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蜡梅     
正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原产于中部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一带,在湖北神农架发现有大面积的野生蜡梅林。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因其与梅开放时间相近,色黄似蜜蜡,因而得名。蜡梅科包括蜡梅属和夏蜡梅属两个属。我国常见栽培的夏蜡梅属植物包括原产我国的夏蜡梅和原产北美的美国蜡梅。蜡梅属植物均原产我国,根据Flora of China记载,包括蜡梅、山蜡梅、柳叶蜡梅、突托蜡梅、浙江蜡梅、西南蜡梅,共6种。  相似文献   

2.
张文标 《生态学报》2008,28(8):4037-4046
野外定点观测了夏蜡梅在3个群体的开花物候进程,分别计算了结实率和结籽率,并分析了始花日和开花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对其传粉成功的影响,还进一步从个体水平分析了开花时间对传粉成功的影响.结果如下:夏蜡梅的花期在5月上旬到6月下旬,开花物候参数在不同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而各群体的开花进程均呈明显的"单峰型",且开花同步性高,为"大量开花模式".群体内各开花物候参数与传粉成功相关性不明显;群体间开花物候参数中的始花日和开花中值日与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终花日与结实率和结籽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的负相关.个体水平不同开花时间对结实率有着显著影响(F=15.960,df=3,P<0.01),而对结籽率影响不大(F=2.358,df=3,P=0.073).相同海拔高度小生境不同对夏蜡梅的传粉成功影响不大,但不同海拔高度对夏蜡梅的传粉成功影响显著.作为一种濒危物种,夏蜡梅这种"集中开花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传粉昆虫,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传粉成功,但增加了其花粉在个体内及邻近个体间的传递,不利于花粉在群体间的扩散,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自交和近交衰退,这可能是夏蜡梅群体遗传变异性低、遗传分化明显及濒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夏蜡梅及其主要伴生种叶的灰分含量和热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则新  李钧敏  马金娥 《生态学报》2011,31(18):5246-5254
分别于2006年7月、10月和2007年4月,对全光照、林缘和林下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及群落中35种主要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和去灰分热值进行测定,分析它们在光合作用中对太阳能的固定和积累能力。不同光环境下夏蜡梅叶灰分含量的大小顺序都是全光照>林缘>林下,10月3种光环境下夏蜡梅叶灰分含量均高于4月和7月,均差异显著。4月、7月和10月,林下和全光照环境下的叶去灰分热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林缘中叶去灰分热值却逐渐下降。群落各层植物的灰分含量大小顺序为草本层>灌木层>间层>乔木层,夏蜡梅灰分含量略低于灌木层灰分含量的平均值;各层次植物平均去灰分热值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间层,夏蜡梅平均去灰分热值低于间层。多数植物不同季节叶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均以10月最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夏蜡梅的交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具有局限的地理分布、片断化的生境、较小的种群规模和特殊的遗传结构,研究其交配系统,将为评估造成其目前这种遗传结构的内因、明确夏蜡梅遗传衰退机制和制定保护策略提供重要依据。通过野外观察、实验室检测和人工控制交配实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夏蜡梅从开花到散粉雄蕊和退化雄蕊呈直立到平展再到合拢状的动态变化,当花药处于最平展状态时,柱头成熟具有粘性,可授性最强;说明夏蜡梅雌蕊先熟,雌雄配子存在一定的时空隔离,仅发育后期可遇。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和人工控制交配实验的结果较为一致,表明夏蜡梅的交配系统为以异交为主的混合交配系统,部分自交亲和,完成授粉需要传粉者。综合种群结构、遗传结构和交配系统,夏蜡梅种群内遗传多样性降低而种群间遗传分化加剧最重要和直接的原因是生境的破坏、种群规模变小而导致的近交或自交比例增加。人工控制交配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远交和混合授粉即用含有天台种群的花粉进行授粉具有显著的远交优势,远交结实率高达79.6%,平均每果实结实9.1粒种子,平均每胚珠结实0.75粒。因此,人为地促进2种群间的基因流将有利于夏蜡梅自然种群的恢复和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对夏蜡梅保护策略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特有植物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鞣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各营养器官均含有总鞣质,但以叶片的含量最高,根次之,一年生枝、二年生枝、茎等器官的含量很低。(2)夏蜡梅叶片的含量阳坡植株显著高于阴坡,根的含量则反之。(3)夏蜡梅7个样地叶片的总鞣质含量在1.1066%~2.0060%之间,平均为1.6906%,其中临安5个样地含量较低,大雷山2个样地较高,差异显著。(4)通径分析显示,夏蜡梅叶片总鞣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氮含量和C/N比。  相似文献   

6.
蜡梅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蜡梅科3属5种植物成熟叶片远轴面的表皮特征,认为这些表皮细胞特征和气孔器特征在分类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蜡梅属、夏蜡梅属和美国蜡梅属植物的叶表皮毛均为单细胞毛、非腺毛,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垂周壁呈深波状,气孔器均为平列型.这三个属的亲缘关系密切,应该归属于同一个大类群-蜡梅科。这为蜡梅属、夏蜡梅属、美国蜡梅属的分类提供了有用的性状特征。这三个属气孔器的演化趋势为:气孔器在保卫细胞的两极无"T"型加厚到有"T"型加厚,气孔器由单层外拱盖到双层外拱盖.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夏蜡梅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濒危植物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 W. C. Cheng et S. Y. Chang)营养器官(根、茎、叶和芽)的解剖结构特征,探讨了这些结构特征与夏蜡梅生态适应性的关系.观察结果显示,夏蜡梅的芽没有芽鳞,为柄下芽.夏蜡梅根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或四原型,导管数量多、口径大,皮层和木质化薄壁细胞内均存有大量簇晶.幼茎木质部含有较多的导管,四周的厚壁细胞小,茎中韧皮纤维和髓部发达;老茎有突起的皮孔并具表皮毛,茎的每个突起部位都有成团的韧皮纤维.夏蜡梅的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具有以下解剖特征:叶表皮角质膜较厚;表皮及叶肉细胞内含有较多的晶体;气孔多集中在下表皮,气孔极区T形加厚;栅栏组织由1层细胞组成;主脉维管束呈径向排列,且叶脉维管束鞘细胞有加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夏蜡梅营养器官具有一定的原始和耐旱结构特征,同时,与其生活的溪沟两旁及林下的湿润环境相适应,夏蜡梅营养器官具有耐阴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境内分布着天台山脉,主要高山有华顶山(1098米)、苍山(1113.4米)、大雷山(1229.4米),地形复杂。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土壤湿润肥沃,植物种类丰富,有许多是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列为国家首批保护的植物有11种。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e)为著名的第三纪残遗植物,分布在华顶山等地。本种树形高大,叶形奇特,为世界绿化树种。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主要分布在天台大雷山等地。此种与北美东南部产的  相似文献   

9.
夏蜡梅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其主要群萍类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夏蜡梅是浙江省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本文采用密度生境样方法对夏蜡梅的分布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对其区系成分、群落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种群有6个群落类型,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临安县的顺溪、颊口、龙岗诸镇及天台县龙溪镇一带,共有2443hm2,1732210丛,其中颊口、龙岗分布点系首次发现,而顺溪则是夏蜡梅种群的现代分布中心,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0.
群落演替对夏蜡梅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Cheng et S.Y.Chang)Cheng et S.Y.Chang)所有分布地(浙江临安、天台和安徽绩溪)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夏蜡梅种群面积、密度、结构和群落特征等,并与前人调查结果对比,阐明群落演替对夏蜡梅种群的影响。10余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以及夏蜡梅分布地林地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同夏蜡梅群落呈现发展演替的不同状态,从而对夏蜡梅种群产生了显著影响。从群落类型来看,较为稳定的种群为大明山、西坑、白水坞、捣臼孔种群,种群结构为增长型或稳定型,群落处于乔木或顶级乔木阶段,原生植被保存较好,生境相对稳定,各物种在长期竞争中趋于稳定;直源种群为严重衰退的种群,群落经历了从灌丛阶段向灌乔阶段演化,原来同层次的常绿乔木逐渐形成密集的乔木层,郁闭度高,造成夏蜡梅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幼苗缺少或数量少,更新困难,此区域的夏蜡梅呈逐渐退化消亡趋势;而溪古坪、龙塘山种群所处群落正是属于这种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处于衰退过程中种群,不加人工干预也会逐渐退化;而双石边、经过坪等种群虽目前数量多,分布集中,更新良好,但变数最大,一旦人工干扰加剧或消除,则种群结构将快速发生变化,走向消亡的几率极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夏蜡梅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ISSR和RAPD技术对4个夏蜡梅种群25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引物在25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2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41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5.60%;从6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了10条引物共扩增出5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1个,多态性位点的百分率为57.50%。Shannon指数估算的夏蜡梅群体总遗传多样性为0.3737,各群体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1645。Nei’s指数估算的夏蜡梅群体总遗传多样性为0.2528,各群体平均遗传多样性为01117;物种水平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473,平均值为1.1972。4个自然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5297,即总的变异中有52.9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47.03%,群体间遗传距离平均值0.2187。也表明了夏蜡梅4个群体间出现了遗传分化。夏蜡梅群体间的基因流较低,Nm=04450。聚类分析将4个种群聚为2支,且聚类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作为狭域分布种,夏蜡梅各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和多样性程度不高,对夏蜡梅种群多样性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蜡梅科7树种的叶精油成分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蜡梅科7种的叶精油成分和含量,结果检测出9种成分。不同的种类所含成分和含量都有差异。从整体来看,夏蜡梅属Calycanthus Linn,种类所含结构比较复杂成分的比例高于比较简单的成分,而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种类的情况恰恰相反。这可能说明夏蜡梅属的系统发生比蜡梅属更古老。  相似文献   

13.
陈模舜  柯世省 《广西植物》2009,29(3):366-371
夏蜡梅子叶在一年生幼苗的成苗和生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夏蜡梅子叶的光适应能力和机制,采用不同层数遮阳网遮光的方式,研究四种生长环境光强(4%、22%、50%和100%全光照)对夏蜡梅子叶显微形态结构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长环境光强的减弱,夏蜡梅子叶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叶片厚度降低,叶绿素含量升高。在50%全光照下,子叶结构发育完全,细胞排列紧密,维管组织发达,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暗呼吸速率最高(Rd);而低于22%全光照下子叶趋向于阴生叶结构。因此,夏蜡梅子叶具有较强的耐荫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蜡梅属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进行了蜡梅属8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结果发现:该属8种植物的酶谱差异显著,每个种均有其特征酶谱。根据其种的酶谱酶带数目、Rf、宽度及其活性强弱的不同,可将各个种加以区别,但不支持保康蜡梅和突托蜡梅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也不支持蜡梅属分为蜡梅组和新蜡梅组的观点。同时,采用排序方法对蜡梅属8种植物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排序结果发现:与该属8种植物酶谱分类相吻合,并从分子水平上论证了它们的亲缘关系,即保康蜡梅为蜡梅的种内变异,以作蜡梅栽培品种处理;突托蜡梅作为浙江蜡梅的变种为佳,从而为蜡梅属植物种群的合理划分,提出了新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发现大片野生蜡梅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功锡  李菁  盛忠恒   《广西植物》1995,15(4):373-373
湘西北发现大片野生蜡梅林陈功锡,李菁,盛忠恒(吉首大学生态研究所,湖南416000)蜡梅(Chin。onanthuspraecox(L.)Link)系指蜡梅科蜡梅属的落叶灌木植物,为我国特产,世界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冬季开花,花色清新淡雅,花香芳郁宜...  相似文献   

16.
夏蜡梅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86,(3):221-224
本文首次报道我国特有重点保护植物夏蜡梅的核型为K(2n)=2x=22=18m+2m(SAT)+2sm,属Stebbins的“1A”类型,在演化上处于相当原始的地位。它的核型似比北美的光叶红对称和原始,因此至少夏蜡梅属可能起源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夏蜡梅在安徽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安徽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夏蜡梅(Cd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S.Y.Chang),标本存放于筹建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Cheng et S.Y.Chang)Cheng et S.Y.Chang〕和美国蜡梅(Calycanthus floridus L.)及属间杂种‘红运’(S.chinensis×C.floridus‘Hong Yun’)叶、茎和根的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观察结果显示:夏蜡梅、美国蜡梅及杂种‘红运’的叶、茎和根的横切面解剖结构有较高的共性,但仍有明显区别。杂种‘红运’的叶片厚度、主脉维管束横截面面积和海绵组织厚度与夏蜡梅比较接近,而与美国蜡梅差异较大;杂种‘红运’叶的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P/S)和栅栏组织厚度与叶片厚度的比值(P/L)均介于2个亲本之间,P/S和P/L 2个指标均为美国蜡梅最高、夏蜡梅最低。杂种‘红运’茎的直径、皮层细胞层数、皮层厚度、皮层厚度与茎半径的比值、木质部厚度和维管束面积等指标的数值均大于美国蜡梅和夏蜡梅。美国蜡梅根的髓部不发达,夏蜡梅根则有明显的髓部,而杂种‘红运’根的髓部较发达;美国蜡梅根的木质部和木栓层均最厚,髓部分布的大型导管数量最多;杂种‘红运’根的皮层最发达,木质部最不发达,髓部的大型导管最少。根据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与生态特性的关系推测:夏蜡梅具有不喜强光、稍耐阴的生态特性,美国蜡梅的耐热性和光合能力最强,而杂种‘红运’比其母本夏蜡梅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用便携式全自动光合测定系统测定蜡梅属的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浙江蜡梅(C. zhejiangensis)和柳叶蜡梅(C. salicifolius)夏冬季的光合特性。对三个物种夏季和冬季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气孔传导力、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物种均属典型的耐阴植物,其中蜡梅的耐阴性强于另两种,冬季三物种的耐阴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夏蜡梅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林初   《广西植物》1989,9(4):311-316
本文首次报道西美蜡梅(Calycanthus occidentalis)的核型为K(2n)=22=20m(2SAT)+2sm,与美国蜡梅的变种光叶红(C.floridus var.oblongifolius)同属“2A”类型但较为原始,它们都比“1A”的夏蜡梅(C.chinensis)进化,三者由原始到进步的顺序可能为夏蜡梅—→西美蜡梅—→美国蜡梅(光叶红)。夏蜡梅属可能以较原始的夏蜡梅起源于东亚(中国),再东向迁移到北美洲(美国)形成西美蜡梅和美国蜡梅(光叶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