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Lin)的野生种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是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至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是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 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广西鱼类一新纪录:唐鱼(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捷  李新辉 《动物学杂志》2011,46(3):136-140
于2008年在广西一山涧小溪发现了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种群,属、种均为广西新纪录.与广东从化野生唐鱼比较,广西唐鱼背鳍、腹鳍和臀鳍有明显黑色斑纹,尾柄较高,广西唐鱼种群在可量性状主成分分析上与广东从化唐鱼野生种群可以明显区分开来.我们还对唐鱼栖息地生境与环境进行了调查,栖...  相似文献   

3.
主要采用形态学与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山村组中的1件盔甲鱼类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建立了多鳃鱼类四营鱼属1新种:宽棘四营鱼(Siyingia perlatuspinosa sp.nov.),并据此修订了四营鱼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分支系统学对多鳃鱼类属一级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与探讨,确定了四营鱼在多鳃鱼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四营鱼(Siyingia)与多鳃鱼(Polybranchiaspis)亲缘关系最近,二者形成了一个单系类群,与宽甲鱼(Laxaspis)+坝鱼(Damaspis)组成的单系类群互为姊妹群。宽棘四营鱼的发现不仅拓宽了四营鱼在华南的时空分布范围,而且丰富了多鳃鱼类的多样性,并为多鳃鱼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化石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原产中国的世界性观赏鱼类之一。自2003年以来, 多个唐鱼野生种群相继被发现, 其濒危状态和等级由野外灭绝降为极危。为研究唐鱼养殖种群与广州附近野生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本文分析了唐鱼3个代表性养殖种群和4个野生种群, 共计186个样本的Cyt b基因、2个核基因(ENC1RAG1)以及13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基于K2P模型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 唐鱼野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05-0.015之间, 养殖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唐鱼养殖种群包含4个单倍型谱系分支, 其中2个分别与广州附近2个野生种群聚在一起, 另外2个分别独立成支。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显示, 清远种群只有1个单倍型且与芳村养殖种群共享, 芳村养殖种群拥有最多的单倍型。基于微卫星数据的STRUCTURE分析表明, 所有种群最佳分簇数为2, 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聚为一簇, 良口和石门种群聚为另一簇。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养殖种群高度重叠并能与野生种群分开, 清远种群与养殖种群存在部分重叠。利用IMa3的基因流分析表明, 存在清远种群至芳村养殖种群的单向基因流。综合本文结果, 作者认为唐鱼养殖种群应起源于广州附近多个野生种群。清远种群来源于养殖种群中的芳村养殖种群。建议在未来唐鱼的保护策略中, 应禁止不规范的放流活动并且禁止将不同野生种群补充至养殖种群, 同时加强唐鱼养殖种群和野生种群的遗传资源管理和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5.
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日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方  林小涛  孙军  刘汉生  陈国柱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59-2166
为了解唐鱼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根据耳石结构于2005年6月—2006年4月每2个月1次对栖息于从化市鹿子田附近自然水体唐鱼的日龄组成进行了调查。2005年6月采集到的唐鱼日龄集中在40~70 d,8月和10月唐鱼种群既有较大个体,也有孵出不久的仔鱼,日龄分布在10~130 d。2005年12月和2006年2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在50 d以上,2006年4月大部分唐鱼日龄则在50 d以下。与人工养殖的唐鱼相比,自然种群唐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高,但生长轮宽度规则性较低。自然种群唐鱼的耳石长径与体长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与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自然种群唐鱼的生长符合幂函数方程,体长(L,mm)、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回归关系分别为L=1.4685D0.5824(r=0.9081,P<0.001,n=266)和M=0.0048D2.0122(r=0.8844,P<0.001,n=266)。该生长方程反映了自然种群唐鱼早期的生长。8—10月唐鱼种群年龄结构最为复杂,根据其年龄结构的季节变化可以推测自然条件下唐鱼的繁殖期为3—12月。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溪流濒危鱼类——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种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次采用分段围隔、全员捕捞、活体计数后全部放回的调查方法,对广东从化地区森林溪流塘肚溪的唐鱼种群做了周年调查,同时测定了浮游生物、水温及水流量等环境指标。结果显示,塘肚溪唐鱼种群数量以7月(3 694尾)和10月(3 829尾)最多,2月(166尾)最少。种群年龄组成在3—11月以仔、稚鱼数量居多,1—2月仔、稚鱼则绝迹。唐鱼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特征为上段、下段大于中段,水坑、缓流区大于急流区。仔、稚鱼和幼鱼主要栖息在水坑和缓流区,成鱼则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塘肚溪水温1月最低(13.4℃),8月最高(26.4℃);水流量变化特征为春、夏季高,冬季低。浮游生物数量时空变化明显,8月密度达到最大值(浮游植物132.6×10~3ind·L~(-1),浮游动物148 ind·L~(-1)),最低值出现在1月(浮游植物6.81×10~3ind·L~(-1),浮游动物37 ind·L~(-1));空间变化表现为水坑和缓流区密度大于急流区。唐鱼种群数量与水温、水流量的时间变化及浮游生物密度时空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唐鱼种群的时空格局变化明显,并受到水温、水流和作为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影响;水温和水流量影响唐鱼数量的时间变化,流速则影响唐鱼的空间分布,而浮游生物与唐鱼种群的时空变化均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 (Cervus eldi hainanu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坡鹿(Cervus eldi),别名泽鹿,是生活在亚洲热带的鹿科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中国海南岛.海南岛特有的海南坡鹿(C.e.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 历史上曾在岛内广泛分布.海南坡鹿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的野生种群目前仅见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大田地区( 东经108°47′~108°49′,北纬19°05′~19°17′).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卫卫  杨文晏  杜予州  李伟东 《昆虫学报》2013,56(11):1324-1334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在海南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本研究对海南地区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和rDNA-ITS1基因片段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mtDNA-COI和rDNA-ITS1的序列比较发现, 海南16个县市螺旋粉虱种群的mtDNA-COI序列基本一致, 只有文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种群的序列发生变异, 在476 bp位点的碱基C突变为碱基T。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rDNA-ITS1序列也无差异。基于mtDNA COI序列的不同螺旋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已传入我国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研究还发现海南的螺旋粉虱种群与台湾的种群遗传距离最近, 表明海南地区的螺旋粉虱可能由台湾传入的。基于mtDNA-COI和rDNA-ITS1序列构建的不同粉虱种群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粉虱科分为复孔粉虱亚科(Aleurodicinae)和粉虱亚科(Aleyrodinae), 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野生唐鱼在广东的再发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Lin)又称白云金丝、白云山鱼,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发现时个体数量已属稀少;近代仅分布于广州白云山及附近的山溪中;近20年来,无野外发现该种的报道,被认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作者在2003年9月在广州的山溪中发现了该种的野生种群,并对该野生种群的形态、食性、生境、生长和繁殖做了初步研究,分析了致危因素,提出了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记真盔甲鱼类两新属——兼论真盔甲鱼类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本文记述了早泥盆世真盔甲鱼类两新属:憨鱼属(Nochelaspis)和翼角鱼属(Pterogonaspis).真盔甲鱼类是盔甲鱼类的一个单系类群,现有七属十二种,文中运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07-1116
为了解中国宽额鳢的遗传背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测定了云南澜沧江和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与昌化江等4个水系9个群体74尾宽额鳢线粒体控制区411 bp序列,发现52个变异位点和20个单倍型;在系统树上可分为云南、海南毛阳群体和海南其他群体等3个分支。谱系间Fst为0.786-0.672(P0.01),基因流Nm为0.153-0.244; 74.352%的变异来自谱系间,谱系间分化时间为2.070-0.350 Ma。推测海南与云南宽额鳢分化可能受云贵高原隆起和海南岛与陆地分离等地质事件影响;海南2个谱系的形成则可能是受到了五指山山脉隆起的影响。云南组群与海南组群间Fst为0.765(P0.01),基因流Nm为0.149, 70.360%的变异来自不同地理组群间,表明云南组群和海南组群间高度分化。相比同区域分布的鱼类,宽额鳢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高(Hd=0.9030.016, =0.0360.003),其中海南琼中和石壁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均为0.008;云南勐腊群体最低为0.000;但各个地理群体均比总体的遗传多样性低,可能是后者由多个谱系叠加所致。在简约性网络图中单倍型呈非典型星状分布,中性检验为非显著负值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现多峰分布,表明宽额鳢群体历史上较为稳定,没有出现显著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2.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is an endemic species to southern China and the genus has two species, 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and Tanichthys micagemmae Freyhof et Herder.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 albonubes Lin and T. micagemmae is very narrow and only found in the mountain brooks of Baiyunshan Mountain (White Cloud Mountain), Huaxian Country and the vicinity of Guang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Halong, Quang Ninh Province, Vietnam respectively. The wild populations of this fish had already been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when Shu-Yan Lin first discovered it in 1932 at the Baiyunshan Mountain. It was believed to be extinct in the wild because 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this fish in the wild since 1980. In September 2003, a small and isolated population of the fish was discovered in a mountain puddle in the north vicinity of Guangzhou. Additio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survival and propagation of the released fish.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natural habitat should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3.
采用 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珠江长臀鮠和海南长臀鮠共60个个体(每个群体30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选取的18对引物组合均能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扩增产物,扩增带型差异明显。两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态位点比例和特异性条带数。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平均值)珠江长臀鮠种群为0.9462±0.0237, 海南长臀鮠为0.9465±0.0226,海南长臀鮠比珠江长臀鮠略高。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是0.9367±0.0231,小于两个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两群体的遗传距离是0.0634±0.0230。根据遗传相似度绘制了UPGMA 聚类图。研究结果表明:珠江长臀鮠和海南长臀鮠间的遗传差异属于种内差异,两者同属一个有效种。  相似文献   

14.
Rivulus marmoratus is a self-fertilizing hermaphroditic fish found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as populations of homozygous clon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single site in Belize where male fish are abundant and heterozygosity is the norm. The presence of male fish apparently leads to outcrossing and heterozygosity, but males have been found in limited numbers in other populations which are homozygous. DNA fingerprinting now reveals that the Belize population has remained heterozygou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males (20–25%), for several years. In addition, two newly discovered populations with a lower percentage of males (1–2%) are reported from the Bahamas and Honduras. One of these populations (Bahamas) consists of homozygous clones, while the other (Honduras) displays a limited proportion of heterozygosity. The Honduras population is only the second outcrossing population known in this species, and the limited heterozygosity seen here may reflect the lower proportion of males.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在广东省天井山林区采集到乐东蟾蜍(Bufo ledongensis) 2只,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乐东蟾蜍此前仅发现于海南省的尖峰岭、吊罗山和霸王岭,本次在广东省的新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对该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其种群遗传变异和亲缘地理格局,分析了107尾采自华南西部和海南岛的12条水系的美丽小条鳅(Micronoema-cheilus pulcher Nichols)控制区934-938 bp的序列,其中有79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46.88%,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55.06%。基于36个单倍型的系统树显示,12条水系的种群聚成两支。其中,广西沿海诸独立水系(防城河、峒中河、北仑河、南流江)和西江水系与广东漠阳江和潭江水系关系密切,而海南岛万泉河和南渡江与广东鉴江水系关系密切。根据嵌套进化枝系地理分析(NCPA)推测,防城河周边地区可能是美丽小条鳅的扩散中心,该物种可由此区域通过两条途径扩散:(1)沿西江水系向广西沿海独立水系至广东漠阳江和潭江水系扩散;(2)向海南岛诸水系再至雷州半岛的鉴江水系扩散。在演化过程中,曾发生片断化事件、长距离建群和持续的分布区扩张。  相似文献   

17.
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 L.ex Wernisch.)为北温带分布属。Compton等1998年(Taxon 47:620和Appendix1)报道我国热带岛屿海南岛五指山有小升麻[C.japonica(Thunb.)Spreng.]植物的分布,从而使升麻属这一较典型的北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扩展至热带地区。经检查他们引证的标本———黄志44305,发现上述报道完全错误,是他们将这一标本的产地错误地归于海南岛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他们将采自贵州平伐附近的标本J.Cavalerie 7868的产地错误地归于云南。在我国,小升麻目前仅知在安徽、重庆、甘肃、广东、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8.
Tang L  Li LZ  Cao GH 《ZooKeys》2011,(111):67-85
Chinese species of Dianous group I are studied and three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Dianous fengtingaesp. n. from Hainan Province, Dianous zhujianqingisp. n. from Jiangxi and Guizhou Province, and Dianous huanghaoisp. n. from Yunnan Province. Dianous shan Rougemont and Dianous viridicupreus Rougemont are discover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Their diagnostic characters are illustrated and a key to Chinese species of Dianous group I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9.
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23种,隶属于6目11科,数量最多的为半翅目(13种,56.52%),其中以粉蚧科和粉虱科居多;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最多(19种,82.61%),其后依次为广东省(16种,69.57%)、云南省(14种,60.87%)、广西壮族自治区(12种,52.17%),而福建省最少(9种,占39.13%);在入侵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有害昆虫中,原产于亚洲、北美洲的种类最多均为6种,占26.09%,南美洲占21.74%,而从非洲、大洋洲、欧洲传入的分别占8.70%、4.35%、4.35%;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9种,占39.13%,出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的各占30.43%、21.74%,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为8.70%。阐明我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现状,可为该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