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 Caspase 通路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同种异体 CD4+ T 细胞转化为调节性 T 细胞(Treg)中的作用及探讨免疫耐受机制建立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人外周血分离、培养出的imDC 与健康胎儿脐血中分离CD4+ T 细胞混合培养,同时加入zVAD-fmk,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 T 细胞(Treg 细胞)转化率.结果 (1)imDC 的鉴定:外周血经诱导后分离的im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imDC 表面分子表达的结果:CD80(7.27 ± 0.13)、CD83(3.53 ± 0.35)、CD1a(4.29 ± 0.27);(2)混合培养后CD4+CD25+T细胞的转化率结果为:空白组(1.78 ± 0.11)﹪、对照组(22.23 ± 0.77)﹪、低浓度zVAD-fmk 组(21.63 ± 0.82)﹪、中浓度zVAD-fmk 组(12.24 ± 0.54)﹪、高浓度zVAD-fmk 组(12.20 ± 0.96)﹪,结果对照组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间比较,P 〉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 〈 0.05.加入zVAD-fmk 并与imDC 细胞混合培养的T 细胞转化率相对于未加入阻断剂的T 细胞较低,同时Caspase 信号通路对zVAD-fmk 无浓度依赖性.结论 imDC 可以诱导同种异体初始性CD4+ T 细胞分化为Treg.Caspase 信号通路特异性的阻断剂zVAD-fmk 可以部分抑制Treg 的转化,说明Caspase 信号通路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可能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及B7-H1的影响,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逃逸的的机制。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txg抗病毒治疗52周,分别于0、12、26、52周检测肝功能、HBV-DNA;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C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la、B7一H1水平。根据患者HBV—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应答组(A组)、非应答组(B组),10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la的表达均降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后应答组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la的表达高于非应答组65.3±6.2%VS44.2±5.5%,67.2±7.4%VS37.3±7.2%,68.4±3.6%VS42.5±7.3%,65.6±6.8%VS43.2±3.9%,49.4±9.5%VS37.5±7.9%,(P〈0.05)。应答组B7-H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非应答组B7-H1水平无明显变化12.73±3.8%VS25.24±2.92%,(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以提高树突状细胞功能,降低B7-H1表达,促进HBV-DNA的清除。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及B7-H1高表达是乙型肝炎病毒免疫逃逸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淋巴瘤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集本科室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肿大淋巴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A(rAd-p53-DC)、对照组A(rAd-DC)、空白对照组A(N-DC),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进行体外DC的诱导培养,分为实验组B(rAd-p53-DC)、对照组B(rAd-DC)、空白对照组B(N-DC),用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转染2种来源的DCS,流式检测DCS免疫表型,用Western-blotting鉴定P53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12的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测定DCS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法检测经rAd-p53转染的两种来源DCS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结果:DC的表型(CD1a除外)CD83、CD80、CD86和HLA-DR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Western-blotting可检测到实验组P53蛋白的表达。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具有明显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刺激能力随rAd-p53-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也能刺激同种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但较实验组差(p〈0.05)。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结果显示,实验组介导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A的CTL效应明显高于实验组B,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d-p53-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有可能在解决淋巴瘤的MRD、DC免疫耐受等问题上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树状串联hTERT表位肽(MAP)与无肽刺激组髓样树突状细胞(mDC)的相关检测,研究MAP肽对m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工固相合成四分支的MAP肽,免疫磁珠分选mDC,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相关表面分子.ElISA分别检测两组mDC培养基的IL-12p70含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工合成MAP肽纯度高(95.26 %),免疫磁珠分选mDC纯度为72.59 %,相比于无肽刺激组mDC,MAP肽刺激组成熟(培养第9天)时MHCⅡ类分子为83.90 %、MHCⅠ类分子为91.08 %,CD86:77.03 %,CD83:92.16 %;IL-12p70的含量也大于无肽刺激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工合成hTERT的MAP肽能足够强的激活mDC,刺激其成熟和功能的表达,可作为mDC抗肿瘤疫苗的刺激肽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CD11c+髓样树突状细胞(CD11c+mD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磁珠分选技术获得BALB/c小鼠脾脏CD1 1c+ mDC和CD4+T淋巴细胞.在CD11c+mDC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BL(2.5~20 μg/mL)刺激,以不加MBL的细胞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用MTT法测定CD11c+mDC刺激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4和IFN-γ水平.结果 MBL显著增强CD11c+mDC表面分子CD40、CD80、CD86及HLA-DR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促进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抗原递呈能力,诱导CD4+T向TH1反应分化.结论 MBL能够有效刺激CD11c+mDC的活化,诱导CD4+T淋巴细胞向TH1反应分化.  相似文献   

6.
倪磊  姚志强  陈信义 《生物磁学》2010,(6):1020-1026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究甘草酸二铵(Diammonium Glycyrrihizinate,DG)对HCV相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non-Hodgkin-Slymphoma,B-NHL)CD25-T细胞、CD25+T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HCV相关性B-NHLCD4+CD25+T细胞占CD4+1r细胞的比例、CD25+细胞占总PBMC比例,并与单纯HcV感染患者、健康人检测结果相对照。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CS)分选获得CD25-和CD25+细胞,将两者和未分选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以CFSE标染孵育72小时后,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将APCCD3阳性细胞设定为门检测CD25T细胞、未分选T细胞、CD25+T细胞的增殖情况,及甘草酸二铵干预后的CD25-T细胞、CD25+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健康人、单纯HCV感染者和HCV相关性B—NHL患者在CD4+CD25+占总CD4+细胞比例和CD25+占总细胞比例上均呈现逐步递增的关系(分别为33.94%±2.18%,57.95%±1.77%,70.24%±12.75%,P〈0.05;18.16%±2.23%,33.45%±1132%,54.69%±8.66%,P〈0.05)。CFSE标染后孵育72小时检测(MI+M2)分裂相百分比呈现CD25-T细胞最高、未分选T细胞其次、CD2YT细胞最低的表现(分别为74.4%±1.2%,63.1%±5.4%,47.2%±5.9%,P〈0.05)。甘草酸二铵干预后CD25-T细胞较未干预CD25T细胞M1分裂相百分比增加(分别为57.7%±4.2%,46.5%±5.6%,P〈0.05)。甘草酸二铵干预后CD25+T细胞较未干预cD25+1r细胞M1分裂相百分比减少(分别为14.7%±1.3%,22.1%±4.1%,P〈0.05)。结论:HCV相关性B-NHLCIM+CD25+、CD25+细胞百分比较单纯HCV感染者、健康人明显增加,提示存在T细胞免疫抑制,且抑制程度重于单纯HCV感染。去除CD25+细胞后CD25T细胞增殖较未去除CD25+的T细胞增殖活跃,说明HCV相关性B-NHL患者的CD25+细胞能够抑制CD25-T细胞增殖。而DG干预后HCV相关性B-NHLCD25+T细胞增殖M1分裂相减少,而CD25T细胞增殖M1分裂相增加,表明DG对HCV相关性B-NHL具有抑制CD25+T细胞增殖而促进CD25-T细胞增殖的积极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培养小鼠髓系DC2.4细胞,加入LPS(阳性对照组)或甘草甜素,用扫描电镜观察DC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MHCII、CD86及CD40的表达、4-氨基安替比林(4-AAP)比色检测DC内酸性磷酸酶活性、ELISA方法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甜素刺激后,DC表面树突状突起增多,表面分子MHCⅡ、CD86及CD40表达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培养上清中IL-12浓度升高,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也明显增强。结果表明,甘草甜素能够促进小鼠髓系DC2.4表型及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汪菲  高春记  黄文荣  李晓红  李猛 《生物磁学》2012,(4):631-634,618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供者CD4+T细胞表面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L-选择素(LAM-1)和人整合素-4(VLA-4)的表达及其介导的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CD4+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方法:使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及动员后第5天供者外周血LFA-1、ICAM-1、LAM-1和VLA-4的表达率,ELISA方法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4能力,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CD11a)和VLA-4(CD49d)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前后CD4+T细胞LAM-1(CD62L)和ICAM-1(CD54)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1);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迁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动员后CD4+T细胞对ICAM-1的黏附率降低(P〈0.01);动员后IL-4和IFN-γ两个细胞因子在外周血血清的浓度均降低(P〈0.01)。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细胞LFA-1和VLA-4表达及CD4+T细胞迁移,但影响CD4+T细胞ICAM-1和LAM-1表达以及CD4+T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影响,并可能影响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及IFN-γ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以人浓缩白细胞来源的CD14^+单核细胞为前体,建立体外快速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MACS磁珠分选系统,收集高纯度的CD14^+单核细胞:以rGM—CSF、rIL-4联合分化2天诱导不成熟DC,再将分化后的细胞以rTNF-α,IL-1β、IL-6、PGE2共同活化2天得到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分化2天的不成熟DC具有吞噬能力,且表型HLA—DR、CD40、CD80表达在80%以上,CD83、CD86基本不表达,成熟后的DC能够激活T细胞增殖,HLA—DR表达增高,CD83、CD86表达占8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活化/抑制cD59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Jurkat细胞分别电转入pSUPER-siCD59质粒及用CD59活化抗体刺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电转情况及cD59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及表达;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Westernblot检测CD59分子表达及T细胞活化相关蛋白ZAP70磷酸化水平。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电转染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转染效率约为40%。转染pSUPER-siCD59质粒后CD59荧光强度强度降低,CD59分子均匀分布于细胞膜与正常Jurkat细胞分布一致。抗体活化后CD59在细胞膜成簇状分布。抗体活后细胞增殖速率和磷酸化ZAP70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细胞电转质粒后则恰恰相反。结论:CD59通过与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