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其菌斑生物膜粘附的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梯度稀释测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将MIC以上2个梯度浓度对应的培养物涂布于BHI培养基上进行次代培养获得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酶标仪测A值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抑菌效应;抑制产酸试验观察抑制细菌产酸效应;结晶紫法研究亚抑菌浓度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粘附能力及生物膜总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观察常态牙菌斑生物膜生长过程中及药物处理后牙菌斑生物膜中死菌和活菌的构成,研究其对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和活性的影响。结果抑菌试验中,得到大蒜素MIC为12.8 mg/L,MBC为25.8 mg/L。MIC及亚抑菌浓度抑菌试验显示均有一定的抑菌性,抑制率为2.17%~67.12%,并且抑菌性与浓度梯度成正相关。产酸试验显示24 h内大蒜素明显抑制细菌产酸(P0.01),细菌粘附试验结果显示大蒜素在MIC时生物膜的生成速度最慢,生物膜的总量最低(P0.01)。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可见大蒜素组随药物浓度增加,菌斑生物膜较薄,绿色的活菌及团块明显减少,抑制生物膜的生长。结论大蒜素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与粘附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黄连素对体外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粘附的影响,探讨其防龋作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然后通过试管粘附法测定不同浓度药液对变异链球菌粘附作用的影响;最后计算不同浓度药液作用24h后pH值的变化。结果黄连素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1.25mg/mL,MBC为5.00mg/mL。实验组对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及产酸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可抑制体外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粘附。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体外CFU法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20种糖类及其衍生物对空肠弯曲菌体外粘附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D-甘露塘、L-岩藻糖、棉子糖、α-甲基甘露塘、水解乳糖及N-乙酸半乳糖胺对CJ-S131菌株粘附Hep-2细胞具有部分抑制作用。其中D-甘露塘和L-岩藻糖的粘附抑制率分别为44.6%和38%,在1-20mg/ml的塘浓度范围内,这两种塘对空弯菌粘附作用的抑制效应随搪浓度上升而提高。其余4种糖的粘附抑制率在13-36%之间。此外,本实验结果还提示,塘的分子构型与其抑制细菌粘附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流加补料培养方式培养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血管生长抑制素(Angiostatin)。整个培养过程分为甘油为碳源的生长阶段和以甲醇为碳源的诱导阶段。全过程用氨水调节pH时,诱导阶段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蛋白的最大表达量为9.08mg/L。进行不同氨离子浓度的摇瓶培养,证实在以甲醇为碳源时,氨离子浓度对菌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高密度培养中改用2mol/L的KOH溶液调节pH,诱导阶段菌体有缓慢的生长,蛋白最大表达量增为20mg/L。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从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提取的细胞表面成分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三种不同浓度B.EPS体外作用于胃癌细胞BGC823,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并辅以形态学观察;异硫氰酸盐(FITC)联合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初期调亡情况;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经RT-PCR检测B.EPS对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显示B.EPS 对胃癌细胞作用后胞内Ca2+含量变化。【结果】经过检测发现,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显著抑制(P<0.05)呈剂量时间反应关系;细胞中hTERT mRNA在B.EPS的作用下表达降低(P<0.05),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随着B.EPS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细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B.EPS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调亡的机制可能与改变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表达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椰子油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观察其对生物膜活性、产酸及粘附的影响,探讨其在口腔中防龋的作用。方法采用96孔微量板液体稀释法进行抑菌试验,并测得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建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扫描生物膜,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24 h后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其次测定处理后各组培养基上清液的终末pH值。最后通过玻璃棒粘附试验计算出不同浓度药物作用48 h后对生物膜粘附的影响。结果椰子油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对变形链球菌的MIC为3.13%。CLSM观察24 h后生物膜内活菌比例逐渐下降,死菌逐渐增多。培养基上清液的终末pH值随椰子油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且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变形链球菌的粘附率随椰子油浓度增高而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椰子油对变形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生物膜的活性、产酸及粘附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流加补料培养方式培养重组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血管生长抑制素(Angiostatin)。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以甘油为碳源的生长阶段和以甲醇为碳源的诱导阶段。全过程用氨水调节pH时,诱导阶段菌体生长受到抑制,蛋白的最大表达量为9.08mg/L。进行不同氨离子浓度的摇瓶培养,证实在以甲醇为碳源时,氨离子浓度对菌体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高密度培养中改用 2 mol/L的 KOH溶液调节 pH,诱导阶段菌体有缓慢的生长,蛋白最大表达量增为20mg/L。  相似文献   

8.
以来自两个不同企业产业化的螺旋藻作为出发藻株A、藻株B,从生物量、藻胆蛋白、可溶性蛋白、半数致死浓度4个方面研究藻株对重金属铅离子(Pb2+)的耐受性,为解析耐受机理积累研究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两株藻对Pb2+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藻株B比藻株A对铅的耐受性强。藻株A:Pb2+浓度低于1 mg/L,促进其生长;Pb2+浓度为10~40 mg/L,对其无明显影响;Pb2+浓度大于50 mg/L时,抑制其生长;Pb2+浓度为100 mg/L,藻丝体降解死亡;96 h半数致死浓度(EC50)为61.66 mg/L。藻株B:Pb2+浓度低于20 mg/L,对其无明显影响;Pb2+浓度为20 mg/L,促进其生长;Pb2+浓度大于50 mg/L,抑制其生长;Pb2+浓度为100 mg/L,藻丝体降解死亡;96 h半数致死浓度(EC50)为72.44 mg/L。当Pb2+浓度为20 mg/L时,藻蓝蛋白(PC)和水溶性蛋白均具有较高的积累量,与其正常生长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细菌及其生物膜生长的影响,观察其防龋效果。方法 (1)通过液体稀释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2)生物膜形成抑制试验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生物膜形成抑制浓度(MBIC50);(3)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1)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0.78、0.39、1.56、0.39、0.20和0.20 mg/m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56、0.78、3.125、0.78、0.39和0.39mg/mL;(2)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IC50分别是0.39、0.39、0.39、0.05和0.10mg/mL;(3)伊犁黑蜂蜂胶对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BEC分别是6.25、1.56、3.1256、0.78和0.78mg/mL。结论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抑制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生物膜的形成,并具有一定清除作用,是具有一定防龋效果的天然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的通过新疆伊犁黑蜂蜂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Propolis,EEP)对不同状态下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作用,研究伊犁黑蜂蜂胶抑制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原因并探讨其可能的防龋机制。方法 (1)分别培养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生长的变形链球菌,根据实验分组用含梯度浓度EEP的BHI培养基、50 mg/L氟化钠的BHI培养基作用18 h,通过还原性辅酶I氧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2)分别培养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生长变形链球菌,根据实验分组用含梯度浓度EEP的BHI培养基、含50 mg/L氟化钠的BHI培养基作用18 h,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测定各组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表达情况。结果 (1)在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EEP组和Na F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浮游状态时,实验组组和阳性对照组ldh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生物膜状态下,实验组在1 MBEC、1/2 MBEC、1/4 MBEC浓度时ldh表达受到抑制(P0.05),Na F组ldh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犁黑蜂蜂胶能够抑制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ldh表达,来抑制细菌产酸,伊犁黑蜂蜂胶可能是通过此途径抑制变形链球菌产酸,从而达到防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健康青年上呼吸道的微生物群分布,寻找优势菌群,为微生态方法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自愿原则选取沈阳医学院学生61名,采集咽后壁标本分离培养并生化鉴定。结果青年咽后壁共检出19个菌属,42个菌种。需氧菌的95%可信区间为(4.7×10^6,6.8×10^6)CFU/mL,厌氧菌的95%可信区间为(5.9×10^6,8.4×10^6)CFU/mL;需氧菌菌群密度为4.8816±1.0251,厌氧菌菌群密度为5.1347±0.9118。需氧菌中链球菌属检出率为100%,其次为奈瑟球菌属(77.4%)、葡萄球菌属(33.9%)。链球菌中缓症链球菌和口腔链球菌、奈瑟球菌属中的灰色奈瑟球菌的检出率与构成比均较高。厌氧菌中检出率与构成比较高是的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孪生球菌和放线杆菌属。结论青年上呼吸道菌群种类复杂多样;需氧菌中的口腔链球菌、缓症链球菌、灰色奈瑟球菌,厌氧菌中的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孪生球菌属为优势菌群,对于维护上呼吸道微生态平衡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浸涂导管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定植,防止生物膜形成的能力。方法体外部分:制备LFX浸涂导管。LFX浸涂导管、PVC导管分别浸没在5 mL 50%LB培养液中(含PAO1 108CFU/mL),37℃孵育6、12、24和48 h,在各时间点,予导管表面和导管培养液进行细菌计数。体内部分:小鼠皮下植入LFX浸涂导管或PVC导管,沿着导管注射PAO1菌液50μL(107CFU)。第1、5天,对植入导管及导管周围组织进行细菌计数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1)LFX浸涂导管显示药物的快速释放。(2)在各孵育时间点,LFX浸涂导管及导管培养液的细菌数较PVC导管均明显减少(P〈0.05)。(3)小鼠感染第1、5天,LFX浸涂植入导管表面没有或很少细菌;LFX浸涂导管较PVC导管能明显减少植入导管周围组织的细菌量(P〈0.05)。(4)SEM观察:感染第1、5天,LFX浸涂导管表面散在单个细菌或者没有细菌;而第1天,PVC导管表面大量细菌分散存在。第5天,导管表面"珊瑚状"生物膜形成。结论 LFX浸涂导管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粘附、定植,防止生物膜形成,从而有效降低导管生物膜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的用药过程中,筛选耐药突变体.选定1名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抗病毒核酸类药物治疗,不同治疗时期提取血清HBV DNA,用引物P1(5′-AAGGG-TATCTTGCCCGTTTGTCGTA-3′)和P2(5′-AAGCAGGATAGCCACAGA-3′)为第1轮,P3(5′-AAGGCACTTGTAT-TCCCATCCGAG-3′)和P4(5′-AAGGTCTATTTACAGGGGA-3′)为第2轮引物扩增筛选耐药突变体.在18周和22周分别检测到突变体LMV rtH69T(YMDDlocus)和LMV rtT184T(YMDDlocus)、LMV rtM204I(YMDDlocus).在60周和70周分别检测到ADV T213S、ADV T222A、ADV K212T和ADV S196L、ADV S242H,其中ADV S196L和ADV S242H 2种突变体是首次检测到.HBV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突变体筛选,对研究HBV耐药的分子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龋病与牙周病共同发生的动物模型,初步探讨致龋菌与牙周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 5~6周龄金黄地鼠2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高蔗糖饮食。对照组10只,感染组12只,双侧下颌第一磨牙丝线结扎,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变形链球菌(S.m);种菌结束后8周检查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和牙周组织损害情况。结果感染组产生明显的牙周损害:探诊出血(BOP)、菌斑指数(PLI)以及牙槽骨吸收(ABL)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同时,感染组冠部龋坏率达到90.0%,大于对照组(66.7%),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个组均未产生根龋。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变形链球菌分别作用于牙周和牙体组织发生龋及牙周损害,二者没有显著的相互抑制作用,可在地鼠口腔中同时出现龋和牙周炎病损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对肿瘤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分为两组,分别采用MTT比色法分析测定顺铂处理Hela细胞的浓度;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Hela细胞中P2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加药前后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情况;用IFFM-D型流动式化学发光仪检测细胞的超弱发光强度。结果:顺铂处理Hela细胞48h的IC50值为3mg/L,当DDP浓度在3mg/L以下时,对Hela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此浓度时,其毒性呈剂量效应关系(P〈0.001);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可见与Hela细胞相比较,Hela+DDP细胞的G2期细胞数增多,而Gl、S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从细胞凋亡检测显示Hela与Hela+DDP相比,细胞凋亡率在不同时间点明显升高,在24h、48h、72h结果分别为(11.4±5.8、21.8±7.9、32.5±11.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ela+DDP与Hela细胞相比细胞膜上P27蛋白高表达;在10—4mol/L鲁米诺及0.3%的双氧水(H202)条件下Hela细胞超弱发光强度高于用Hela+DDP细胞(P〈0.001)。结论:超弱发光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反映肿瘤细胞氧化代谢特点和增殖活动,也可用于筛选敏感的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属螯合剂依地酸钠(EDTA)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成熟生物膜的杀菌作用和对其结构的影响。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EDTA、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平板计数法计算EDTA、环丙沙星单独及联合对生物膜菌落数的影响,荧光探针FITC-ConA染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09/H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对EDTA作用前后的生物膜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当EDTA浓度为5MIC时达到对PA生物膜的最大杀菌效应,可使菌落数由10^7CFU/ml降至10^4CFU/ml,0.1MIC、5 MIC的EDTA均可增强环丙沙星对生物膜的杀菌作用,高浓度组效果更明显、使菌落数降至10^2CFU/ml。EDTA作用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多糖被破坏,明显减少。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EDTA作用后生物膜死茵比例增加,菌落变稀疏。IS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5MIC的EDTA作用后生物膜厚度(d)由(22.59±4.13)μm降至(8.97±2.45)μm,t=8.515,P〈0.05;AP(区域孔率)由0.89±0.07增加至0.97±0.02,t=-2.653,P〈0.05;ADD(平均扩散距离)由3.08±0.96降至1.59±0.24,t=4.510,P〈0.05;TE(结构熵)由6.25±0.79降至3.02±0.67,t=9.375,P〈0.05;0.1MIC的EDTA效果没有5MIC明显。结论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结构,增强抗生素对生物膜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2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hs.CRP采用免疫比浊法在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而IL-2采用ELISA法检测,观察其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浓度变化。结果:冠心痛患者组Its—CRP为(4.81±7.12mg/L),与正常对照组(0.73±0.80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样IL-2为(6.67±4.34ng/m1),与对照组(2.83±3.27ng/m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O相关分析表明IL.2与hs.CRP正相关(r=0.783,P〈0.05)。结论:血清IL.2与CRP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它们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经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醌还原氧化酶1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熊果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分组处理,每组n=5。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ox-LDL组,加入ox-LDL培养24h,终浓度为20mg/L;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先加入ox-LDL(浓度20mg/L)孕育半小时,然后与熊果酸(浓度1.5μmlo/L)共同培养24h;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先加入ox-LDL(浓度20mg/L)孕育半小时,然后与熊果酸(浓度4.5μmlo/L)共同培养24h;采用MTT试验测定细胞吸光度值,检测熊果酸对ox-LDL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RT-PCR法检测NQO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QO1蛋白的表达。结果:熊果酸减弱ox-LDL对HUVECs的损伤作用;ox-LDL组NQO1mRNA的表达量(0.624±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0.521±0.007),P0.01。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的提高NQO1mRNA的表达量(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722±0.058 vs 0.624±0.009,P0.01;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826±0.059 vs 0.624±0.009,P0.01)。ox-LDL组NQO1蛋白的表达量(0.624±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0.521±0.007),P0.01。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的提高NQO1蛋白的表达量(ox-LDL+低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710±0.058 vs 0.574±0.024,P0.01;ox-LDL+高浓度熊果酸组vs ox-LDL组:0.831±0.034 vs 0.574±0.024,P0.01)。结论:熊果酸可上调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NQO1的表达,表明其可能具有抗氧化应激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红霉素和氨溴索分别联合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的干预效果。方法平板法培养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制作气管插管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模型;平板计数法计算红霉素、氨溴索分别联合环丙沙星对生物膜菌落数的影响;日本岛津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1700测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的A值;石蜡切片HE染色定性观察肺组织的炎症情况;扫描电镜定性观察各处理组的生物膜结构变化。结果各处理组干预7 d后肺组织细菌菌落计数(×10^4CFU/m l):干预组分为:生理盐水对照,氨溴索,红霉素,红霉素联合环丙沙星,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各组分别为139.250±42.0162、101.625±40.4190、109.625±33.4747、57.750±37.8295和22.250±17.3184,前3组与后2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前3组之间对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后2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导管生物膜细菌菌落计数(×10^4CFU/m l):5组分别为170.000±48.3263、127.625±39.0163、133.500±33.6876、70.375±35.7768和38.125±19.1045,结论和肺组织菌落计数是一致的。导管生物膜电镜观察:第1组导管内表面均有较厚基质覆盖,2、3组减少不明显,而联合用药组导管内表面生物膜明显减少,其中第5组效果更好。结论氨溴索与红霉素分别联合环丙沙星雾化吸入在控制导管生物膜和呼吸系统相关感染均具有显著效果,其中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Beryllium absorption sites in the kidney and liver of rats have been located and imaged at approximately 70 nm lateral resolution with a scanning ion microprobe utiliz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Embedded sections and lyophilized cryosections of these organs were prepared after in vivo administration of beryllium in soluble form. Beryllium distribution image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histological microstructure revealed by CN- images. In the kidney, beryllium concentrates selectively within the nuclei of proximal tubule cells and occasionally within modified podocytes or mesangial cells in the glomerulus. In the liver, beryllium is seen to localize within severely altered lysosomal structures as well as within hepatocyte nuclei. These observations are relevant to understanding aspects of the toxic and carcinogenic properties of absorbed beryllium comp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