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野外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类胡萝卜素菌株。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结果分析,该菌株应归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玫瑰色微球菌(Micrococcus roseus)。对其所产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吸收光谱扫描及高效液相分析,研究表明为新型类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2.
离子注入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自由基与存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辐射异常微球菌和大肠杆菌为试材,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研究了离子注入后在两种微生物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及其存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E.coli和耐辐射生球菌(Deinococcusradiodurans)为试材,研究了N^+离子注入对其SOD,CAT和POD活性的影响及共对自由基的清除,结果表明:D.radiodurans经N^+离子注入后SOD和CAT酶活高于E.coli的,而POD酶活不仅很低于E.coli的;随剂量的增大,两者SOD和CAT酶活均为增后减,只是其SOD酶活的变化峰值对应剂量分别为6×10^15N^+/  相似文献   

4.
细菌过氧化氢酶的分离、结晶及性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过氧化氢酶又称触酶(Catalase EC 1.11.1.6),它广泛存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内,是一种很有用的工具酶。细菌触酶目前国内外均无产品。本文就细菌酶的分离、结晶和鉴定及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微球菌的脂肪酶合成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微球菌1504胞外脂肪酶的代谢调节模式。发现在发酵培养基中,通过补加长链脂肪酸及其油脂,能提高脂肪酶的生产水平,而中、短链脂肪酸及其酯抑制产酶能力;高浓度的葡萄糖抑制产酶能力;补加不同浓度的橄榄油,适宜补加时间也应不同。水洗细胞脂肪酶的合成受橄榄油和油酸诱导,受葡萄糖和甘油阻遏,并发现脂肪酶的分解代谢阻遏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6.
离子注入对耐辐射微球菌存活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辐射异常微球菌(D.radiodurans)为试材,研究了离子注入对其存活和生物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能量和不同种类的离子注入D.radiodurans,其存活均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即存活曲线呈现为相似的“马鞍型”,只是在不同种类的离子注入中,注入能量为20keV的原子质量较大的N+离子比H+对其存活和生物干重的影响较大;在不同能量的离子注入中,能量相对较高的30keV的N+离子注入比20keV的影响大。离子注入生物体产生这种不同于其它电离辐射的存活规律,意味着其对生物体的作用机理显著不同于其它电离辐射。  相似文献   

7.
离体昆虫细胞系在昆虫免疫、抗菌肽及蛋白研究和药物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双翅目麻蝇科麻蝇成虫卵巢胚细胞系NIH-SaPe-4在藤黄微球菌诱导和非诱导条件下,细胞密度和活力的变化、诱导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抗菌活性及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得抗菌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和稳定性评估。结果表明,诱导使得细胞密度增长减缓,活力变弱。诱导和非诱导组细胞均可产生对3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抗菌蛋白,其中对藤黄微球菌的抑菌活性最明显;诱导组细胞抗菌蛋白活性出现时间、稳定期抑菌活性均大于非诱导组,诱导菌消失一段时间后抗菌活性恢复到同等水平。抗菌蛋白具有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2组抗菌蛋白粗提液经凝胶、反相分离纯化后均得到一种60 kDa左右的抗菌蛋白,诱导组电泳后条带亮度大于非诱导组。该研究为昆虫细胞抗菌蛋白性质、分离纯化等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和水样中筛选出一株玫瑰色微球菌A-04 Micrococcus roseus,对其所产红色色素进行了分离,并初步鉴定了色素种类,基于对影响A-04色素稳定性的单因素分析基础之上,采用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法,进一步对影响色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A-04所产红色色素为类胡萝卜素,对该菌株的色素稳定性的单因素条件分析,色素对环境条件的耐受性较好,在80℃、pH5. 0~8. 0等条件下依然能长时间保持鲜红而不褪色。经响应面优化分析表明:温度、pH和溶剂是影响该色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温度与溶剂的交互作用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也较为明显。pH5. 0~8. 0之间时,在80℃范围内,温度越低,同时溶剂的极性越大,越有利于维持色素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为该色素的实际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苯酚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某印染厂下水道的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能高效降解苯酚的菌株ph16,经初步鉴定为微球菌属 (Micrococcussp )。该菌株最高可耐受 1.5g L左右的苯酚 ,对苯酚降解最适条件为pH7.0 ,温度 35℃ ,苯酚浓度为1.0g/L ,时间为 36h,降解率可达 99.6 %。试验还表明Hg+ 、Co2+ 、Ag2+ 等重金属离子对该菌株降解苯酚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其降解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华  邵宗泽 《微生物学报》2007,47(5):828-833
从太平洋深海菌株中筛选到一株能以环己酮为唯一碳源生长的微球菌(CN1),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生长pH8,最适生长盐度6%。该菌可耐受高浓度环己酮(>44% V/V),并且在16.7%(V/V)的环己酮中生长最好。CN1可转化环己醇成环己酮,环己酮又可被快速降解、矿化。这表明该菌含有环己醇脱氢酶并且很可能还含有环己酮单加氧酶。通过兼并PCR克隆到450bp环己酮单加氧酶基因片段,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仅具有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家族的保守序列,而且与节杆菌(Arthrobacter BP2)的环己酮单加氧酶同源性最高(80%),而与研究较深入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NCIMB 9871)单加氧酶的同源性仅为53%。由于目前报道的环己醇和环己酮的降解都是通过环己酮单加氧酶进行的,所以CN1的环己酮单加氧酶应该负责环己酮的降解。目前报道的环己酮降解菌都可以降解环戊酮,而CN1不可降解环戊酮,暗示了CN1的环己酮单加氧酶比较特别。另外,我们还首次发现在CN1中环己醇对环己酮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血粉培养基富集、纤维蛋白培养基筛选,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到一株纤溶酶产生菌,命名为ML909.利用传统细菌分类鉴定方法对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与藤黄微球菌的特征相符,16S rDNA序列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它与藤黄微球菌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因此该茵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微球茵属(Micrococcus Cohn)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通过PCR方法对其纤溶酶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基因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EU232121.  相似文献   

12.
藤黄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并优化藤黄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因素条件。方法采用HPLC的检测方法对藤黄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影响因素(培养基、温度、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和金属离子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藤黄微球菌在0.05 mol/LMnCl2、初始pH为7.0的LB培养基中,37℃,180 r/min,连续培养120 h,能降解99%的ZEN毒素(初始浓度为2μg/ml)。结论藤黄微球菌降解真菌毒素ZEN的能力与培养基成分、pH和添加的金属离子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主要微生物菌相构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微生物菌相构成 ,探讨微生物在宣威火腿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宣威火腿成熟产品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相进行分离和计数。结果 :与发酵香肠不同 ,宣威火腿中的优势菌群为葡萄球菌和微球菌、霉菌 ,它们的数量在火腿表面均达到了 10 6 CFU/ g以上 ,而乳酸菌及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优势菌群 (P<0 .0 1)。结论 :耐盐性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代谢活动以及火腿表面大量霉菌的生长是宣威火腿独特风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RPF)是由某些放线菌分泌的一类活性蛋白质,最初在Micrococcusluteus中被发现。它不但能够复苏休眠细菌恢复生长,而且对正常的细菌也有促生长效果。然而关于RPF对于环境样品中除原始宿主以外细菌的复苏促进作用研究还鲜有报道。【目的】以寻找新的菌种资源、开发环境功能菌角度研究了RPF对环境样品中潜在休眠菌群的复苏促进作用。【方法】首先对来源于Micrococcus luteus IAM 14879的RPF(Ml RPF)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同源模建;随后克隆了Ml RPF编码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最后利用重组Ml RPF对活性污泥样品中潜在的休眠细菌开展了复苏促生长研究。【结果】Ml RPF在进化树上处于单独分支,远离其它RPF家族成员;模建结构分析表明Ml RPF具有与C型溶菌酶相似的催化结构域,这有助于解释RPF家族蛋白具有溶解酶活性;重组Ml RPF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它能够促进休眠态M. luteus IAM 14879生长,保留了其生理活性;利用重组Ml RPF从某污水厂活性污泥样品中分离获得了Dietzia、Paracoccus、Rhodococcus和Brevundimonas菌株。【结论】为环境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特殊微生物资源的发掘提供新的方法,也为基于Ml RPF的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本实验室分离纯化的玫瑰色微球菌(Micrococcus roseus)M1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形态与培养特征的观察,细胞色素的测定,菌体对碳氮源和生长因子的利用,以及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为:培养温度30℃、p H7.5、振荡频率120 r/min、盐度0.5%。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菌株M1的培养基,得到最优培养基(g.L-1):CH3COONa 6;NH4Cl 2.4;Na HCO30.1;Mg SO40.1;维生素溶液12 m L/L;微量元素溶液1 m L/L。在最适生长条件下,接种菌株M1于最优培养基,培养72 h后,菌体和类胡萝卜素的OD值分别达到2.753和4.733,而在基础培养基上的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的OD值为1.895和3.258,分别提高了45%和50%。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株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luteus)具有产酶能力 ,可以淀粉糊精为底物合成海藻糖 ,从还原糖含量变化、纸层析和高效阴离子交换 脉冲安培法检测几方面对酶反应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孙敏  陈天宇  冯红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5):1648-1661
【背景】耐辐射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在研究其耐受机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目的】从基因组和转录组角度解析耐辐射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V017的抗性遗传背景以及对辐照的转录组响应。【方法】利用PacBio平台对菌株V017进行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菌株V017特有的基因序列,并通过RNA测序分析菌株V017对伽马辐照的转录组响应及其差异表达基因。【结果】通过从头组装获得菌株V017的完全基因组,其大小为2 527 399 bp,GC含量为72.9%;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V017基因组中存在特有的移动元件序列,可能有助于适应辐照极端环境。转录组分析表明菌株V017在辐照处理后,脂肪酸和色氨酸等基础代谢途径显著下调,而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代谢途径则显著上调,其中同源重组修复可能是菌株V017响应辐照的主要途径。【结论】根据藤黄微球菌V017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表明,细胞可能利用特异性的移动元件序列通过DNA重排适应辐照环境,同时通过启动DNA损伤修复和改变一些基础代谢响应辐照胁迫,这可能是菌株V017产生中度辐照抗性特性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耐辐射微生物的适应和抗性机制,以及耐辐射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Cr(VI)还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还原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铬污染土壤是我国土壤污染修复的重点治理对象,在众多修复技术中,微生物法因具有简单、经济、无二次污染等特性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微生物法中筛选出既能适应污染场地环境又能高效还原Cr(VI)的菌株尤为重要。【目的】筛选适应西北寒旱区高效还原Cr(VI)的菌株,丰富铬还原菌资源库,为铬污染土壤修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富集驯化、分离纯化法进行筛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还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菌株G-13有较强的Cr(VI)还原能力,pH 9.0、温度为30°C条件下,60 h对Cr(VI)(100 mg/L)的还原率达到82.8%。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G-13为Micrococcus luteus。反应中Cr(VI)的降低伴随着Cr(III)的增加,说明以还原反应为主,并且还原能力与细菌生长呈依赖型关系。对细胞各组分及变性研究表明,胞外酶在还原反应中占主要作用。除Pd~(2+)、Cd~(2+)外,其余金属离子对酶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G-13与Cr(VI)结合位点主要为羟基、羰基、羧基、–CH、酰胺基等。【结论】菌株G-13有较强的Cr(VI)还原能力,能为西北寒旱区铬污染土壤修复丰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辅助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从太湖蓝藻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作为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物质, 通过稀释平板涂布法从腐烂的蓝藻中富集分离到一菌株, 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 序列分析将该菌株(GenBank 序列登录号为GQ143751)鉴定为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几乎不能降解微囊藻毒素, 但可以明显促进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能力, 将筛选菌株与微嗜酸寡养单胞菌混合培养, 混合菌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能力比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单独培养时提高66.7%。  相似文献   

20.
金城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3):0472-0472
太湖、滇池等水体爆发的蓝藻水华,对水体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每年从太湖中打捞的水华数以亿吨计,但由于其毒性较大,无法利用,同时大规模发生蓝藻的水体底泥藻毒素含量也在不断提高。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由淡水藻如微囊藻属、鱼腥藻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