui 和P. suffruticosa ssp. yinpingmudan 等野生类型相继被描述并得到承认。于是,有人提出了栽培牡丹多元发生的观点,同时也出现了P. suffruticosa “是牡丹组数  相似文献   

14.
牡丹开花相关SWEET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与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锐  徐娟娟  刘鑫  逯久幸  栗燕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2):2145-2153
为了揭示SWEET家族基因在牡丹开花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以‘洛阳红’牡丹花瓣转录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WEET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实验共得到10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牡丹SWEET基因。(2)牡丹SWEET家族成员蛋白等电点、消光系数等差别不大,其中5个牡丹SWEET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这10个牡丹SWEET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膜;进化树分析显示,牡丹SWEET基因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更近;结构分析表明,牡丹SWEET蛋白结构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这10个牡丹SWEET蛋白同时具有5个相同的Motif且均含2个MtN3 saliva结构域。(3)可溶性糖含量分析显示,从小风铃期到盛花期,牡丹花瓣中蔗糖含量不断降低,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断升高,均在盛花期达到峰值。(4)qRT-PCR分析显示,PsSWEET4盛花期表达量是小风铃期的34倍,PsSWEET8盛花期表达量是小风铃期的60倍。结合这2个基因表达与进化关系及可溶性糖变化值,初步推测PsSWEET4和PsSWEET8在开花过程中可能通过调控果糖、葡萄糖的转运而间接调控开花过程;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sSWEET基因在牡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基因序列和形态性状的牡丹组种间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被认为是中国的国花,具有很高的医学、观赏和经济价值.野生牡丹被认为是栽培牡丹的野生祖先,因此弄清牡丹组的种间亲缘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受到信息量的限制,根据单基凼数据或形态数据往往无法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得到明确的结果.本研究用12份样品代表野生牡丹组(Paeonia section Moutan DC.,Paeoniaceae)8个种,利用包括核基因(Adh1A、Adh2和GPAT)和叶绿体基因(trnS-trnG和rps16-trnQ)的DNA序列以及形态性状的多套数据来探讨野牛牡丹的种间关系.合并分析得到具高支持率的牡丹组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芍药属牡丹组8个野生种分为两个亚组,即肉质花盘亚组subseet.Delavayanae和革质花盘亚组subsect.Vaginatae.肉质花盘亚组包括滇牡丹P delavayi和大花黄牡丹P.ludlowii;革质花盘亚组包括其余6个种.革质花盘亚组中,四川牡丹P.decomposita ssp.decomposita和紫斑牡丹P. rockii ssp. rockii关系密切;卵叶牡丹P.qiui和矮牡丹P. jishanenMs关系密切;银屏牡丹P. suffruticosa ssp.yinpingmudan与风丹P. ostii关系 密切,并且后两个分支为姊妹群.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的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7.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朵大而艳丽,富贵吉祥,深受人们喜爱。但牡丹正常花期多集中在4—5月,未免美中不足。因此通过冬季催花,使其在春节期间盛开,则不仅为佳节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同时也扩大了牡丹的观赏期,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催花的牡丹应选择开花早、花色艳(多选大红色)的3—4年生植株,例如,大胡红、小胡红、首案红、洛阳红等。催花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控制十分重要。在北方,牡丹入大棚之前已经过光周期诱导,故光照长短已不再影响牡丹花芽分化。但是光照越长越强,开花就越早,花色越艳;反之,则…  相似文献   

18.
于1990~1992年对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金线莲开花特性进行观察:花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26℃、相对湿度86%~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  相似文献   

19.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折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20.
Nature导读     
<正>解析花蜜的进化之谜植物生产和分泌花蜜的过程仍然未知。研究人员对三种不同的开花植物(拟南芥、芜菁和野生烟草)的研究发现,糖转运蛋白SWEET9在三种植物中负责介导花蜜分泌的过程,将糖转运到蜜腺的细胞外区域,是花蜜合成和分泌中的关键元件。SWEET9还可能对于开花植物的进化至关重要,出现在开花植物进化的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