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的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国产北野豌豆Vicia ramuliflra(Maxim.)Ohwi和日本产V.fauviei Franch.和V.nipponica Matsum.的核型。北野豌豆古莲居群2n=12=2m(2SAT)+8sm+2st, 千山居群2n=12=6m+6sm。V.fauriei 2n=12=2m+8sm+2st, V.nipponica 2n=12=6m(4SAT)+4sm+2st, 核型分析表明核型主要由'm'、'sm'和'st'三种染色体组成, 核型对称性高(2A或3A)。染色体倍性分布格局, 形态特征和现代分布式样揭示黄山-西天目山-庐山-带山地可能是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及其近缘种的起源中心和多样化中心, 四倍体的发生可能与第四纪山地冰川有关。  相似文献   

3.
野豌豆属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积温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野豌豆属窄叶野豌豆(Vicia angustifolia)、山野豌豆(V. amoena)、歪头菜(V. unijuga) 3种野生植物与一种当地栽培植物救荒野豌豆(箭筈豌豆) (V. sativa) ‘兰箭3号’种子为材料, 在5、10、15、20、25及30 ℃下进行萌发实验, 应用种子萌发的积温模型对上述4种植物萌发对温度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基于萌发速率(1/Tg)对种子萌发温度最低温Tb值的估计受萌发率(g)的影响较小; 与此不同, 除‘兰箭3号’种子外, 对萌发最高温Tc值的估计, 受到g的显著影响。 这表明种群内所有种子个体萌发的Tb值相对恒定, 但Tc值在有些物种中变异较大; 2)基于重复概率单位回归分析估计的种子萌发Tb值与基于萌发速率估计的值较为接近; 而由此方法估计的Tc值则与萌发率为50%时的估计值较为接近; 3)相比多年生豆科植物歪头菜和山野豌豆, 一年生豆科植物箭筈豌豆‘兰箭3号’与窄叶野豌豆具有相对较低的TbTc值; 4)积温模型可准确地预测休眠破除后豆科植物种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萌发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大豆品种中黄55的复叶类型及不同种植地点各种复叶类型分布及其着生节位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多小叶的变化规律。根据组成复叶中小叶的数目,可分为7类,按照侧生和顶生叶片的数量进一步分为13种叶型,其中,4类共5种叶型尚未见报道。中黄55的复叶以三出复叶为主,其它复叶的小叶数以“4叶D1型”比率较高,随着纬度的降低,复叶类型数减少;北京顺义、湖北武汉和海南三亚3个地点间各小叶型比率方差分析表明,大部分小叶型比率3点间差异显著,表明复叶小叶型及其比率受环境的影响;主茎上从低节位至高节位,普通三出复种的比率先是降低,然后再升高,而不同节位分枝的普通三出复叶的比率变化不大。通过本研究可拓宽对大豆复叶小叶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对胡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叶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分析表明,它们的叶出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持续期可达40~65d,不同时期出生的叶可形成明显的龄级结构。小叶生长过程基本上呈S型。叶死亡过程可分为小叶和复叶两种情况,初期落叶以小叶为主,凋落量少、速度慢;而后整个复叶才开始凋落,使落叶数量和速度加快,整个落叶期仅在30~35d左右。小叶凋落过程属于DeeveyⅠ型存活曲线,复叶凋落过程基本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6.
王好友  裴颜龙 《植物研究》1995,15(3):368-372
本文报道了歪头菜V.unijuga A.Br.及其近缘种V.bifolia Nakai的核型。歪头菜.unijuga A.Br.2n=24=8m(4SAT)+12sm+4st和2n=12=2m(2SAT)+8sm+2st.V.bifloia Nakai;2n=12=4m(2SAT)+6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四倍体细胞型是一个同源多倍体。  相似文献   

7.
三大硬阔树体动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胡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叶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分析表明,它们的叶出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持续期可达40~65d,不同时期出生的叶可形成明显的龄级结构。小叶生长过程基本上呈S型。叶死亡过程可分为小叶和复叶两种情况,初期落叶以小叶为主,凋落量少、速度慢;而后整个复叶才开始凋落,使落叶数量和速度加快,整个落叶期仅在30~35d左右。小叶凋落过程属于Deevey Ⅰ型存活曲线,复叶凋落过程基本符合Deevey Ⅱ型存活曲线。  相似文献   

8.
强维亚  蔡龙华  韩瑜  杨晖 《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241-2248
以青藏高原野生豆科牧草歪头菜(Vicia unijuga A.Br.)为材料,模拟甘南夏季晴朗无云天空平流层臭氧衰减9%的UV-B辐射强度(6.4 kJ/m2),分析增强UV-B辐射条件下植株内源激素水平和全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及其与生长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来自高寒地区野生歪头菜在增强UV-B辐射的最初阶段(10 d左右)会产生对紫外胁迫的应激性响应,其内源生长激素吲哚乙酸(IAA)、玉米素(ZT)、赤霉素类(GAs)和6-苄氨基嘌呤(6-BA)含量水平以及全氮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生长指标也相应升高。(2)随着处理时间延长,歪头菜内源生长激素含量开始迅速降低,并于处理后30 d时降至最低,处理后40 d时全氮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同时,随着生长激素和全氮含量降低,植株生长也受到强烈抑制。(3)在处理后40 d时歪头菜内源ABA才被检测到,说明细胞膜伤害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晚。研究表明,来自高寒环境的植物种歪头菜经历长期自然选择和适应,形成了对强UV-B辐射的应激响应机制,使辐射伤害延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该应激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复叶内小叶性状随叶序的分布格局,以小兴安岭3种具有对生叶序的复叶植物水曲柳、黄菠萝和胡桃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复叶内不同叶序位置小叶的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栅)、海绵组织厚度(海)、栅海比以及碳、氮、磷含量,探讨小叶性状随叶序的变异规律及叶序对小叶性状间内在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树小叶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随叶序的变化规律主要分为3种:增加、减小、先增加后减小;叶厚、比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随叶序无明显变化;碳、氮、磷含量随叶序以无明显变化为主。3种树的复叶内部,叶厚、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的变异系数和可塑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6.1%~28.6%和0.14~0.70。叶序对小叶性状间的双变量相关关系产生显著影响,小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在水曲柳和胡桃楸不同叶序位置呈现负相关,氮含量与磷含量在水曲柳和黄菠萝不同叶序位置呈现正相关。胡桃楸的一、二级小叶(离叶柄基部最远端为一级小叶)表现为保守策略,七、八级小叶表现为获取策略,而水曲柳和黄菠萝不同叶序位置的小叶未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 1983年7月王贵明同志自宁夏西吉县采得一份黑粉菌,其孢子堆寄生于豆科山野豌豆植物的种子内,孢子球由14—65(—90)个孢子组成,直径为36—83(—110)×28—60.5(—91)μm。黑粉孢子多角形或近球形,9—19×8.5—16.5μm,表面纹饰瘤状。孢子球及黑粉孢子的形态特征表明此种属于楔孢黑粉菌属(Thecaphora)。在野豌豆属(Vicia)植物上,全世界已记载了两种楔孢黑粉菌(Vánky,1991)。一种是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 Bubak),另一种是山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amoenae  相似文献   

11.
复叶植物相比单叶植物更具生长优势, 但复叶内部小叶性状及其相关关系是否受到着生位置影响尚未可知。该研究以东北典型复叶植物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 测定复叶内部不同着生位置小叶的叶厚(LT)、叶面积(LA)、叶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叶氮含量(LNC)和叶磷含量(LPC), 分析上述6种小叶性状及其生长关系在复叶内部的变异, 并分别通过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以及标准化主轴(SMA)法检验着生位置对小叶性状及性状间生长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结果表明: (1) LT、LA、LDMC和LNC随小叶着生位置级别增加(从复叶顶端至复叶基部)呈减小趋势, 但SLA和LPC呈增大趋势。(2)复叶内部, LNC与SLA间以及LT与LDMC间表现为同速生长关系, LT、SLA、LPC 3个性状与LA间, SLA、LNC、LPC 3个性状与LDMC间以及LPC与LT间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3)小叶着生位置对LA与LT、SLA、LPC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影响, LT、SLA与LA的斜率在三级小叶(复叶中部)附近达到最大值, LT、LPC与LA的斜率绝对值在六级小叶(复叶基部)处达到最小值。整体而言, 复叶内部小叶性状随着生位置存在一定变异规律, 小叶性状间多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 且小叶性状间的生长关系一定程度上受着生位置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云南黄连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系统调查研究了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的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life cycle)等主要生物学特性;生境要求、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以及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研究发现:云南黄连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居群数量增长以发达的地下营养繁殖体(称为“觅养枝”)行无性繁殖为主:高黎贡山西坡居群,特别是野生居群的一些个体,能以有性生殖方式繁育实生苗,另外一些个体和东坡居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以营养繁殖方式繁育无性系小株。该物种每一个体开花、结实虽然正常,但种子有长达半年的胚后熟过程,加上较低的种子传播效率,实生苗在居群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成年植株的花芽在7月开始分化,次年1~2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完成生活史,个体生命周期则长达10多年。本种以小居群规模分布在狭小、呈片断化的特殊生境中,生态位极其狭窄,基本限于在温凉湿润的常绿阔叶林下陡坡生长。土壤和群落小气候因子对其自然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黄连为中国一喜马拉雅特有种,野生居群已极为罕见,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部地区小叶锦鸡儿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采自内蒙古中部地区的7个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天然居群的207份材料进行了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种内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01);叶片、荚果、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居群间分化系数为16.90%,居群内表型性状分化系数为83.10%,是小叶锦鸡儿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显示荚果柄长、荚果长、关节长是造成小叶锦鸡儿表型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据小叶锦鸡儿表型性状,通过聚类分析将7个小叶锦鸡儿居群分为3类,第1类为多伦居群,第2类为西乌旗居群,第3类为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化德、镶黄旗和正镶白旗5个居群.  相似文献   

14.
宽叶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花序主轴上的侧生分枝通常被描述为由单个或2–4个头状花序聚集而组成的簇生花序。作者在野外和标本馆中仔细研究了该种居群内侧生分枝花序形态的变异,依据其简化和集中的程度在居群内区分出3种花序类型:简单的复合聚伞花序、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后面两种类型的个体在居群内少见。这一发现不仅为探讨兔儿风属内各种花序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为理清宽叶兔儿风这一地理广布种的分类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居群内有些侧生分枝为复杂的复合聚伞花序类型的个体整个花序的主轴折断了,这是由于整个主轴顶端部分被昆虫蛀食或者其他外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分枝兔儿风Ainsliaealatifoliavar.ramifera的主模式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枝兔儿风和宽叶兔儿风原变种之间在分布区、生境以及物候上并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分枝兔儿风被处理成宽叶兔儿风的异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山野豌豆复合种的核型。山野豌豆V.amoena 2n=24=10m+10sm+4st;狭叶山野豌豆V.amoena var.oblongifolia 2n=12=2m+8sm+2st;绢毛山野豌豆V.amoena var.sericea 2n=12=2m+8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四倍体细胞型是一个异源多倍体,二个二倍体细胞型具有相似的核型,支持将这三个细胞型处理为种内关系。文章最后依据核型、形态和地理分布提出了这三个细胞型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歪头菜V.unijugaA.Br.及其近缘种V.bifoliaNakai的核型。歪头菜V.unijugaA.Br.Zn=24=8m(4SAT)+12sm+4st和2n=12=2m(2SAT)+8sm+2st.RbifoliaNabai;2n=12=4m(2SAT)+6sm+2st.核型分析表明四倍体细胞型是一个同源多倍体。二倍体四倍体细胞型分布式样表明二倍体细胞型占据着较为偏北的区域。根据核型一致性,我们认为将V.bifolia仍处理为歪头菜的变种var.bracteata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江西玉山祝宅、塔山、石燕山和浙江江山大桥上奥陶统下镇组及相当的浙江江山木林弄长坞组中,腕足动物小嘴贝类Altaethyrelazhejiangensis(Wang)居群间的个体大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前三个居群属于小个体居群。依据Altaethyrela属不同种的个体大小及Azhejiangensis种在不同居群中个体最大宽度、平均宽度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居群动态学的研究和物种分异度分析,认为造成这些小个体居群的原因是,祝宅、塔山、石燕山居群中存在性早熟现象。这些居群在适应较动荡的环境时,采取提前性成熟的策略,以增加年轻个体的繁殖率,保证居群持续敏繁衍  相似文献   

18.
应用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鉴别陕西漆树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对陕西8个漆树栽培品种和6个野生居群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从26个形态性状中筛选出3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指标7个(第5小叶长/宽、花瓣长、花瓣宽、花丝长、花丝直径、花药长和宽)贡献率为30.383%;第2主成分指标5个(小叶数、复叶长、复叶柄长、第5小叶叶柄长、顶端小叶叶柄长)贡献率为19.321%;第3主成分指标2个(第5小叶顶角角度、顶端小叶顶角角度)贡献率为13.777%.筛选的8对AFLP引物组合,均可将漆树14个样品完全区分开.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相结合,不仅可用于漆树不同品种及野生居群间的鉴别,而且可反映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药用植物云南岩陀及其近缘种质资源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岩陀及其近缘种质资源共4个种(包括变种)的15个居群150个单株16种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间表型性状变异均超过20%,变异由大到小依次为光腹鬼灯檠、岩陀、羽叶鬼灯檠、七叶鬼灯檠;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较高,其地上部分干重、单株根状茎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均超过50%;小叶表面毛被状态变异系数为100%、小叶背沿脉柔毛色变异系数为0,因此这些性状为种和变种分类的重要依据;4个种的居群内变异系数均大于居群间,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种的表型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其中根粗最高,叶表面毛被状态和叶背面沿脉柔毛色最低,总体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9;不同种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23-1.44,岩陀最高,七叶鬼灯檠最低;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5个居群分为4类.结果暗示:岩陀及其近缘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应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重视居群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应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淫羊藿属依据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普遍存在,往往缺乏足够的野外调查和形态性状统计,对其性状变异幅度、变异式样和分类价值研究不够。紫距淫羊藿(Epimedium epsteinii)由Stearn于1997年依据引种个体命名,为掌握其资源分布及形态性状变异,该研究基于居群概念,对淫羊藿属分布区展开调查,在各分布区选择一个居群(30个体/居群)于花期进行形态观察、统计和描述。结果表明:紫距淫羊藿以往被认为狭域分布于湖南天平山,该研究调查发现广东省和湖北省均有分布,为新分布记录。此两处新分布分别位于天平山的南部和北部,将其自然分布区显著扩大。基于居群观测的形态变异较原描述更广泛。6个主要数量性状(株高、序轴长、小花数、叶长、叶宽和根茎)和花部颜色在居群间和个体间均呈现丰富的变异。生物种的分布范围并非完全连续,而是由若干个多少间断的居群组成,任何一个居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连续性变异,要更好地认识各物种,就应当足够重视这些居群系统。紫距淫羊藿的新分布记录对淫羊藿属的资源利用、扩散机制和系统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