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眶额叶皮质与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有着复杂的相互纤维联系。先前的研究探讨了药物成瘾过程中眶额叶皮质的脑电活动。在本实验中,将探讨食物奖赏和渴求过程中该皮质的脑电活动。实验采用了两个环境:对照环境和食物刺激相关的环境。首先,训练大鼠在食物刺激相关的环境中吃巧克力花生豆,而后在该环境中设置两种不同的刺激方式:能看到和闻到但不能吃到(渴求实验),或者仍旧可以吃到巧克力花生豆(奖赏实验);同时进行左侧眶额叶皮质的脑电记录。结果发现,在食物刺激相关的环境中大鼠 Delta 频段(2-4 Hz)的脑电活动与食物刺激显著相关,此外,与在对照环境中相比,其相对功率在食物渴求时下降而在食物奖赏时升高。本实验表明,食物相关的奖励可以改变大鼠眶额叶皮质的脑电活动,而且,Delta 频段的脑电活动能够作为监测该奖励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旷场测试和Y-迷宫测试两种行为模型检测了双侧眶额叶(orbitofrontal cortex, OFC)电损伤或假损伤雄性SD大鼠的新异性探索行为, 探讨了OFC在大鼠探索新异环境中的作用。旷场测试的结果发现,OFC损伤大鼠的行走距离和直立次数较假损组有明显降低;同时,在Y-迷宫测试中与假损伤组大鼠相比,OFC损伤大鼠在新异臂的访问时间和穿梭次数明显降低。提示眶额叶皮质在大鼠新异性探索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杏仁核点燃模型癫痫样放电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杏仁核点燃模型癫痫样放电的传播途径。方法 :选择健康Wistar大鼠 3 0只以电刺激杏仁核的方式制作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 ,于右侧杏仁核、左侧海马及右侧额叶皮质埋植电极记录脑电活动 ,观察电刺激杏仁核时在杏仁核、海马及额叶皮质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潜伏期、最低刺激强度及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结果 :杏仁核出现癫痫样放电时 ,海马及皮质均未记录到癫痫样放电。而当杏仁核、海马及皮质三处出现癫痫样放电时的最低刺激强度依次增大 ,潜伏期依次延长 ,海马处癫痫样放电的持续时间最长。结论 :杏仁核点燃模型癫痫样放电可能由杏仁核经海马传至皮层 ,海马可能为癫痫样放电传播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纤成像技术用于记录小鼠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变化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光纤成像的方法记录自由活动小鼠在饮用糖水时,携带有钙离子荧光探针(GCaMP6m)的眶额皮层奖赏相关神经元的活性。首先,在小鼠的眶额皮层注射携带GCaMP6m的腺相关病毒,同时在相应位点植入提前做好的光纤陶瓷插芯;等待小鼠术后恢复,病毒表达2周。然后在记录前,给予小鼠36小时禁水处理并运用光纤成像记录接受糖水刺激的小鼠眶额皮层锥体神经元的反应活性。最后,记录数据读入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小鼠进行心脏灌流、取脑、脑组织冰冻切片并显微荧光成像观察记录位点是否正确,病毒是否正常表达。结果:成功记录到对小鼠施加糖水刺激时,其眶额皮层内与奖赏相关的神经元活性变化。数据分析结果用热度图和事件相关的平均线图来表示。组织学切片及成像结果证实记录位点正确,病毒正常表达。结论:光纤成像的记录方法可以监测自由活动的小鼠在饮用糖水时眶额皮层内奖赏相关神经元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实验性癫痫发作的影响:脑电的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晓平  沈霖霖 《生理学报》1990,42(2):141-148
以电惊厥和青霉素致痫作为实验性癲痫的动物模型。采用脑电的计算机功率谱分析技术,研究了电针作用于发作过程中脑电各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在安静的大鼠,脑电以δ和θ频段为主,其功率主峰在δ频段。青霉素致痫和电惊厥使δ频段功率百分比下降,α和β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主功率频段右移,总功率亦大大增强。本实验采用的电针对背景脑电活动没有明显影响。而电针加电惊厥或青霉素致痫,δ频段功率百分比复又增加,α和β频段功率百分比则下降,主功率频段又回到δ频段,总功率也显著减少。压缩功率谱阵图直观地显示了这种变化。结果提示,电针可使大鼠脑电出现同步化趋势,可能是加强了脑的抑制过程,从而抑制了癲痫发作的。  相似文献   

6.
跨颅电刺激对大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跨颅电刺激对大鼠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跨颅电刺激抑郁症大鼠左侧前额叶皮层,敞箱实验测定大鼠行为学变化,荧光法测定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跨颅直流电和低频脉冲电刺激后,大鼠敞箱实验中垂直和水平运动得分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大鼠左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5-HT、N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而前额叶皮层D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直流电和低频脉冲电跨颅刺激左侧前额叶皮层,对抑郁症均有显著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用经典的操作式学习方法来训练动物的行为 ,使动物学会根据外部信号 (如声音 )产生特定的行为反应 ,以获取奖赏 (如食物 )。而本文的作者用脑内植入微电极进行脑区刺激的方法教会动物如何学习 ,可以去除用来产生信号和奖赏的外部环境对实验的限制。这一动物模型使操作者能远距离地指挥动物的行为 ,很像控制智能机器人的方法。电刺激能否产生等同于信号或奖赏的效应 ,取决于它所刺激的脑区。作者在自由活动大鼠的躯体感觉皮层 (SI)左右两侧胡须代表区和内侧前脑束 (MFB)内植入电极加以刺激 ,以产生信号和奖赏效应 ,据此准确地指…  相似文献   

8.
通过慢性吗啡处理方式建立起SD大鼠吗啡依赖的条件化位置偏好(CPP)模型,用行为学手段研究多巴胺(DA)D2受体拮抗剂及激动剂对SD大鼠CPP的影响,探讨眶额叶DAD2受体在阿片精神依赖中的作用。通过腹腔注射吗啡同环境因素相结合,建立大鼠吗啡依赖的CPP模型;采用局部脑内微量注射法向额叶注射DAD2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或盐水(对照组),以得到SD大鼠在戒断期间的CPP的时间数据。CPP显示DAD2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从戒断第2天起,前者表现出更明显的CPP增加现象,差异显著(P<0·05)。而DAD2受体激动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腹腔小剂量注射吗啡,成功地建立了吗啡依赖SD大鼠的CPP模型;眶额叶微量注射DAD2受体拮抗剂增加了CPP时间,提示眶额叶多巴胺系统在吗啡依赖的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也提示了对于已经成瘾的动物,损伤其眶额叶,会使药物渴求增强。因而提示对于药物依赖患者进行手术干预治疗要极其慎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提供吗啡对腹侧前额叶脑功能影响的证据,通过电生理记录分析技术获取了肌肉注射吗啡(0、0.5、1.6、5.0和8.0mg/kg)后,猕猴腹侧前额叶皮质脑电γ振荡活动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吗啡导致腹侧前额叶脑电γ振荡功率下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负性量效关系。以上结果说明腹侧前额叶的γ振荡活动与吗啡摄入有密切的关系,并提示脑电γ振荡活动也许可以反映吗啡成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巴氯芬是伽马氨基丁酸B型受体的一种选择性激动剂,在镇痛、药物成瘾等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动物的老化过程中,伽马氨基丁酸能所介导的神经传导可能了发生改变.本文旨在探讨巴氯芬所诱导的皮层脑电活动是否具有年龄上的差异.在巴氯芬注射(5mg/kg)前后,分别采集青年(3~4月龄)和老年(15~17月龄)大鼠的皮层脑电图,分析脑电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在5个频段上(δ:2~4Hz;θ:4~8Hz;α:8~12Hz;β:12~20Hz;γ:20~100Hz)与年龄相关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巴氯芬注射前,老年大鼠β频段脑电相对功率显著升高.在巴氯芬注射后,两个年龄段大鼠δ频段脑电相对功率增加,但老年大鼠增加较慢.此外,青年和老年大鼠所有频段脑电绝对功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揭示,巴氯芬诱导的大鼠皮层脑电活动具有年龄上的差异,提示老化可能影响伽马氨基丁酸B型受体介导的神经传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在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和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阿扑吗啡注射诱发旋转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宏电极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正常大鼠和6-OHDA大鼠PD模型进行苍白球场电位和皮层M1、M2区脑电的多部位24小时同时记录。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用于揭示快动眼睡眠状态下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同记录位点神经元集群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6-OHDA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在REM期间的皮层脑电在θ和γ频段上都有变化: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θ频段成分消失,辅助运动区M2的θ频段成分略有增加,患侧苍白球的θ频段成分增大显著;M1区的γ频段成分增大,而γ频段成分在苍白球基本没有变化。结论:6-OHDA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可造成大鼠双侧皮层M1区θ节律的消失和γ节律的增强,以及对侧M1-M2区之间在γ节律上的同步被显著增强,而γ节律在苍白球没有变化。这些异常电活动可能是由于VTA受损引起从而与帕金森病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在快动眼睡眠状态下皮层脑电和基底节场电位的异常变化。方法:用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两点注射法建立PD大鼠模型,并经阿扑吗啡注射诱发旋转对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多导宏电极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正常大鼠和6-OHDA大鼠PD模型进行苍白球场电位和皮层M1、M2区脑电的多部位24小时同时记录。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用于揭示快动眼睡眠状态下各记录位点信号的频率成分以及不N记录位点神经元集群之间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6-OHDA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在REM期间的皮层脑电在臼和y频段上都有变化: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θ频段成分消失,辅助运动区M2的θ频段成分略有增加,患侧苍白球的θ频段成分增大显著;M1区的γ频段成分增大,而γ频段成分在苍白球基本没有变化。结论:6-OHDA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可造成大鼠双侧皮层M1区θ节律的消失和γ节律的增强,以及对侧M1-M2区之间在γ节律上的同步被显著增强,而γ节律在苍白球没有变化。这些异常电活动可能是由于VTA受损引起从而与帕金森病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食物奖赏与药物奖赏均能通过奖赏效应刺激个体对奖赏物产生依赖性,且二者相关的神经环路有着广泛的重叠区域。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食物奖赏与药物奖赏之间存在驱力转移现象:受到某种奖赏刺激的个体,对其他种类奖赏的寻求动机也会增强。简而言之,食物奖赏能促进药物奖赏,增强其奖赏效应,但在某些条件下也有抑制或无影响的情况出现。本文将从食物奖赏促进药物奖赏、二者共有的解剖学基础、食物奖赏对药物奖赏的其他作用效果及干扰因素这3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探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利用食物奖赏干预药物奖赏提供证据,为药物成瘾的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会产生奖赏效应。研究表明,高糖食物,如蔗糖或糖水的摄食经历,会影响动物对成瘾性药物的应答,但是动物对高糖食物的摄取是否影响其对成瘾性药物的觅药动机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自给食踏板训练使大鼠进行蔗糖摄食,并观察蔗糖自给食经历是否影响大鼠对可卡因的觅药动机。在可卡因自给药实验中,与食物对照组相比,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表现出较高的踏板数和摄药量、递增比率的踏板破发点以及上移的剂量反应踏板曲线,提示对可卡因觅药动机的升高;在可卡因诱导的活动敏感性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敏感性;在可卡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旷场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对可卡因配对侧的偏爱和自主活动性与食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高架十字迷宫以及条件性恐惧记忆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的焦虑水平以及对声音线索引起的僵直反应与食物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蔗糖奖赏能够增强大鼠对可卡因的觅药动机。  相似文献   

15.
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会产生奖赏效应。研究表明,高糖食物,如蔗糖或糖水的摄食经历,会影响动物对成瘾性药物的应答,但是动物对高糖食物的摄取是否影响其对成瘾性药物的觅药动机并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自给食踏板训练使大鼠进行蔗糖摄食,并观察蔗糖自给食经历是否影响大鼠对可卡因的觅药动机。在可卡因自给药实验中,与食物对照组相比,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表现出较高的踏板数和摄药量、递增比率的踏板破发点以及上移的剂量反应踏板曲线,提示对可卡因觅药动机的升高;在可卡因诱导的活动敏感性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表现出较高的活动敏感性;在可卡因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和旷场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对可卡因配对侧的偏爱和自主活动性与食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高架十字迷宫以及条件性恐惧记忆实验中,经历蔗糖自给食的大鼠的焦虑水平以及对声音线索引起的僵直反应与食物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提示,蔗糖奖赏能够增强大鼠对可卡因的觅药动机。  相似文献   

16.
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是大脑内两个重要的区域,研究表明它们都参与了许多高级认知过程,如学习记忆、奖励信息处理、行为决策等。单细胞电生理记录实验已显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神经元能够编码奖励信息,但不清楚这两个区域的局域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LFP)是否也能编码奖励信息。为研究这个问题,当猴子在进行一个奖励预测实验时,用多通道电极同时记录了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LFP。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将记录的LFP转换为时、频域上的信号,比较不同奖励条件(大容量水奖励和小容量水奖励)下功率值的分布。结果显示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LFP的功率能够区分不同的奖励条件,并且小容量水奖励条件下的功率值大于大容量水奖励条件下的功率值;进一步研究显示LFP在β频段(14~30 Hz)能更好地编码奖励信息。以上结果表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的LFP能够有效地编码奖励信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LFP在处理奖励信息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睡眠剥夺对脑电活动相位相干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波变换和相位相干分析应用到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的脑电信号中。在正常状态和一夜睡眠剥夺状态下提取12名受试者的视觉ERP,进行30~60Hz的小波变换,以此计算前额叶区域的导联内相位相干,以及枕叶和前额叶之间的相位相干性。发现睡眠剥夺引起前额叶的导联内相位相干活动减少和延迟,表明大脑维持完成任务的能力下降;枕叶与前额叶之间的gamma波段相位相干活动减少,表明功能区域之间的电活动传递效应减弱。基于小波变换的相位相干分析可以得到脑电的同步活动,为更好地理解睡眠的机制和评价睡眠剥夺对认知的影响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对大鼠内侧额叶皮质(medical prefrontal cortex,mPF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γ-氨基丁酸受体a1(GABAARa1)水平的改变及电针对其影响,为电针防治PTS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法分为正常对照组,PTSD模型组、电针组。采用连续单一刺激构建PTS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第二天,给予电针"足三里"穴和"百会"穴,频率为2Hz,时间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PFC的BDNF和GABAARa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PFC中BDNF免疫反应性较明显减弱,GABAARa1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电针组大鼠mPFC中BDNF免疫反应性较模型组明显增强,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而GABAARa1免疫反应性较模型组显著减弱,并弱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PTSD对内侧额叶皮质BDNF的下调和GABAARa1的上调,调节神经元活性,恢复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促进PTSD条件性恐惧的消除。  相似文献   

19.
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深入理解运动的奖赏效应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将为改善身体活动不足提供科学有效的干预靶点。本文指出运动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奖赏行为。大脑奖赏相关的腹侧背盖区-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前额叶皮质-伏隔核的谷氨酸能神经投射、红核-腹侧背盖区的谷氨酸能神经投射是调控运动奖赏效应的关键神经环路机制。此外,多巴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内源性阿片肽等多种神经分子参与了运动奖赏效应的调控。然而,大脑奖赏系统的过度激活将会导致运动成瘾。  相似文献   

20.
奖赏刺激和伴药环境之间的强烈关联记忆,使得成瘾者在戒除药物数月或数年后暴露于类似环境即可诱发复吸。研究成瘾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实验为行为学模型模拟分析药物与环境之间关联的建立。c-Fos、Zif268是常用的反映神经元活动增加的即早基因标记物。本文旨在通过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方法,对可卡因环境相关的奖赏记忆提取后小鼠各脑区c-Fos、Zif268表达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它们的表达差异,以此来观察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时不同脑区神经元的激活情况。C57BL/6小鼠分为三组:生理盐水提取组、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组以及可卡因未提取组。后两组均接受CPP训练(一侧为伴可卡因侧,另一侧为伴生理盐水侧),训练结束后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组提取相关记忆,可卡因未提取组不提取。生理盐水提取组在放入CPP箱两侧前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显示,在药物成瘾相关脑区伏隔核核部,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组c-Fos、Zif268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提取组。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组杏仁核基底外侧核Zif268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提取组。在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其他相关脑区如前额叶皮层、海马等,各组间c-Fos、Zif268蛋白表达量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伏隔核中央核和杏仁核基底外侧核在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提取过程中被激活,这提示伏隔核中央核和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脑区内激活的神经元是可卡因环境相关奖赏记忆的重要神经基础,为进一步解析药物成瘾记忆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